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不錯,用來單挑很好用。
熱心網友
戰神,
熱心網友
偽小人真英雄--能文善武的悲劇呂布 來源:中國民間故事網 點擊:2573 讀《三國演義》者,大多看完之后,對呂布的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燕人張翼德的那一句“三姓家奴”,他的形象,大約就是好勇斗狠純粹是個一介武夫,還奴顏卑膝,不講道義善變又無主見那么一個樣子。只是如果去看看《三國志》,這些惡行恐怕是要略微翻一下才是。不管演義小說中把他寫成怎么樣,但是在歷史記載中的呂布,按我的看法卻是個由于個人性格而導致最后身死 名滅的悲劇豪雄,即使不算是英杰,也當可算得是一時豪雄,絕對不是象演義上描寫得那樣不堪的一個小人。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先以“驍武給并州。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1)。從這一段話,可以知道兩件事情,一個是呂布“驍武”,這個自不待言,恐怕是人皆盡知的事情,第二個卻是被人忽略以及小說家們故意抹殺了的,但是極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以布為主簿”一節,主薄,在漢代是掌管軍中所有錢糧政務、公文書信來往等一應事體的官吏,是個純粹的文職,而且所掌事務很瑣碎,而呂布在任主薄后被丁原“大見親待”,那應該說呂布在這個職位上是做得很不錯的。由此可見,呂布絕對不是個卑魯少文之人,按現在的說法,怎么也算得上是個知識分子,而不是象演義中所描寫的那樣,是個只知道仗蠻勇的莽夫。 靈帝崩后,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宦官,何進召董卓帶兵赴京師,而丁原和呂布也“將兵詣洛陽。與何進謀誅諸黃門,(丁原)拜執金吾”,執金吾相當于現在的衛戍司令一職,結果事不成何進身死,洛陽大亂,“中常侍段?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將其眾迎帝于北芒,還宮”,董卓開始掌權。董卓為了專權,便“欲殺原,并其兵眾。卓以布見信于原,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2),演義上說到這一段的時候,說呂布是丁原的義子,然后又因為貪圖金珠寶馬殺丁原而投董卓,其實歷史上根本沒有呂布和丁原為父子的說法,寫二人關系只有“大見親待”一句,也沒有說董卓用金珠寶馬去收買呂布,而且當時董卓官拜前將軍,封?料綰羆娌⒅菽粒酃儻唬康那敖對詼≡鬧唇鷂嶂希月啦家隕狹釹攏啦嫉泵揮謝匭撓嗟兀蛭啦疾⒉皇嵌≡乃餃宋渥啊殼歟嗆汗倮簦倨涫鄙踔亮?何)進、苗部曲無所屬,皆詣卓”(3),又加董卓有救駕大功,皇帝在他手上,生死予奪,只要說一句圣旨如此,由不得你不從,所以這一段,當是小說家的曲筆。 另外被絕大多數人忽略的、但是相當重要的一點是,董卓在其進京的初期,名聲是相當不錯的。 《后漢書》《董卓列傳》云,董卓初時“擢用群士。乃任吏部尚書漢陽周毖、侍中汝南伍瓊、尚書鄭公業、長史何颙等。以處士荀爽為司空。其染黨錮者陳紀、韓融之徒,皆為列卿。幽滯之士,多所顯拔。以尚書韓馥為冀州刺史,侍中劉岱為?賈荽淌罰鋁艨字嫖ブ荽淌罰4ㄕ拋晌涎秈亍W克裝⒉淮ο災埃6選保“蔚惱廡┤耍徑際敲亢兔胖螅詬鞣矯娑加幸歡ǖ墓酥Γ捕計撓腥送約旱牟渴羧炊賈槐蝗蚊圖噸拔弧? 《資治通鑒》又曰:“董卓率諸公上書,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悉復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孫”,陳蕃、竇武乃天下名士,聲望極為崇高,在靈帝時為宦官所枉殺,當時天下士人百姓皆冤之,此等天下大冤而今在董卓手上一朝得雪;大儒蔡邕,先前因為得罪宦官“徙朔方,會赦得還。