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金本位制崩潰的直接導火索是30年代經濟大危機,表現為“商品過剩”和“貨幣短缺”,但根本原因在于金屬貨幣制度本身存在著不可克服的弱點和矛盾:(1)金屬藏量和產量的有限性與商品生產和交換擴大的無限性的矛盾;(2)金屬貨幣的價值穩定是相對的;(3)金本位制不利于國家實行獨立的經濟政策;(4)金銀本身也是種重要的經濟資源,若作為貨幣儲備起來,退出生產領域,是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
熱心網友
是呀
熱心網友
(1)邏輯的線索:商品及其價值二重性與貨幣產生的關系: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貨幣成為商品價值的外在表現.(2)歷史的線索:交換發展過程濃縮為價值形態的演化過程:簡單價值形態→擴大價值形態→一般價值形態→貨幣形態.(3)要注意思考:貨幣與商品交換的依存關系;同時思考:貨幣與商品世界的對應均衡關系。
熱心網友
1)邏輯的線索:商品及其價值二重性與貨幣產生的關系: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貨幣成為商品價值的外在表現.(2)歷史的線索:交換發展過程濃縮為價值形態的演化過程:簡單價值形態→擴大價值形態→一般價值形態→貨幣形態.(3)要注意思考:貨幣與商品交換的依存關系;同時思考:貨幣與商品世界的對應均衡關系。
熱心網友
邏輯的線索:商品及其價值二重性與貨幣產生的關系: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貨幣成為商品價值的外在表現.(2)歷史的線索:交換發展過程濃縮為價值形態的演化過程:簡單價值形態→擴大價值形態→一般價值形態→貨幣形態.(3)要注意思考:貨幣與商品交換的依存關系;同時思考:貨幣與商品世界的對應均衡關系。
熱心網友
(一)信用制度的微觀功能 信用制度是為規范和約束信用主體行為和關系的一系列規則及合約性安排。信用制度既包括由政府建立起來的正式的、外在信用制度,如信用法律法規體系、信用評級制度、信用征信制度、信用擔保制度等,也包括以社會公眾的信用道德、信用觀念和意識為核心的非正式的、內在信用制度。信用制度的微觀功能主要在于: 1。有效地維護債權人的權益。健全的社會信用制度使借貸雙方的行為變得更可預見,可以有效降低由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所謂逆向選擇是指,由于借款人對自己借款的用途乃至收益比貸款人具有更充分的了解,資信差的借款人在爭取貸款時比資信優良的借款人更為積極,貸款人最后往往選擇前者。道德風險是指,從借款合同訂立到債務還清之前的這段時間內,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會誘使借款人脫離監控,擅自改變資金用途,增大資金運用的風險。健全的信用制度能夠抑制借貸活動中債務人可能出現的機會主義行為,對違信行為施加處罰,有利于信用資金按時、足額地回流,從而有效地維護債權人的權益。 2。守信者能夠以較低的融資成本擁有較高的信貸可得性。健全的信用制度對借款主體具有較強的甄別和篩選功能,使信用度較高的借款者以低成本優先獲得融資機會,增強其信貸可得性,降低融資成本和交易費用。 (二)信用制度的宏觀功能:貨幣政策有效實施的制度保障 信用制度不僅具有微觀功能,而且具有宏觀功能——為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提供制度保障,這一宏觀功能的發揮是建立在其微觀功能基礎上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以及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顯著區別在于,它更加依賴于一套健全的信用制度。這是因為,財政政策對資源的配置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其實施主要是以國家政權的強制力量為后盾和保障,而在當代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下,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和傳導均以健全的信用制度為前提。 1。中央銀行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調控離不開健全的信用制度。 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主要包括貨幣供給量與利率。就利率而言,它本身就是與信用相伴而生的,體現了信用有償性的特征。從貨幣與信用的關系來看,在歷史上曾經是兩個雖有聯系但卻相互獨立發展的范疇,實物貨幣與金屬貨幣的存在并不以信用的存在為前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發達國家的金屬鑄幣逐漸退出流通,30年代則完全停止了信用貨幣與貨幣金屬的兌換。貨幣的流通和信用活動幾乎已經變成了同一的過程:“任何貨幣的運動都是在信用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任何獨立于信用活動之外的貨幣制度已蕩然無存;任何信用活動也同時都是貨幣的運動——信用擴張意味著貨幣供給的增加,信用的緊縮意味著貨幣供給的減少,信用資金的調劑則時時影響著貨幣流通速度和貨幣供給在地區、部門之間的分配。” 貨幣與信用的密切融合同時也表明貨幣政策、貨幣供給與信用制度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一方面,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是伴隨著信用制度的發展而產生的,它是一種管理貨幣制度,不具備金屬貨幣制度下對貨幣供給的自發調節功能,客觀上要求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對信用總量和貨幣供給量進行調控;另一方面,也使得信用制度成為貨幣政策調節貨幣供給量的基礎和平臺。