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格式.范例.
熱心網友
給你個鏈接,可以下載全文,不過你的機器要安裝acrobat reader才行,我下載了一部分,太慢,受不了了!剩下的你自己去弄吧,不好意思。 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中學語文體驗教學初探 姓名:高玉英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教育指導教師:周慶元引言近些年來,中學語文教育問題一直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大熱點。語文難教、難學、難考、難提高成為語文教學的共識。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認為,語文教育的泛政治化和語文教育的標準化是制約語文教育的兩大弊端;有人認為,是人們對語文教育的性質認識不清;還有的人認為,是語文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落后;還有的人認為是語文教師的素質低下,等等。各階層人士都以巨大的熱情和深切的憂思參與或關注著這場關于新世紀中學語文教育改革和發展前景的大討論,可以說,這是深刻反省語文教育積弊、拓展語文教育改革新思路的歷史契機。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給語文教育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我們看到,“體驗”成為當前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關鍵詞。《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表述課程的新理念時,“體驗”一詞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之一。有人認為,體驗是語文教學的一條重要途徑。①實際上,重視體驗早在20世紀20, 30年代的美國就已出現過,當時不少教育心理學家就提出“經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的課題,如杜威(John Dewey)提倡的“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學”的理念。這里的“經驗”不是指從事學術研究的經驗,而是指在實際的工作與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當然,從廣義上講,任何學習都是一種經驗的過程。但經驗學習更強調通過具體的“做”來達到個體行為改變的目的。二次大戰以后,人們也看到了過分強調“生活實踐”,忽視學業教育的不足之處,經驗學習于是逐漸轉變為對課堂教學的補充,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經驗、體驗社會性,實現人際的、情感的或者社會性價值觀等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由此可見,體驗教育所倡導的理念并不是一個新名詞,也不是只重感知的低級教育活動。從歷史上看,凡是某一時期的教育不重視生活實踐,學生被過多限制在課堂上,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抑制時,人們就會呼吁讓學生更多地走出課堂,體驗生活、體驗社會,以達到完善人格的目的。①鄧曉帆、洪安:《體驗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 初一語文第一冊教材教學淺識》,《江西教育》1997年第7一日期然而,我國教育界目前對于“體驗”的理解僅限于日常生活含義和價值分析。有的學者甚至純粹將它作為一種“新觀念”來炒作,對于體驗教學本身是什么?體驗教學為什么可能?又如何轉化謂有效的實踐形態?卻很少有人從較深的層次上對其加以分析研究。筆者認為,“體驗”一詞在今天再度受到關注,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和堅實的理論積淀。我們不僅要從價值的角度去理解它的意義,更要從本體論和認識論的角度去理解它的可能型和現實性。本文試就有關“中學語文體驗教學”作一個初步的討論、權作引玉之磚。一、體驗性:現代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屬性(一)“體驗”的基本含義“體驗”(Erlebnise)一詞最早出現在德國的文獻中,在19世紀70年代才成為與“經歷’,(Erleben)這個詞相區別的慣用詞。“體驗”一詞被廣泛地應用于哲學、美學和心理學中是較晚的事。伽達默爾曾對該詞作過語義學考察,認為“‘體驗’一詞是在19世紀70年代才成了與經歷’(Erleben)一詞相區別的慣常用詞。18世紀這個詞還根本不存在,就連席勒與歌德也不知道這個詞”①。最早將它提到人生本體論高度加以認識的人是狄爾泰。他認為生命非他,是有限個體從生到死的體驗的總和。但是,體驗并不就是生命活動本身,也并不等于生命活動中的一切經歷(經驗)。與體驗相比,經驗的范圍更廣,包涵的現象更多。生命活動的方方面面它都可以涉及。在經驗活動中,主體不一定必須進行審美、價值和情感活動,還可以是進行客觀冷靜的認識活動。