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指點!

熱心網友

人因有無明,所以最后生出生老病死,且在輪回中轉來轉去,受苦不停,人如能除無明,自然不會再有生老病死,自然再也不會有輪回轉世之苦了。佛教徒最怕這個輪回,因輪回有生死之苦,如再生在某一道中,仍會再有死。再有死,仍會再有生,如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真是痛苦無窮了。佛教所講的「得解脫」,便是想從這個苦的輪回脫離解放出來。從生死輪回的道理推演結果,佛教徒憧憬著有那么一個境后(或說人修到某種最高狀態)與梵天神互相接合的一種境界,叫做「梵我一如」(或稱梵涅盤)。佛教既不信神,因此,原有的涅盤內容也必須予以澈底改革,以合乎佛教的宗旨。于是,佛教所講的涅盤,自然沒有梵天,也自然變為一個所謂無生、無死,一切煩惱永盡,不再有生死的地方了。因佛教徒懼怕生死輪回,不再有生死之處便是他們追求的最終目標。 涅盤的梵文是Nirvana,有各種解釋:Nir是「不」之意,Vana是「織」之意,全句是:涅盤即是不織不死,斷去煩惱之意,「煩惱(Kilesa)」在佛教中又稱作「惑」,指惱亂心身的精神作用而言。Nir是「不」之意,Vana是「生」之意,全句是:涅盤是「不生」,超越生死苦難之意。也有把涅盤解釋成煩惱「被吹去」、「被消去」之意的。Nir不、無、外、離開之意。Va動詞,吹、去、動等意。Na作為分詞后接字。全句意思是說:凡夫的心靈好似一盞油燈,如能除去煩惱、貪愛(如減少燈油般),最后便到達永無煩惱、永無貪、瞋、癡等三惡德的清凈地步了。 雜阿含經第十八:「涅盤者,乃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謂涅盤。」阿毗婆沙論卷第廿八:「問以何義故名涅盤,答煩惱滅故為涅盤,……超度一切生死苦難故曰涅盤。」涅盤,又可譯成「滅」、「寂」、「寂滅」,我國佛教僧尼或信徒去世時,不用死,而稱死者為「圓寂」,或「大圓寂」(Parinirvana or Maha-Parinir Vana),意即此人已入無生死的涅盤境地了。佛教有個「三法印」的道理,其中之一便是「涅盤靜寂」。涅盤的教義屬于佛教四圣諦中的「滅諦」部份。 從以上的觀點來睹,原始佛教的涅盤是盡而又寂的,所以釋迦牟尼死去后,已灰身滅智,無聲無臭的了,泰國一帶南傳佛教迄今仍以涅盤境地為靜寂無為。這樣說來,佛教徒死后的最高歸宿之處,是一個沒有動靜的地方,一切活動停止,甚至也無知覺可言。相反地,如果涅盤中尚有知覺,尚有活動,那便可能仍有煩惱,仍有痛苦,便不能靜寂的了。因佛教徒怕生死輪回之苦,所以佛教徒死后的去處涅盤境地,也必定是一個所謂無無死,無任何活動的地方才合乎佛教徒的需要。但一般說來,人在死后盼望去的地方,應是一個有感覺的快樂之地,這樣,才能體會到天堂(或用別的名稱亦可)中的幸福。如僅是靜寂無為,無絲毫活動,似乎也顯得太單調乏味了!但原始佛教的涅盤教義卻是如此,如不靜不寂,便不成為涅盤了。 但到了大乘佛教后,佛教教義有了新的解釋,大乘信徒似乎不甘寂寞,居然一反常態,把原來的涅盤靜寂說成為涅盤是「常樂我凈」了。我四字的解釋甚多,但單看字面,便知道在涅盤中尚有「我」的存在(佛教講諸法無我),其地常住不變,快樂無窮。即是說,大乘一反小乘涅盤的消極態度,而把涅盤改成為一個積極的「動」的境界了。但詳細具體內容到底如何,似乎連佛教徒自己也說不清楚,幾乎成了各說各的,每人有一個涅盤定義。甚至有人說,釋迦已成了宇宙的「真理」,人死后即去與他合而為一,變成一佛,變成一體,這就是涅盤。照我們的想法,所謂涅盤,是佛教徒希望死后去的這么一個地方,那里已與輪回隔絕,已超出輪回。既無生,也無死,永遠在那里不動不變,一直下去。至去于它的地點及其它詳情,我想連佛教徒也無法奉告!不必說,只有信六道輪回的人,才會相信涅盤這個教義的。凡不講輪回的宗教,涅盤與她無關。大概來說,凡靠自力修行得解脫的佛教各宗派,不管小乘或大乘,都以涅盤為來世的最高目標。 大概原始佛教所標榜的「無」的涅盤,不受印度人的歡迎,于是,佛教中另又興起了一個活動頻繁,多彩多姿的阿彌陀佛西方凈土來了。凡是他力信仰,靠阿彌陀佛得救的佛教徒,主要是凈土宗人,渴望自己死后能去西方極樂世界,在那里成佛(開悟),享受凈土中的諸般快樂。凈土宗的信仰在教義上,仍稱死后去西方為進涅盤(一般信徒都慣稱「生西」,或「往生凈土」,不用進涅盤這個說法)。但顯然地,凈土宗人想去的目的地西方凈土與自力修行者所去的目的地涅盤,是有極大分別的。在這交叉點上,凈土宗與別宗人分了家、走了樣,分道揚鑣,各奔前程。