因為流通中的貨幣都是信用貨幣,無論是現金的發行和回籠,還是存款貨幣的創造與收縮,都是通過信用程序和途徑實現的。 2。貨幣政策順暢傳導以健全的信用制度為前提。 利率渠道和信用渠道是貨幣政策傳導的兩條重要途徑。我?慕鶉謔諧∩脅環⒋錚駛姑揮型耆迪質諧』笠檔淖什赫始捌潿砸械囊覽刀冉細擼浣尤謐試謖鋈謐侍逑抵腥勻徽賈淶匚弧R虼耍夜幕醣藝嘰賈饕故峭ü行龐們潰蔥⊙胍小桃狄小笠島途用瘛5敝醒胍脅捎美┱判曰醣藝呤保湔咝Ч【鲇諫桃狄械男糯式鵡芊竇笆貝鷗笠島途用瘛H舸嬖誚∪男龐悶蘭噸貧取⑿龐玫1V貧齲蠐欣諤岣呱桃狄卸源釗俗市諾惱綾鵡芰Γ檔痛罘縵眨傭鑾可桃狄蟹趴畹囊庠福⑶也換岣郊臃淺8叩男糯跫航飭誦糯羲跚閬潁醣夜└妥芐棖蟮靡岳┱擰7粗諭ɑ跖蛘褪逼冢羲跣曰醣藝叩氖凳┬Ч饕【鲇諦糯式鵡芊癜詞被亓鰲S捎誚∪男龐彌貧仁菇榪釗聳瘧匭氤械8叨畛殺?包括顯性的和隱性的成本),從而降低了違約率,有利于銀根緊縮和貨幣供給量的減少。 3。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也依賴于健全的信用制度。無論是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如消費者信用控制、房地產信用控制、證券市場信用控制),還是直接信用控制、間接信用控制,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調節和控制信用規模的手段和措施,這些政策工具的有效運用離不開信用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熱心網友
1)邏輯的線索:商品及其價值二重性與貨幣產生的關系: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貨幣成為商品價值的外在表現.(2)歷史的線索:交換發展過程濃縮為價值形態的演化過程:簡單價值形態→擴大價值形態→一般價值形態→貨幣形態.(3)要注意思考:貨幣與商品交換的依存關系;同時思考:貨幣與商品世界的對應均衡關系。
熱心網友
1)邏輯的線索:商品及其價值二重性與貨幣產生的關系: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貨幣成為商品價值的外在表現.(2)歷史的線索:交換發展過程濃縮為價值形態的演化過程:簡單價值形態→擴大價值形態→一般價值形態→貨幣形態.(3)要注意思考:貨幣與商品交換的依存關系;同時思考:貨幣與商品世界的對應均衡關系。
熱心網友
(1)邏輯的線索:商品及其價值二重性與貨幣產生的關系: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貨幣成為商品價值的外在表現.(2)歷史的線索:交換發展過程濃縮為價值形態的演化過程:簡單價值形態→擴大價值形態→一般價值形態→貨幣形態.(3)要注意思考:貨幣與商品交換的依存關系;同時思考:貨幣與商品世界的對應均衡關系。
熱心網友
在當代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下,貨幣政策的有效發揮依賴于一套健全的信用制度,因為中央銀行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調控、貨幣政策的順暢傳導以及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都以健全的信用制度為基礎。在轉軌時期,我國信用制度的缺失嚴重地制約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只有盡快健全信用制度,才能充分發揮信用制度的宏觀功能,為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提供制度保障。 (一)信用制度的微觀功能 信用制度是為規范和約束信用主體行為和關系的一系列規則及合約性安排。信用制度既包括由政府建立起來的正式的、外在信用制度,如信用法律法規體系、信用評級制度、信用征信制度、信用擔保制度等,也包括以社會公眾的信用道德、信用觀念和意識為核心的非正式的、內在信用制度。信用制度的微觀功能主要在于: 1。有效地維護債權人的權益。健全的社會信用制度使借貸雙方的行為變得更可預見,可以有效降低由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所謂逆向選擇是指,由于借款人對自己借款的用途乃至收益比貸款人具有更充分的了解,資信差的借款人在爭取貸款時比資信優良的借款人更為積極,貸款人最后往往選擇前者。道德風險是指,從借款合同訂立到債務還清之前的這段時間內,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會誘使借款人脫離監控,擅自改變資金用途,增大資金運用的風險。健全的信用制度能夠抑制借貸活動中債務人可能出現的機會主義行為,對違信行為施加處罰,有利于信用資金按時、足額地回流,從而有效地維護債權人的權益。 2。守信者能夠以較低的融資成本擁有較高的信貸可得性。健全的信用制度對借款主體具有較強的甄別和篩選功能,使信用度較高的借款者以低成本優先獲得融資機會,增強其信貸可得性,降低融資成本和交易費用。 (二)信用制度的宏觀功能:貨幣政策有效實施的制度保障 信用制度不僅具有微觀功能,而且具有宏觀功能——為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提供制度保障,這一宏觀功能的發揮是建立在其微觀功能基礎上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以及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顯著區別在于,它更加依賴于一套健全的信用制度。