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說內戰時還有抗日戰爭時,雙方都使用一種炮,叫山炮,炮身短.不知道是什么來歷?是直射武器?還是曲射炮?
熱心網友
山炮是步兵炮的另一個名稱,口?接?5mm至105mm.是一種設???屋p便的榴??炮.目的是要伴隨步兵行??隨?r可作?榛鵒χг?因此炮的重量很輕,以方便行??又可拆開?榧覆糠?用驢馬運送,能?蛟諶魏蔚胤絞褂?是一種很有效的火力支援武器.
熱心網友
山炮是炮身較短,彈道比較彎曲,射程比較近,重量較輕,便于攜運的的大炮,屬于榴彈炮的一種,適應于山地作戰,可以讓炮彈翻過不高的山嶺,打擊敵方的后方.也有稱之為過山炮.
熱心網友
山炮的炮身短,彈道彎曲,屬于榴彈炮?。
熱心網友
山炮是一種在山區由步兵使用的輕型火炮,因為在山區無法進行車輛裝載或拖運,需要機動時只能將大梁、車輪、炮身等拆解成幾部分,用騾馬馱運,甚至直接由人員背負。
熱心網友
土地革命戰爭館陳列著一門山炮,原稱"七生五過山炮"。1927年(民國十六年)由上海兵工廠制造,口徑75毫米,重386千克,炮身長毫米,放列長毫米,初速為280米/秒(榴彈),最大射程米,高低射界8°~ 15°,炮閂為橫楔式,炮架為雙輪單腳式,出廠編號587。從外觀上看,這門炮沒有什么特殊之處,但它卻有著不平凡的經歷。它曾隨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是紅軍帶到陜北的惟一的一門山炮。 這門山炮是紅2、6軍團(1936年7月組建成紅二方面軍)轉戰在湘鄂川黔邊鏡,于湖南陳家河、桃子溪戰斗中繳獲國民黨軍第58師的。1935年4月,紅2、6軍團離開湖南的塔臥,擬經萬民崗、陳家河、倉官峪,從香溪北渡長江,準備到鄂西創建革命根據地。國民黨鄂軍縱隊司令兼第58師師長陳耀漢急調第172旅從桑植出發,沿澧水西進,并限令4月12日進抵兩河口、陳家河地區,企圖配合正在開往陳家河的第174旅等部,截擊北進的紅2、6軍團。紅2、6軍團利用陳家河的有利地形和第172旅不善山地作戰的弱點,于13日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在陳家河地區將孤立突出的第172旅全殲。就在陳家河戰斗剛剛打響的時候,陳耀漢親自率領第58師直屬部隊及第174旅(缺348團)由桑植增援陳家河。當進到兩河口時,發現第172旅已被殲,遂掉頭向南鼠竄。4月15日下午4時,軍團長蕭克率領紅6軍團進至離桃子溪約5公里處時,發現河水渾濁,判斷有部隊剛剛通過,遂令部隊加速前進。在距桃子溪4公里處的岔路口,蕭克將部隊展開,迅速撲向正在逃竄的陳耀漢部,將第174旅打了個措手不及。黃昏時分戰斗結束,國民黨軍第58師直屬部隊及第174旅和山炮營被殲。紅軍繳獲山炮2門,這門山炮即是其中的一門。 紅2、6軍團繳獲敵人山炮,非常高興,將山炮裝備于炮兵營。炮兵營曾用它參加多次戰斗,消滅大量敵軍。1935年6月14日的忠堡戰斗,紅2、6軍團就是在這門山炮和迫擊炮的火力支援下,于忠堡附近的構皮嶺地區全殲國民黨軍第41師余人,活捉縱隊司令兼第41師師長張振漢。 1935年11月,紅2、6軍團從湘鄂川黔蘇區出發,開始長征,這門山炮繼續發揮威力。1936年1月,紅2、6軍團突破烏江天險時,就是用這門山炮同迫擊炮一起,壓住對岸敵軍火力,乘機奪取船只渡過烏江的。后紅2、6軍團(后組建紅二方面軍)帶著這門山炮在長征途中,轉戰烏蒙山區,搶渡金沙江,經過藏族聚居區,進軍甘孜,翻越大雪山,走過人跡罕至的草地。在翻越雪山時,許多紅軍戰士犧牲了;在過草地時,更多的紅軍戰士倒下了。但紅軍戰士們對這門山炮非常珍愛,吃苦流汗,馬馱人扛,必要時拆卸,過了困難地,再安裝起來,就這樣,終于把這門山炮帶到陜北,使之成為整個紅軍隊伍長征帶到陜北的惟一的一門山炮。紅軍長征帶到陜北的惟一的一門山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