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意大利人卡蒂內爾在15世紀就提出了注射器原理。但是,直到17世紀才由英國人雷恩在1657年第一次進行了人體試驗。當時,雷恩用羽毛和狗的膀胱,制成了注射器的代用品,把藥注入人的體內。在19世紀,路易十六的軍隊外科醫生阿爾內設想出一種活塞式注射器。這種注射器是用銀制作的,內部容量為1毫升,有一根有螺紋的活塞棒。英國人弗格森第一個使用玻璃注射器,因其透明度好,可以隨時看到注射藥物的情況。法國人呂易爾于1869年制造出第一個全玻璃注射器,從而大大改進了注射器的性能,井減少了注射時發生感染的危險性
熱心網友
1969年,美國新澤西州有一位名凱瑟琳·邦迪的小女孩,因腸功能失調,經常肚子痛。后經醫生診斷,是小邦迪得了節段性回腸炎,必須做腸切除手術。結果,可憐的邦迪被切掉了大約4。8米長的腸子,剩下的腸子約1。2米左右。由于沒有足夠長的腸子吸收賴以生存的營養,醫生只好直接把營養液注入她的血管里。為了活下去,小邦迪每天夜里必須進行8個小時的點滴注射,白天接受2~4小時的輸液。這樣,她幾乎日夜都要躺在床上治療。看到邦迪每天痛苦的樣子,美國加州圣迭戈一家公司研究試驗一種叫做“供養器一號”的方便輸液器,以便使邦迪獲得行動自由,而不是老在醫院里或家中臥床“打點滴”。這種方便輸液器,可以掛在病人的肩上,帶著它可以到處行走,可使病人自由活動。1989年,邦迪已經長成25歲的大姑娘了。在幾年前,她還必須長期住院治療,而這一年由于使用了“供養器一號”方便輸液器使她從病床上解放出來了。原來,這種輸液器是一個由微型計算機控制的完全不經過腸道的營養注射泵。它外形只比一個香煙盒稍大一點。邦迪在使用這種方便輸液器時,先把和注射泵連接的一根管子擰接在長期插在她胸部的導管上面。注射泵和一個電池組及靜脈液一起放在一個隨身攜帶的看上去像個背包的箱子里。箱子重約2。3千克,可以掛在肩上,帶著它可以到處走。邦迪曾帶著它駕車,在美國各地行駛了近2萬千米,從來沒出過毛病。這種新型方便輸液器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使患者可以自由行動,而且它還有一個先進的警報系統,譬如,若空氣進入了管道系統,它就會發出信號,提醒使用者注意。此外,它還能改變靜脈點滴的速度,如開始時流量很小,以后就逐漸加大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