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飛蛾通常是靠日光的判斷方向的,它的體內有一套通過時間和太陽方位判斷方向的系統(tǒng),它的前進方向和日光(某一時間下)成一個夾角。這是生物的本能,這是適應自然的結果。然而若在燈光下,飛蛾誤將燈光認做日光,以與燈光以一定夾角飛行。如果你學過高等數(shù)學,就會知道它的軌跡是一條 對數(shù)螺旋線 ,是以螺旋方式不斷向燈靠攏的,即所謂 飛蛾撲火。至于為什么它會死掉,我就說不好了,大概是它的最信任卻給了它最大的欺騙,失去了生活的信念了。以燈為極點,在飛行平面內建立極坐標系 r-O-u,對時間求導數(shù):(向量r)'=(ri)'=r'i+ri'=r'i+ru'j所以飛行軌跡與到極點連線夾角正切值=r'/ru'為一定值a(a小于0),解微分方程:dr/r=adu,lnr=au+C,r=C*EXPau,當u趨于無窮大時,r趨于0。考慮到燈有一定的體積,飛蛾總會撞到燈上的。

熱心網友

 蛾子撲到火上,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也可寫成“飛蛾投火”、“飛蛾投焰”或“燈蛾撲火”。〈梁書﹒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魯迅先生在〈秋夜〉一文中描述過當他面對這些投向燈火的小飛蛾時,激起了贊賞的心情。  飛蛾是鱗翅目昆蟲中的一大類,與蝴蝶相對應。其腹部短而粗,休止時翅膀呈屋脊狀,多在夜間活動,但有趨光性,喜歡聚集在光亮處,因此民諺有“飛蛾撲火自燒身”的說法。人們利用該習性,用黑光燈(其波長更適合昆蟲的視覺)來引誘蛾類,既可用來捕殺害蟲,也可用來采集蛾類標本。   [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梁朝有一個少年才子,名叫到藎。他是當朝金紫光祿大夫、散騎常侍到溉的孫子。到藎十分聰明刻苦,自幼就能寫詩作文。皇帝蕭衍非常稀愛他,常帶他到京口,登上北固樓吟詩作賦。有一次,梁武帝蕭衍看過到藎寫的詩后很贊賞,便與到溉開玩笑說:“南怪你每次上書都寫得那么出色,大概是孫子替你寫的吧?!”說完便哈哈大笑起來,并提筆為到溉題了一首詩,詩上說:“研磨墨以騰文,筆飛毫以書信。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藎。”意思是:硯臺磨出墨水來寫字,飛動起毛筆的毫鋒來寫書信與文章。這毛筆、硯臺就像是飛蛾投火一樣,自己毀掉了身體也毫不吝惜。你的年紀已很老了,文章可由孫子到藎來代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