曾有某牧師撰文西方極樂世界,把這塊地方說成是佛教徒的死后歸宿處。但那是錯的,是在講外行話。只有凈土宗才講凈土,別宗派不多講凈土,而在規規矩矩的講涅盤。至于把凈土宗與別宗混在一起兼信的人,當作別論,他們可說是投機份子。 西方極樂世界,是凈土宗信徒死后的來世去處,這個也有佛經根據:「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阿彌陀經)「極樂」,梵名Saukhavati只有「快樂」及「幸福」之意,無「極」的意義在內。西方凈土既無眾苦,只有快樂,也無所謂「極」樂的了。「凈土」兩字無梵文,似照此世界「穢土」相對而稱,英文的Pureland,似照中文凈土轉譯。「南無」Nanas,巴利文Namo,意為歸,歸命。阿彌陀佛,梵文有兩名:一、Amitabha意為「無限的光明」。二、Amitayus意為「無限的生命」。中譯「阿彌陀」三字,僅譯了梵名前面形容詞Amita一字,是鳩摩羅什譯錯了,可惜我國佛教徒也許根本不知道,所以一直沒有把它改正過來。 根據凈土三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處所記,西方凈土情形如下:主人公是阿彌陀佛,挾祀(侍于主神者)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兩位。另又有口吐雅音,向眾生傳道的各種雜色之鳥,如「白鵠、孔雀、鸚鵡……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唱五根五力……八圣道」,但佛經又稱這些鳥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鳥即佛,佛即鳥,使人聯想起印度古有的飛鳥崇拜。在凈土中,諸凡衣、食、住一應俱全,且不需任何勞苦,自然應手而得,對懶惰人最為理想。「欲得衣服,隨念即至」,「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式,高下大下,或一寶二寶,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又以妙衣偏布其地。」論到凈土氣候,「無四時春夏秋冬,不寒不熱,常和調適。」此地又有豐富水源,供人大量或或浴,身心暢快,「有諸浴池……深淺。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凈香潔,味如甘露。」「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溲足……蕩除心垢,清明澄潔。」(以上所引經文,請閱凈土三經)要言之,凈土世界被描寫為一個四季如春,不冷不熱,物質豐富,應有盡有,且能不勞而獲,只要坐在那里,便能隨心所欲,應手而得的大「好」地方。難怪那些衣食不周,苦于旱荒炎熱的印度人要信凈土了。至于我國人大量改信凈土,也與凈土世界的享樂有關。大家都丟棄了枯燥乏味的涅盤,想在死后好好地去凈土快樂一番。印順法師得好:「現代修持凈土的,每著重在極樂世界的金沙布地、七寶所成等,這在彌陀凈土的思想,顯見是過于庸俗了。」(凈土新論十九頁) 凈土中有九個階級,稱為「九品」,死后去凈土的人,根據他生前信阿彌陀佛的程度,被分配在九個不同的地方,九品是上品、中品、下品,每品中又分上、中、下三生,如「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凡上品上生者即可成佛,但下品下生者,卻要在蓮花中經過十二大劫后(一大劫是十三萬四千四百年),才能再開始聽佛法,慢慢地修行,至于何時才能開悟,那便不知道了。這種階級區別實在要不得,佛教把印度原有的四姓差別,居然也擴大搬到西方去應用了。 阿彌陀佛又常簡稱為「彌陀佛」或「彌陀」,彌陀不是「彌勒」,前者是西方凈土之主,后者者則被佛教徒信為將來要從天宮兜率天來這個世界救人的菩薩,兩者全然不同。在佛寺中那個笑臉常開,大腹便便的塑像是彌勒菩薩(Maitreya),而彌陀佛卻是端端正正坐在大殿上,神情嚴肅,從不嬉嬉哈哈的。(因有某牧師撰文把彌勒說成彌陀,所以在此特一提)。 原始佛教的涅盤是那么寂靜,空無一物 ,而凈土竟是那么熱鬧,應有盡有,兩者卻成相反,難怪許多佛教要弄得不知何去何從了。去涅盤好呢?還是去凈土投靠阿彌陀佛?在佛教中,還有一個來世的去處,那是死后去兜率天,據佛教說,凡佛教徒生前行為好者,死后去此兜率天的外院享福。但真正懂佛教者,絕對不想去那里,因兜率天中雖好,但仍在六道輪回中的「天道」之內,有一天福報滿了,仍要墮落到別道中去受生死之苦!。

