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望山的黃櫨樹上發現了他,他還吃什么東西啊?該怎樣飼養啊?/

熱心網友

天蠶(Antheraea yamama1)又名"日本柞蠶"、 "山蠶",屬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鱗翅目、天蠶蛾科、天蠶種。它是一種生活在天然柞林中吐絲作繭的一化生四眠五齡完全變態的昆蟲,以卵越冬。幼蟲的形態與柞蠶酷似,只能從柞蠶幼蟲頭部有黑斑,而天蠶沒有黑斑這一點來加以區別。天蠶的幼蟲體呈綠色,多瘤狀突起,被剛毛,食山毛櫸科櫟屬樹葉上的野蠶,屬于蠶的家族中一個成員,它適于生長在氣溫較溫暖而半濕潤的地區,但也能適應寒冷氣候,能在北緯44度以北寒冷地帶自然生息。主要產于中國、日本、朝鮮和俄羅斯的烏蘇里等地區。年產量只有數十公斤,這也是它身價百倍的原因所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天蠶是該省一種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是我國天蠶資源比較集中的地區。此外,在長江以南直至亞熱帶地區的廣東、廣西、臺灣等省區也有少量分布。在河南省商城縣境內發現的一種名叫龍載天蠶,吐彩絲,有綠、黃、白、紅、褐等5種顏色,為多層結彩,纖維細度為1。39tex(12。04旦),干斷裂伸長達45%左右。 天蠶在野生環境中,一般于5月孵化,7月營繭,化蛹后的20天羽化交尾產卵,以卵越冬。由于受到蠶蠅和天敵伯勞鳥的侵害,無論是野生或是人工放養的天蠶,存活飼養都有一定的難度。我國從事農業、林業、生物和昆蟲學研究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協作攻關,經過多年的篳路藍縷,精心研究,不僅摸清了天蠶的習性和生理結構,而且摸索出一系列的繁殖和飼養方法,并于1988年成功地將天蠶引人江南落戶,從此由以往單靠收集野生天蠶繭的階段跨入了人工飼育的嶄新階段,為我國發展天蠶的飼養業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