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鄭和七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標志性的重大事件,是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一項宏大的國家行為,它在表象上是文化傳播活動,在形式上是經貿活動,在本質上是政治活動,它的決策和實踐,對當代中國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鄭和七下西洋是古代中華文明的標志、民族精神的象征 十五世紀初,明朝國勢日漸強盛,古代中華文明隨之進入鼎盛時期,社會發展,文化發達,其標志一個是編纂完成《永樂大典》,一個就是鄭和七下西洋。鄭和七下西洋是建立在發達的古代中華文明基礎之上的一次遠航。宋代,中國的造船技術就已經在世界上領先,到明代得到進一步發展,造船工藝發達,航海技術先進,突出表現了當時科技的發展水平。相比之下,鄭和下西洋時的東南亞、非洲沿海諸國則比較落后,有的幾乎處于原始狀態,與中國有著很大的文明落差。鄭和船隊載著中華文明的成果,一路南行、西進,連續開展了七次標志性的遠洋航行,傳播先進的中華文明。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鄭和船隊秉承“宣德化而柔遠人”的目的,積極向沿岸國家和地區宣傳文教,傳播先進的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知識。船隊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是“開讀賞賜”、“宣教化”,“所至頒中華正朔,宣敷文教”,即宣讀明朝皇帝的敕諭,將禮儀規制、歷法等中華文明的結晶頒發給當地人,還把中國的度量衡、農業技術、醫學等,帶到沿途各地。其次,鄭和船隊建立并鞏固了海上絲綢之路,把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當時的世界名牌消費品帶到這些國家,刺激了他們的物質文明需求,提升了他們的消費水平。第三,鄭和船隊還把生產工具帶到這些國家,教當地人鑿井、筑路、捕魚,改善了當地人的生活條件。這些文明的傳播提高了當地的文化程度,促進了當地社會的進步,對這些地方的文明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同時,鄭和七下西洋又是一次文明的雙向交流。鄭和及其追隨者尊重各國風俗,“布施佛寺”,參拜清真寺,表達對各國宗教的信仰和尊重;對各國經濟、地理、資源和社會生活狀況等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形成了《瀛涯勝覽》、《星槎勝覽》等著作,豐富了中國人民的海外知識。此外,他們進口的回青使我國瓷器生產日趨繁盛;引進西洋出產的藥物,豐富了中國的藥典;借鑒和融合阿拉伯的牽星術導航,提高了我國的天文航海技術。 鄭和七下西洋是幾千年中華文明的結晶,標志著古代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鄭和船隊始終以一種強烈、自覺的文明使命感,為推進文明的進步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光輝業績已經深深地鐫刻在我們民族的史冊上。在鄭和及其追隨者身上,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探索海洋、忠于國家、不懈追求、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和崇高品質,是愛國主義傳統的典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鄭和七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和平外交的典型、對外開放的代表 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和為貴”的思想源遠流長。鄭和七下西洋按照明王朝提出的“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的方針,與西洋各國恢復和發展官方往來和友好關系,是一次和平的外交活動。當時的東南亞局勢復雜,動蕩不安。鄭和七下西洋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后盾,通過長期不懈的和平外交努力,使局勢轉為和緩,走向了穩定。在這個過程中,雖然鄭和有限地使用了武力,但其中兩次是被迫進行的正當防衛,一次是幫助蘇門答臘平息叛亂,相對于鄭和七下西洋這一長期大規模的武裝巡弋來說,實屬罕見。而且鄭和七下西洋未占寸土,未奪寸金,甚至對爪哇島麻喏八歇國因誤殺170名明朝官兵而主動賠償的六萬兩黃金也分文未取。這與以后西方航海家們的瘋狂掠奪和屠殺原住民相比,形成了鮮明對照。在他們努力下,明成祖在位21年間,亞非國家使節來華朝貢達318次,先后有4個國家的11位國王親自率團來訪。鄭和七下西洋成功實現了與各國“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外交目的,是偉大的和平使者,是中國歷史上和平外交的典型。 中國還是一個注重中外交流的國家,有對外開放的傳統。漢唐以來,中國就非常重視與世界各國開展文化、經貿往來,古代的“絲綢之路”至今傳為佳話。這種傳統在宋、元、明得到傳承。在遠航的過程中,鄭和船隊主動與亞非各國交流,僅《鄭和航海圖》記載他們抵達或往來的外域港口、城鎮就有300多個。在外交活動中,他們饋贈禮品,迎送使節,“厚往薄來”;在貿易活動中,他們公平交易,互利互惠,文明經商,贏得了沿途各國人民的歡迎和贊揚。