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具體點。
熱心網友
奇泉自有奧秘在 自然界有若干泉水,并不因為它的量大質佳而馳名,只是具有某種特殊意義或特殊用途而富有魅力。金線泉金線泉位于趵突泉東北側,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也著錄。泉池石砌,方形。池內北壁,有一長方條石,上刻隸書“老金線泉”四字,系當代濟南市書法家協會原主席李仲余書。池中泉水清澈,青藻浮動,錦魚潛游。該泉是濟南著名的奇泉。水盛時,泉水從池底兩邊對涌且流勢相當。泉池水面上南北方向有時會形成一條水線,漂浮移動,時隱時現,陽光一照,閃閃發光,宛如一條游動的金絲,故名。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對老金線泉做了較早的記載,記金線泉曰:“池心南北有金線一道,隱起水面。”曾鞏《金線泉》詩云:“玉甃常浮灝氣鮮,金絲不定路南泉,云依美藻爭成縷,月照靈漪巧上弦。”明清兩代,金線尚看得清晰,后來水面縮小,水勢減弱,并以石砌池,金線便不常見了。1956年擴建公園時,老金線泉東約20米處一個石砌雕欄小池中,也出現了金線,便將這泉稱為“金線泉”,并將同治九年(1870年)吳興人丁彥臣題寫的“金線泉”三字石刻,移嵌在這泉的東壁上,而把原來的金線泉稱之為“老金線泉”。這泉金線出現的原因和老金線泉相似。 毒泉毒泉位于云南騰沖,名曰扯雀泉。相傳諸葛亮率軍“五月渡滬,深入不毛”到此,戰士們一路勞頓,口干舌焦,見此路旁有泉水出露,水色澄清,亦無異味,于是俯首掬泉而群飲之,不幸身亡,造成慘劇,自此,后人稱之曰:“毒泉”。事情過去很久以后,人們看到這毒泉,將信將疑,但誰也不敢試飲,有人想了個辦法,趕下幾只鴨子,立即發現,鴨腳劃了幾下,不動了,不到三分鐘,終于沉沒而淹死,毒泉真毒!水文地質工作者來到毒泉,發現當地有近期火山噴發的特征,毒泉所在處,與火山噴發有關。取水分析化驗證明,許多有毒的火山氣體,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氫、氰氫酸等均有,含硫量特高,對動物有致命的危害。人畜接觸,極易中毒。自發面泉水制作饅頭時,誰都知道必須在面粉中加入酵母、食堿之類才能蒸出松軟可口的饅頭,而現在,有一種天然的泉水,用它來和面,不需要酵母、食堿之類照樣以蒸出可口的饅頭,所以叫“自發面泉水”。這個奇特的泉水位于四川巴縣紅旗鄉邊爾村附近,出露在邊爾河北側溪溝的溝底。方圓數十里之內的村民都經常來此汲泉,回家做饅頭、烙餅之類,備受歡迎。這種“自發面泉水”的奧妙何在?林化嶺等幾位水文地質專家前往實地調查以后,終于揭開謎底。這個奇泉,出自當地泥盆紀地層的一條小斷層,水溫17℃,涌泉量每秒0。05升。當泉水涌出時,可見串串氣泡逸出。水質無色透明,亦無異味。品嘗以后,頗有喝汽水的感覺,應屬于碳酸型泉水。此泉水在地下高溫高壓的影響下,二氧化碳大量溶解于水中,所以利用此水和面制作饅頭,當蒸熱時,二氧化碳氣受熱膨脹,幫助“發酵”了。居民們長期在此取水,也總結出經驗,取水的用具必須嚴格密封,不然,在運送途中,二氧化碳會大量逸散,待到家后,必須盡快和面,不能久置不用,不然,就失效了。鹽泉屬自然界罕見之泉。位于四川、湖北兩省交界的巫溪縣境內,大寧河西岸的寧廠鎮上。鹽泉原名白鹿泉,據當地傳說,有位獰獵者因追逐一只白鹿到此遇見此泉而得名。后來人們飲用時,發現泉水咸澀,不堪入口,于是就喊成咸泉了,或稱鹽泉。鹽泉的發現與利用,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漢永平七年(64年),嘗引此泉于巫山,以鐵牢盆(即大鐵鍋)盛之。”大鐵鍋盛咸水做什么?用來煮鹽,歷代為之。據當地的縣志記載,清代乾隆時期(1736-1795年),當地有336座火灶,利用咸泉水煮鹽,總計大鐵鍋有1081口,號稱“方灶鹽煙”。咸泉從何而來?只要了解一下當地的地質情況就明白了。四川及其相鄰地區,在距今兩億多年前的晚三疊世時,是一個殘留海,天氣比較干燥,蒸發量遠大于降水量,殘留海的含鹽量就隨之增高,形成沉積巖層以后,含鹵水相當豐富,每當這些地層受到后來地殼運動的影響,出現斷裂時,鹵水就可沿裂隙上升,露于地表,即成鹽(咸)泉了,承壓條件好的話,更能見到“噴流千尺雪”的奇觀。村民們利用鹵水煮鹽,一本萬利,“黃金走萬里”的生財之道,也就不奇怪了。能預報天氣的泉水此奇泉位于四川古藺天堂,稱為巖溶大泉。其周圍分布有二疊紀的石灰巖地層,所以喀斯特地貌相當可觀。