熱心網友
不是。蜉蝣成蟲壽命很短,一般1-2天,長者也不過7天,所以古人常以蜉蝣寓意人生短暫;實際上蜉蝣羽化之前的稚蟲要在水中生活1-3年,脫皮20-24次,多者達40次。
熱心網友
蜉蝣目Ephemeroptera 昆蟲綱蜉蝣目的通稱。屬古生翅類。全世界已知有2100余種。中國已知有100余種。成蟲小至中型體長20~40毫米,細長。觸角剛毛狀。復眼發達。口器咀嚼式。成蟲不取食,上顎退化或消失。下顎也退化,但常有下顎須。胸部以中胸最大。兩對膜質翅多前翅大后翅小,少數類群缺后翅。翅脈極多,閏脈豐富,翅表面呈折扇狀。足細弱。 幼期(稚蟲)水生,生活在淡水湖或溪流中。春夏兩季,從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蟲進行“婚飛”,雌蟲獨自飛入群中與雄蟲配對。產卵于水中。成熟稚蟲兩側或背面有成對的氣管鰓,是適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類,秋、冬兩季有些種類以水底碎屑為食。稚蟲充分成長后,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邊石塊或植物莖上,日落后羽化為亞成蟲。亞成蟲與成蟲相似,一般經24小時左右蛻皮為成蟲。這種在個體發育中出現成蟲體態后繼續蛻皮的現象在有翅昆蟲中為蜉蝣目所僅有。這種變態類型特稱為原變態。成蟲不食,壽命短,一般只活幾小時至數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說法。 蜉蝣的稚蟲和成蟲是許多淡水魚類的重要食料。不同種類的蜉蝣稚蟲喜歡在含氧量高的水域中生活,因此,它們是測定水質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