這是因為,財政政策對資源的配置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其實施主要是以國家政權的強制力量為后盾和保障,而在當代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下,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和傳導均以健全的信用制度為前提。 1。中央銀行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調控離不開健全的信用制度。 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主要包括貨幣供給量與利率。就利率而言,它本身就是與信用相伴而生的,體現了信用有償性的特征。從貨幣與信用的關系來看,在歷史上曾經是兩個雖有聯系但卻相互獨立發展的范疇,實物貨幣與金屬貨幣的存在并不以信用的存在為前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發達國家的金屬鑄幣逐漸退出流通,30年代則完全停止了信用貨幣與貨幣金屬的兌換。貨幣的流通和信用活動幾乎已經變成了同一的過程:“任何貨幣的運動都是在信用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任何獨立于信用活動之外的貨幣制度已蕩然無存;任何信用活動也同時都是貨幣的運動——信用擴張意味著貨幣供給的增加,信用的緊縮意味著貨幣供給的減少,信用資金的調劑則時時影響著貨幣流通速度和貨幣供給在地區、部門之間的分配。” 貨幣與信用的密切融合同時也表明貨幣政策、貨幣供給與信用制度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一方面,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是伴隨著信用制度的發展而產生的,它是一種管理貨幣制度,不具備金屬貨幣制度下對貨幣供給的自發調節功能,客觀上要求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對信用總量和貨幣供給量進行調控;另一方面,也使得信用制度成為貨幣政策調節貨幣供給量的基礎和平臺。因為流通中的貨幣都是信用貨幣,無論是現金的發行和回籠,還是存款貨幣的創造與收縮,都是通過信用程序和途徑實現的。 2。貨幣政策順暢傳導以健全的信用制度為前提。 利率渠道和信用渠道是貨幣政策傳導的兩條重要途徑。我?慕鶉謔諧∩脅環⒋錚駛姑揮型耆迪質諧』笠檔淖什赫始捌潿砸械囊覽刀冉細擼浣尤謐試謖鋈謐侍逑抵腥勻徽賈淶匚弧R虼耍夜幕醣藝嘰賈饕故峭ü行龐們潰蔥⊙胍小桃狄小笠島途用瘛5敝醒胍脅捎美┱判曰醣藝呤保湔咝Ч【鲇諫桃狄械男糯式鵡芊竇笆貝鷗笠島途用瘛H舸嬖誚∪男龐悶蘭噸貧取⑿龐玫1V貧齲蠐欣諤岣呱桃狄卸源釗俗市諾惱綾鵡芰Γ檔痛罘縵眨傭鑾可桃狄蟹趴畹囊庠福⑶也換岣郊臃淺8叩男糯跫航飭誦糯羲跚閬潁醣夜└妥芐棖蟮靡岳┱擰7粗諭ɑ跖蛘褪逼冢羲跣曰醣藝叩氖凳┬Ч饕【鲇諦糯式鵡芊癜詞被亓鰲S捎誚∪男龐彌貧仁菇榪釗聳瘧匭氤械8叨畛殺?包括顯性的和隱性的成本),從而降低了違約率,有利于銀根緊縮和貨幣供給量的減少。 3。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也依賴于健全的信用制度。無論是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如消費者信用控制、房地產信用控制、證券市場信用控制),還是直接信用控制、間接信用控制,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調節和控制信用規模的手段和措施,這些政策工具的有效運用離不開信用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三)轉軌時期我國信用制度的缺失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 1。銀行信用鏈條中斷降低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受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銀行與國有企業資金供給制關系的影響,很多企業信用觀念淡薄,常常用銀行貸款來繳稅、交息、認股或超正常分配給職工、填補資金窟窿,大量的“信用貸款”沒信用,即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所需要的資金得不到保障,又使信貸資金的如期償還產生較大的不確定性。更為嚴重的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企業常常借破產、資產重組或“債轉股”等名義惡意拖欠、借機懸空逃廢銀行債務,“欠賬有理”取代了誠信為本的道德準則。 在經濟過熱、中央銀行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時,銀行信用鏈條的中斷意味著應收貸款不能及時回流到銀行體系,商業銀行為了配合中央銀行完成緊縮計劃有時不得不強行壓縮對那些效益好、守信用的企業發放的貸款,因而出現了信用市場的“格雷欣法則”——失信者驅逐守信者,這是商業銀行在已知借款人信息的情況下作出的一種逆向選擇,必然導致信貸資金配置效率的降低,在宏觀層面的表現就是在總需求降低的同時也大幅度減少了有效供給,容易導致經濟急劇衰退。