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張家界是個多民族的地區,但以土家族居多,以土家族為主要民族,所以張家界文化也就是土家族文化。土家族是大山的民族,在與大自然與社會進行搏斗的漫長歲月里,創造了極為燦爛的文化。雖然沒有自己的文字,但通過原始舞蹈、古老歌謠及各類文化藝術形式把這筆寶貴文化遺產包括這支民族保存下來了。土家族的文化現存的主要有:八寶銅鈴舞、土家打鎦子、鬼谷神功、梯瑪神歌、茅古斯舞、民間歌謠、桑植民歌、大庸花燈、大庸氣功、大庸陽戲、土家擺手舞、土家仗鼓舞、儺愿戲、三棒鼓等。其主要的例如: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歌舞,帶有濃烈的祭祀色彩。歌隨舞生,舞隨歌而得名。《后漢書》稱擺手舞起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晉書樂志》認為舞曲四篇中就有“矛渝”,“弩渝”是離不開武器的,故為古代一種戰舞。巴人跟隨周武王伐紂,“歌舞以凌,殷兵大潰”;秦末劉邦反秦,巴人以巴渝舞勇挫秦兵,劉邦認為有巴渝舞之遺風;明嘉靖年間土司兵抗擊倭寇,大跳擺手舞,乘倭寇不備,大敗倭寇,立下了赫赫戰功。后來,這種戰舞逐漸演變成土家祭祀活動,各土司轄地紛紛建擺手堂。清代《永順府志》載:“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齊集,鳴鑼擊鼓,跳舞唱歌,名曰擺手。再如:大庸陽戲是地道的土家族劇種。早先叫揚柳花,為民間藝人行乞或風塵女子賣唱糊口的表演藝術,后經茅崗覃氏一家班及若干代藝人的加工改造,才形成生旦凈丑末行當齊全的地方劇種。 陽戲表演重做工少武打,多演文戲、家庭戲、悲劇,生活氣息濃。旦角在陽戲上居各行之首。陽戲唱腔由正調和小調兩部分組成,共17個曲牌。正調部分的唱腔均用真假嗓結合演唱,尾腔突然翻高八度,行話叫“窄音”,大庸陽戲的風味特點就在窄音上。 “陽戲”之“陽”,一說大庸位于澧水之陽,二說戲為陽春人傳承發展,三說“楊柳花”與“陽”諧音,而“楊柳花”又有淫色之嫌,故定名為“陽戲”。第三:花燈是民間最為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張家界花燈有兩大流派,一是大庸花燈,二是桑植花燈。二者曲調不同,表演形式也有區別,前者舞 ,桑植花燈則有三人舞,多人舞。花燈有固定節目曲牌,拌以二胡、大筒、打擊樂。尤大庸花燈鬧元宵,一人唱,萬人和,人山人海,如癡如醉,堪為民間文化一大奇觀。其他也各有其特色,篇幅所限,恕不一一列舉。民間文化還有飲食文化以麻辢燙為主、酒文化以勸酒敬酒為主、婚喪文化以哭嫁為主等等,到網上搜索便一目了然。至于怎么去體驗嘛,一是全面了解,這可以從網上查找一些資料,關注張家界的有關動態;二是深入本地實地感受,如果有時間最好是到張家界民間與當地老百姓接觸,如果時間有限,可以到張家界幾個土家文化集中的地方,如土家風情園、繡華山館等,也可感受到土家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