鄭和下西洋促使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它帶動的貿易活動使亞非人民深受其惠,促進和推動了國內外經濟發展,在東南亞各國歷史上留下了極高聲譽。至今東南亞各國還有許多紀念鄭和的設施和地名,如“三寶寺”、“三寶廟”、“三寶亭”、“三寶井”、“三寶山”、“三寶港”等,成為我國與亞非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鄭和七下西洋是明王朝實施的一次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在某些方面,把中國歷史上的對外開放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在中國古代對外開放史上譜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中國古代對外開放的一個杰出范例。 三、鄭和七下西洋是當代中國走向大洋和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寄托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在每個歷史階段都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由于西方在近現代的強勢地位,西方文明在一個時期如日中天,古代中華文明對世界的巨大貢獻至今未得到充分的評價和認識,鄭和七下西洋對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作用也長期被忽視。鄭和下西洋時間早、規模大、航程遠,歷時28年,遍歷亞洲、非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領先于哥倫布等西方航海家將近一個世紀。鄭和船隊一般由數十艘“寶船”和上百艘其他船只組成,最大的寶船長44丈,寬18丈,載重數千噸;運載人數一般在25000人以上;船隊功能完備、組織嚴密、隊形合理,配備羅盤儀等先進的導航工具和登陸艇(救生艇),使用了船舵和防浪船舷等當時先進的航海技術;從裝備、技術水平和規模來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海上力量。這樣大規模的遠洋航行,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強盛的綜合國力和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作保障。它突出地表明,當時中國在經濟、科技、軍事和綜合實力等方面大大領先于西方。鄭和七下西洋,開辟了二十一條遠洋航線,總航程七萬海里以上;繪制了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鄭和航海圖》,使中國登上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巔峰。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岸線長達18000公里,領海面積38.8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面積300多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需要得到切實的保護。15世紀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的海洋世紀,這個世紀也被定位為“海洋的世紀”。占地球面積70.8%的海洋,還有廣闊水域尚待開發,海洋資源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日益重要。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在陸地對人口的承載力已近極限、資源消耗巨大的情況下,必須更多地向海洋尋找生存的資源和空間。現在,中國的海洋力量正在復興,遠洋船日夜穿梭往返于世界各大洲大洋,但我們的海洋意識、海上安全力量與海洋大國的地位還很不相稱,海洋地位、海權現狀無法同鄭和時代相比。 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實踐對15世紀世界航海事業大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孕育了中華民族近現代以來的強烈海洋憂患意識和海權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今天紀念鄭和七下西洋,體現了當代中國人對海洋的憂患,是中華民族提高海洋意識、重視海洋資源、建設海洋強國的強烈呼喚,寄托著我們進一步推動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社會的文明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殷切期盼。。
熱心網友
鄭和下西洋,說實話是被國人吹的有意義,實則毫無意義,只是繞著大西洋觀光了一般。如果當時明朝利用鄭和下西洋的資料,恐怕那就有意義了,那意義必是世界性的,絕不比哥倫布差。
熱心網友
不過是鄭和這個回教徒想到麥加麥地那朝圣罷了,不然他干嗎不繼續轉下去?
熱心網友
貢獻就是中國可以自豪的說,我國古代的航海是世界上最龐大的,最先進的,人數最多的。意義就是鄭和下西洋和同時代的麥折倫與哥倫布的航海相比很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