五原太守王智,……奏蔡邕謗訕朝廷;邕遂亡命江海,積十二年”,董卓進京后,又馬上辟之,“(蔡邕)到,署祭酒,甚見敬重。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歷三臺。遷巴郡太守,復留為侍中”(4),“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宴,輒令邕鼓琴贊事,邕亦每存匡益”(5),這個時候董卓儼然是一個賢臣模樣,不但能禮賢下士,還能納諫——“邕亦每存匡益”,正因為這樣,蔡邕才有在董卓死時,于王允席上發出了那一聲致使他身死的,深感董卓知遇之恩的那一嘆。 在這個時候,董卓絕對是個賢臣和天下棟梁的樣子,誰又知道他后來會怎么樣。因此正可說“設使當初身先死,千古忠奸有誰知”,是以當時亦不得罪呂布以助紂為虐之名。 到后來王允與仆射士孫瑞密謀誅董卓的時候,因為“卓自以遇人無禮,恐人謀己,行止常以布自衛。然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為卓顧謝,卓意亦解。由是陰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閤,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6),因此便以呂布為內應來刺殺董卓,呂布與董卓,倒有“卓……甚愛信之,誓為父子”一句,又有王允說呂布時,“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布遂許之”一段(7),這個時候說呂布倒是有得一說的,只是董卓此刻已經兇相畢露,是個亂天下的國賊,關東諸侯已然起兵討伐,可說人人得而誅之,所以最多只好說呂布是假公濟私而已。 緊接著因為王允不赦董卓部曲,董卓部曲李?唷⒎懟⒗蠲傻仁竿蛑諍銜Сぐ渤牽飧鍪焙蚵啦枷月讀慫愿竦囊喚恰? 《英雄記》有曰:“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s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洛陽城中當時以呂布為大將(允以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共秉朝政),他卻率軍出去與人“?s兵,但身決勝負”,固然可以說豪氣蓋天勇武過人,卻表明了他不以大局為念,只以斬將奪旗的偏將之行為能,全然是個江湖豪士的形象,混不象個大將所為。后洛陽城破,呂布與李?唷⒎碚匠侵校皇ぃ齏倨鏌遠客廢德戇埃ぢ砬嗨雒磐猓型踉釋擼鍛吩煌踉室浴俺⒂咨伲鹽葉選保⒁啦甲婀囟詈睿骸芭π還囟罟諞怨椅睿 保觳蝗ニ攔? 呂布東出后投袁術,袁術拒而不納,《三國志》記載他先“從張楊于河內。李?嗟裙呵蟛技保加痔庸樵堋保緩蟆吧苡氬薊髡叛嚶誄I健Q嗑蠐啵鍤А2加辛悸碓懷嗤謾3S肫淝捉閃⑽涸降認莘嬙懷攏炱蒲嗑!芑技芍2季跗湟猓由芮筧ァI蕓只刮漢Γ滄呈懇寡諫輩跡換瘛J侶叮甲吆幽冢胝叛詈稀I芰鈧謐分暈凡跡冶平摺薄6諗嶙⒅杏鐘性卣餳碌南晗婦骸壩⑿奐竊唬翰甲砸雜泄τ讜希嵐遼芟輪罱暈孟嗍鷸茫蛔愎笠病2記蠡孤澹薌儼劑燜玖バN盡M庋緣鼻玻謨輩肌C魅盞狽ⅲ芮布資咳耍且運筒肌2際怪褂謖什啵筆谷擻謖手泄捏蕁I鼙裕嘉蘚緯穌嗜ィ瘓酢R拱氡穡翼講即脖唬轎閹饋C魅眨苧段剩忌性冢吮粘敲擰2妓煲ァ保誘飫錕矗梢災潰仁竊堋盎技芍保啦家蛭蓯窒碌慕焓恰吧孟嗍鷸茫蛔愎笠病保浴扒嵐遼芟輪罱保聰衷詰乃搗ǎ褪僑思使叵擋緩茫景磷源螅嗇芰μ睢F涫嫡庖補炙壞茫蛭筆痹艿某燈锝親約悍獾模皇淺⑾綸獾模艿氖窒碌墓偈竊芨模緣比槐炔簧下啦加商熳硬岱獾摹胺芡俳冢潛熱荊馕潞睢崩吹妹運常鄧恰吧孟嗍鷸茫蛔愎笠病輩晃2還紗艘囁杉啦甲允悠母叩母魴裕皇撬淖愿咭燦興淖矢瘢諑逖艫ヌ羯斯幔稍讜艽ζ普叛嗍保把嗑蠐啵鍤А2加辛悸碓懷嗤謾3S肫淝捉閃⑽涸降認莘嬙懷攏炱蒲嗑保啊吧芰鈧謐分暈凡跡冶平摺貝肆絞攏梢韻爰啦嫉撓旅ⅲ勻恕敖暈凡肌保由纖母吖俸蛻倍康拇蠊Γ谷肥滌興園戀淖矢瘛? 呂布到了張楊那里,還是不安全,因為李?嗟熱嘶故遣環毆紗嘈屯┧骸把羆安殼罱允?唷€峁耗跡餐疾肌保啦賈籃螅聳畢魯雋艘蛔牌奈咼韉鈉濉? 