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親六十歲了,腿關節風濕嚴重,拍片子有骨裂和骨刺,關節變形,誰有好的藥物推薦?謝謝
熱心網友
從網上查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什么是風濕病風濕一詞起源于古希臘。公元前4世紀,《希波克拉底全集》有關人體解剖一文中認為:人體的體液由于濕冷而下注于四肢、內臟引起疾病,即為風濕。我國《黃帝內經》(公元前5世紀)也把風寒濕三氣雜合稱為痹。因為風濕病大多累及關節而引起疼痛,所以風濕一詞一直沿用至今。隨著醫學的發展,人類對風濕病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其實風濕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結締...
熱心網友
從網上查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什么是風濕病風濕一詞起源于古希臘。公元前4世紀,《希波克拉底全集》有關人體解剖一文中認為:人體的體液由于濕冷而下注于四肢、內臟引起疾病,即為風濕。我國《黃帝內經》(公元前5世紀)也把風寒濕三氣雜合稱為痹。因為風濕病大多累及關節而引起疼痛,所以風濕一詞一直沿用至今。隨著醫學的發展,人類對風濕病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其實風濕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結締組織,大多數病人有關節、肌肉的病變,與機體的免疫學異常有關,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包含了許多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皮肌炎、干燥綜合征、硬皮病等,特別是紅斑狼瘡,是這類疾病中發病率高、病變范圍大、危害重的一種疾病。經過數代醫學專家的努力,用于治療風濕病的手段越來越多,對于風濕病的研究也已深人到分子生物學領域,但是還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著揭示,相信在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本病治愈率會越來越高。風濕病的常見癥狀?風濕病學是一門年輕的臨床醫學學科,由于起步較晚,人們對風濕病的認識尚淺,易引起漏診、誤診。風濕病指主要侵犯關節、肌肉、骨骼及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如肌腱、韌帶、滑囊、筋膜等部位的疾病。常見的有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血管炎、骨與關節的病變,其常見的癥狀有: 1.發熱是風濕病的常見癥狀,可為低熱、中等度發熱、也可為高熱,往往可表現為不規則的發熱,一般無寒顫,抗生素無效,同時血沉快,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成人斯帝爾病、急性嗜中性發熱性皮病、脂膜炎等均可以發熱為首發癥狀。 2. 疼痛是風濕病的主要癥狀,也是導致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風濕病的疼痛中,起源于關節及其附屬結構的疼痛最為常見,然而肢體和軀干部位的疼痛也可見于內臟和神經系統病變。關節痛、頸肩痛、腰背痛、足跟痛往往是風濕病的主要表現,有時還伴有關節的腫脹。類風濕性關節炎常有對稱性的關節腫痛,手指關節、腕關節尤為明顯;強直性脊柱炎有腰背痛,休息時加重,可伴有足跟痛、紅眼;風濕性多肌痛有頸肩痛、肢帶肌的疼痛及肌無力。 3.皮膚黏膜癥狀: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多肌炎、白塞病、脂膜炎、干燥綜合癥可有皮疹、光敏感、口腔潰瘍、外陰潰瘍、眼部癥狀、網狀青紫、皮膚潰瘍等。 4.雷諾氏征: 指(趾)端遇冷或情緒激動時出現發白,然后發紫、發紅或伴有指(趾)端的麻木、疼痛,嚴重的可有皮膚潰破,可見于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 5.肌肉可有肌肉疼痛、肌無力,肌酶升高、肌電圖表現為肌原性損害等,如皮肌炎/多肌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6.系統損害:有些風濕病特別是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可有多個器官的損害,如表現為心臟炎(心包炎、心肌炎、心內膜炎)、腎臟損害(蛋白尿、血尿、浮腫、高血壓、腎功能衰竭)、血液系統(白細胞減少、紅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容血等)、呼吸系統(間質性肺炎、肺動脈高壓、胸腔積液)、消化系統(肝功能損害、黃疸)等。 7.常有自身抗體:抗核抗體、抗ds-DNA抗體、抗ENA抗體、抗血小板抗體、抗心磷脂抗體、類風濕因子等風濕病常用治療方法 風濕性疾病是一組以內科治療為主的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包括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及各種病因引起的關節和關節周圍軟組織,包括肌肉、肌腱、韌帶等的疾病。常用的治療方法: 1.風濕病常常侵犯關節、肌肉、骨骼以及軟組織,疼痛、腫脹、關節功能障礙、發熱這些癥狀比較突出,解熱鎮痛消炎,緩解癥狀是治療這組疾病的首要目的,因此往往選用非甾體抗炎藥,如扶他林、莫比可、樂松、天新利德、西樂葆、萬洛等,而且新型的非甾體類抗炎藥作用好、療效高,使得副作用明顯減少。 