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西方主要用德制120M滑膛炮,俄羅斯,中國主要用125M炮少數國家用英國的120M線膛炮,他們的發展歷史如何,有哪些優缺點.請賜教
熱心網友
現代滑膛炮和以前的前裝滑膛炮不是一個概念。由于沒有膛線的摩擦,所以同樣狀況下,他比線膛炮的初速要高出一些,而且成本也相對較低。 他的主要難點是精度控制比較困難,一般來說比線膛炮要低,但是,現代火炮的制造技術已經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在2000米之內達到了很高的精度。所以綜合考慮,滑膛炮比線膛炮更適合作為坦克炮。 當然還有現代脫殼穿甲彈的問題,長徑比大了以后自身旋轉反而會影響彈道的穩定性,因此也不宜使用螺旋形的膛線。
熱心網友
我對這方面的知識比較匱乏,不知哪位仁兄能幫忙把信息的出處提供一下。
熱心網友
英德火炮宗系譜 如按資歷排序,英國顯然是老資格的火炮大國,坦克炮的研制歷史遠比德國悠久。上世紀50年代研制定型的L7型105毫米線膛坦克炮,因其膛壓高、精度好,初速及威力遠遠高于當時各國現役的坦克炮,因而被定為北約主戰坦克制式火炮。直到今天,在裝備了新型彈藥之后,105毫米火炮仍可對付大多數國家裝備的T系列坦克。在105毫米線膛炮之后,英國于60年代開始研制其后繼型號,最終選擇了120毫米作為下一代坦克炮的標準口徑,這就是裝備在“酋長”改進型、“伊朗獅”和“挑戰者”1主戰坦克上的120毫米L11線膛坦克炮。 英制120毫米線膛炮是世界主戰坦克火炮大口徑化的先行者。在70年代,L11線膛炮是西方唯一能與蘇制125毫米坦克炮正面對抗的直射武器。 L11的長身管、大裝藥使其獲得了較強的穿甲能力,但隨之帶來了身管燒蝕嚴重、保養維護復雜、彈丸章動效應明顯影響穿甲威力等問題,這使得美國在為M1A1主戰坦克選擇火炮時,放棄了英國120線膛炮,轉而采用德制RH120 L44火炮。在80年代,英國開始研制L11火炮的改進型—120毫米L30坦克炮。出于生產線通用性的考慮,L30仍舊采用了線膛結構。通過改進生產工藝,L30在膛壓比L11進一步提高的同時,將身管壽命從全裝藥120發提高到500發上下。L30于1991年正式定型,裝備在“挑戰者”2主戰坦克上。與它的上代產品L11一樣,L30仍舊只裝備英國自產坦克,未能對外出口和技術轉讓。 與英國火炮的源遠流長相比,120毫米RH120滑膛炮是戰后聯邦德國研制的第一種坦克炮。RH120的原型最早來自于德國、法國、瑞士等西歐國家60年代的大口徑坦克炮研制計劃。最初采用滑膛結構的理由并不是為了提高火炮初速和威力,而是因為當時無滑動彈帶技術,第一代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無法在線膛炮上發射。在研制計劃因各國對火炮性能要求分歧而終止后,瑞士獨立研制了120毫米50倍口徑滑膛炮。德國出于身管壽命、射擊精度等方面的考慮,最終采用了44倍口徑身管。 RH120 L44滑膛炮于1979年裝備在“豹”2主戰坦克上,因其各項性能均衡,最終被美國采用,成為北約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標準火炮。日本的90式坦克也特許生產RH120 L44滑膛炮。進入90年代,因各國坦克防護能力普遍提高,德國開始研制RH120 L55坦克炮。該炮不僅將火炮身管延長了132米,同時還擴大了藥室容積,從而使威力大為提高。RH120 L55目前裝備“豹”2A6主戰坦克。美國于90年代后期曾醞釀裝備L55火炮的M1A3改進型,但目前研制計劃尚未啟動。 值得一提的還有RH120火炮的支系——120毫米50倍口徑坦克炮。它在威力上比L44有一定提高,但不如IRH120 L55。該炮的一個優點是工藝要求稍低,不像RH120 L55那樣對生產、測試設備有極高要求。在解決了精度及身管燒蝕問題后,120毫米L50火炮于80年代后期逐漸成熟,由于瑞士本國并不研制新型坦克,該火炮主要通過技術轉讓而擴散到其它國家,采用該系列火炮及衍生型號的國家包括法國(120毫米L52)、約旦及一些亞洲國家。--------------------------------------------------------------------------120線膛炮要優于120滑膛炮:強弱分明 英制L30線膛炮的身管為55倍口徑,與L55滑膛炮長度相當,但由于“線膛”限制,L30的性能特點與RH120系列火炮存在著不小的差別。 火炮威力 是坦克炮最基本的一項性能指標。在采用相同技術水準的彈藥時,炮口動能大的火炮顯然具有更大威力。L30火炮發射滑動彈帶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炮口初速約1530米/秒,炮口動能10兆焦。由于L30/L11使用的彈丸較重,最大有效射程3500米。