他抓住了張楊性格上的弱點,“(張)楊性仁和,無威刑。下人謀反,發覺,對之涕泣,輒原不問”,對張楊說:“布,卿州里也。卿殺布,于卿弱。不如賣布,可極得汜、?嗑舫琛保叛鈐久皇裁粗骷衣啦妓檔靡駁娜凡淮恚謔潛恪巴廡磴帷?啵謔當;げ肌保庋煥矗般帷?嗷賈麓蠓廒椋圓嘉4ㄌ亍?8)。由此呂布成功地解脫了來自朝廷的通緝,一舉擺脫了他逃犯的身份。由此可見,在對局勢和人物的分析上,呂布還是比較有見地的,說明他在丁原那里做主薄而丁原愛之,并不是沒有道理的亂喜歡。 這個時候兗州的內亂,又給了呂布東山再起的機會,而內亂的原因卻居然還是因為有呂布。 在呂布逃出袁紹那里投張楊的時候,他曾經在過陳留太守張邈處,臨別之際二人把手共誓。于是“紹聞之,大恨。邈畏太祖(曹操)終為紹擊己也,心不自安”,到興平元年,曹操復征陶謙時,于是“邈弟超,與太祖將陳宮、從事中郎許汜、王楷共謀叛太祖。宮說邈曰:‘今雄杰并起, 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眾,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足以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軍東征,其處空虛,呂布壯士,善戰無前,若權迎之,共牧?賈藎厶煜灤問疲故筆輪渫ǎ艘嘧鶯嶂皇幣病!憒又L娉跏構敉投ぃ煲云渲詼嘉?賈菽粒蒎а簟?は亟雜Γㄛ渤恰⒍ⅰ⒎段媸亍?9)。陳宮勸張邈和呂布聯合的原因是“呂布壯士,善戰無前”,這又一次證明了呂布那令人畏懼的戰斗力。 此后呂布和曹操幾次交鋒,終因敵不過被公認為是三國時期杰出軍事家的曹操,敗出兗州,東奔劉備。偏生劉備是個時時要擺出一副君子相的人,并不喜歡呂布身上的江湖氣息,《英雄記》說:“布見備,甚敬之,謂備曰:‘我與卿同邊地人也。布見關東起兵,欲誅董卓。布殺卓東出,關東諸將無安布者,皆欲殺布耳。’請備于帳中坐婦床上,令婦向拜,酌酒飲食,名備為弟。備見布語言無常,外然之而內不說”,就呂布來說,這個時候對劉備應該說是尊敬的,又與劉備同是北地人,再加在軍中,沒有什么私人場所,所以有“請備于帳中坐婦床上,令婦向拜,酌酒飲食”一舉,只是在漢朝男女大防還是很講究的,所以呂布在軍帳中請劉備入后室,應該是表示親密無間的意思,而此年劉備年紀當是三十四歲,呂布長劉備兩歲,他稱劉備為弟也不為過,那知道劉備卻不做如此想,大約是覺得呂布來投靠自己,卻喊自己“弟”,又不慣呂布命妻子“向拜,酌酒飲食”不合禮儀之舉動,所以覺得呂布“語言無常”,因此“外然之而內不說”。 而后劉備和袁術為了搶徐州開始對峙,袁術在模樣什么進展的無奈情況之下想起了呂布。 呂布這個時候正缺軍糧,袁術于是書信一封,奉上了糧草及裝備:“二十萬斛,迎逢道路,非直此止,當駱驛復致;若兵器戰具,它所乏少,大小唯命”,這封信前面又說“昔董卓作亂,破壞王室,禍害術門戶,術舉兵關東,未能屠裂卓。將軍誅卓,送其頭首,為術掃 滅讎恥,使術明目于當世,死生不愧,其功一也。昔將金元休向?賈藎σ璺馇穡懿倌嫠芷疲骼氡拋擼鋼撩鶩觥=?賈藎醺疵髂坑阱阱牽涔Χ病J跎暌牙矗晃盤煜掠辛醣福改司儔朧醵哉劍皇跗窘椋靡云票福涔θ病=腥蠊υ謔酰跛洳幻簦鉅隕饋痹圃疲聳閉孟綸諑遙鐘腥死辭肼啦既氤牽氨鋼欣山ぱ钚淼⒁骨菜韭碚綸坷匆璨跡浴乓嫻掠胂綸嗖鼙艙嫻律北侵寫舐遙幌嘈擰5ぱ畋星送臀靼酌懦悄冢漚炊笮∮輝荊綹錘=虺俏髏牛ぱ罹憧拍誚印2妓煲菇康匠竅隆L烀鰨ぱ畋た拍誆急2加諉派獻狡鋟嘔穡篤埔嫻鹵癖鈣拮泳始安殼羰考銥凇?10),《通鑒》又有“陶謙故將曹豹在下邳,張飛欲殺之。豹眾堅營自守,使人招呂布。布取下邳,張飛敗走。”一說,因此可以說呂布占徐州一半是袁術的慫恿,一半是徐州兵將請呂布入城,而徐州兵將請呂布當自有其道理,至少是慕呂布之聲名,非是無由之舉,不然不會有“聞將軍來東,大小踴躍,如復更生”之語。 在呂布占領了徐州后,劉備卻陷入了困境。 “備軍在廣陵,饑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欲還小沛”,于是“遂使吏請降布”,呂布這個時候并沒有因為劉備失勢而趕盡殺絕,相反地還是以刺史禮相待:“……具刺史車馬童仆,發遣備妻子部曲家屬于泗水上,祖道相樂”(11)。