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在武漢琴臺的石碑上記載著““高山流水”這個哀惋動人的故事:春秋時期,楚國名士伯牙極善撫琴,于此作“高山流水之音”,人莫能識其意之所在。惟隱士鐘子期聞之喟然嘆曰:“美哉!巍巍乎若泰山,蕩蕩乎若江河。”伯牙幸遇知音,欣然相約鐘子期來年再會。可嘆次年伯牙重游故地,子期卻已溘然長逝。伯牙痛失知音,悲悼欲絕,碎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這個故事之所以感動人,是說人生千朋易得,知音難求。我也被感動過。后細細想來,又覺得有些不對勁。伯牙的琴曲《高山流水》,是個什么曲子,據說已經失傳,但高雅得沒有人能聽得懂,這算什么好曲子,難道真像神話說的此曲只應天上有,所以凡人聽不懂。但現在流傳下來的古典琴曲,像《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陽關三疊》曲調是那樣優美,在市場也很暢銷。我不是專家,連音樂發燒友都談不上,但很喜歡古曲,詩情畫意,盡入曲中;曲調悠揚,沁人肺腑,看書之余,聽聽古曲是一種享受。我懷疑,伯牙子期的故事,是像鐘子期一樣的所謂隱士編出來的,讓人們去創造那高山流水的絕響,去追求那碎琴絕弦的友誼,值得嗎?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難道真的曲高和寡嗎? 二 最早提出曲高和寡現象的是宋玉,他在《對楚王問》里寫道,“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其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后來一般把文學藝術等品位高的稱為陽春百雪,意思是沒有人能及,把那些通俗的稱為下里巴人,意為一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