2.如果風濕性疾病得不到正確合理的治療,關節,肌肉,骨骼等病變會導致功能障礙和畸形,留下終身殘疾,影響生活和勞動,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經濟損失。從風濕性疾病侵犯的組織看,以往稱之結締組織病的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多發性肌炎,壞死性血管炎、強直性脊柱炎都有自身免疫的紊亂,屬于自身免疫紊亂的一組疾病。痛風性關節炎已明確是嘌呤代謝紊亂而導致尿酸鹽結晶在關節內沉積,往往有關節腔,骨骼,韌帶受累。因此風濕病的治療除了對癥治療緩解癥狀外,還需進行病因治療,自身免疫紊亂性的疾病需要免疫調節,例如使用皮質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劑,免疫抑制療法有了很大的進步,新藥物不斷發現,用于臨床,如驍息、愛諾華、帕夫林,新療法不斷發現,如①對輕型的系統性紅斑狼瘡采用小劑量強的松、氯喹、MTX的聯合治療,可以明顯減輕副作用;②類風濕性關節炎采用聯合治療,一線藥與二線藥的聯合治療,二線藥之間的聯合治療。③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重癥風濕病。 3.生物治療及骨髓移植治療也已試用于臨床。 4.對于關節病變還可以采用關節鏡治療,大大提高療效,改觀了疾病的預后,致殘率明顯下降,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 類風濕性關節炎預后發病呈急驟者的病程進展較短促,一次發作后可數月或數年暫無癥狀,靜止若干時后再反復發作。 發作呈隱襲者的病程進展緩慢而漸進,全程可達數年之久,其間交替的緩解和復發是其特征。約10%--20%的病人每次發作后緩解是完全性的。 每經過一次發作病變關節變得更為僵硬而不靈活,最終使關節固定在異常位置,形成畸形。據國外統計,在發病的幾年內勞動力完全喪失者約占10%。 本病與預后不良有關的一些表現為:①典型的病變(對稱性多關節炎,伴有皮下結節和類風濕因子的高滴度);②病情持續活動一年以上者;③30歲以下的發病者;④具有關節外類風濕性病變表現者。類風濕關節炎能根治嗎? 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從總體上說,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在遺傳易感性的基礎上,外界因素促發的一類疾病,現無根治的方法。 所謂根治,就是去除病因,治愈疾病,而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尚不清楚,更談不上去除了。 目前的研究認為類風濕關節炎與遺傳因素有關,此外,類風濕關節炎作為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病與異常的抗原抗體反應相關,免疫抑制劑只能抑制抗原抗體反應,使它們維持在低水平而不能去除。 有些病人看到一些晚期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因關節畸形、強直,生活不能自理,顧慮很重,這是不必要的。只要醫患之間積極配合,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并且持之以恒,一般都能控制病情進展,可以正常地工作、生活。部分中藥對類風濕關節炎有一定的療效,如雷公藤可控制關節炎癥,緩解疼痛,但并不能阻止關節病變的進展,有些人因害怕抗風濕藥的副作用,僅服用中藥治療,最終出現關節破壞、畸形就是例證。 因此,對類風濕關節炎可以采用中西藥聯合治療,不要因服中藥而停用療效已肯定的抗風濕藥,切忌亂投醫,以免延誤病情,失去治療時機。偏方治風濕南瓜藤老蔸浸酒治風濕 我母親70年代末因風濕導致四肢疼痛難忍,尤以雙臂為甚,嚴重影響正常活動。后經人介紹,自制了南瓜藤老蔸酒,長期飲服,效果頗佳。現年近八旬,風濕全消。腰板硬實,天天下地勞動。制法:取上等純米酒(20度左右)5000克,甘蔗紅片糖1000克,秋后的南瓜藤老蔸(方言,指植物的根和靠近根的莖)5到7棵;先將藤蔸洗凈,晾干,斬成段,然后與片糖一起浸在酒中,密封20天左右即可開封飲用。長期堅持,療效漸顯。每次用量,視患者的酒量而定,一般100克左右,每天1-2次,無需忌口。 關于《南瓜藤老蓖浸酒治風濕》答讀者問最近,我回老家又詳細詢問了母親,得到了回答簡述如下:我母親在70年代患有牙痛和風濕痛病,很痛苦。聽人說南瓜老蔸浸酒加紅糖有降火止痛作用,扁豆(又名鵲豆、蛾眉豆)根(以老的為好)浸酒加糖有去濕消痛效果,就試著先制南瓜藤酒,喝了1個多月,病痛有所緩解。繼而又將扁豆根洗凈浸米酒加紅糖飲服,并加服市場出售的五加皮酒,效果朋顯。從此,便長期服自制的米酒浸紅糖,每天2次,每次5O100克,至今未間斷。這次回家見到她,仍在地里勞動,周圍群眾都很稱道。 治風濕痛一法十多年前,我患風濕痛,關節、筋腱肌肉處疼痛,時輕時重。多年藥物治療,沒有明顯效果。后偶得一方,十多日后癥狀消逝,身體康復。其方是:當歸、川芎、麻黃、懷膝、陳皮、木瓜各10克。六味藥為一服,把藥用紗布包好放在雞肚內。然后用線縫好雞肚,清煮,不放鹽。熟后連湯一起喝,要發汗,千萬別見風,一次吃不完可吃2至3頓。吃完一服后隔一天再吃第二服,共吃3服。藥酒治頑痹多年來,本人用藥酒治療坐骨神經痛、風濕及類風濕性 關節炎和神經痛,效果較好。用法是:生川草烏各10克、雙花20克、生甘草13克、川牛夕15克、蒼術10克、烏梅10克、元胡25克、漢防己25克、五靈脂25克、權殼25克、糧食白酒750毫兒,將上藥搗碎,用一層紗布包好浸入白酒內,7天后分30次飲服,每晚一次,飲后如覺胃中灼熱,可吃一點水果或冷食
