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白色的綿羊 團團睡在天上 四周蒼老的荒山 好象瘦獅一樣 昂頭望著天 我替羊兒危險 牧羊的人呦 你為什么不見?}問:1.我為什么替羊兒危險?2.為什么整首詩讀起來瑯瑯上口?
熱心網友
或許,我是說或許,根據郭沫若當時的背景。我說:中國當時在百廢待興之時,國情萬分危機,工業、農業、交通、政府的能力都非常差。故,詩人用象征的手法,以“熟睡的白羊”喻冥頑不靈的舊社會下的中國。以“瘦獅”喻對中國這塊“肥肉”望眼欲穿的其他國家、軍閥。為何說是“蒼老的荒山”呢?這絕妙的寫出了欲入侵中國的、占有這塊“肥肉”的其他國家、軍閥的偽裝、蠢蠢欲動、不易察覺、看似相安無事、以及其堅不可摧。為什麼“我”替“羊兒”危險?因為郭沫若是一個愛國如愛命的中國人,但手中無權,只好空替“羊兒”危險——無可奈何的為舊社會下的中國捏一把汗。“牧羊人”自然是手握重權,能決定中國命運的統治者。全詩看似閑筆寫景抒情,但已用象征的手法,將自己的志向、憂慮、中國的前途、危險寫得淋漓盡至!也許是詩人當時的處境所迫,不能明說罷!至于為什麼朗朗上口,是因為在吞聲字、吐聲字等上用得好,符合人自身的規律,也注重平仄(壓韻)。。
熱心網友
關于《夕暮》五四時期創生不久的白話新詩中,一種重要的類型是描寫風景的短詩.這首《夕暮》便是其中的代表.小說家和詩人廢名在40年代曾說:"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詩的杰作,如果中國的新詩中準我選一首,我只好選它."這種評價有些夸張,但也透露出《夕暮》是一首獨具特色的詩."一群白色的綿羊,團團睡在天上"寫夕暮的白云."四周蒼老的荒山,好像瘦獅一樣"三,四兩句用了一個連環比喻:詩人把灰黑的云比喻為"荒山",接著又把"荒山"比成"瘦獅".這首詩反映了五四時期詩人特有的想象力,既生動形象有單純清晰,有一種五四式的好奇和童稚氣息,也體現了那個時代詩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