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和派可以理解為"投降派""求和派".....

熱心網友

古時候的皇帝出于自身利益需要總要兩種派系的平衡來防止自己被某一方架空。岳飛被害有一定的歷史原因。他實際上是皇帝趙構和奸臣秦檜和謀害死的。文韜武略屬岳飛  公元1127年,岳飛24歲,時任東京留守司七品統制。用現代語言描述,大約相當于帝國首都留守軍事管制委員會下屬部隊的團職軍官。15年后,公元1142年初,岳飛被殺死在帝國臨時首都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時年39歲。死前,他剛剛被解除帝國最大一支部隊的統帥職務不久,時任樞密副使。  說岳飛必須死,并不意味著趙構與秦檜合謀冤殺岳飛是可以原諒的。這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寒心的一樁罪行。  岳飛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軍事統帥。他的故事,成為后代中國許多民間傳奇中經久不衰的主題。惟一能夠與他相提并論的武士,大概只有一位三國時代的關羽。如果說在武藝高強、忠肝義膽上兩人不相上下的話,在文化素養上,岳飛可能就要高出一籌了。今天杭州西湖邊上的岳王廟里,那一幅“還我河山”,據說就是出自岳飛的手筆。那四個字所表現出來的氣勢、功底和代表的意思,讓人覺得只有岳飛才配得上寫它。而那首壯懷激烈的《滿江紅》詞,人們也普遍愿意相信是岳飛所填。800年后,在面臨國破家亡的歲月里,許多中國青年就是吟唱著這首詞,走上抗擊日寇的戰場的。直到今天,它仍然會在許多場合,讓那些具有正直信念的人們熱淚盈眶、熱血沸騰。  據說,有一本以岳飛的名義撰寫的軍事著作,名叫《武穆遺書》,是一本可以讓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軍事圣經。在中國的傳奇文學中,為了得到這本書,江湖上的各種人物展開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爭斗,掀起一陣陣血雨腥風。最后,終于由代表正義的一方得到了它,并通過學習它,將邪惡勢力一網打盡。  與此相關,中國人以很高的頻率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然而,在長達4000年的漫長歲月里,始終沒有能夠建立起一套實現它的機制。于是,這個民族中那些最優秀的人物,便常常面臨極端悲慘的命運。    后來居上埋怨敵  在南宋初年的“中興四將”里,岳飛出身農家,年紀最輕,資歷最淺。他比張俊小17歲,比劉光世和韓世忠小14歲。1129年,就是建炎三年,平定護衛親軍叛亂時,韓世忠與張俊已經官拜節度使,岳飛則是正七品的東京留守司統制。而且,張俊還曾經是岳飛的老領導,多次重用、提拔、獎勵過岳飛。劉光世則是將門之后,其家世背景、資歷和經歷都是岳飛所不能比擬的。  到紹興六年,即公元1137年時,8年左右時間,岳飛已經官拜太尉,擔任宣撫使兼營田大使。太尉是宋代武將的最高頭銜,宣撫使則是僅次于宰相的執政級實職差事,一般情況下,要由現任執政官充當。至此,岳飛成為與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并駕齊驅的高官。  而且,由于在一系列軍事行動中,岳飛藝高膽大敢打會拼,且治軍嚴謹身先士卒,富有軍事洞察力,從而數次創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例。因此,他的聲望后來居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其他幾位。  這一切,大約使上述幾位的心頭相當不舒服。  為此,岳飛曾經給他們寫了數十封信,殷勤致意,聯絡感情,均沒有得到響應。平定楊幺之后,岳飛特別將繳獲的大型戰船配備好全套人員和裝備,贈送給韓世忠和張俊。韓世忠畢竟是一個坦蕩磊落的人,他相當高興,與岳飛盡釋前嫌。而張俊則認為岳飛是在向自己炫耀,反而更加嫌惡起來。  假如用今天人的語言形容,很有可能人們會說岳飛是個性情中人。若用民間的說法形容,大概會說他相當“一根筋兒”。  莽撞進言觸龍顏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如今已經演變成為中國人政治智慧的一部分。解除節度使的行政權、財權與兵權,使之成為一種崇高的榮譽和待遇,是趙匡胤一項意義深遠的設計。