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們談談在初二的學習方法與學習建議!
熱心網友
學習方法聽講整體策略的具體技術表 一、用心去聽二、避免偏見三、保持穩定情緒四、關注無聲的言語1、觀察面部表情2、注意語調和音色3、注意姿勢表情五、做出恰當的反應1、不要提太多問題2、不要輕易打斷別人3、適當用眼睛交流 二、聽課策略的具體技術如下表 聽課策略的具體技術表 一、課前預習1、選擇預習重點2、明確預習任務3、履行三層次預習4、與其他學習環節相結合二、課堂聽講1、積極聽講:(1)緊跟老師的講課思路;(2)超前思考,比較聽課;(3)抓住老師講課的重點;(4)隨時總結;(5)注意和老師交流2、做好課堂筆記:(1)備足筆記本;(2)做提綱式筆記;(3)科學分配注意力;(4)層次分明,一目了然;(5)多留空間;(6)利用符號和縮寫;(7)準確記錄三、課后復習1、課后回憶2、精讀教材3、整理筆記4、練習 三、什么是三層次預習 根據預習的時間和內容,可以把預習劃分為學期預習、階段預習和課前預習三個層次。 ①學期預習。是指在開學前(假期里)或開學初,集中一定的時間,通覽新教材,進行系統自學的過程。通過學期預習,了解了本學科的知識體系,就可以居高臨下,從全局的高度進行學習。而且,這樣預習也可以緩解平時學習的緊張。對于難度較大,自己感到吃力的學科,這種預習更有必要。 ②階段預習。是指預習一章或一個單元的知識內容,初步建立這部分知識的結構。階段預習可明確該部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增強學習的目的性,也有利于從系統的角度掌握知識。 ③課前預習。是在老師講課前,先自學這一節內容,為學習新課奠定基礎。由于這類預習所用時間短,收效快,所以更為常用。 上述三種預習方式相互關聯,如果學期預習充分,階段預習就可以節省時間;如果階段預習充分,課前預習也可以不必天天進行。如能把這三種預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效果就會更加明顯。四、做好課堂筆記 做課堂筆記,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技巧。 ①筆記是一份永恒的記錄,可以給日后溫習帶來方便。對于一些難度較大,需要課后反復思考的科目,這種方便性尤其明顯。 ②這份永恒的記錄,可幫助我們克服大腦記憶方面的限制。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堂課下來,即使是再聰明仔細的學生,最多也只能回憶課堂內容的大概結構,大部分細節很快就會淡忘,特別是那些資料性比較強的內容(如圖表、數字、公式等)更容易被遺忘。為了充分消化和理解,記錄聽課內容非常必要。 ③做筆記充分調動耳、眼、手、心等器官協同工作,可幫助學習。表面看來,做筆記會妨礙聽課——一邊聆聽,一邊又要寫重點,似乎永遠都是比講話者落后,但只要能夠處理得當,兩者便可兼顧。比如,專心聽講,只寫下適當的重要字眼,事后再重組課堂內容。事實也證明,會做摘錄筆記的學生,成績好過沒有做摘錄筆記的。在一次實驗中,讓一批學生聽一堂課,數星期后對他們進行了一次測驗。結果表明,那些課堂上做過摘錄筆記的,平均得分是65%,而沒有做過摘錄筆記的,只得25%。 將論點寫在筆記本上,是否真能幫助我們記下該要點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專家們作了一項實驗:一班學生邊聽一段課文,邊做筆記。一星期后,讓他們嘗試回憶記述的內容。結果發現,他們回憶筆記內容的能力,是回憶筆記以外資料能力的6倍。所以,如果你想記下一項資料,那就將它寫在筆記本里吧! 那么,怎樣做好課堂筆記呢? (1)備足筆記本 學期初便應準備10多本較大的活頁筆記本,保證每一科目至少有一個筆記本。不同科目的筆記本,大小可略有不同,但須保證筆記本的紙張充足。 (2)做提綱式筆記 做筆記不是要將所有東西都寫下,我們需要的只是“詳略得當”的筆記。 做筆記究竟應該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詳略得當呢?對這個問題很難作出簡單回答。課堂筆記,最詳可逐字逐句,有言必錄;最略則寥寥數筆,提綱挈領。做筆記通常在這兩種極端之間,筆記的詳略要依下面這些條件而定。 講課內容——對實際材料的講解課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筆記。 對講授的主題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學科,筆記就越需要完整。 所講授的知識在教科書或別的書刊上是否能夠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難從別的來源得到這些知識,那么就必須做完整的筆記。 