當經濟偏冷、中央銀行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時,信用制度的缺失則可能導致兩種情況:若商業銀行風險約束機制不健全,往往會良莠不分,以很低的信貸門檻最大限度地滿足國有企業的借款需求,導致銀行“超貸”,造成流通中貨幣供給的過度擴張,直接威脅到幣值穩定的目標,改革以來數次通貨膨脹的發生都與此有關;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加強后,由于信用評級制度的缺失,加劇了銀行的“惜貸”行為,使得本來就處于不景氣狀態的企業普遍面臨著更嚴格的借貸標準、更繁瑣的借貸手續和更少的信貸金額,這種“一刀切”的信貸緊縮使經濟中正常合理的信貸資金需求受到抑制,也使非國有企業與中小企業的信貸可得性進一步降低,從而加大了擴張性貨幣政策啟動經濟、促進經濟增長的難度。1998年以后我國貨幣政策的實踐即證明了這一點。 2。商業信用鏈條脆弱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制約。 商業信用本是建立在交易雙方自愿平等基礎上的,而在我國卻存在著較為普遍的“強制商業信用”,即本應支付的貨款而拖欠不付這類現象,銀行不得不承擔更大的風險和損失。脆弱的商業信用鏈條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企業之間互相拖欠會部分地抵消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效應。當中央銀行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時,雖然銀行信貸減少了,但大量的三角債使得企業之間的“強制信用”規模膨脹,總需求仍然難以得到有效的抑制。此外,如果拖欠貨款由銀行來組織清理,通常的情況下銀行都需要發放“啟動資金”貸款。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規模清理三角債共注入專項資金900多億元,這至少在短期內額外地增加了貨幣供給。 第二,制約了中央銀行對再貼現工具的運用。在我國,商業信用行為扭曲嚴重地阻礙了商業銀行辦理商業票據業務的積極性,票據市場發展滯后。雖然從1999年至2002年,票據市場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但票據融資占社會融資總量的比重仍然很小。到2002年末,商業匯票未到期金額為7500億元,僅相當于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資金總量的4%,票據貼現余額為5743億元,占各項貸款的比重不足5%。滯后的票據市場進一步限制了中央銀行對再貼現工具的運用,在這一時期再貼現最高余額為1256億元,只占當時基礎貨幣量的3%。 3。個人信用制度的滯后阻礙了貨幣政策對消費信貸的調節。 個人信用制度是商業銀行評估借款人、實施信貸監管以及控制消費信貸風險的基本信用制度。1999年2月,人民銀行運用窗口指導工具下發了《關于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指導意見》。截至2003年末,中國消費信貸余額已從1997年的172億元增加至15732。6億元,消費信貸在銀行信貸資產中的比重相應從0。23%上升到9。9%。在消費信貸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國個人信用制度的建設卻進展緩慢。2000年7月,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而至今也只有大連、廣州等地區初步建立了個人信用制度。個人信用制度的滯后造成征信數據及個人信用的信息共享機制缺乏,使貸款申請者多頭開戶和惡意騙貸有空可鉆,銀行很難全面、及時地了解借款人的資信情況,難以對消費信貸的各種風險因素進行跟蹤監督和控制,不利于消費信貸資產質量的提高及其進一步推廣,也使貨幣政策對消費領域的調節受到限制。 (四)健全信用制度,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 首先,完善信用法律制度,加大對違信者的懲處力度。對于嚴重的失信行為應該予以法律的制裁,從制度上約束違信行為,保障信用秩序。其次,健全信用評級制度。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20多家評級公司,但尚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權威性不夠;各商業銀行也都有各自的信用評級部門,但其評定標準各不相同,彼此間相互不確認,一家企業往往在各商業銀行有不同的信用評級。因此,有必要建立有較高權威的信用評級機構,統一和規范信用評級標準。再次,加快中小企業信用制度建設,為把中小企業納入貨幣政策調控范圍提供制度保障。逐步建立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征集與評價體系,實現中小企業信用信啟、查詢、交流和共享的社會化;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央及省級再擔保體系,探索組建全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協會。最后,完善個人信用征信制度。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統一和完備的個人信用征信制度,是進一步發展消費信貸、促進貨幣政策向消費領域延伸和覆蓋的重要環節之一。。
熱心網友
(1)邏輯的線索:商品及其價值二重性與貨幣產生的關系: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貨幣成為商品價值的外在表現.(2)歷史的線索:交換發展過程濃縮為價值形態的演化過程: 簡單價值形態→擴大價值形態→一般價值形態→貨幣形態.(3)要注意思考:貨幣與商品交換的依存關系; 同時思考:貨幣與商品世界的對應均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