熱心網友

如果沒有死過怎知死后沒有靈魂呢?既然有這樣的傳說也許就有這樣的現實啊,只是我們現在不能知道不能經歷而已。

熱心網友

你問佛說的對嗎?那你可想想舍利子真的存在嗎???肉身不腐是不是事實???催眠術是不是真的???……想想吧,太多了,

熱心網友

科學面臨的基本問題有三個:第一、世界是什麼?第二、我(人)是什麼?第三、我和世界的關系是怎樣的?認識到自己就是一堆肉的,他就是堆在地球上的一堆肉。認識到自己是佛,他就是回歸了本位的佛,而這世界只是眾多色相的一種形式。佛性自證,誰也不替代,所以佛說:度無數眾生,其實一個也沒有度,佛不度人人自度。假或真,自己心,別人幫不上忙。先生或女士,請自勉吧。說了上面的這些話,本來已經說完了,但是我認識你的,所以多說幾句。佛經和圣經一樣,在歷史的過程中已經變了模樣,應該學習的是它的基本點,學習那些沒有被改變的精髓。其他東西不必過多費精力。比如:佛無形無相,寺廟里供的是什莫?無形無相是本質,寺廟里供的是玩具。小孩子需要玩具,就讓他玩好了,至少比吵架、斗毆好吧。這些不能去勉強的,佛經里本來也沒有這些。還有,因果規律是精髓,六道輪回是過場,也沒有必要深追。地獄在哪里?還用得著去找嗎,這地球上的活地獄還少嗎?有一因必有一果,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已。上帝好不好?很好。有沒有?當然有。其他宗教的神就是魔鬼嗎?不一定吧。存在到底是什莫?基督教歷來也沒有說清楚。佛教說清楚了,存在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物資存在只是存在的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的存在形式。其他存在是如何存在的?要你自己去認識。科學現在也在逐步證明。但是佛教也有自己的不足,就是在歷史的過程中被太世俗化了,加進了許多迷信,虛幻,還有為當時政治統治服務的東西。這些不是佛的錯,是后人的錯。這些問題是今天開悟的人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掩蓋不了佛的學說的高度科學性,真理性。2500年前的東方文化,是人類歷史上無比燦爛的一頁,直到今天,他依然無比光輝。所以,牛津大學的首席物理學教授彭羅斯才感慨說:我們研究的結果和東方古代先哲門的說法是如此驚人的一致。呵呵呵呵,又說多了,希望不是廢話。

熱心網友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因為許多事即使你不信也是存在的。

熱心網友

純屬騙人不要讀這類書籍,他會毒害你的思想,您應該相信科學,人是一個生物體,就是因為他有了“思想”才會變得這樣,如果人死亡后,“它”只是一個物體,一堆肉,沒有什么的,六道輪回純屬是一些宗教的玩意,不足相信。

熱心網友

樓上的不要欺騙自己啦!面對真實吧!如今社會什么不需要證實?不證實就可以說是虛無的!“作為一種信仰自由,如果有膽量,可以完全不信,又何勞證明?”什么叫有膽量就可以不信?難道沒有膽量就要信嗎?我也希望有六道輪回這回事!可他沒有!如果有現在的科學就全是假的!

熱心網友

作為一種信仰自由,如果有膽量,可以完全不信,又何勞證明?難道有人提供出來,所有人就都能覺悟相信嗎?事實上佛經里早就已經講的很清楚了,但古往今來,這種問題卻無有休止。——所以證明無益,只在于每個人的善根的成熟因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