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閱讀分析
熱心網友
記敘文閱讀點津 現在的語文學習,越來越注重閱讀,因為學生在閱讀中可以鍛煉他們的各方面的能力。《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提出的要求是:“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學生在閱讀不同文體的文章時,尤其應該注重對記敘文的閱讀訓練,因為記敘文是學生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文體,也最易被學生接受。但是為什么還會有許多同學在記敘文閱讀過程中出現較大的偏差呢?這主要在于學生沒有深入理解記敘文的基本知識,熟練掌握閱讀記敘文的基本方法。只有在閱讀記敘文時從記敘文本身的規律入手,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一、 根據記敘要素,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對文章主要內容的知曉是讀懂一篇文章的基礎。在記敘文閱讀時,我們可以根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這些要素,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一篇文章讀完應該能夠說出什么時間、哪些人、在什么地點、做了什么事情,事情是如何發展的,最后結果怎樣。這近似于填空。然后再把這些組合成一段話,文章的基本內容就知道啦。為后邊深入分析文章打好基礎。二、采用合并同類項的方法,分清文章段落層次。 為什么有些學生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但是還是不能準確地理解文章呢?這里就存在著學生對文章的脈絡還不清晰,頭腦中對文章的感知還是混亂的。因此,學生閱讀文章,理清文章脈絡,準確劃分文章層次,對理解文章至關重要。 對文章層次的劃分,采用合并同類項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分清段落層次。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 從時間的變化上合并同類項,有的文章有明顯的表示時間變化的詞句。如:“早上”、“明天”、“過了一會”……也有的文章雖然不是用明顯的表示時間的詞句,但根據上下文可以較明顯地看出時間的變化。如“打那以后”、“星星出來啦”……在文章中找出這些表示時間變化的詞句,然后在同一標準下對它們進行歸類,很容易理清文章的思路。② 從地點的變化上合并同類項。有些記敘文存在著明顯的地點的變化的語句,我們可以把它們找出來,然后思考,哪些段落實際上就是寫的在某一個空間所發生的事,這樣也可以很快地理清文章的思路。③ 從事情的發展變化上合并同類項。有些寫事的記敘文所寫的不容易看出時間、地點的變化。那么,應該從事情發展的本身去思考。如:可以按照“發生—發展—高潮—結局”去給文章的內容合并同類項,也可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模式給文章歸類。④ 從感情的變化角度合并同類項。有的記敘文,特別是散文,抒情意味很濃。對這樣的文章,我們可以從文章中找出表達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變化的語句。看看它們所表達的情感上有什么變化,根據其變化進行分類,劃分文章層次。這樣也能夠較清晰地理解文章的思路。⑤ 從寫法上合并同類項,有許多記敘文采用了“總寫—分寫—總寫”的結構形式,或者是對它進行了一點變化,先“分寫”,再“總寫”。對這樣的文章,只要找出哪些是總寫,哪些是分寫。就可以很快弄清文章的結構。也有的文章有集中的抒情、議論段,可以根據不同的表達方式來進行分類。⑥ 從不同的寫作角度合并同類項。這樣的記敘文多采用并列式的結構。只不過它們在講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某一處景……是從不同的角度去寫。因此,閱讀時注意作者的寫作角度也是理清文章思路的一個好辦法。 此外,在劃分文章段落層次時,對于個別語段是與上文合并還是與下文合并不明顯時,要先弄清上、下文所講的內容區別何在,再來看疑問語段的文意側重點在講什么,根據側重點的意思再與上下文進行辨別,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另外,在劃分段落層次時,還要注意找出文章中的過渡句、段。它能使我們迅速地了解文章的思路,從而提高我們的閱讀效率。三、理解段落內容,準確概括段落大意。① 引用法。有的文章語段有明顯的中心句,直接引用就可很好地概括語段的意思。② 分析—綜合法。我也把它稱為“化整為零—化零為整”法。首先“化整為零”,看看結構段中有哪些語句或語段,然后再逐個了解這些語句或語段的意思,再根據意思進行歸類。然后“化零為整”,把它們綜合起來,加以概括,這樣也能準確地理解段落的意思。③ 相加法。有的文章中的結構段,是從兩個或多個方面來講的。它們在意思上有相對的獨立性,但把他們分開又顯得過于零散,對這樣的語段的概括時,可以用“……和……”的形式來說比較準確。四、用漸進法分析人物形象① 明確人物身份。對人物的分析,必須先明確人物的身份。對人物的身份可以從年齡、地域、職業等方面去明確。如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位城市學生、退休工人、知識分之、商人……這是對人物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② 從細節描寫中領會人物的特點。記敘文中有許多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寫,它們是了解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的源泉所在。從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品質等多方面的特點,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形象。③ 把握人物主要特點。學生在根據細節分析人物特點時,有可能沒有從全文的角度來分析,沒有從文章的主旨去分析,這樣就會造成人物分析時的一些偏差。所以,人物形象分析要與文章的中心相吻合。要去掉那些并非文章所要表現的人物的次要特點,根據中心抓住主要特點。 以上三步體現出對人物形象漸進式地分析。首先,粗略地了解人物身份。然后,從細處理解人物的特點,可能體會出人物很多特點。第三,從文章的中心入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點。這樣層層深入,能準確地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形象。五、領會文章中心 對文章整體的理解,最終落實到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分析文章中心。① 從標題入手。有的文章的標題本身就體現出了文章的中心。如“心靈之美”、“可貴的友誼”等。對這樣的文章,可以直接或者略加修改就能很好地概括文章的中心了。② 從文章的開頭、結尾入手。有些文章的開頭運用了一些警示性語言,它們對我們深入了解文章的中心有啟示性作用。有許多文章的結尾是對前文的總結,有的結尾本身就直接點明了文章的中心。因此,在閱讀文章時,重點抓住這些地方,能夠很快地領會文章的中心。③ 從議論、抒情性語言入手。記敘文中的議論、抒情性語言,多在文章的結尾。也有的在文章的開頭或中間。這些語言往往起到了抒發感情,揭示中心的作用。因此,了解這些語言,可以促進我們對文章中心的領悟。④ 從含義較深遠的語句入手。文章中有些語句含義較深遠,而其內含往往又與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聯系緊密。因此,把握好這些語句可以促進我們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 總之,在閱讀記敘文時,首先要整體感知,了解文章大意。其次要理清文章脈絡,做到思路清晰。第三,具體分析要牢記中心。以上方法也需要靈活運用,不可死背呆記。。
熱心網友
總結平時的積累,保持清醒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