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名導游領著一支旅游團在購物的時候,游人問店主有沒有最代表中國的服裝,店主說是旗袍,請問旗袍為什么代表中國?
熱心網(wǎng)友
這需要了解一下旗袍的歷史: 旗袍,本是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與中原地區(qū)的流行寬衫大袍、褒衣博帶的袍服不同,以滿族為代表的游牧民族的旗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于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 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易服浪潮,而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 辛亥革命以"驅(qū)除韃虜"的口號推翻了滿話政權,同時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暫時的沉寂。三百年來終得一吐的對滿族統(tǒng)治政權的不滿,使"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后,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臺,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臺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jīng)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屬于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xiàn)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chǎn)生與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于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后期出現(xiàn)的改良旗袍又在結(jié)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于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于舊制,成為兼收并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準服裝…… 建國之初,婦女穿衣服都學解放區(qū)的樣子,鄙夷穿紅戴綠扔"資產(chǎn)階級小姐"。 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轉(zhuǎn)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到1956年,據(jù)說前蘇聯(lián)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xiàn)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于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xiàn)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zhì)。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tài),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準,而且更為實用……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向往。 做為最能體現(xiàn)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shù)人在穿……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xiàn)了一種具有職業(yè)象征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仿真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yōu)榱藚^(qū)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mào)然穿旗袍了…… 時代進入21世紀,不少愛好時尚的人們又熱衷起旗袍來,尤其是最近香港影星張曼玉主演的影片《花樣年華》,片中展示了20多套新款旗袍,北京掀起“曼玉旗袍”熱。 甚至有不少女顧客拿張曼玉劇照去服裝店訂做旗袍,要求做一條“與這個一模一樣的”……。
熱心網(wǎng)友
體現(xiàn)東方的美
熱心網(wǎng)友
中國特產(chǎn)
熱心網(wǎng)友
旗袍可以突顯東方女性身材的美,而且是民族服裝,簡單又漂亮.
熱心網(wǎng)友
旗袍最能體現(xiàn)中國女性的美!
熱心網(wǎng)友
很久以前的就有了啊
熱心網(wǎng)友
好像以前中國的絲和瓷器在世界都是聞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