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一周半,今天發現大便帶血,但并不拉肚子,大便也不干燥,是什么原因呢?

熱心網友

上面的回答太聳人聽聞,我來告訴你我的經驗。如果你的孩子沒有其他異常,大便帶的血是新鮮的,我建議你不要管他,自己就好了。我的寶寶1歲左右的時候就是大便帶血,我們非常著急,結果怎么檢查也沒毛病,藥吃了一大堆,沒用。后來我們就不管了,就沒事了。另外,你可以查看孩子是不是肛裂,肛裂也容易出血。那些惡性的出血都會伴隨不良癥狀,你的孩子沒有吧!

熱心網友

大便帶血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它往往是多種疾病的危險信號。引起孩子便血的原因較多,如果屬于外科疾病,單純的吃藥、打針等治療往往不能奏效,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孩子便血常與哪些疾病因素有關呢?  大便中帶有血液及黏液,可能是——  痢疾:  包括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患兒往往有發熱、腹痛、大便次數增多,“里急后重”(指每次拉一點點,剛拉完又想拉,有肛門下墜、大便拉不完的感覺)、便中混有新鮮血液及黏液等癥狀。  中毒性菌痢是細菌性痢疾中最兇險的一種,多見于2~7歲的孩子,好發于夏秋季,這種痢疾在便血開始前,即可出現中毒性休克的表現。  急性壞死性腸炎:  又稱急性出血性腸炎,有發熱、腹痛、腹脹、嘔吐、煩躁及感染中毒癥狀,嚴重時可發生休克。患兒大便次數增多并帶有黏液血便,或像赤豆湯、洗肉水樣,腥臭味重。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明顯增加,常采取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  腸套疊:  多見于2歲以內、尤其是4~10個月的嬰兒。  大便像柏油顏色,可能是——  消化道潰瘍:  孩子的大便像柏油顏色又稱黑便,出血部位可能在胃及小腸的上段,主要見于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大便隱血試驗可呈陽性。  但是孩子的潰瘍與成人不一樣,便血前可能伴有上腹部不適等癥狀,也可能根本沒有胃疼、反酸的病史,而是突然排出柏油樣的黑便,通過X線檢查等可以證實診斷。消化道潰瘍引起的血便,通常可用藥物治療予以控制。  “美克爾憩室”:  一種名為“美克爾憩室”的先天性腸道畸形疾病也會出現暗紅色便血。“美克爾憩室”大多位于回腸末端,以幼年男童多見。憩室通常可無癥狀,但若有并發癥發生,往往比較嚴重,血便就是兒童期憩室的常見癥狀之一。  “美克爾憩室”引起的血便表現往往多樣化,起初量不多,顏色暗紅,不伴有腹痛;也可能突然大量血便,先黑后紅,伴有嘔吐及腹痛。“美克爾憩室”一經確診,應盡快采用手術治療。  大便拉完時滴出新鮮血液,可能是——  直腸息肉:  這是孩子便血中最常見的原因,多見于3~6歲的孩子。孩子往往在排便結束時出現鮮血,血量小,也不痛,不和糞便混雜在一起。  息肉多長在腸腔內黏膜上,像一個帶蒂的肉疙瘩,通常大小像蠶豆或黃豆。有經驗的醫生在直腸指檢時常可觸及息肉。若息肉繼發感染,則可出現黏液膿血便。息肉的治療可采取通過乙狀結腸鏡摘除或電灼等方法。  肛裂、便秘:  肛裂和便秘常“結伴”而行。肛裂即肛門口邊緣裂傷,孩子大便干硬,有少量點滴鮮血,同時伴有排便痛。肛裂患兒平時應注意保持肛門區的清潔,多吃一些易消化及有潤滑大便功能的食物。  如果孩子有便秘,干硬的大便經過肛門時,容易將腸黏膜磨破而導致出血。便秘的孩子排便時出血,但不痛,血色鮮紅,便時出血,便后出血自行停止。預防便秘的方法是平時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以增加大便中纖維素的含量,并讓孩子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此外,有時候孩子出鼻血時血液流入后鼻孔、然后被孩子吞入胃中,或孩子服用某些藥物、食品,如補血的鐵劑、動物血制品等,也可能使大便呈現黑色,此時,家長要仔細辨別,并在就診時及時和醫生溝通。  孩子便血的原因很多,無論家長還是醫生,都應提高警惕,及時處理。特別是有手術指征的外科性便血,更應及時治療,切莫貽誤時機。 首先,請各位家長不必驚慌。大便時出血不多,肚子和肛門都不疼,糞便不稀也不太干燥,一天一次排便,當然不像有什么急性病。雖然經年累月便血,但并不影響孩子的生活、活動、營養、發育,驗血也無貧血的跡象,說明對健康沒有妨礙。   可是,到底血從何來呢?原來,幼兒為了抵抗細菌和病毒的侵襲,全身淋巴組織增生活躍,直腸、結腸甚至小腸下段的淋巴組織集聚成團(稱為淋巴濾泡)。有些淋巴濾泡較大,凸出腸粘膜下,整齊緊密地排列著。靠近直腸末端(即肛門口)較凸出的濾泡,受到糞便的摩擦與腸壁收縮的擠壓.常會出現少量滲血,沾在糞便上,甚至流到肛門口,這就是幼兒偶爾大便帶血的原因。由于出血量不大,機體可以自行補償,所以不會引起貧血。如果驗血證明確實有貧血,服一些補血藥也就足夠了。   由于淋巴濾泡增生是幼兒免疫功能逐漸成熟的一種表現。隨著免疫功能成熟,淋巴濾泡增生逐漸減少,出血也就自然停止,因此不需要治療。   有些孩子由于增生的淋巴濾泡被擦破而出血,并造成感染,會長出肉芽。過度增生的肉芽形成小肉球,突入腸腔,這就是息肉。息肉更易受到擠壓.于是孩子每次大便都會帶血。但無論如何,出血不會很多.孩子大便時也沒有感覺,更不會惡變。這種息肉在醫學上叫做“青年息肉”。醫生在直腸檢查時若發現孩子有息肉,可以順手摘下來。若手指夠不到,一般不必處理,因為隨著息肉越來越大,根部的蒂會越來越細,息肉自然脫落后隨大便排出,以后就不會再出血。個別的大息肉,頑固而不脫落,可以通過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手術摘除。   一般地說,幼兒偶爾大便出血,大多數是淋巴濾泡增生所致,而每次大便都出血,則常為息肉導致,有經驗的專科醫生通過直腸檢查就能明確診斷。肛門內灌鋇糊(鋇灌腸造影)攝X線片,可以發現手指夠不到的高位息肉。乙狀結腸及纖維結腸鏡檢查,可以看見淋巴濾泡增生和各部位的息肉,但在檢查前,必須給幼兒進行麻醉,使其深睡。對少量便血且不影響健康的孩子,大多不作此檢查。   當然,并非所有少量無痛便血都與疾病無關。如血液病(包括白血病),全身都會出血,肛門自然也不例外;慢性腸炎(克隆病)、直腸血管瘤以及腸淋巴瘤等,都可以有少量便血。幸而這些情況都很罕見,且孩子常伴有肚痛。此外,患有肛裂、肛瘺、小嬰兒肛門濕疹、幼兒蟯蟲性肛門炎也可引起出血,但多伴有癢痛。   因此,幼兒大便帶血還是應該找醫生檢查。如果真的有病,醫生會做處理。若查不出問題,就可安心等待自愈,繼續注意觀察,不必過度驚慌,以免引起孩子無端的恐懼。。

