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懦弱,怕與人打交道,臉皮也薄,自尊心容易受到傷害,也怕別人拒絕自己,或給自己臉色看,總之,這一切緣于我在青少年時期得過自閉癥,到現在,我的社會適應能力仍有限.讀過一些激勵的書,發現對我沒有用,聽人言,佛學是世間最完善的心理學,所以,在這兒向各位佛學愛好者們求救啦.也許我說得太籠統,我到時再作補充吧/
熱心網友
您好:您所訴的應該是大多數人在青少年時期都會產生的心理體驗,這一體驗或長或短,或淺或深,當它作用于較長的時期,并對人際交往產生持續性影響時,就會產生惡性循環,即越內傾越難與人溝通,越難溝通人際關系越緊張,人際關系的緊張又導至了內傾性的加劇,從而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黑色三角形。再更漫長的時間后若還難以改善,這種情景性心境就會融入個性中,使人的性格類型發生根本的轉變,如由外傾型變為內傾型。是什么原因導至上述情況的產生呢,我想有以下幾點:1:抑郁型氣質,內傾,敏感,膽小,自尊心強等。2:能力缺乏,比如因父母過分的呵護,在生活自理和與人溝通上缺乏經驗,所以在與人溝通上因為能力的缺乏而加重了膽怯的程度。3:缺乏從經驗中吸取教訓的能力,我一直認為這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成熟和精明的一個主要條件,大多數人在一開始都差不多,你之所以在某方面被拉下,就是因為在遇到失敗時只會難過或生氣,而不會想如何解決,并付諸行動。4:突發性打擊對人性情的巨大改變。以上前3點應該是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解決辦法:1:利用抑郁質的長處,即認真,持久等,改變短處,變敏感為寬宏,變膽怯為剛強,放下不必要的自尊。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努力吧!2: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多與人交流,作最壞的打算,被當眾污辱或痛打一頓,又能怎樣呢?被人贊揚或褒獎又怎樣呢?事過境遷后,都沒有什么不同,這樣想,在與人交流上就釋懷了。另外。要清楚,如果長期不與人交流,那么上訴情況只會更加嚴重,這樣就不會因膽怯而造成的惰性找借口了。不過,也要掌握張弛之法,在遇到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時,也要學會及時退避,休整和轉移,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只有在你心智完全成熟時,才能真正掌握。3:失敗后及時內省,或求問自己信賴的人,不要被同一塊石頭拌倒兩次。4:盡快釋放情緒,不要抑制不良情緒。以上4點,就是對上面4點的解答。在圓融廣大的佛法中對這個問題當然有很好的解決辦法。多看經典,因為佛學的廣大精妙,可以開闊心胸,可以增長智慧。一向專念,因為專念則內心清凈,去除不良情緒,去除無謂執著。人都有痛苦,假若能通過去,就會發現所得大于所失。南無阿彌陀佛。愿你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