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英軍裝備L11火炮的“挑戰者”1主戰坦克曾在5500米距離上命中并擊毀一輛伊軍T-55主戰坦克。L44雖然身管長度比L30/L11短約一米,但滑膛結構使其初速達1650米/秒,炮口動能約10兆焦,與L30相近。 L55的威力更是有本質提升,容積比L44增大15%以上,初速可達1730米/秒,炮口動能超過13兆焦。即使發射L44火炮的彈藥,L55的炮口初速仍全面壓倒英制L30。彈藥性能 L30坦克炮采用分裝彈藥,從而限制了其穿甲彈彈芯的最大長度。當前英軍裝備的120毫米穿甲彈為L23貧鈾彈,彈重6。63千克,可彈芯長500毫米,而同時期的美國M829/DM43穿甲彈。彈芯長度已超過700毫米。L23在2000米距離上的最大穿深約560毫米,勉強與M829A/DM43持平,但與新型M829A3相比,穿甲能力存在顯著差距,而為RH1/L55研制的DM53鎢芯穿甲彈穿深已達L23的1。5倍。兩者相比,L30炮的劣勢明顯,且已基本上無發展潛力。但L30配用的彈藥系列中,尚有一項獨家法寶——碎甲彈。由于碎甲彈獨特的性爆破原理,目前僅有線膛炮能裝備和使用。碎甲彈對付裝有復合裝甲的主戰坦克時效果大打折扣,但仍可對付大部分輕裝甲目標。尤其是在現代城市制戰中,碎甲彈對建筑、堡壘和掩體工事的破壞效應,遠比多用途破甲彈或高爆榴彈管用。 維護性與改進潛力 身管壽命低是線膛炮的通病。 L11坦克炮的身管壽命僅120發。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英軍第7裝甲旅在“沙漠風暴”行動之前,其編制內約三分之一的“挑戰者”坦克就在訓練中打禿了膛線,而不得不臨時更換炮管。L30通過采用電渣熔煉、身管單肉自緊等新工藝,將身管壽命提高到約500發,但仍無法與120毫米滑膛炮相比。 RH120 L55火炮的身管壽命約700發,經美國改進的M256型火炮壽命達到1000發。 120毫米線膛炮的改進潛力也無法與120毫米滑膛炮相比。L30的身管已長達55倍口徑,接近坦克炮的倍徑極限。英國曾試制過60倍口徑的120毫米炮,但由于身管壽命、精度、重量上達不到要求而最終放棄。此外,L30還面臨著另外一個難題:由于采用L30線膛炮的國家相對較少,新型彈藥的研制也相對滯后。到目前為止,120毫米線膛炮的使用國僅有英國、阿曼、約旦、伊朗、印度五家,其中大部分國家還只是火炮的使用國,缺乏研制、生產新型彈藥的實力。相比之下,目前正在使用120毫米滑膛炮的國家多達十幾個,其中包括德、美、法、意、日、瑞士等工業強國。 當然,線膛炮也不是一無所長。在遠程(3000米以上)的射擊精度上,線膛炮要優于滑膛炮。--------------------------------------------------------------------------中俄125M滑膛炮及比較120毫米滑膛炮和國產125毫米滑膛炮在比較120毫米滑膛炮和國產125滑膛炮之前,首先需要搞清它們配用的彈藥,因為再好的火炮也需要優秀彈種的支持。海灣戰爭中T―72吃虧就吃虧在倒霉的D―81穿甲彈上。該彈彈芯是鋼制的,2000米距離上連400毫米的裝甲都打不透,造成了125毫米炮打不過120毫米炮的怪現象。從目前公開的資料看,國產125炮的彈藥包括半可燃藥筒的鎢合金翼穩脫殼穿甲彈、破甲彈和殺傷爆破榴彈;而120炮的彈藥則有美式和德式兩個系列,彈種只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破甲彈兩種。德式彈藥包括DMl3、DM23、DM33、DM43穿甲彈和DMl2破甲彈,其中前兩種穿甲彈是現役型號,后兩種屬于在研型號。美式彈藥包括M827、M829穿甲彈和M830破甲彈,兩種穿甲彈分別是在DMl3和DM23的基礎上改用貧鈾合金彈芯而成。M829有A1、A2、A3三種改進型號,美軍現役最先進的型號為M829A2。從現有資料分析,日韓兩國120炮的彈藥大體相當于德國的DM23。此外,美國有出口型M829A2,兩國也可以輕易獲得。從外觀和結構上看,120炮和125炮都裝有熱護套、抽氣裝置、炮口校正裝置和反后坐裝置;制造工藝上也都采用了電渣重熔、身管自緊、內膛鍍鉻等先進技術。不同的是,120炮的身管長為44倍口徑,125炮為50倍口徑,125炮的身管長了1米多。一般來說,身管長度越大,對提高炮彈的初速越有利;同時,火炮口徑越大,威力也越大,否則各國爭相研制140毫米炮干嗎\? 要想在小口徑、短身管的條件下獲得足夠的威力,就必須增大火炮藥室,通過增加發射藥的裝藥量提高火炮膛壓,從而達到增大威力的目的。