此時,主體與客體是分離的,主體沒有高度的自由度,單一的認識目的占據著整個心靈。體驗則不同,體驗是主體的一種直接生命感性活動。它與主體的意志、目的、愿望、情感緊密結合在一起。體驗是人生的一種反思方式。人通過反思人生,洞悉生命的困境和存在的有限,并由此獲得人生意義的理解。因此,體驗活動中,主體是帶有激情地追尋生命終極意義的人。狄爾泰通過反思性Reflexivitat)、通過內在存在(Innesein)去規定體驗的概念。從哲學角度來看,“體驗”概念包含的不僅是“原始的經歷”,其中還存在著與生命的內在聯系。生命和體驗不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由其意向性內容所規定的體驗,更多地存在于某種與生命的整體或總體的直接關系中。幾體驗與經驗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經驗是指客觀世界在人們頭腦中留下的印象或形成的被認為有效的知識。體驗往往以經驗為基礎,但又不停留于已有的經驗,而是對以往的、他人的經驗的一種升華與超越,可能轉化為一種新的經驗。它是以“主體在認識過程中和心理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內容為對象的,是對經驗帶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當、體味”。①“在體驗世界中,一切客體都是生命化的,充滿著生命意蘊和情調”。②體驗是一種被激活了的經驗,是主體心靈與外部世界溝通的一種知識場。在體驗中,主體主要通過想象、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種心理活動的交融、撞擊,激活已有經驗,并產生新的經驗。最后,又使經驗內化為自我的感悟,使感悟到的東西成為個性化的知識經驗。在體驗的過程中,主體往往融“我”入境,物我兩忘,達到主客觀的溝通與默契,進而使認識得到升華,產生超越,體驗者的主體地位得到確立與保證。體驗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1)按體驗的來源分為直接體驗與間接體驗;(2)按開放程度分為封閉性體驗與開放性體驗;(3)按主體維度分為被動體驗和主動體驗;(4)按內容維度分為接受性體驗與創造性體驗;(5)按空間維度分為緊張性體驗與庇護性體驗;(6)按時間維度分為期待性體驗與追憶性體驗。當然,體驗還有其他類型之分。審美體驗與宗教體驗是人類最典型的兩種體驗,最根本的相同之處在于它們都是對人生意義的終極追問。人是有限的存在物,但有具有反思能力。體驗正是對意識到自己的每一項生命活動、自身存在的意義、價值和目的的感知和領悟。任何一種體驗類型都具有獨特的價值,但同時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弱點。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正視不同體驗類型的獨特性,及其在學生成長中的價值。我們主張不同的體驗類型和不同的教學取向之間應該具有一種精神滲透力,從而凸現體驗教學的豐富性、復雜性和深刻性;也說明作為一種富有生成意義的“體驗教學”之建立的現實可能性。(二)“體驗”在教育學語境中的含義人們常常把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我”的內心感受、體味或親身的經歷,稱之為體驗。在教育學語境中體驗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理解,具有多種含義。1、體驗作為一種教學理念體驗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是與主知主義、理想主義教學理念和純粹的非理性主義理念相對的。它提倡學生是真正的整體性教學主體,反對教師中心,反對非理性主義的片面的精神主體觀和脫離師生主體間性的無客體底色的主體觀;它提倡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包括人際溝通、知識共享、情感交流、思維碰撞、人格感化等,是教師和學生都作為整體的、發展中的個體在教育情景中的交往,不同與傳統教學中強調的單向度的道德層面或純知識層面的交往;它提倡教學中的“情”、“知”結合,既包括教學內容的傳授過程中的入情入理,也強調教師教學的情感投入和智慧投入;更強調學生要有學習的動機和學習的激情與科學的學習方法、思維方法,不同于傳統教學的重理輕情,或重情輕理。z、體驗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體驗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即體驗式教學方式。以前的語言學習對學生來說都是外在的,而體驗式學習卻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種體驗一樣,是內在的,是個人在形體、情緒、知識上參與的所得。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事物,或者說,通過能使學習者完完全全地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習者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單方面地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視、可聽、可感的教學媒體努力為學生做好體驗開始前的準備工作,讓學生產生一種渴望學習的沖動,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過程,并積極接觸語言、運用語言,在親身體驗過程中掌握語言。