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綜的綜合大題會不會是它呢?會出什么題?
熱心網友
最早提出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科院地理所副所長李文艷提出了大渤海地區的概念。不久,美國有個研究機構叫東西方研究中心,提出東北亞區域概念。當時核心區域就是日、韓和中國的大渤海地區。后來學術界就陸續就環渤海經濟圈發表了不少文章。 一開始提出環渤海經濟圈,主要是指三省兩市的范圍,即北京、天津、遼寧、山東和河北。后來在具體規劃過程中,山西、內蒙古東部地區都要加入到其中。不過,目前學界還是比較傾向于三省兩市的劃分。 整個環渤海的規劃用了兩年多時間,整個工作由原國家計委主持。環渤海與長三角、珠三角不同,它長期以來就是我國原材料及重型制造業的一個基地,有著良好的工業基礎。所以當時對環渤海的總體定位是,發展成為具有現代化水平的、能源原材料的重要基地和外向型經濟的復合基地。 解放以后,環渤海地區的工業實際上向內陸推進。比如像天津與北京、大連與沈陽、青島與濟南,前者的工業基礎在解放前都好于后者,但是解放后,情形正好反過來了。所以規劃時提出的思路,是把工業布局整體向沿海推進,既有利于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也便于利用環渤海經濟圈內港口眾多的優勢。 關于一些重要城市定位,當時從國家層面上予以明確,比如,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在經濟上,應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及現代服務業作為其目標。像能源原材料和重型工業,在規劃中,是不主張北京搞的。天津是作為重型制造業的中心,唐山是作為能源原材料中心。當時規劃的是北京和天津作為整個環渤海的主中心,副中心一個是青島,一個是大連。 北京與天津長期競爭,原因在北京的定位。天津過去一直是華北地區的工業中心、商貿中心。北京在解放前,其實是一個消費城市。但是,解放后,北京大力發展工業,像首鋼擴建、燕山石化一些重工業都放在了北京,這種定位抑制了天津的發展。北京則一度成為在中國特大型城市里,僅次于沈陽的重工業城市。在外國人看來,這是很難與首都、故都、政治文化中心聯系在一起的,因為從角色上兩者是沖突的。目前,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還處在一種初級階段。從三省兩市的產業分工和協作來看,相互協作與經濟一體化的關系還沒有真正形成。雖然也有協作,比如像東北的油運到北京來加工,但這主要是計劃經濟時代留下來的,不是市場競爭基礎上產生的分工。而且像基本設施共享,在這個區域做得也不好。 另外,環渤海在外向型經濟上發展也比較慢。我們當時有一個判斷,認為在日韓的產業轉移中,環渤海將成為受益地區。因為環渤海有工業基礎和港口優勢,又接近日韓,日本和韓國會把一些重型產業如石油化工、鋼鐵、造船等,將轉移至環渤海地區。但是,這種判斷看來并不準確,大規模產業轉移并沒有出現。 從空間結構上,環渤海和另外兩個經濟圈有很大不同。像上海和長三角其他地區,在產業或技術協作上有很多聯系,比如技術工人的擴散,大企業產品的配套等。在珠三角,廣州和深圳在體制創新上,總是走在全國前列,從而對周圍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都很大。 環渤海地區天然的中心是北京,因為它是首都。但是在經濟上,和同區域內的其他地方就沒有這種緊密的聯系。從產業結構上,三省兩市趨同現象非常突出,導致企業間橫向聯系也就很少。比如環渤海內有十幾個港口,這種競爭勢必導致資源的浪費。 另外,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環渤海經濟區內的國有經濟比重最高,行政干預經濟發展的力量比較強,市場力量決定資源配置還相對較弱。在體制創新上,與他們相差很大。區域經濟合作,真正最具有活力的,首先還是企業層面上的合作。在這方面,環渤海也還是差距很大。 從目前看,整個環渤海經濟內的合作確實顯得比較松散,不像長三角或珠三角那樣緊密,加強京津冀是可以作為第一步的。但是區域經濟發展要有個過程,長三角、珠三角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口號也提出很多年,也只是在最近兩年才有了強勁的發展勢頭。經濟沒有發展到一定地步,是產生不了互動與協作的,環渤海經濟圈的真正形成還需要時間。 。
熱心網友
這不好說,但環渤海地區在地理上確實很重要,值得好好復習相關內容。尤其識圖上一定要過關。歷史在這一部分出題還是比較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