有三種做筆記的方式可供選擇:盡可能完整記錄;只作概略的提要,或者根本不做筆記;做提綱式筆記,在必要時,可以較為詳細地記下一些定義、表格、圖解等。一般都采用第三種方式。 特意把筆記記得很全的人,主要是擔心漏掉重要內容,影響以后的復習和思考。但一貫把筆記做得特別詳細并不好,其主要缺陷在于,太忙于記錄,便無暇緊跟老師的思路去思考。 如果只是零星記下一些突出的短語或使你感興趣的內容,那你的筆記就可能顯得凌亂。 做提綱式筆記因不是自始至終全都埋頭做筆記,故可在聽課時把時間更多地用于理解所聽到的內容。事實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綱式筆記的關鍵。 (3)科學分配注意力 可采用三種方式分配聽課時的注意力。 ①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做記錄上。這時,記憶退居次要地位,聽課幾乎變成了聽寫,這樣聽課必然導致對很多問題缺乏理解。 ②用50%的注意力聽教師講解,50%的注意力做記錄。這樣做,學生會理解并記住大部分內容。 ③用90%的注意力集中聽講,并積極動腦思考,只用10%的注意力作簡要的筆記。這種筆記不是對教師原話的記錄,而是經過自己思考后的語言。這樣做,學生不僅能全部掌握所學知識,而且還會有創造性的發現。 也因為這個原因,我們主張學生在聽課的時候記提綱式筆記。 (4)層次分明,一目了然 好的筆記,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一節課解決了哪幾個問題,重點是什么,難點是什么。這就要求:記錄內容一定要有條理,有層次,分段分條記錄。不要將幾個問題摻雜在一段文字中。 (5)多留空間 不要吝嗇紙張,每頁的上下左右,都要留適當空間,以便溫習時加上自己的心得、疑問或者其他補充資料。此外,繪圖要大而清楚,論點之間要有充足的空位,以增強筆記的“視覺效果”,便于溫習。 (6)利用符號和縮寫 筆記通常都是只給自己看的,因而可以隨意使用任何符號或速記辦法,大大加快記錄速度。比較常見的通用符號和縮寫有: e.g.——例如; cf——比較(注意:僅在此處是這個意思); n.b.——這一點是重要的; ∵——因為; ∴——所以; >——大于; <——小于; =——等于或與……相同; ≠——不等于或與……不相同。 (7)準確記錄 知識的第一印象很難改變。實驗研究證明,一個學生在首次記錄中發生錯誤,即使以后給他正確的信息,他也很難改正原來的錯誤。所以,做筆記時,資料一定要正確,比如抄板書時就要小心,不要錯漏。此外,下課后要盡快翻閱筆記,將不明白或不肯定的部分加上記號,并請教老師,及時補正。五、課后復習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必須時常回復到所學會的東西上而加以復習……牢固地記住所學會的東西。這比貪學新東西而又很快忘掉好得多。”有些同學不了解復習的意義,平時學習不注意復習,到考試前幾天才臨陣磨槍,起早貪黑,結果考試成績也不理想。有時碰運氣答對幾道題,分數不錯,但時隔不久,所學的知識就忘掉了。平時不復習,只靠臨時突擊,是難以掌握知識的。 復習是預習和上課的繼續,是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課后復習則是課堂聽講的后續階段。對學過的知識及時復習,不僅是鞏固舊知識的必要做法。而且是獲得新知識的前奏,是使新舊知識銜接并開成系統化不可缺少的工作,它使短時記憶的材料順利轉化到長時記憶系統中去。 那么,怎樣搞好課后復習呢?1、課后回憶 課后回憶,亦稱“嘗試回憶”或“試圖回憶”,即在聽課的基礎上,把所學內容回憶一遍,它具有檢驗聽課效果的作用。也有人把課后回憶叫做“過電影”。如果能順利回憶,就證明聽課效果好,反之就應尋找原因,改進聽課的方法。回憶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把學過的知識在頭腦中“再現”一遍,從而鞏固所學的知識。可以一個人單獨回憶,也可以幾個人在一起互相啟發、補充回憶。課后回憶可按教師的板書提綱進行,也可按教材的綱目結構進行,從課題到重點內容,再到例題和每部分的細節。2、精讀教材 許多優秀學生的學習初中表明,對教材理解得越“透”,掌握得越牢,作業就做得越好,越節省時間。這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精讀教材,一要全面二要突出重點。對課堂上未完全理解或在回憶中未能再現的內容要著重精讀。精讀時要注意:把握要領,從多個角度分析同一個內容,并有意識地加強對易混淆概念的辨析。3、整理筆記 課堂聽講時間是有限的,而且老師講課的速度較快,難免會漏記一些內容,這就需要課后整理筆記時加以補充。特別是提綱式筆記,它只記錄了課堂內容的綱要,因此必須整理筆記,充實內容。此外,在課后復習中,可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也需要補充到筆記中去。4、練習 練習包括書面作業、實際操作等。