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陶淵明:積極追求的一生 自古以來,陶淵明總是被看成是一個隱逸詩人,說他追求靜謐安寧、真誠無欺的古樸社 會,追求淡泊高遠、任遠委化、身無外求的人生,不肯沉浮應世,選擇辭官歸隱、躬耕自勵 之路。他的田園詩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陶淵明也成為歷代士大夫無比仰慕的“隱逸高士”的 楷模。但我們認為事實并非如此,陶淵明從“官場”到“隱居”,只是生活和價值取向的轉 變,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他沒有甘心于躬耕,藐視功名利祿,他一生在不停的追求。他的 追求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最后一次歸田前,主要體現在仕途上的追求,為實現自己 的政治理想;二是歸田后,由從政轉向從文,達到以詩文傳世的目的。本文從這兩個階段進 行具體闡述。 一 陶淵明是一個封建時代的讀書人,其祖祖 輩輩都接受了正統的儒家思想的知識分子。那時的知識分子實現自身價值的比較正統途徑是 ,通過仕途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等政治理想和為國建功立業的人生追求。如在其詩《乞食》 中, “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盆。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銜戢知 何謝,冥報以相貽” 有人認為這首詩詩人作于60歲后,理解為由于饑餓才去要飯,在主 人殷勤款待后,他想努力報恩。但這不合情理。他稱遺贈者為“漂母”與老翁的口氣不諧。 魏正申先生在其《陶淵明集譯注》中認為此詩作于19歲,我們認為更合理。詩人引韓信的典 故表示希望自己能象韓信那樣輔佐明君干一番大事業,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理想。含蓄 地表達渴望舉薦的從政思想,當然其中也有為謀生養家的雙重考慮。陶十九歲那年,爆發了 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戰爭給東晉王朝帶來了希望,“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融思 遠翥?!保ㄌ盏摹峨s詩》)的豪情,就是他的進取思想的反映。 但是陶沒有料到入仕任 職的繁雜,官場中的上下級關系森嚴,同僚們的相互應酬和相互傾軋,以及注重門第出身, 而不重才的風氣。顯然,現實與詩人建功立業的追求和實現理想的目標向去甚遠。陶的“真 摯”性格與之不相容。這段時期的陶是矛盾的、痛苦的,以至出現了五次出仕五次歸隱的曲 折歷程。在任江州祭酒(29歲)辭職后,著了《五柳先生傳》,欲借以自況,以“先生不知 何許人也”否定地位的顯赫;以“亦不詳其姓名”否定門第的高貴??墒瞧湓姟睹印泛推?文《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中不是矜夸過陶氏的門第么?他一方面藐視士族門閥, 因為這使他長期郁郁不得志,沉于下僚;另一方面又以陶侃的曾孫而感到心理上的滿足,且 因與陶侃關系的渺遠而遺憾。陶盡管為此感到憤慨和無奈,但是在家中閑居五年后,又安耐 不住寂寞,做起了恒玄的幕僚,這只是一個小官,難以展現他的才能和謀生養家的目的。在 其詩《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中,他就有詩句“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一顧 討溫言,再喜見友天”表現了行役之苦和對遠方妻兒的思念。以至“詩書敦夙好,園林無世 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養真衡門下,庶以善自名”傾吐了向慕詩書自適、厭棄官 場奔波、渴望隱逸嫻靜的生活意向,最終結束了第二次仕宦生活。 接著兩次的仕宦生活 陶是抱著走著瞧的態度。這可在其詩《始作鎮軍參軍涇曲阿》和《己巳歲三月為建戚參軍使 都涇錢溪》中得到映證。但是也適應不了爾虞我詐的官場。后來任了三個月的彭澤縣令后, 離職歸田,結束了時斷時續、前后跨越了十三年的仕宦生活。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和努力,可 惜他沒有調整好自我去適應那個無法改變的惡濁官場,只能“原志薄身”,完善自我的個性 和獨立人格。可是他那堅定執著的追求,令人崇敬。歸田后,貌似他十分滿足“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那種自在、嫻靜的生活?!巴獗肀M管裝飾得如何輕視世事灑脫不凡,內心卻 更強烈地執著人生,非常痛苦”(李澤厚語)。在《感士不遇賦》中,他列舉了賈誼、董仲 舒、李廣等有才華的正直之士卻飽受壓抑摧殘的事實,陶發出“哀哉!士之不遇己不在炎帝 帝魁之世”的喟嘆!這也難免。當某人做某事,做了五次還失敗告終,其滋味又會怎樣?陶 的美好田園生活讓人懷疑,也許只是以美化田園生活來安慰自己,也許只是瞬間的審美體驗 的田園生活。“以田園為自足、安定、歡樂的世界。不過是一層絢麗的光環,是一個美麗的 童話?!保▽O明君《陶淵明:幻滅的田園夢》,《陜西師范大學學報》99。3) 由此可見 ,陶淵明在仕途上的追求是十分努力的,并且可以說“屢敗屢戰”,前后五次徘徊于“仕” 與“隱”的矛盾中。但是由于他的“真摯”永遠不改變,也就難以立足官場。正因為如此, 陶淵明沒有成為政治家,而成了文學造詣極高的文學大師。 二 陶淵明歸田后 的幾十年,并沒有沉醉于那種自欺欺人的生活中。因為他的價值取向發生了改變。“好讀書 ,不求甚解”的陶淵明難免不受歷史人物的影響??鬃铀^“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 懷。”