涌泉量相當大,每秒達500~1000升,最大流量,每秒可達24500升,最小時,僅69升,相差很大,奇妙的是,水色多變,有淺藍、蔚藍、灰藍、翠綠、暗紅、橙黃、褐黃、泥黃諸色。凡出現黃褐色時,預報天就要下雨了。所以稱為預報天氣的泉水。這個奇妙的自然現象,是怎樣產生的?水文地質專家前往查看,并進行長期的觀察以后,終于解開這個能預報天氣的泉水之謎。原來,水色由藍到綠,再轉為黃的過程,是水化學的變化過程,也就是硫酸根離子由少到多的變化過程。比如淺藍色時,其硫酸根每升為96。104毫克;翠綠色時,硫酸根每升為145。608毫克;到褐黃色時,每升硫酸根319。054毫克,當久旱無雨時,水中的硫酸根含量到達最高,水色也變得黃褐了。俗語說:久晴必有雨,故發現黃袍的水色時,預報將有雨來臨了。那么,水中的硫酸根又源于何處?原來當地的巖石是二疊紀的石灰巖層,其上部有一厚約3~5厘米的黃鐵礦層,許多底流或潛流都通過這黃鐵礦層,溶解了黃鐵礦,將硫酸根帶入水中,由于硫酸根的多少會使泉水量現出不同顏色,因此,水色變化就起到了預報天氣的作用。喊叫泉1982年9月6日,一個地方廣播電臺播出一條新聞報道稱:湖南新寧萬峰鄉發現一個喊叫泉,只要人們對著一個山洞洞口齊聲呼喊,來水喲!一會兒,水就從小山洞洞口一滴一滴流出來,越流越大,越流越急,發出嘩嘩的響聲,不久,流水漸漸減少,直到完全停止。然后,再呼喊,又流出來,如是往復不止。類似的新聞報道,也提到廣西興安白石鄉三友村蔣家屯一座馬鞍山形的山下也有一個喊叫泉,一聞人聲,碗口粗的水柱便會自四個泉口溢出,數小時后,泉口干涸。再呼喊,水復出,如是反復。自然界真有由聲音“誘導”出來的泉水嗎?幾位水文地質專家帶著解謎的心情前往查看,原來都是間歇泉,也就是說,這種泉水的涌出,是有間隔的,不是連續的,并不是喊叫的結果。含羞泉含羞泉位于四川廣元境內龍門山東北段。情況頗似間歇泉,但與喊叫泉的特點相反,當你向水中扔石頭,發出震動的聲音時,泉水就不再流動,儼然如含羞的姑娘。而當靜下來時,泉水又源源外流,而且水量也隨之增大。如再振動,泉水又“縮回”去了。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奇特現象?經專家考察以后認定:原來這里的泉水是從細小的孔隙中流出,受到毛細管現象控制,當振動時,會產生一種壓力,很快將要流出的泉水壓回去;靜一會以后,巖石與土層中的毛細管現象又能將泉水吸引出來!因此出現“含羞”現象。貪泉--警世名泉唐代早期,號稱文壇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的名篇《滕王閣序》中有這樣兩句“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前一句說的是人們飲了貪泉之水以后,便會萌發起貪心的念頭,從此喪失正直的志氣。這個貪泉,確有出處,它位于廣州市西北約15公里的石門。當地是出入廣州的古道必經之處,水繞山環,風光幽麗,行人到此,駐足休息,是遠近聞名的好地方。路旁有一口水井,水味甘美,吸引了許多過路的人群都要舀上一碗解渴,莫不感到清涼提神,因此遠近都聞名了。在諸多旅行的人中,不乏歷代去廣州赴任的封疆大吏,他們每到此地,也同樣要下馬下轎在井邊的樹下休息一會,飲上一杯井水再上路。可是當地老百姓對這些官吏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官員之中,十之八九到廣州或其他地方以后,不到幾年工夫,從兩袖清風變成腰纏萬貫的貪官了,人人對他們無不切齒痛恨。當地百姓為了提醒上任的新官,要保持廉潔奉公的本色,多為人民辦點實事,于是就在這口井之旁立了一塊石碑,上書“貪泉”兩字,成為警世名泉了。東晉時,新任廣州刺史吳隱之,路過此地聞“貪泉”之來歷,大有感慨,竟連飲三杯,隨后即提筆題詩于碑上:古人云此水,一飲懷千金。縱吏夷齊飲,終當不易心。當他上任以后,時刻記住石門村民的叮囑,潔身自好,正氣凜然,贏得清官的美名,為萬民所擁戴。隨著年代的流逝,原來的那塊石碑經歷了千年的風雨侵蝕與剝落,到明代時,已蕩然無存。但鄉人們警告當官者的一片善良之心未泯。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又重刻了吳刺史的《貪泉詩》,并移置到越秀公園內的望海樓之旁,讓更多的當官者看看,借此時刻警惕自己,向吳隱之學習。 。
熱心網友
我同意這位朋友的觀點,上面的朋友的答案雖然長,能給人經豐富的知識,但對于這個問題來說,最合適的答案并不在有多長,一句“地下水壓力太大”就足夠了。
熱心網友
地下水壓力過大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