他這樣做,手下不是沒有反對意見,《三國志》《先主傳》的裴注中說:“諸將謂布曰:‘備數反覆難養,宜早圖之。’布不聽,以狀語備。備心不安而求自?,使人說布,求屯小沛,布乃遣之”,從這里看,呂布還是頗有容人之量的,說他對劉備英雄相惜當不為過。他這個舉動和孟德在許昌覆蔭劉備的舉動是一個性質,一個是要利用劉備抗衡袁術,一個是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都目劉備為英雄而相惜,都意圖借助其力平定天下。后來膾炙人口的“轅門射戟”故事也可以說明這點,《三國志》記曰:“術遣將紀靈等步騎三萬攻備,備求救于布。布諸將謂布曰:‘將軍常欲殺備,今可假手于術。’布曰:‘不然。術若破備,則北連太山諸將,吾為在術圍中,不得不救也。’便嚴步兵千、騎二百,馳往赴備。靈等聞布至,皆斂兵不敢復攻……布謂靈等曰:‘玄德,布弟也。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布令門候于營門中舉一只戟……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明日復歡會,然后各罷”,這件事一表明了呂布還是很有軍事見地的,二當然是他目劉備為豪杰要借助劉備,所以發軍相助,三呢,以步兵千、騎二百居然鎮得袁術的三萬人皆斂兵不敢復攻,只能說呂布的豪氣和威名抵得幾萬兵將。而且這件事情頗具戲劇色彩,兩軍對陣之時,斜刺里突然殺出個呂布來,然后便開始在陣前開始你請我回的大宴,而尤其是“玄德,布弟也。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一句,在我看來實在頗為可愛,袁術聽了紀靈的匯報后應該是哭笑不得,不知道臉上是什么表情,實在是風趣得緊。可惜劉備卻不是這樣的人,在呂布戰敗后,一句話便輕輕松松不露聲色地送了呂布的命:“……遂生縛布,布曰:‘縛太急,小緩之。’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比起劉備在白門樓上的這個舉動,呂布實在是太沒有政客所必須的不要臉、心狠手辣的素質了,也實在太直肚腸了一點,更象個江湖人士,所以才會很不理解地罵劉備“是兒最叵信者”。 另外,還有兩事也可以說明呂布的器量,一是《通鑒》云:“備在豫州,舉陳郡袁渙為茂才。渙為呂布所留,布欲使渙作書罵辱備,渙不可,再三強之。不許。布大怒,以兵脅渙曰:‘為之則生,不為則死!’渙顏色不變,笑而應之曰:‘渙聞唯德可以辱人,不聞以罵。使彼固君子邪,且不恥將軍之言;彼誠小人邪,將復將軍之意,則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渙他日之事劉將軍,猶今日之事將軍也,如一旦去此,復罵將軍,可乎!’布慚而止”,呂布堂堂的一個封溫侯、假節儀比三司的奮威將軍,聽了一介書生袁渙的一席話,竟然會從因為袁渙拒絕自己的要求而大怒,到不做掩飾地慚愧而止,可以想見他至少是個講理而頗為直率的人,且頗有器量,非是通常那種一得勢就飛橫跋扈的小人。二是陳登為呂布使許昌,“始,布因登求徐州牧不得,登還,布怒,拔戟斫幾曰:‘卿父勸吾協同曹操,絕婚公路;今吾所求無獲,而卿父子并顯重,但為卿所賣耳!’登不為動容,徐對之曰:‘登見曹公言:‘養將軍譬如養虎,當飽其肉,不飽則將噬人。’公曰:‘不如卿言。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饑則飏去。’其言如此。’布意乃解”(12),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呂布的胸襟容量,還說明了此人是個直肚腸,動輒大怒,人言有理便意解,而他在這里對曹操的“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饑則飏去”一番話應該也是頗心許之的。 到這里,又有可以說的問題了,既然說呂布“饑即為用,饑則飏去”,那呂布求“用”的目標是什么呢? 