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個月的寶寶為何愛咬人.愛挖人.每天還很煩躁.可是一給他一個喜歡的玩具他就好一些,可玩不了幾分鐘就又開始了.每天就不知他要干什么.
熱心網友
原因分析: 生理性原因 1。 長牙發癢而引起的咬人行為。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處于生理發育的高峰期,這種快速增長的生理因素,有時會帶來生理上的不適感,如關節痛、肌肉酸等。長牙時期會因為牙齦粘膜受到刺激而發生牙癢癢的現象,于是有不少孩子由于牙癢而咬人,他們有很強的咬東西的欲望而無法得到滿足。 對策:給寶寶一個可以滿足咬的需要的替代品。 如毛巾之類的軟物。還可以采用讓孩子吃磨干棒、五香豆、蘭花豆和青蘋果等方式,來緩解孩子們的這一特殊時期的特殊需要。同時應多給予一些纖維較豐富的新鮮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菠菜、蘋果、雪梨等,將這些蔬果切碎成絲或細粒狀,也是讓孩子有更多的咀嚼機會。 2。 語言貧乏所致。 2歲的寶寶在學會走路之后,隨著他們活動能力的增強,活動范圍的擴大,交往的需要快速的發展起來。但是,由于言語貧乏,又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所以他們常常用推、拉、咬等非常手段來引起同伴的注意,以此實現交往和表達意愿的目的。 對策:應讓寶寶學會使用語言。 當你的寶寶因為心理不滿而咬人時,要讓你的寶寶明白,當他生氣和不安時,有比咬人更好的表達方式。他可以說,“我不要。”如果,他不能把自己的意見表達清楚的話,可以向你求助。比如寶寶有時候咬人,其實是因為他很喜歡對方,想要和他做朋友而不知道如何表達,這時家長就要告訴他:“我很喜歡你,我們做朋友好嗎?”并且可以和寶寶一起進行演示,這樣寶寶就學會了用語言和別人交流,而不是用嘴和牙齒去和別人交流。 心理性原因 1。 咬人是一種發泄。 2歲的寶寶往往表現出強烈的自我中心,當他的心理感到不滿時,就要通過咬人來發泄出來。比如,有時父母外出,沒有帶寶寶一起出去,他就有一種不滿的情緒要發泄。于是,當父母回家之后,他會用咬人來向爸爸媽媽宣泄。 對策:讓寶寶多玩安靜的游戲,或者盡可能保證孩子睡眠的充分。 研究證明:強度刺激是引起咬人的最常見的因素之一,一個擁有安靜的睡眠,并且睡眠充足的寶寶一般較少用牙齒咬人。讓寶寶玩安靜的游戲,保證他充足的睡眠可以平靜寶寶的情緒,當他們心理有不滿時,也不至于極端地采取咬人行為。而且當寶寶出現不滿情緒時,也可以用安靜的游戲進行轉移,讓他們可以盡快忘記剛才的不快。 2。出于好奇的模仿。 有時候寶寶咬人是一種社會性模仿。寶寶的好奇心總是特別強烈,當他們看到其他小朋友咬人時,會覺得是件很新奇的事,于是自己也會嘗試著去咬人。由于這階段的寶寶模仿能力特別強,就會導致群體中的咬人事件頻繁發生。 對策: 明確地告訴寶寶,咬是不好的行為。寶寶缺乏一定的是非觀念,而由著自己的好奇心隨意模仿,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的幫助,明確告訴你的寶寶:咬人是一種很不好的行為,爸爸媽媽,老師和同伴都不喜歡,還會傷害到別人,不是一個好寶寶的行為,應該對寶寶反復強調這種思想。當看到寶寶有咬人的傾向時,就要用話語或眼神嚴厲地制止,讓他明白,爸爸媽媽不希望他這樣做。 特別注意: 如果是由于品德上的某些原因而引起的咬人,如小氣、霸道、過強的表現欲等,就要引 起特別的關注,以免影響寶寶的性格形成。 如果發現寶寶習慣性咬人,還是請兒科醫生加以診斷為好。有的幼兒是由于藥物治療引起情緒不穩,可以通過調整藥物進行改善。 你的態度: 1。 反思,先預防。 如果你家的寶寶遭遇被咬,不要以為只是因為小孩子之間發生的小爭執所引起的,而忽略了此事,應當立即對他進行認真教育。根據寶寶的切身感受和體驗來分析,讓他知道咬人是一種錯誤行為,咬人會傷害別人,帶給別人疼痛,不應該去模仿。這樣就可以達到預防的目的。 2。 耐心,重教育。 寶寶發生咬人事件后,也不要過于擔憂而去責怪孩子,應該認識到寶寶咬人大多是屬于嬰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上的階段性問題,還不屬于攻擊性行為。家長要耐心對待,幫助寶寶分析原因,然后進行認真的教育,以免向不良的行為習慣轉化。如果有可能,要帶著他去向被咬的小朋友道歉,創造一個直觀的氛圍讓他了解咬人帶來的后果。 3。 緩解,多關心。 防止寶寶咬人的措施要在日常生活中做起。平時給寶寶吃些面麺、餅干之類,以滿足他的咀嚼欲的需要。還可以給寶寶吃甘蔗之類的水果,讓他緩解牙癢的需要。寶寶在牙癢時,還可以咬咬其它織物。平時緩解了寶寶在特殊時期的特殊需要,咬人行為就會減少。
熱心網友
是長牙的時候,應該正常 的
熱心網友
對于這么大的孩子來說,很正常的生理現象,不用擔心的。
熱心網友
呵呵,很多寶寶都是這樣的,如果不放心就去請醫生看看,畢竟他們才是行家嘛
熱心網友
對小寶寶是要耐心的,可能你已經覺得煩了才會有這樣感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