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古代火器火槍!

熱心網友

兄弟,這玩意兒還用問么,當然有了

熱心網友

公元1259年(南宋理宗開慶元年)壽春富(今安徽壽縣)制造的一種突火槍

熱心網友

劍 越王勾踐劍   中國古代用于近戰刺殺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劍身和劍柄兩部分,劍身細長,兩側有刃,頂端尖而成鋒。劍柄短,便于手握。劍常配有劍鞘。中國最早的劍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劍。以后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劍和鋼劍。越王勾踐劍  中國春秋末期越王勾踐使用的一把青銅劍。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縣的楚墓出土,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劍長55。6厘米,寬5厘米。劍身有黑色花紋,材料為銅和錫,正面有“越王鳩淺自乍用劍”(“鳩淺”即“勾踐”,“乍”即“作”)銘文。該劍出土時置于黑色漆木劍鞘內,劍身光亮,無銹蝕,刃薄鋒利。鑄造工藝達到相當高水平。  矛 吳王夫差矛   中國古代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冷兵器。由矛頭和矛柄組成。矛頭多以金屬制作,矛柄多采用木、竹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用金屬材料的。矛長通常為1。8-2。7米,有的達4米多。矛頭一般長40厘米,有的達80多厘米。早期的矛頭為石頭或獸骨,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青銅和鐵制矛頭。吳王夫差矛  中國春秋末期吳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銅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縣的楚墓出土,僅存矛頭,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矛頭為青銅鑄造,長29。5厘米,寬5。5厘米。劍身有黑色花紋,材料為銅和錫,正面有“吳王夫差自乍(作)用”)銘文。矛刃鋒利。其鑄造工藝之精細為同類兵器所少見。 斧(鉞) ↑商代婦好大銅鉞   中國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組成。斧身為石質、銅質或鐵質,斧柄為木質。鉞與斧形制相近,區別是鉞形體薄、刃部寬且成圓弧形。鉞主要是作為軍權的象征,所以鉞大多鑄造精良,鉞身上刻有人面或獸面紋飾,形象猙獰而華美,給人一種威懾力。商婦好大銅鉞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女將,曾率軍征伐夷、羌、土等方國,戰功卓著。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了4件青銅鉞。其中一件大鉞長39。5厘米,刃寬37。5厘米,重達9千克。鉞上飾雙虎撲噬人頭紋,還有“婦好”二字銘文。該鉞并非實戰兵器,而是婦好統帥權威的象征物。 戟   中國古代將矛和戈攻能合為一體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頭和戟柄組成。戟頭以金屬材料制作,戟柄為木、竹質。戟最長可達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騎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銅戟,以后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戟。→戰國三戈戟 刀 ↑清代乾隆皇帝所用之腰刀   中國古代用于近距離砍和劈的單兵格斗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兩部分組成。刀身狹長,刃薄脊厚。刀柄或長或短。其種類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環首刀等,是中國古代軍隊裝備的主要兵器。早期為石刀,后來發展為青銅刀、鐵刀和鋼刀。  匕首   一種短小似劍的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兩部分組成。長20-30厘米,有單刃和雙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從古至今一直是軍隊使用的冷兵器之一。→戰國青銅匕首 戈 ↑秦代“中陽”銘文戈   中國古代用于鉤殺和啄擊的冷兵器。由戈頭和柄組成。戈頭多為青銅鑄造。柄多為竹、木制作,長度通常為1米左右,最長超過3米。戈盛行于商代至戰國時期。戰國晚期,鐵兵器使用漸多,逐漸淘汰了青銅戈,至西漢后期已絕跡。 弩 ↑漢代木漆弩   中國古代一種裝有控制裝置,可待機發射的遠射兵器。由弩弓、弩臂、弩機三部分組成。弩機由青銅或鐵制成,包括牙、牛、懸刀三部分。漢代的弩在弩機外面加裝了一個青銅機匣,稱為“郭”,可以承受更大的張力。 另外,漢駑在用于瞄準的“望山”上增設刻度,相當于現代步槍的標尺,提高了命中率。 弓箭   中國古代以弓發射的具有鋒刃的一種遠射兵器。弓由彈性的弓臂和有韌性的弓弦構成;箭包括箭頭、箭桿和箭羽。箭頭為銅或鐵制,桿為竹或木質,羽為雕或鷹的羽毛。是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清代乾隆皇帝所用之弓箭 戰車 ↑春秋戰車   中國古代用于戰斗的馬車。一般為獨辀(轅)、兩輪、方形車輿(車箱),駕四匹馬或兩匹馬。車上有甲士三人,中間一人為驅車手,左右兩人負責搏殺。戰車最早在夏王啟指揮的甘之戰中使用。以后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戰車成為戰爭的主力和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到春秋時出現了“千乘之國”、“萬乘之國”。到了漢代,隨著騎兵的興起,戰車逐漸退出了戰爭舞臺。 盾   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手持防護兵器。形狀有長方形、梯形或圓形。材料為皮革、木材、藤或金屬等。大盾高約1米,寬約60-80厘米。小盾高約60厘米,寬約40厘米。→戰國凸字形漆革盾 鎧甲   中國古代軍隊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兵器。由3部分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甲裙和甲袖可以上下伸縮,便于作戰。最初以藤木和皮革等材料制造,以后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青銅和鐵制鎧甲,可以用效地防御青銅和鐵制兵器的攻擊。→戰國皮甲 火銃 ↑元代致順三年銅火銃   中國元代及明代前期金屬管狀射擊火器。由前膛、藥室和尾[上“鞏”下“金”]組成。使用時點燃由藥室引出的藥線,引燃藥室內的火藥,借助火藥燃氣的爆發力將預裝入前膛內的石彈或鐵彈射出,殺傷敵人。火銃是中國元古代第一代金屬管狀射擊火器,以銅和鐵鑄造,至遲出現于元代(約公元14世紀初),后普遍用于海戰和陸戰。戰時使用的火銃有:單管手銃、多管三眼銃、五排銃、七星銃、十眼銃和大口徑碗口銃(口徑為100-120毫米)等。 。

熱心網友

我從有關網站下載整理了“中國古代部分火器圖片和中國古代部分兵器圖片”,請點擊→回答者:“進進”→進入“進進”詳細信息中,查看下面“提供共享資料情況”→“中國古代部分火器圖片和中國古代部分兵器圖片”。

熱心網友

很常見的

熱心網友

公元1259年(南宋理宗開慶元年)壽春富(今安徽壽縣)制造的一種突火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