我們看看前面,在呂布殺董卓之后,《通鑒》上有一段記載:“……初,呂布勸王允盡殺董卓部曲,允曰:‘此輩無罪,不可。’布欲以卓財物班賜公卿、將校,允又不從。允素以劍客遇布,……(呂布)漸不相平……”,呂布盡殺董卓部曲和以卓財物班賜公卿、將校 的提案,應該說不無道理,表示了他想參與朝政的意念,只是王允“素以劍客遇布”,所以才會“又不從”,忽略不計呂布的意見。聯系前面有“以王允錄尚書事,呂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封溫侯,共秉朝政”一節,可以想見,呂布的理想不僅僅是做個天下無敵的勇將劍客而已,而是“共秉朝政”,因此他才會“漸不相平”。還有可以證明這個說法的就是他在白門樓已經是個階下囚的時候,向曹操提出:“明公所患不過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而曹操當時頗心動,書曰“太祖有疑色”(13),其時呂布已是縛于階下的亡虜,尚且說“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直把自己和曹操置于平起平坐的位置,不經意中說出他欲為重臣做棟梁平定天下的理想,而且此又可見呂布睥睨群雄,不把天下諸侯放在眼里的傲氣,而“……太祖有疑色”一說,又說明曹操至少也是有幾分贊許他這個說法的。 其實呂布的為人,想來必定是很有他的可取之處,所以還是頗得人心的。他戰敗后,手下大將高順等不降,陳宮慨然求死,都說明他的得人心處;戰敗之際“布與麾下登白門樓。兵圍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14),這“左右不忍”一句,也證明了呂布應該是頗得人心才對,不然何來不忍一說。從“布令左右取其首詣操”一句,又可以看見與演義上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呂布其實并不怕死,不然就先投降了再說,何必要左右取自己的首級去見曹操,他的“乃下降”,應該是還想有“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的一日才做如此舉動的,其實這個也說明呂布對自己能力的自信,他相信曹操會需要他這樣的豪杰來平定天下,所以在言辭間還是自有其豪氣在的。但是在演義中直把呂布寫成個貪生怕死的人,還特意杜撰安排了張遼罵呂布怕死一節,實在又是小說家們一個大大的曲筆。 再由這個說開去,呂布雖然想“天下不足定也”,可是他最多也只僅僅滿足于一個“明公將步,令布將騎”的沖鋒陷陣的大將和“共秉朝政”重臣角色,可以說自始至終,并沒有割地稱王的野心,比之后來動輒稱帝稱王的那幾位要好上許多,而他在徐州時也還是一直在謀求回朝從政的。 先時,“天子在河東,有手筆版書召布來迎”,因為“(呂)布軍無畜積,不能自致”,所以呂布“遣使上書,朝廷以布為平東將軍,封平陶侯”,那知道“使人于山陽界亡失文字(即封官的詔書和印綬)”,于是這個時候已經是司空的曹操“又手書厚加慰勞布,說起迎天子,當平定天下意,并詔書購捕公孫?、袁術、韓暹、楊奉等”,呂布知道后大喜,于是“復遣使上書于天子曰:‘臣本當迎大駕,知曹操忠孝,奉迎都許。臣前與操交兵,今操保傅陛下,臣為外將,欲以兵自隨,恐有嫌疑,是以待罪徐州,進退未敢自寧。’答太祖曰:‘布獲罪之人,分為誅首,手命慰勞,厚見褒獎。重見購捕袁術等詔書,布當以命為效。’太祖更遣奉車都尉王則為使者,赍詔書,又封平東將軍印綬來拜布。太祖又手書與布曰:‘山陽屯送將軍所失大封,國家無好金,孤自取家好金更相為作印,國家無紫綬,自取所帶紫綬以籍心。將軍所使不良。袁術稱天子,將軍止之,而使不通章。朝廷信將軍,使復重上,以相明忠誠。’布乃遣登奉章謝恩,并以一好綬答太祖”,這一段時期呂布和曹操的關系相當微妙,其中厲害暫且不說,至少可以說明呂布很想堂堂正正地回朝做個天子腳下的階下臣的,后來東海蕭建為瑯邪相,治莒城,“保城自守,不與布通。布與建書曰:天下舉兵,本以誅董卓耳。布殺卓,來詣關東,欲求兵西迎大駕,光復洛京,諸將自還相攻,莫肯念國。