熱心網友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教授 曾小峰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見的致殘性疾病,可導致關節畸形、臟器損傷,進而喪失勞動能力,甚至死亡。各年齡階段均可發病,以30~50歲年齡段為發病高峰,成人患者以中年女性居多。 大部分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破壞發生在發病的最初兩年。因此類風濕關節炎治療...
熱心網友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教授 曾小峰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見的致殘性疾病,可導致關節畸形、臟器損傷,進而喪失勞動能力,甚至死亡。各年齡階段均可發病,以30~50歲年齡段為發病高峰,成人患者以中年女性居多。 大部分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破壞發生在發病的最初兩年。因此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關鍵是早期選擇正確的藥物、合理正規的治療。 現用于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種類繁多,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為對癥治療的非特異性藥物。這一類包括非激素類抗炎藥及各種鎮痛藥,其中以非激素類抗炎藥應用最為常見。這一類目前市場上有數十種,如阿司匹林、消炎痛、萘普生、布洛芬等。這類藥物主要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產生而發揮作用,從而達到降溫、消炎和止痛的目的。近年來不斷有新的非甾體類藥物上市,如莫比可、萬絡、西樂葆等,新藥的特點是具有抗炎止痛作用且胃腸道副作用減少。 第二類藥物為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藥。包括金制劑、甲氨蝶呤、柳氮磺胺吡啶以及氯喹等。這類藥物起效慢、作用時間長,故也稱其為慢作用藥。新上市的慢作用藥有來氟米特(商品名:愛若華),是美國FDA第一個批準專門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慢作用藥。慢作用藥可影響類風濕關節炎的免疫病理過程,從而降低疾病的活動性,延緩病情進展,防止和減少骨關節破壞的發生,是目前對類風濕關節炎有治療作用的藥物。使用慢作用藥的最佳時機是疾病早期,即在骨關節破壞出現之前服藥,可阻止病情進展,而已出現的骨關節破壞是不可逆轉的。我國目前對這類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的認識還很不夠,國產甲氨蝶呤、柳氮磺胺吡啶以及氯喹等藥品說明書上均無有關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說明,以至有些患者無法正確應用。慢作用藥一般需使用4~8周才開始起效,3~6個月才能觀察到明顯的治療效果,因此這類藥物的使用貴在堅持,頻繁換藥必然導致治療的失敗,最終貽誤病情。慢作用藥一般無鎮痛作用,一些患者在其起效之前常認為其無效而頻繁換藥,這也是治療不當原因之一。目前認為慢作用藥應聯合治療,也就是同時需用兩種以上。病情穩定后可根據情況減至單藥維持。大部分患者經過正確的合理正規治療后病情可被控制,但少部分患者仍不能完全控制病情的進展,需選擇其他治療。 此外,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如強的松等,也可用于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但主要用于全身癥狀較重、需盡快緩解癥狀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宜小劑量使用,應避免長期大量應用。 近年來,不斷有療效特異的生物制劑用于臨床,其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療效已得到肯定。第一個被批準用于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生物制劑是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商品名:Enbrel),它能緩解癥狀,改善病情。另一項用于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新技術是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這是目前唯一有可能根治類風濕關節炎的方法。就我院已進行的病例來看,其療效確切,但遠期療效仍有待于進一步觀察。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攻克類風濕關節炎這一頑疾已為期不遠了。【作者簡介】 曾小峰,男,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中華風濕病學雜志》編委、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學會中青年委員、北京醫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主要從事風濕性疾病的臨床及發病機制的研究。已發表論文50余篇。
熱心網友
是風濕性關節炎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沒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