熱心網友

寶寶大便帶血的可能原因 一般家長能發現寶寶大便中帶血常常是看到有鮮血,大便帶血也可呈紅果醬樣或呈黑色柏油樣,大便為后兩種色澤時說明血量都比較多。如大便帶血不多時,眼睛不能直接看得出來,而需通過化驗檢查才能判定。一般講,黑色柏油樣血便的出血部位在胃和小腸上部,嬰幼兒時發生在該部位的出血情況較少見。有的寶寶鼻孔出血量較多時也可以見到黑便。因此要作具體分析。紅果醬樣血便多來源于中消化道,是嬰幼兒時期比較常見的。如有一種病叫腸套疊,也就是下端部分腸管套到上端的腸管里去了。腸套疊時使腸壁血管受壓,血流不暢,致使腸壁組織壞死。病兒陣陣哭鬧,有時經十幾個小時后才出現紅果醬樣大便。由于腸子不通,也可以見到嘔吐。如果在24小時內確定,可以通過肛門管內注入空氣,即可將腸套疊解開,病也就算好了。如晚于24小時發現,就得作手術,如果腸管沒有壞死,用手把套住的腸管解開即開;如腸子已有壞死,就得把這段腸子切除,再把好的腸子結在一起。這種病多見于8個月左右、長得比較胖的嬰兒,在右中腹部常可摸到腸套的包塊。得過一次腸套疊的寶寶,還容易再得,應加注意。大便帶鮮血,多為下消化道出血,多發生在離肛門不太遠的部位。如大便干硬,周圍有鮮血,可能是大便干,損傷了腸管的血管。也可能有“直腸息肉”病,即從腸管內長出一個或幾個肉疙瘩,大便擦傷其表面,可出現少量或較多量的鮮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