布,五原人也,去徐州五千于里,乃在天西北角,今不來共爭天東南之地。莒與下邳相去不遠,宜當共通。君如自遂以為郡郡作帝,縣縣自王也!昔樂毅攻齊,呼吸下齊七十馀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單故也。布雖非樂毅,君亦非田單,可取布書與智者詳共議之”(15),尤其是后面“君如自遂以為郡郡作帝,縣縣自王也!昔樂毅攻齊……布雖非樂毅,君亦非田單”幾句,和曹操的《讓縣明本志書》中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一句幾有異曲同工之意;而“天下舉兵,本以誅董卓耳。布殺卓,來詣關東,欲求兵西迎大駕,光復洛京,諸將自還相攻,莫肯念國”之說,誠為當時實情,前面的“天子在河東,有手筆版書召布來迎,布軍無畜積,不能自致”,和他與曹操的戰役中因為沒有糧草而退兵兩事,又互相印證了呂布的確是曾經想西迎漢帝而力所不能,這些都可以說明他的理想是做個漢朝的臣子,并無不臣之心。也許他對王允對他說:“努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的囑咐還沒有忘懷。因此我說他比“郡郡作帝,縣縣自王”、“自還相攻,莫肯念國”之流的諸侯們好多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呂布至少可算得是個大漢朝的“忠臣”。 從這些來看呂布,可以說呂布此人能文,且行文豪氣不除,文字也可一觀,他給袁術和蕭建書(呂布另幾封書信文多不載,附錄于后)中看,喜笑言談間自有其豪氣在,而且對大局和人物亦有自己比較有見地的看法,這樣的人,不為謂之無知;覆蔭劉備和對袁渙事自可說明其有容人之量 ;他亦有其得人心處,是以高順、陳宮慨然為之赴死,左右臨危而不忍取其首詣曹操;臨陣身先士卒,勇猛過人,勇名聞于天下,因此時人才有語曰:人中有呂布。 只可惜他有兩大致命的性格上的弱點,一個是他手下大將高順說的:“將軍舉動,不肯詳思”,舉動隨意性太強;二就是沒有主見且不善斷。 郭嘉說袁紹好謀寡斷,而呂布既不好謀又不善斷,他雖然知道高順的忠言而不能用,陳宮有善謀而尚自猶豫當從不當從,作為一個諸侯沒有這樣的政治素質,反而更象個江湖豪士,不敗亡就是天數了。因而誠如高順所言:“凡破家亡國,非無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見用耳。將軍舉動,不肯詳思,輒喜言誤,誤不可數也”,又陳宮被俘后對曹操說:“但坐此人不從宮言,以至于此。若其見從,亦未必為禽也”,這二人的確說出了導致呂布敗亡的致命傷。 惜乎,縱觀呂布,當是能文善武,頗得人心,亦有容人之雅量及見地,又無割地稱王的野心之人,而他最后的覆滅的悲劇,實在是源自于他自身弱點的一個性格悲劇,頗可為之一嘆。又其一生行無大惡,譬如屠城坑卒,親信小人,屈殺賢良,目無君上等等常見于歷史奸邪人物的罪名一個沒有,甚至可以說連大過都沒有,真要指責也許只可以指責他和董卓婢女私通這個事,其他諸如攻城略地之所為,是戰爭時期的必然產物,沒有屠城坑卒,也不能指責為惡行。 最主要的一點,《三國演義》上借張飛之口說他是反復小人,“三姓家奴”,只不過真要是說起反復小人,恐怕他絕無資格與大耳公劉備先生比肩的。 大耳公劉備先生先是在公孫瓚手下,因為陶謙給了他四千兵他就棄公孫投陶謙,然后占了徐州,后來又投靠了呂布,再接著是反攻呂布轉投曹操,而后又反攻曹操轉投袁紹,再去投劉表,最后一次是他剛剛對孫權說完你如果攻劉璋我就披發入山,一轉身就用劉璋給他的兵馬圍攻成都,搞得劉璋最后要在孫權的保護下才能安度余生。要這么算下來,劉備至少是“七姓家奴”,呂布連他的一半都及不上。因此如果比起劉備來,呂布的所做所為簡直是小兒科,根本就連和劉備評比誰更“反復”的資格都沒有,可是現在卻因為一部《三國演義》,平白背上了一個“三姓家奴”的千古罵名,成為反復小人的代名詞,小說家的刀筆不可謂不利。 (1)(13)見《三國志》《呂布傳》 (2)見《三國志》《呂布傳》、《董卓傳》 (3)見《三國志》《董卓傳》 (4)(5)見《后漢書》《蔡邕傳》 (6)(7)(8)(9)(10)(15)見《三國志》《呂布傳》及裴注 (11)見《三國志》《先主傳》 (12)(14)見《資治通鑒》 附錄 《與韓暹、楊奉書》:二將軍拔大駕來東,有元功於國,當書勛竹帛,萬世不朽。今袁術造逆,當共誅討,奈何與賊臣還共伐布?布有殺董卓之功,與二將軍俱為功臣,可因今共擊破術,建功於天下,此時不可失也。 《與袁術書》:足下恃軍強盛,常言猛將武士,欲相吞滅,每抑止之耳!布雖無勇,虎步淮南,一時之間,足下鼠竄壽春,無出頭者。猛將武士,為悉何在?足下喜為大言以誣天下,天下之人安可盡誣?古者兵交,使在其間,造策者非布先唱也。相去不遠,可復相聞。 本文節先自《顛覆傳統--史說新語》一書,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特別授權內容登載。。
熱心網友
呂布的評價在演義中,呂布出場就非常威武不凡。董賊當時氣焰張天,"廢立廢立"喊得驚天動地。丁原跳出來罵他,董賊臉上掛不住了,準備開刀時,李儒眼尖,瞅見丁原身后一人"身長九尺,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殺氣極重,李儒趕忙打圓場:"喝醉酒了,哈哈哈"。我估計當時如果李儒不出,董賊已經身手異處了。 然后就是第二天,董賊西涼鐵騎浩浩蕩蕩去和呂布交手,噼里啪啦地被呂布打得滿地找牙,董賊欺軟怕硬見風使舵,立刻叫李肅出馬。赤兔和金珠寶貝奉上,呂布立刻轉了臉色,喀嚓斬了丁原,然后到了董賊手下,又拜董賊為義父,"此所謂三姓家奴也"——張飛發明這句話委實漂亮得很,也刻薄得過了份——從此便作為董賊的部下將領了。 然后是呂布最出彩的時候了。十八路人馬殺來了,華雄被殺,董賊率兵到虎牢,呂布跳了出來,先斬方悅,又斬穆順,敗武安國——奇怪,這幾個人在華雄耀武揚威時干嘛不去拼啊——最后把遼東猛虎公孫瓚追得無處藏身。所謂:"溫侯呂布世無比,雄才四海夸英偉。護軀銀鎧砌龍鱗,束發金冠簪雉尾。參差寶帶獸平吞,錯落錦袍飛鳳起。龍駒跳踏起天風,畫戟熒煌射秋水。出關搦戰誰敢當?諸侯膽裂心惶惶。"果然天下無雙。然后就是著名的三英戰呂布。竊以為,呂布先挑了四個人,這三個人撿現成便宜再不勝是說不過去了。不過后來岳飛傳里有個雙槍陸文龍也是被所有猛將車輪戰也未敗,算得厲害。呂布就略微差一點點了,斗到后來好歹是過了百合,虛晃一戟就閃了。這也是呂布僅有的兩次單打失敗之一。 然后,呂布就跌入了溫柔陷阱,做了一次借刀殺人用的刀。整個事件沒什么好說的,我只請大家注意一句話:"布曰:\'誓當殺此老賊,以雪吾恥!\'允急掩其口曰:\'將軍勿言,恐累及老夫。\'布曰:\'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郁郁久居人下!\'" 這句話可以說是肺腑之言,也可以從中看出呂布人性化的一面。雖然李肅對他那么花言巧語,董賊也始終對他籠絡有加,他始終還是不甘心在董賊手下當一個殺人工具。他的天下不是一個將領的天下,他有巨大的野心。所以可以說,即使沒有貂蟬,他也會殺了董賊。一切只是早晚而已。 然后李郭破關,呂布沒有獨自逃跑,而是招呼王允一起走,并且"苦勸"。這一點可以看出他還不是所謂"豺狼之性"。多少有點義氣。 然后呂布陷入了流浪生涯。一會兒幫這個一會兒幫那個,但主要在河北作戰。尤其與黑山賊作戰時把號稱無敵的張燕打得落花流水。可是袁紹等始終對他疑心重重,逼得他只好不斷跳槽。某次跳槽還發生這種事:"紹令眾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由此可見他的驍勇實在已成了一種恐怖的威懾力,他是戰神,是魔鬼。在那個時代而言,已經成了一個神話般的存在。 然后,發生了呂布生平最重要的事,他遇到了陳宮。 由陳宮策劃,呂布攻占了兗州,控制幾乎山東全境,然后全軍東出濮陽與曹操會戰。有幾個經典戰例,反正曹操正面交戰屢敗,而用計則呂布相形見絀了。須知曹操軍乃青州軍,天下著名的鐵軍,卻在與呂布作戰中屢敗,可見呂布西涼騎的驍勇和呂布本人對軍隊的重大影響。可是在對付計策方面,呂布則一塌糊涂。