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我國撤軍與對越作戰的戰略意圖有關,而并非所謂“重蹈美軍覆轍,陷入越戰泥潭”。      中國對越作戰的戰略目標,是以圍魏救趙之策,迫使越軍減輕對柬埔寨梅萊山紅色高棉基地的壓力。以中國軍事實力,若大舉攻越,短期內拿下河內、海防等中心城市,并非難事。實際上,作戰開始一周,越軍邊境地區防御即已全線崩潰,越314A師據守的諒山三面被圍。諒山為中越邊境重鎮,自古越南叛離,若中國大軍破諒山越南王即自縛請降。      我軍撤軍的真正原因有二:      一是當時我國在國際上空前孤立,僅有柬埔寨支持我軍攻打越南,如果我國不撤軍而將戰爭繼續擴大化,國際輿論對我國將非常不利,幾十年在第三世界辛苦建立起來的影響可能毀于一旦。      二是中國顧慮背后的蘇聯。我國1979年對越作戰是一場真正的大國博弈,此時真正緊張的是中蘇邊境地區,當時中蘇邊境居民幾乎轉移一空,生產生活全部陷入停頓。在中蘇交惡的60、70年代,蘇軍在中蘇中蒙邊境地區陳兵百萬,蘇軍駐遠東和外蒙的摩步師的戰術作訓大綱的核心內容之一即是以北京為突襲目標,要求摩步師每日前進50-70公里,蘇軍對我國北部地區壓力極大,這也是當時我軍精銳多數在北方的真正原因。由于蘇聯絕不會容忍中國奪占其在東南亞的勢力范圍,若中國攻占河內,更換越南政權,蘇軍在中國北方策應越南的可能性極大。中國對越作戰從一開始就反復申明是邊界反擊戰,就是向蘇聯表明絕無占領越南之意,防止蘇聯動手。在戰役戰術上,則采用“圍點打援”策略,圍住諒山而不攻陷,吸引越軍主力從柬埔寨回援,殲滅越軍主力部隊后撤軍,這樣,救援柬埔寨的戰略目標就達成了。實際上,越軍開始確實中計,已將6個主力師,包括突破金邊的203師從柬調回,企圖增援諒山。當越軍主力向諒山移動時,中國在諒山東南和西南方向的10多萬部隊隨即向兩側運動,已張開了袋口。但中國由于顧慮蘇聯在北方行動而一再明示自己的意圖終于起了作用,加上蘇軍衛星偵察到這一移動,并將情況通報了越軍,使越南終于明白中國從一開始就說出的戰略企圖是真的,從而明白了中國軍隊對諒山圍而不打的真實意圖。于是,越軍主力不再企圖增援諒山,而回撤到河內以北布防。中國見戰略企圖已暴露,越軍主力不會再上鉤,只得對諒山合圍發起攻擊。攻擊諒山只用一天半解決戰斗,消滅了越軍第3師主力的情況表明,這是是典型的“圍點打援”戰術,我軍意在圍殲增援的越軍主力。      當然,由于蘇聯摯肘,中國被迫暴露戰略企圖,未能達成戰略目標,不能不令人遺憾。中國軍隊在指揮、通信、后勤保障等方面也暴露出大量問題。美軍估計,由于后勤方面的問題,中國軍隊越過邊界300公里(不是區區50公里)后,作戰能力將大幅下降。但在對越作戰的各戰役中,中國軍隊在火力和作戰能力等各方面占壓倒優勢,追著越軍打的情況,是事實。甚至在讓侵越美軍甚為頭痛的小部隊叢林游擊戰方面,中國陸軍對越軍也占壓倒優勢。這都是事實。      另外,關于我軍撤退時遭越軍反撲傷亡慘重的說法是錯誤的。我軍在撤退時為防止越軍反撲,各部隊采取了輪番掩護的辦法撤退,但事實上,越軍的反撲是零星的,基本是“禮送”我軍出境。事實上,當時我軍的主要傷亡都來自沿途越南殘余游擊隊的騷擾。這是因為我軍推進過快,沒有徹底肅清敵人零星逃亡部隊,此外沒有對占領區分派更多的部隊守衛,使很多游擊隊勢力死灰復燃,給我軍帶來了一定的傷亡。后來我軍派出小部隊堅決徹底的打擊殘余敵人,從3月9日起,我軍的傷亡率即大大降低 。

熱心網友

想家了

熱心網友

見好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