“練”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獨立完成。切忌抄襲與照搬;②要有針對性,針對重點難點練習,因老師最清楚重點和難點所在,所以應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切忌題海戰術;③要留心總結解題方法,尋求解題規律,以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④要知難而進,不要一有問題就馬上求助于老師,應力爭自己解決,即使請教別人,也應建立在自己充分思考的基礎上,這樣才能有深刻印象。 上面的回憶、精讀、整理、練習四步,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統一體。“回憶”、“精讀”和“整理”是理解消化課堂聽講內容的過程,“練”是運用知識,形成知識技能的過程,四個步驟缺一不可。至于實際操作程序,則可根據需要靈活安排,或者按回憶—精讀—整理—練習的順序依次進行;或依逐個知識點分別進行這四個步驟,最后達到復習的目的。下面的一首聽課歌謠,較全面地概括了本節的內容。 課前要預習,聽課易入腦。溫故才知新,歧義見分曉。 自學新內容,要把重點找。問題列出來,聽課有目標。 聽課要專心,努力排干擾。扼要做筆記,動腦多思考。 課后需復習,回憶第一條。看書要深思,消化細咀嚼。 重視做作業,切勿照搬抄。編織知識網,簡潔又明了。六、 課堂聽講中的壞習慣及其克服措施 為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就一定要克服課堂聽講中常見的壞習慣。這些壞習慣可以歸納成十類。(一)認為某個科目沉悶 有些人一旦認為某堂課不夠生動,便立刻“關掉”自己的耳朵,不去聆聽。這種舉動,通常都是基于無知,而不是理智。 一個好的聆聽者,即使面對著看來十分沉悶的一堂課,也會細心聆聽,以找出重要的資料及思想。(二)對老師有偏見 有些人喜歡挑剔講課者的不是,如衣著落伍,聲調呆板,鄉音未改等,從而推斷:這樣一個演講者,說不出什么重要的東西。抱著這種偏見去聽課,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一個好的聆聽者,知道授課不同于時裝表演,知道人無完人。他會仔細地尋找知識,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挑老師的毛病上。(三)只看熱鬧,不悟門道 有些人只聽事例,而認為原理、意念等只不過是其他人的看法罷了。 一個好的聆聽者,希望看到事實怎樣印證原理,例子怎樣印證意念,論據怎樣印證論點等。因為事實的重要性只在于它能聯系原理、意念等。(四)過分反應,因小失大 有些人由于不同意講課者的某點說法而對整堂課采取了拒絕的心理,以致錯過了其余的課堂內容。 一個好的聆聽者,會用理智而不是帶著情緒去聆聽。存在不同觀點應視為很正常的情況,待有適當機會才發問,決不應影響聽課。(五)千篇一律的筆記方式有些人嘗試將每堂課用同一個筆記形式記錄。他們只顧筆記的外觀,忽略了筆記的內容。一個好的聆聽者,會因科目及授課形式的不同,來調節筆記方式。(六)對敏感的字眼過分反應 有些人一聽到敏感的字眼,如“宗教”、“賭博”、“娼妓”等,便反應過敏,血壓上升,甚至發火,而聆聽亦會結束。 一個良好的聆聽者,即使聽到一些敏感的字眼,仍會留心聽下去,以便理解講課者的意思和論據。(七)三心二意,浪費思想速度 思想的速度,比講話的速度要快4倍以上。有些人就是因這個事實,在聽課的空隙胡思亂想或解決個人問題,結果打亂了聽講的思路,以致再也跟不上講課者的思路,只好將余下的課堂內容放棄。 一個好的聆聽者,會利用他的思想速度及課堂上的停頓,去區分重要論點及有關的支持論據,將重點快速總結,并預測講課者的下一個要點。(八)人在曹營心在漢 有些人眼睛在望著講課者,而心早已飛出了課堂。他們認為回家看教科書完全可以代替課堂聽講。 一個好的聆聽者,知道每一堂課都很珍貴;知道每一堂課,都是講課者花數小時精心準備的,其中有些東西在教科學書里是找不到的。(九)心浮氣躁,易受干擾 有些學生經常把附近的小騷擾作為借口,而不去聽課,如腳步聲、咳嗽聲、開門聲、鄰近球場打球聲等。 一個好的聆聽者,善于自律而不受外界的干擾,專心聽課。(十)貪圖舒服,無所用心 有些人懶于理解講課者的復雜論點及論證,認為太麻煩太辛苦。這些人想要的是娛樂,而不是學習。 一個好的聆聽者,充滿求知欲,渴望知道講課者證明論點的方法,而不會害怕復雜、艱深的過程。 。
熱心網友
尖子聲,哼!我是優等生,不可以?本來想回答你問題的,可是你不要優等生。
熱心網友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可以嘗試參加競賽幫助可能蠻大的
熱心網友
多讀書,要準備迎接中考,可能會很忙,擴大知識面,數學要學好。最好報一個輔導課
熱心網友
初二也要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