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時發現的,醫生建議去醫院仔細檢查一下,最好割掉。哪位對此有研究或得過這種病,治療起來麻煩嗎?望告知,謝謝。

熱心網友

直腸息肉 息肉是一種良性腫瘤,最多見的是鼻息肉,象是光溜溜的小蘑菇那樣的贅生物。這在直腸內也往往會有。3、4歲的孩子較多見,新生兒則沒有。 母親最初所發現的,是大便后有出血現象。新鮮的血液,蓋在糞便上,或者從肛門處往下滴。孩子不感一到疼痛,也無任何癥狀,但每次排便都出血。息肉增大后排便時可看到象蟲子般的紫色肉塊。 通常,由于出血而不安,去醫院用直腸鏡檢查,便會查清...

熱心網友

直腸息肉 息肉是一種良性腫瘤,最多見的是鼻息肉,象是光溜溜的小蘑菇那樣的贅生物。這在直腸內也往往會有。3、4歲的孩子較多見,新生兒則沒有。 母親最初所發現的,是大便后有出血現象。新鮮的血液,蓋在糞便上,或者從肛門處往下滴。孩子不感一到疼痛,也無任何癥狀,但每次排便都出血。息肉增大后排便時可看到象蟲子般的紫色肉塊。 通常,由于出血而不安,去醫院用直腸鏡檢查,便會查清楚。 連續出血會導致貧血,息肉的連續生長,有時會引起腸套迭。 小時候有息肉,長大后會完全脫落,痊愈。因此,如出血量不大,不一定非切除不可。 手術可從肛門外摘除,但深處有好幾個息肉時,需要開腹摘除。 作為"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病",多數腺狀息肉發生在直腸的一側。這種現象多發生在10歲上下的孩子,出血比痢疾嚴重,癌變也較多,必須把病變部位的直腸全部切掉。這需要做優勢遺傳。

熱心網友

沒太大問題,我有過,拌隨著很嚴重的痔瘡,大便后,痔瘡在肛門周圍腫得象個火山口,息肉象一個小棒槌擠在中間,那種難受勁就甭提了,到醫院做個小手術,打一點麻藥,“喀嚓”以下,就沒事了,不用擔心,在意點的做個化驗,得到個心理安慰。

熱心網友

直腸息肉 息肉是一種良性腫瘤,最多見的是鼻息肉,象是光溜溜的小蘑菇那樣的贅生物。這在直腸內也往往會有。3、4歲的孩子較多見,新生兒則沒有。 母親最初所發現的,是大便后有出血現象。新鮮的血液,蓋在糞便上,或者從肛門處往下滴。孩子不感一到疼痛,也無任何癥狀,但每次排便都出血。息肉增大后排便時可看到象蟲子般的紫色肉塊。 通常,由于出血而不安,去醫院用直腸鏡檢查,便會查清楚。 ...

