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介紹一下太原周邊及市區景點?
熱心網友
晉祠 位于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稱唐叔虞。虞子?曇談肝唬蛄俳墓盼R虼耍筧訟俺平簟1蔽閡院螅逼搿⑺濉⑻啤⑺巍⒃⒚鰲⑶甯鞔莢越手匭蘩┙ā?太原古街巷 太原是一個古老的城市,所以這里有不少留著歷史味道的街道。就像太原人自己說的,南北走向的叫路,東西走向的叫街。看看地圖,再走一走,真的是這樣。東西走向的街最好的是又寬又長的迎澤大街,一出火車站,的士就帶我上了這條大街,以后只要出賓館就少不了走這條街。它橫穿了太原城。東西走向的建設路,并州路,解放路,我也走過。不過走得最明白的還是解放路。因為從有名的商品街柳巷穿出來就上的是解放路。東緝虎營 太原市有兩條街叫做“緝虎營”。一條位于解放路東側,名“東緝虎營”;一條位居解放路西側,名“西緝虎營”。它們隔解放路相望。追溯東、西緝虎營的成街歷史及得名緣起,似需上及明初。早在明洪武年間,這兩條街實為一街,街名叫做“廣昌府前街”。因此街位于廣昌王朱濟熵府宅之前,故名。廣昌王朱濟熵是第一代晉藩朱(木岡)的七兒子,所以廣昌王府也別稱“七府”,由是之故,廣昌府前街也稱“七府前街”。據說晉王有七個兒子,其七子聰明尚武,頗受青睞,當年晉王府兵丁便由廣昌王轄帶,駐于廣昌王府一帶,所以廣昌府前街俗稱“七府營”。金剛堰 南起桃園一巷,北至勝利街西口的金剛堰路,沿著汾河的流向,南北伸展,平坦開闊,它是太原城區汾河東岸的一條主要街道,長度接近四公里,寬度則逾45米。 金剛堰路,得名于金剛堰,而金剛堰,追名索意,原本是一條防御汾河汛期泛濫的攔洪壩堰,根本不是一條街巷。這一點從這三個字的字面上即可得到顯而易見的應證。馬道坡 早年太原人所說的窯業,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礦業,即煤炭開采業。馬道坡,這一街巷的形成,就是因東山窯的發展所促成。 馬道坡,是太原城區通往東山煤礦的一條交通要道。據說,早年這里并不叫馬道坡,而是叫做阮家灣,是東山雨后山洪沖刷出的一條沙河灣。因一戶阮姓的山民久住于此,傳衍后代形成村落而名。后來,山洪沖毀村落,村民舉村遷徙,只留村名。七府墳 位于七府墳村南數十米的七府墳南街,由七府墳村名引得。該街呈東西走向,西起太原北上忻定各縣的公路干道恒山路,東至太原鞋楦廠和與之毗鄰的太原標準件廠。全長約三華里之上,是光社街道辦事處轄區內一條較長的街道。 七府墳南街既得名于七府墳村,那么,七府墳村是怎么得名的呢?據當地農民相傳,村名所以叫做七府墳,那是因為這里原來是晉王朱(木岡)的第七個兒子朱濟(火高)的墓地。朱公子被其父封為廣昌王,其府地稱廣昌王府,亦稱七府。所以埋葬他的墓地亦別稱“七府墳”。天地壇 凡名掛“正街”兩字的街巷,嚴格地講都應該是呈正北正南走向的。但是,在后來的使用中,對那些呈正東正西走向的街巷,往往也出現“正街”的字樣。然而,絕少有像“天地壇正街”這樣,既非正南正北走向,也非正東正西走向,而是呈西北至東南走向。何以出現如此現象呢?不揣冒昧地說,這是一個工作中的失誤。這是對漢語的文字中“正”的概念,理解偏頗的一個具體反映。我想,當年的命名者之所以要給這條街加上“正街”的字樣,可能是為了與其它的派生巷——天地壇一巷、二巷……,起個區別的作用吧。五一廣場 是太原 283萬多人民心目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在88000 多平方米的廣場四周,環聳著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賓館商店,輻射著四通八達的平坦大道,大道上車輛如織。廣場的南端是綠草茵茵、生機勃勃的大草坪,北端是橫臥半空、雄渾粗獷的大天橋;而中間則是令人神往的聲光控噴泉和高達十余米的大型雕塑。就連它的地下,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是商品繁多、琳瑯滿目的地下商場。太原市其他景點還包括: 西華門、杏花嶺、晉陽湖、大佛寺(凈因寺)、多福寺、晉竇大夫祠、城市人工森林公園、崇善寺、純陽宮、兒童公園、傅山書法碑林公園、晉府滄桑、蒙山大佛、南十方院(白云寺)、清真古寺、三國演義城、山西省博物館、雙塔、雙塔烈士陵園、雙塔寺(永祚寺)、太原動物園、天主教堂、迎澤公園、開化寺連理塔、龍山石窟、太山寺、天龍山石窟、童子寺燃燈塔、豫讓橋、漫山閣、圣壽寺、天龍八景、中國煤炭博物館、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晉陽古城遺址、碑林公園、汾河二庫風景區。 。
熱心網友
金剛堰 南起桃園一巷,北至勝利街西口的金剛堰路,沿著汾河的流向,南北伸展,平坦開闊,它是太原城區汾河東岸的一條主要街道,長度接近四公里,寬度則逾45米。 金剛堰路,得名于金剛堰,而金剛堰,追名索意,原本是一條防御汾河汛期泛濫的攔洪壩堰,根本不是一條街巷。這一點從這三個字的字面上即可得到顯而易見的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