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梟龍”的技術分析 1。機動性能 綜合來看,“梟龍”飛機作為一個飛行平臺,其飛行性能將明顯好于殲7等第二代戰(zhàn)斗機,與第三代戰(zhàn)斗機相差不大。 從飛機的外形上我們可以看出,“梟龍”飛機的總體布局與F-16戰(zhàn)斗機類似,采用了展弦比為3左右的中等后掠角梯形機翼,并且配合以邊條和機動襟翼。這種機翼的特點是升力線斜率高、誘導阻力小,因此大迎角性能較好,盤旋時能量損失較少,明顯優(yōu)于殲7飛機的三角翼。此外,內傾進氣口兩肋進氣道和邊條翼、機翼前緣機動進翼都是經過考驗的成熟技術,有助于提高大迎角性能和盤旋性能。從氣動總體設計上看,“梟龍”飛機在技術上并未做很多冒險,基本上就是以夠用為標準,用成熟技術來獲得較為實用的性能。其翼載荷與F-16A、F-15A等典型第三代戰(zhàn)斗機比較接近,而推重比略有差距。這意味著“梟龍”至少在理論上將具備同大多數三代機類似的機動性,從其氣動布局特點看,其性能將更加接近于F-16飛機。不過推重比不足將導致“梟龍”飛機在長時間機動作戰(zhàn)中的能量補充不如一些典型三代機。 或許是出于成本的考慮,“梟龍”飛機僅采用了縱向三余度電傳系統(tǒng)。縱向電傳的好處是飛機自動駕駛可靠性高,且不會出現某些飛機跨音速時出現的反操縱現象,另外在空戰(zhàn)中飛機的俯仰、機頭指向敏捷性均會較為出色,不足之處則在于滾轉等橫側機動時更加依靠飛行員的經驗。不過“梟龍”飛機比較小巧,運動慣性相對F-15、SU-27等大型戰(zhàn)斗機要小得多,因此操縱性問題不會很大,采用電傳的目的或許主要是為了改善操縱品質,減輕飛行員的駕駛壓力。從“梟龍”飛機機翼、起落架的位置看,并沒有像F-16那樣采用放寬靜安定度的設計,這多少也降低了電傳的難度,當然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梟龍”的機動性。 米格-21家族戰(zhàn)斗機在空戰(zhàn)中有一個常被敵人利用的弱點:座艙設計。其狹窄的座艙視野經常導致敵機利用其大面積的觀察盲區(qū)接近或者逃逸。“梟龍”飛機針對此缺點作了不少改進,首先是風擋改為單塊整體式,其次是略微增高座艙,使飛行員的頭部位置更高觀察范圍更廣,加上機翼形狀的改變,“梟龍”飛機視野將比殲7系列大不少。同時“梟龍”飛機采用了流行的雙桿操縱系統(tǒng)(HOTAS),其好處在于充分利用飛行員的兩只手,極大的提高了人機功效,對提高飛行員的抗荷能力也有好處。 2。航電、武器 “梟龍”飛機是一個商品化的設計,而美國公司的加入又帶來了一些新的設計思想,因此“梟龍”飛機在航電方面顯示出了較為明顯的西方血統(tǒng):模塊化設計、1553B總線、與西方武器通用的外掛管理、雷達火控系統(tǒng)等。 前蘇聯(lián)的戰(zhàn)斗機在航電設計上存在很多弊病,主要原因在于蘇聯(lián)的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技術遠遠落后于西方。于是前蘇聯(lián)的設計師們就用強大的整合能力將很多落后的元器件組成一套滿足作戰(zhàn)需求的電子設備系統(tǒng),雖然這能夠解決一時之需,但是從使用上看也存在著維護、升級方面的困難――從某種角度講中國的戰(zhàn)斗機也存在這種問題。 其實中國倒是一直很向往西方戰(zhàn)斗機的自動化座艙,從公開展示的殲7MG、殲8IIM等戰(zhàn)斗機及一些日常報道來看,中國確實是在向西方標準靠攏。中國最早獲得的西方航電觀念或許來自80年代的“和平典范”計劃,格魯曼公司對殲8II戰(zhàn)斗機改進的核心就在于引進了1553B數據總線。幾乎與此同時,成飛開始了第三代戰(zhàn)斗機的研制工作,從現在披露的一些情況看,其火控、航電的設計基本遵循西方標準。大量的投入必定獲得了豐富的經驗積累,因此,從現在已經公開的一些情況看,“梟龍”飛機采用1553B數據總線、中國的傳感器、電子對抗系統(tǒng)、座艙設備和意大利的雷達等。 “梟龍”飛機的武器選擇較為多樣化,除去基本武器23mm機炮外,應當可以攜帶掛載能力以內的北約標準航空炸彈、空空導彈和中國的航空武器。從巴基斯坦的使用傳統(tǒng)看,美國的“響尾蛇”系列空空導彈(類似中國霹靂5、霹靂9)是必然的選擇,除此之外,法國的“魔術”II(類似中國霹靂7)可能也是近距導彈的選擇之一。巴基斯坦空軍向來缺乏超視距空戰(zhàn)能力,因此在與印度的米格-29、米格-25、SU-30、幻影2000等飛機對抗中必定處于被動,若裝備主動中距彈的“梟龍”飛機服役,則巴基斯坦將一舉擁有與印度同等的超視距攻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