熱心網友

直腸息肉 息肉是一種良性腫瘤,最多見的是鼻息肉,象是光溜溜的小蘑菇那樣的贅生物。這在直腸內也往往會有。3、4歲的孩子較多見,新生兒則沒有。 母親最初所發現的,是大便后有出血現象。新鮮的血液,蓋在糞便上,或者從肛門處往下滴。孩子不感一到疼痛,也無任何癥狀,但每次排便都出血。息肉增大后排便時可看到象蟲子般的紫色肉塊。 通常,由于出血而不安,去醫院用直腸鏡檢查,便會查清楚。 連續出血會導致貧血,息肉的連續生長,有時會引起腸套迭。 小時候有息肉,長大后會完全脫落,痊愈。因此,如出血量不大,不一定非切除不可。 手術可從肛門外摘除,但深處有好幾個息肉時,需要開腹摘除。 作為"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病",多數腺狀息肉發生在直腸的一側。這種現象多發生在10歲上下的孩子,出血比痢疾嚴重,癌變也較多,必須把病變部位的直腸全部切掉。這需要做優勢遺傳。摘除直腸息肉可預防直腸癌 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著名腫瘤學專家鄭樹教授領導下,歷時24年潛心研究證實,摘除直腸息肉,可阻斷直腸癌的自然史,使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降低40%和50%。浙江大腫瘤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與海寧市醫學科研人員于1977年至1980年期間,在海寧市兩次對30歲以上的26萬余大腸癌高危人群進行15厘米腸鏡篩檢,共檢出4077人有直腸息肉或腺瘤。該所研究人員對上述4077人施行息肉摘除術,并對息肉摘除者做定期腸鏡隨訪。經過20余年的腸鏡隨訪,海寧市接受篩檢人群的20年累計直腸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分別降低為68.6%與82.4%。據科研人中分析說,海寧市受檢的人群20年內的直腸癌實際發病人數為501例,比按數字模型預測直腸癌發病減少了229例。在此之前,海寧市每年直腸癌一般會有40—50例。大腸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有統計資料顯示,直腸癌約占大腸癌的2/3。大多數大腸癌從腸腺瘤發展而來,大約需要10—15年時間。因此,早檢查、早摘除息肉對預防大腸癌的發生有重要意義。結直腸息肉與MYH基因突變有關 (2003-03-07 08:59:05) 發表在今年2月號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大約1/3的結直腸多發性息肉患者(息肉數目介于15至100個)都伴有堿基剪切修復基因MYH的雙等位基因突變,而且,7.5%的無APC基因突變的典型息肉病患者也有MYH雙基因突變,后者會增加結直腸癌發生風險。英國倫敦腫瘤研究所的Ian P. M. Tomlinson博士及其同事選取152例結直腸息肉患者(息肉數目介于3到100個)和21例結直腸腫瘤患者(腫瘤數目大于15個),篩查體細胞MYH突變。結果發現,6例患有多發性腺瘤,最少數目為18個,平均55個,腺瘤大多為小的輕度發育異常的管狀腺瘤。MYH單基因突變患者平均息肉數目為4個,雙基因突變患者平均息肉數目為7個,而且后者結直腸癌發生風險增高,P=0.05。研究人員又選取107例典型家族性腺瘤樣息肉病患者(息肉數目>100)的先征者進行篩查,其中8例有雙等位基因的MYH基因的變體,無一人息肉數目〉1000。在雙MYH基因突變患者的親戚中,篩查結果與隱性遺傳模式相符。Tomlinson博士建議對于息肉數目>15、伴有MYH基因突變和隱性遺傳家族史的結直腸息肉患者進行基因檢測,MYH雙基因突變患者的兄弟姐妹也應該進行基因檢測。蘇黎世大學的Giancarlo Marra和Josef Jiricny博士在相關評論中指出,MYH雙基因突變患者可能不必行全結腸切除術,內鏡檢查、相對保守的手術隨之以定期內鏡隨訪,是預防癌癥和有效的治療方案。直腸息肉  2003-8-20 14:36:39 概述:直腸息肉泛指直腸粘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絨毛狀腺瘤),兒童型息肉、炎癥息肉及息肉病等。從病理上來看,其內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癥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來大體相似,因此這一含意籠統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習慣采用。直腸是息肉常見的所在,更由于易于發現和處理,因而受人重視。近年來認為結、直腸癌起自息肉,及早切除息肉能降低癌的發生,因此息肉作為癌前病變,更受到重視。臨床表現:1.便血:為鮮血、被蓋于糞便表面而不與其混合。直腸下端的帶蒂息肉排便時可脫出肛門外。2.息肉合并潰瘍感染時,可有粘液血便和里急后重感。3.直腸指檢:直腸中、下段的息肉,指檢可觸及柔軟、光滑、活動的結節。4.直腸鏡檢:腺瘤性息肉呈圓形,表面粘膜淡紅且有光澤。絨毛乳頭狀腺瘤為分葉狀,形似菜花,軟如海綿的大息肉。炎性息肉蒂長色紅。增生性息肉多呈丘狀隆起結節。5.若發現多個息肉時,作乙狀結腸鏡或纖維鏡檢,排除多發息肉及結腸息肉病。診斷依據:1.血便或排便時有息肉脫出肛外。2.直腸指診或腸鏡發現息肉。治療原則:1.電灼法:在腸鏡直視下電灼切除息肉。 2.套扎法:用套扎器將膠圈套住息肉蒂根部。 3.切除法:蒂粗或基底寬之息肉可在鞍麻下手術切除。用藥原則:1.單個或小息肉病例以抗生素、滅滴靈和其他輔助藥物為主;2.多發息肉或臨床癥狀重病例,用藥除用抗生素外,尚應加強支持對癥治療。輔助檢查:1.對單發直腸息肉,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多發性息肉,或疑有惡變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A”和“B”。療效評價:治愈:息肉切除后,癥狀消失,排便正常。專家提示:兒童型直腸息肉主要發生于5-10歲兒童,多數小于1cm,單個,帶蒂,會自行脫落,因炎癥和腺體阻塞潴留所致,臨床上除便血外并無其他大礙。成人直腸息肉病理類型多,具癌變趨向,因而一經診斷,宜早行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