為了從體制上限制軍人武夫有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兵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宋朝開國之初就確立了樞密院——三衙——皇帝的統兵體制。  大約就在公元1137年,有一天,岳飛與皇帝趙構談話。君臣二人十分投機。可能是談得興起,岳飛突然相當莽撞地提出,希望皇帝早日解決皇位繼承人的問題。此言一出,談話的氣氛立即急轉直下。盡管當時正值岳飛的聲望如日中天、最受信任最受寵愛之際,趙構仍然絲毫也不假以辭色地呵斥道:“你雖然出于忠心,但是,手握重兵在外,這種事情不是你所應當干預的。”岳飛的臉色當時就變了,十分尷尬。  幾年前,在金兵的追殺下,趙構由于驚怖導致陽痿,并喪失了生殖能力,如今正在想盡一切辦法醫治。他剛剛30出頭,畢竟還存著很大的希望。前些時候,他又遭遇了一個更加慘痛的事件,惟一的兒子,因為宮女不小心踢翻一個銅鼎,而被驚嚇抽搐致死。這兩件最深的隱痛,如今被岳飛的一句話都給鉤了起來,其心情之灰惡惱怒可以想見。  問題的嚴重還不僅僅在于岳飛哪壺不開提哪壺。最要命的是,岳飛觸犯了皇家最大的忌諱:手握重兵的武將對皇位繼承感興趣。我們知道,皇權繼承問題,在歷朝歷代都是一個絕對核心的敏感問題,為此所導致的皇家骨肉相殘比比皆是,為此形成臣僚或飛黃騰達或家破人亡的故事也史不絕書。人們歷來特別容易把這個問題和那些手握重權、重兵的文臣武將們的政治野心聯系起來。  誰知,后來,岳飛在一封密奏中,又一次談到這個問題,希望皇帝盡快確定過繼皇子的繼承名分。這就表明他并不是談得高興一時口滑所致。  事實上,這件事情確實是岳飛的一塊心病。當時,金國人扣住宋徽宗宋欽宗不放,有著相當重要的政治原因。趙構稱帝以后,金人就曾經考慮將宋徽宗放回去,用以削弱趙構的影響。后來一直存在著一種可能,就是金人以武力扶植一個宋欽宗嫡系的傀儡皇帝,這位傀儡皇帝具有趙宋帝國先天的大宗正統地位,將使南宋政權相當難堪、被動,甚至對其存在的合法性都可能形成挑戰。當時,部分地為了對抗這種可能,趙構從太祖趙匡胤一系挑選了兩位皇室子孫,過繼到自己名下,但還沒有確定究竟由哪一位繼承皇位。岳飛的提議,從抗金斗爭的現實出發,顯然是好意。但是,這種好意是否能被皇帝愉快地接受,卻大成疑問。  陷入險惡旋渦  岳飛的做法,顯然在政治上是不可取的。這位天才的軍事統帥,富有軍事上的洞察力,在政治上卻表現出了十足的幼稚。  事實上,當皇帝想要岳飛死時,岳飛到底是不是想要謀反之類的爭論就已經變得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岳飛必須死。誠如宰相秦檜所說,這些罪名是否成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乃上意也”——這是皇帝的意思。  在秦檜們提供給皇帝的岳飛罪證里,有幾條相當駭人聽聞。  其一,他們告訴皇帝,淮西戰敗之后,岳飛曾經當眾罵道:國家了不得了,皇帝又不修德。這句話,今天聽不出什么了不得的意思,然而,放在當時,已經足可以讓一個人家破人亡了。  其二,朱仙鎮班師之后,岳飛和他的主要助手張憲,曾經當著不少人的面,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岳飛問張憲:天下事該怎么辦?  張憲回答說:就看您想怎么辦。  其三,據說,岳飛曾經說,自己與太祖趙匡胤都是30歲左右就當上了節度使。  當時,這樣三句話連起來,的確可以要了岳飛的命了。至于說這些話的前因后果,上下聯系,則沒有人愿意考證。至少,第三句就有問題。岳飛是32歲做的節度使,他當時的原話是:32歲建節,自古少有。這頂多是一句飄飄然的自鳴得意而已,居然被演變成了胸懷異志的彌天大罪。  紹興十一年十月,岳飛被正式逮捕入獄。岳飛拒絕自救。他說:“上蒼有眼,就不會陷忠臣于不義。否則,能往哪里逃呢?”  宋太祖趙匡胤曾經立過一個誓約,禁止殺大臣和上書言事的人。因此,有宋一代的確很少殺大臣。一般來說,流放到嶺南炎荒之地,就是今天的廣東、海南地區,已經算是最重的懲罰了。沒想到,一件“莫須有”的罪名,竟然愣是被秦檜及其屬下們問成了“大逆不道”之罪。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皇帝批準賜岳飛死,并將判徒刑2年的岳云,親手改判為處死。。

熱心網友

主和派不等于“投降派”,因為戰爭其實沒有勝利者;但是,像秦檜那樣通過“自廢武功”來主和的確實...

熱心網友

主和派并非就是投降派。白登山之圍,要是主戰,高祖就GAME OVER了。看歷史,要結合背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