他的驍勇使他的信心過于膨脹,甚至迷信于自己的勇猛,于是就陷入了麻煩之中。一直到后來被迫撤出兗州投奔徐州。 呂布在徐州過得也不算快樂。雖然后來奔襲徐州奪了州牧,可是劉備為肘腋之禍根,袁術又常來糾纏。逼得呂布還上演了三國里極精彩的一幕——"轅門射戟"。這一箭可以說震住了所有人。說實話,張飛動不動要和呂布斗三百回合,我倒懷疑他骨子里對呂布卻是根深蒂固的恐懼。就好象中國人越恐韓越嘴里說不怕韓國一樣。而關羽從來對誰都沒有心理恐懼癥。但從這一箭開始,所有在場的人都會對呂布產生恐懼——這一箭也足見呂布的傲慢。我相信,雖然經過這一箭袁術,劉備罷兵,但是雙方都已開始將矛頭不自覺地對準呂布,因為他們發現呂布的潛在威脅實在很驚人。 然后,曹操會集劉,呂,孫三家共打袁術,當時可以說是呂布一統中原的好機會。可是曹操先算了一著,先用左將軍籠絡住了呂布順便安插了密探陳登(順便說一下,陳登是個高手)破了袁術,然后順理成章地開始打呂布。從這一系列的策略而言,呂布著實是太幼稚了。最后是著名的兵圍下邳了。呂布屢次失去戰機,最后被一次莫名其妙的出賣就擒了。如此而已。在被擒之后呂布的表現也不佳,幾乎是搖尾乞憐。僅有的一句豪言是:"布將騎,公將步,天下不足定也。"但那是描述自己投降后的宏偉藍圖,著實無意思。 簡單介紹一下歷史上的呂布其人。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五原地處蒙古,可見呂布很可能有少數民族血統,那么神箭飛騎的本事是天賦來的。"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這一段猛一看跟董賊年輕時還真象。年輕時因為驍勇而在并州刺史丁原手下做騎都尉(類似于典韋之于曹操),可是后來"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主簿者文書也,就是楊修做的活。可見呂布是被老羅丑化成一個文盲的。人家畢竟當過主簿也。 呂布個人的勇武,可以和項羽,袁達等傳奇猛將媲美,其戰績也堪稱了得。而其陷入的悲劇則多少與項羽有相似處:過于迷信個人武力,無視政治手段,任用將領過于膽小等等。一切的一切只因為他過于勇猛了。勇猛成了他的最優秀的地方,從而使他放棄了其他的優點,大致如是。 考慮一下這個人,一個生在游牧民族的地方的男人,小時候不大可能受系統的政治教育,他所有的政治經驗可能完全來自于在丁原手下的官職升遷等。但在仕官時,他更多地依靠了自己的勇武,而在手腕上是絕對不行的。猛然之間,他踏進了亂世,踏上了亂世的舞臺,他只能依靠他的勇武。其實人們對他的詬病是他的背叛,即使他殺董賊是正義之舉。受儒家思想毒害的舊勢力——袁紹,袁術,張藐等都對他避若蛇蝎。可是亂世本來就沒有這么多講究,任何事都必須以最終的政治利益出發。從這一角度而言,呂布只是選擇了最符合他利益的事。從這一點來講,劉備和曹操其實和呂布是一類人:他們摒棄了一切繁文縟節和道義觀念,追求的是自己的天下。可劉曹何等梟雄,他們做得骯臟的事都打著正義的幌子,而呂布則太誠實了,于是人們把矛頭對準了他。其實他唯一做錯的,是他不夠虛偽。 可以這么說,呂布這種人的存在是亂世的必然,可是他的死亡也是亂世的必然。沒有這種人,亂世不稱其為亂世。可是他如果不消亡,亂世無法結束。他只是為亂世而生,在亂世中扮演一個可能很顯眼的配角,然后匆忙謝幕。他的英姿固然瀟灑,他的能力固然驍勇出眾,可是他不懂得演戲,所以他只能謝幕。 陳壽如是說:"呂布有眾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復,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其實"輕狡反復,唯利是視",哪一個亂世人物不是如此?只不過呂布始終是個孩子,以為用在草原的那一套就可以馳騁中原。他太短視,也太淺顯。而"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倒是很客觀地說了一條歷史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