從這一點說,德國火炮的工藝技術的確十分先進,因為增大膛壓勢必會對身管強度和內壁抗燒蝕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德國120炮采用短身管設計的好處有兩點,一是短身管火炮的初撓度小,有利于提高火炮精度,RH―120炮比法國52倍身管的120滑膛炮射擊精度高了足是5倍便可以證明這一點,不過,在達到實用要求的情況下過分強調精度,似乎也有點太過理想主義,德國人常常就是這樣;二是短身管設計具備較大的升級潛力,德國最新的“豹”IIA6采用55倍口徑的改進型120滑膛炮便是明證。從另一個角度說,125炮在工藝水平落后的情況下,采用長身管設計,使火炮達到了理想的威力,不能不說是設計師的高明之處。 讓我們看一看兩種火炮的幾個具體性能指標:RH―120炮發射DM23穿甲彈時,火炮膛壓510兆帕,炮口動能接近10兆焦――這一能量的作用程度就像一個巨人輕易地可以將50噸的鋼鐵舉高到20米,炮彈初速1650米/秒,直射距離2000米,在2000米距離上可以穿透450毫米勻質鋼裝甲。 根據北方工業公司10年前在防務展覽上散發的資料表明,當時裝備國產90式坦克的125毫米火炮使用國產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火炮瞠壓470兆帕,炮口動能超過11兆焦,炮彈初速1730米/秒,直射距離大于2100米,在2000米距離上可以穿透500毫米勻質裝甲。可見,在10年前,我國的125毫米炮威力已經超過了配用DM23穿甲彈的120毫米炮。同一資料中還顯示,我國自行研制的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配用國產120毫米穿甲彈時,火炮膛壓550兆帕,2000米穿甲厚度550毫米,最大射彈散布為0.28X0.28米,超過德制120毫米炮。上述指標表明,當時的國產120毫米炮威力超過了125毫米炮。 作為國產最新型坦克,98式沒有選用120毫米炮,說明125毫米炮在后續改進中性能又有大幅提升。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巴基斯坦的125毫米炮加以佐證。巴基斯坦軍方公布的數據表明,配備“阿爾扎拉里”坦克的125炮在2000距離上穿甲厚度為550毫米,“哈立德”坦克的125炮2000米距離上的穿甲厚度更高達600毫米。后者的威力與美國最新出口埃及的M829A2穿甲彈完全相當。可以肯定地說,配備國產彈藥的125毫米坦克炮在穿甲威力上至少不會低于使用最新出口型美制炮彈的120毫米炮。 從國外坦克炮目前最新發展水平看,法國52倍身管的CN―120型120毫米滑膛炮配用新型穿甲彈,2000米距離上穿甲厚度為640―700毫米,而德國最新的55倍身管120毫米炮的炮口動能已經達到13兆焦,2000米距離穿甲能力超過800毫米。根據我國坦克火炮和彈藥的發展水平,國產新型125毫米炮的穿甲能力,與同際先進水平不會有太大差距,因此,98式坦克的火力大幅超過日本90式和韓國K1A1式坦克應該是一個比較可信的結論。 跟原宗主困英國一樣,印度坦克也把火力放在坦克三大性能要求之首。盡管印軍現有80%的武器屬于前蘇聯制式,但“阿瓊”卻異乎尋常的采用和英國類似的120毫米55倍身管的線膛炮,沒有配備自動裝彈機,坦克成員依舊是4人。線膛炮精度雖高,但初速低,炮管磨損較大,重量較重,制造工藝也較復雜,采用制導炮彈和反坦克最有效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也比較困難。 據國外材料介紹,“阿瓊”坦克的120毫米炮采用電渣重熔鋼和自緊工藝,設置有熱護套并且在膛內涂有MKII護膛劑,以減輕身管燒灼。配用的彈藥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殺傷榴彈和碎甲彈,藥筒為半可燃式,彈藥所用的發射藥有單基,雙基和三基等3種。穿甲彈初速1370米/秒,彈丸重10.3公斤,有效射程2000米;碎甲彈重17公斤,有效射程8000米,適合打擊敵方土木工事,顯示出印軍對坦克多用途的要求:另外印度巴拉特公司正在研制口徑120毫米的反直升機智能炮彈,亦將成為“阿三”的撒手锏 盡管“阿三”坦克火炮表面看來上分花哨,但最致命的穿甲能力卻今人懷疑,,盡管彈丸的重量超過10公斤,比98式坦克的125毫米炮彈重了大約20%,但它的出口初速實在太低,僅相當于英國“奇伏坦”坦克的L11式120毫米線膛炮,而L11還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產品,穿甲能力決不會超過德制120毫米滑膛炮。 通過以上的比較可以看出,在火力對決中,中國98式的火炮威力大,射速快,彈種多樣,火力是亞洲四雄中最強的;日本90式坦克次之;韓國K1A1由于缺少自動裝彈機,屈居第三;而三心二意的“阿三”則只能當“老四”。。
熱心網友
俄羅斯,中國主要用125M滑膛炮的彈頭和藥筒是分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