也就是說知識分子要么做官,要么歸隱,只有能做官而不做的人,才有當隱士的資格 。陶不做官,只能歸隱。《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 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德、立功是通過仕途,仕途不通,只能轉向“立德、 立言”的文學創作。陶的歸田是不得已為之,其內心充滿苦楚?!对娊洝分小靶闹畱n矣,我 歌且謠”“君子作歌,維以告哀”通過詩文使心中的創傷性情緒得到發泄,同時也有司馬遷 的“欲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相似目的。陶的歸隱就是由從政轉向從 文。在政治上無法進取而求其次舉動,這和孔子的當年所遇到的問題在情理上是相通的。曹丕的《典論·論文》關于文學價值和文人地位的論述,開辟了“文學的自覺時代” ,陶的轉變可以說是兼有時代的精神,實現人生價值的積極追求。陶不管是“弱齡寄事外, 委懷在琴書”還是“植杖而耘耔”“臨清流而賦詩”(《歸去來兮辭》)以及辭世前一年作 的《有會而作》中“今我不述,后生何聞哉”的感嘆。以詩文傳世可以說是貫穿一生的追求 ,只不過歸田后更側重于之而已。 陶淵明的作品涉及多種文體,并且成就也比較高。四 言詩、五言詩等詩體抒情色彩濃烈,清新樸素。記、傳、贊、疏、祭文等各有特色。陶詩今 存有126首,成就最高的是田園詩。其文存有十二篇,思想上、藝術上都頗有特色。如其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 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 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 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溲云澣羧酥畠?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詩人在本文中以自己的境 遇和真實情感為原型,以意寫“貧“,采用托言的手法,設計了一位思想上完全“我”化了 的五柳先生,對門閥制度進行否定。天下有道則任,天下無道時則隱的信條,置根于陶思想 深處,詩人著力于現實的分析,對阻礙他入世從政的腐朽政治、反動的門閥制度深惡痛絕。 對五柳先生“一問六不知”詩人借此深刻地批判了現實社會的不平,同時也預示了詩人從政 前程的渺茫。所以詩人提出了“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賦詩以樂其志”的從事詩文創作 的意向。這是陶寄托個人理想和志趣的抒情文,可以說是一篇較為成熟的自傳作品。由于這 篇文章的成就,他被成為“五柳先生”。而他的《桃花源記》曾被人譽為“唐以前的第一篇 小說,在文學史上算是一篇極有價值的創作?!保簡⒊骸短諟Y明之文藝及其品格》), 《感世不遇賦》、《閑情賦》也是很有特色的作品。《自祭文》是陶一生的自我總結,回首 往事,抒發情感,揭示“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的人生哲學, 這可以說是第二篇自傳或者真心袒露,就像司馬遷《報任安書》,陶不僅作品成就高,還大 膽表達自我。這應該說是“以詩文傳世”的表現之一。 表現的另一面是開創了田園詩, 實行詩歌創作題材的創新,并且創出許多美好的意象。盡管自《詩經》就有對田園風物和農 事勞動的詠唱和反映,但是只是零星的片段的不完整的農業場面刻畫。由于受儒家輕視勞動 的觀念的影響,田園詩很少發展,但是陶寫了大量的田園詩。田園、山水、草木、禽鳥、炊 煙、農舍等顯得那么清新安謐,這些組成的畫面總是那么淡雅明朗,充滿生機和迷人的景象 。陶突破旁觀者角色,身體力行地參加了農業勞動,不僅寫出了田園景色,也寫出了田園勞 動的經歷、體驗、感受和聯想。陶也創造出了特有的意象,在他的詩中經常用鳥、菊、酒等 意象,達到借物自況、托物言志的目的。 還有一個表現方面是陶淵明利用自己淵博的知 識傳授門生。在《感士不遇賦序》中說“三余之日,講習之暇”,傳授自己的觀點和詩文, 做到“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边@一點與孔子、屈原是相似的。 陶淵明追求“以詩 文傳世”是成功的,對后世的影響可以說是巨大的,不過,他本人不知而已,文學史上很多 作家在活著時就享有盛名,而陶淵明是在去世后才出名。鮑照、江淹等人均模仿過陶詩,并 贊其“如饑鷹獨出,其矯無前”。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對他的藝術成就也大為 贊賞。到宋代,蘇軾發現了陶的作品以極其平淡質樸的形象意境表達了極美,所以把它看作 是人生的真諦、藝術的極品。至此陶在中國詩史上確定了“頭等人物”(魯迅語)的地位。 魏晉時代是“人的主題”和“文的自覺”時代,人們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重新加以 發現。陶充分認識到了自身的價值,為了達到不朽的目的,他前期在政治上的孜孜不倦地追 求。由于社會的動亂不安,改朝換代的頻繁進行,門閥士族的斗爭,令人無所適從,與世無 爭的隱逸生活便成為士人的普遍追求,可惜“欲有不能”(《朱子語類》),只能滿腔憤慨 地歸田。陳寅恪在其《桃花源記旁證》指出:“陶淵明《桃花源記》寓意之文,亦紀實之文 ”,士人隱逸的目的“或隱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 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情?!碧諝w田后轉向從文,寫下了“獨起眾類”“莫之 與京”(蕭統《陶淵明集·序》)的詩文。不過他自己沒看到以詩文傳世的成功,有的 只是仕途追求的痛苦。以至在一生中最后一篇《自祭文》中發出“人生實難,死如之何”的 感慨。 還是自己找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