體驗式學習與傳統學習的區別是,它強調主動學習、寓教于樂、學以致用、虛實結合。。3、體驗作為一種教學心理活動在體驗活動當中,主體心理的各種心理因素諸如感知、情感、理解、聯想、想象等十分活躍。體驗教學強調教學主體的積極的心理活動,① 方紅,顧紀合:《簡論體驗式學習》,《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z期。強調師生的心理溝通和精神交往的本體論意義。傳統教學把師生的活動局限在外部的講、聽、看、練習等活動,忽視其內部的心理活動,即使強調心理活動,也只是將它看成是為知識教學服務的。其理論基礎是典型的’“刺激— 反映”< S-R)學說。而體驗教學的心理學基礎是建構主義的,即強調有機體對外界刺激的能動反映。4、體驗作為一種教學方法體驗的方法與認識的方法,共同作為人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兩種基本方法。體驗是側重主體內在感受的方法。認識的方法中,個體與對象間的關系是對立的,對象就可以是冷漠的、異己的、疏離的、功利的,在這種關系之上建構起來的語文教學法,不必說那種純功利的掌握、為應試的知識技能儲備常常會肢解語文中的美,即使重視語文的審美價值,也只是泛泛地言說感受、理解與判斷、欣賞或鑒賞,外在地模仿與機械地創造,終究達不到體驗的境界。體驗的方法與此不同,個體與對象間的關系不是對立的、冷漠的、疏離的,而是具有直接的關系和意義。語文教學自有“法”以來,實際上發生了兩種變化:一種是顯性的漸進的變化,它以教法、教學法、教材教法、語文教學論、語文教育學等名目,日益規范化和趨向標準化,是一種純粹的“求真”的方法。另一種是隱性的漸趨消解的變化,它以教無“定法”、個性張揚、教學沉浸于語文、情意融會于“詩境”或“文境”為特征,是一種強調真善美統一的方法,追求外在的功利價值和內在的生命價值統一的方法。體驗的方法,是中國自然主義教育傳統中的方法。體驗語文,是具有重要的潛隱功能的教學方法。①今天,更應該煥發這種自然質樸的教學方法的活力。5、體驗作為一種生命活動方式從現象學、診釋學角度考察,體驗作為動詞,是一種跟生命活動密切關聯的經歷;作為名詞,則是個體的、主體的、內在的親歷中的獨特收獲。它是本體論的,又是認識論的;是手段也是目的,是原因還是結果。正如張岱年先生所說:體驗,以身驗之,或驗之于身。“體”即身體, “驗”即察驗。就身體之所經歷而考察之,謂之體驗。就身體之所經歷以考察之,即就身體實際活動以考察之。體驗的本質是生① 楊啟亮:《體臉語文:一種救學方法論的解釋》,《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第10期。命的自由創造,這種創造表現并發展了“體驗者”的本質。正如馬克思所說,通過我的自由創造活動, “我就會實現我的真正本質,我的人的社會的本質,我們的產品就會同時是些鏡子,對著我們光輝燦爛地放射出我們的本質。”①每一種體驗都是由生活的延續性中產生,并且同時與其自身生命的整體相聯。這不僅指體驗只有在它尚未完全進入自己生命意識的內在聯系時,它作為體驗仍是生動活潑的,通過它在生命意識整體中消溶而“被揚棄”的方式,超越所有了人們自以為有的意義。由于體驗本身是存在于生命整體里,因此,生命整體也存在于體驗之中。體驗教學是對人本質規定的一種真實肯定。“體驗”,對于語文教學來說,不僅指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和通過自己的感官獲得的認識,也指親歷語文實踐所獲得的領悟和“感受”。語文教科書中,名篇作品還是主要的。在這些作品中,又主要是文學作品。而文學是人學,主要是反映、表現人類情感活動的。其他的非文學作品大多也包含人們各種各樣的思想情感。語文課本身就是通過語言的交流來體現“說者”和“聽者”的生命狀態的。(三)中學語文體驗教學的基本含義及其基本特征中學語文體驗教學是指在體驗哲學、心理學等理論指導下,教師充分重視語文教學中的各種體驗因素和有意設計體驗環境,通過激發學生潛意識、情感等內在的心理和生理能量和積極主動的學習行為,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自主轉化和建構的教育活動。具有以下特征:1、親歷性語文體驗教學是學生主體對教學中的語言、文字、文學作品、教學情景等的親歷、體認與驗證。它是一種經由過去、占有現在、走向未來的活動,更是一個過程,是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社會和歷史等方面的復合交織的整體矛盾運動。體驗的過程性正好內在地吻合于教育過程中學生主體對外在世界的接受與內化與外化的統一過程。親歷性體現了教學主體的能動性、情感體驗的真實性和行為方式的自為性的統一。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主要是教學影響的客體,致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處在教學過程觀眾的位置,而不能主動地參與其中以__。
熱心網友
首先提出你的論點,然后對你的論點進行展開。注意主題要明確、論述要全面。
熱心網友
學校應該都有,按照學校的規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