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應當有斗彩瓷器嗎?斗彩,中國名瓷的裝飾手法之一。也有叫逗彩的,就是釉下青花(蘭色)釉上紅,綠,黃,等等顏色,上下結合,相輔相成,交相呼應,構成了豐富,美滿的文飾畫面。這種獨特的裝飾工藝,最成熟的產品多見于明代中期。各地博物館,收藏家都有年份確切的藏品,但是一件據說是元代的斗彩瓷器的出現,引起廣大愛好者,收藏家的極大關注:因為誰也沒聽說過,更沒見過,所以如果確實是到代的話,那將改寫中國陶瓷發(fā)展史,因為填補了一項品種和年代的空白。此器的真實面貌,在專業(yè)網站上公布以后,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反對者呼聲一片,有說嘩眾取寵的,有說欺世盜名的,也有比較理智的研究者,收藏家,從器形,胎質,畫工等諸方面,提出不同看法,大多數結論,都是一個,也既慣有常識,以往經驗所能提供的定論:那時還沒有斗彩瓷器呢,所以這件肯定不是元朝的。可是收藏此器物的收藏家,偏偏是個不信邪的,就沖著是的方向,元代應當有的結論,查找相關歷史資料,搜集專題文物實物,用大量的歷史文物,來證明,來確認:元代是應當有斗彩瓷器的。如對此事有興趣的人士,可仔細往下看,并根據相關文物實物,做出合乎道理,合乎常識,合乎邏輯的科學判斷。質疑者們提出的第一項:該器物底足的窯紅,過于濃厚,比較可疑,細分析可以得知,凡胎體厚重的瓷器,如果晾曬工序不完全,不充分,其結果都將產生濃厚的窯紅。這是由當時的生產工藝特點所決定的,柴燒窯,由于火焰溫度不能及時達到所需高度,必須夜以繼日,長時間不停的燒制,含在胚胎中的水分潮氣,攜帶著含量極大的鐵分子,不斷的從釉層護不到的地方,器物底足不施釉處溢出,以至于堆積,儲存下一層色澤美麗的火石紅,但是作為商品來講,這應屬一種瑕疵,以后的官窯器,認識到了這一點,并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前提是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和人力。附圖1,元代云紋釉里紅玉壺春瓶,底足也是這種情形。附圖2,元代龍泉窯鳳紋執(zhí)壺,底足也是這種情形,不認真分析觀察,往往被誤認為上了一層護胎釉。附圖3,明初青花瓶,底足特征明顯的帶有一層濃厚的窯紅。第二項:釉下青花,其實這條不需討論,元青花的大量實物可以充分證明。按已知的實物和常識,宋代就有了釉下青花,釉上彩繪。附圖1,宋磁州窯釉下青花加釉上彩繪美人碗。附圖2,宋磁州窯釉下青花加釉上彩繪美人碗。此件的彩繪中的紅色,還顯示出早期不很成熟的非正紅。附圖3,宋磁州窯紅綠彩玉壺春瓶。以上三件實物,說明早在元彩瓷之前的一個朝代,就已經有了這種工藝裝飾手法,并成功的應用。其實再向前尋,唐代長沙窯中,不乏釉上,釉下的手繪裝飾工藝的器物。第三項,紅綠彩繪,反對者提出元代沒有成熟的紅,綠彩的工藝和運用。這邊文博界,陶瓷界還在討論中,那邊拍賣會上,一件元紅綠彩繪獅子舞紋玉壺春瓶已成交了。真可謂空談誤國。第四項,釉上黑彩的應用,這一條,好象也同前幾項一樣,緣于相關實物的缺失。其實實物是有的,并且是不少的,附圖1,宋代磁州窯黑彩鹿紋小碗,附圖2,宋代磁州窯黑彩財神像。附圖3,宋代定窯黑彩文字瓜式執(zhí)壺(十里聞,透瓶香)白酒的早期廣告。附圖4,宋鈞窯缽,底足有黑字款,附圖5,宋鈞窯淺盤,底足有黑字款,附圖6,宋汝窯鳳尾尊,底足有釉下胎上黑字款,(成王殿)以上這些瓷器,全部是宋代的,說明那時黑彩的應用,無論繪畫,文字,都很成熟了。到元代的繼續(xù),自然也就順理成章。不足為奇了。第五項,鳳紋的畫法,太成熟,太漂亮了。中國先民喜用鳳的歷史,是相當久遠的。到漢代時發(fā)展到頂峰,且不說數不清的各種玉嬖上的各種鳳紋的專題了,單國家的年號,就有幾位皇帝命名中有鳳字。如元鳳,五鳳等等。更不用說元代本朝的各類青花,釉里紅中常見常用的非常成熟的各種鳳了,附圖1,宋代耀州窯鳳首執(zhí)壺,附圖2,宋代定窯鳳首壺,附圖3,宋代汝窯鳳首執(zhí)壺,這些實物,說明多年之后的元代有美麗,漂亮的鳳紋,是毫不奇怪的正常現象。第六項,文字(巴思巴文)有人說這應是明人的做法,惟獨這一條,大錯特錯,元代統治者,雖然本人的文化程度有些不足,但是對文化的重視,卻是非常令人吃驚的,為了開拓疆域,為了統治天下,大汗們深深懂得并重用文人,象全真教的邱處機等等,而且碰巧的是大汗們對儒家禮教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相反倒知之甚少。以致形成了被儒教污染最為淺少的統治者,其結果也就是古今中外唯一的沒有在得天下之后,殘害忠臣良將的圣明君主,明朝的皇帝也有喜好道教的,但他不象元朝大汗們是為治理天下,而是為個人的長生不老,所以很快的正經的巴思巴文換成了各種圖案符號。如各種明,暗八仙法器等等。收藏家本人確認應是元代的重要依據為:一,尺寸超常,高達49公分,如此龐然大物,在中國瓷器家族中,非常少見。其生產者,擁有者決非等閑之輩。簡單分析,只有蒙元大帝國,才能有此雄風,氣概,有此霸王神韻。中國歷史上,除了漢唐盛世。由于有打天下,得天下,八方為圣,各國來朝,真正君臨天下恩澤八方的經濟基礎,能與之相提并論的,僅僅就剩了蒙元大帝,王中王了。沒有堅實的國力,圣明的君主,開化的商貿,根本不可能生產出如此重器。二,海馬(麒麟)紋豬龍首紋,元朝獨有的,行里常講的比目魚眼,如意鼻頭,尤其是胡須,有數幾根,屬重要特征。明永樂也沿用海馬紋,但形象相差甚遠了。三,青花上的土沁,暈散,全部與元代器物特征相符。四,胎骨的細膩,盡管底足窯斑濃厚,但仍可在細微處看到胎質,糯米樣潔白,細膩。五,釉料,積釉處呈現的青色,顯示其釉料非先進機械加工,整體釉色還屬早期青花的鴨蛋青類。六,紅彩色淺,尤其是綠彩,濃厚處也達不到明瓷的深綠程度。七,器形八棱,這是元瓷非常喜用的重要形式,海外博物館展示的元瓷,除了尺寸龐大之外,八棱造型也是獨特之處,瓶,壺,盆,罐,無論大小該方盡方。根據以上種種,在沒有更多的實物,資料可證實下,對此器的斷代,最保守的講,也應當是元末明初的斗彩瓷。相信這決不是一件孤例,肯定民間還會再現同類珍寶,這次借景鴻堂二次研討會的寶貴東風,希望能請更多的大家給予指教。
熱心網友
只知道元代有紅綠彩和極少見的青花五彩標準的斗彩應該沒有吧,至少是不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