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抗戰"指的是什么?所有在長城上的抗戰都可以稱為"長城抗戰"嗎?我記得只是1933年圍繞喜峰口、古北口一帶的國軍抵抗日軍南進的戰斗才叫“長城抗戰”。全面抗戰爆發后八路軍在冀西長城一帶的活動不應該再叫做“長城抗戰”呀?

熱心網友

誰把“全面抗戰爆發后八路軍在冀西長城一帶的活動叫做長城抗戰”了?有些新聞記者,把自己拍攝的“八路軍在長城上作戰”的照片冠上“長城抗戰”的標題也沒錯,只是為了自己的照片給讀者更大的感染力;不見得蔣介石叫委員長,其他人就都不能叫委員長吧,像金正日也叫委員長。

熱心網友

長城抗戰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1月至5月,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熱河(今分屬遼寧、河北、內蒙古),長城的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和灤東等地的作戰。 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三省后,為割斷東北抗日部隊與關內的聯系,擴大并鞏固偽滿洲國的疆界,進而蠶食華北,決定由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指揮第6、第8師、混成第14、第33旅、騎兵第4旅和航空兵、海軍各一部4萬余人及偽軍3萬多人,企圖攻占熱河、古北口以東的長城一線,伺機進占冀東。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人民和國民黨內愛國人士一致要求抗日壓力下,由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張學良(3月12日起由何應欽接替)指揮,先后調集14個軍20余萬人,企圖保衛熱河和依托長城阻止日軍進關。交戰主要在以下地區和要隘進行。 山海關、九門口作戰 1月1日,武藤為保障主力迅速攻占熱河、長城,令山海關守備隊和偽滿洲國國境警察隊制造榆關事件,鳴槍挑釁,反誣為中國軍隊射擊,并通牒中國守軍撤出山海關,被拒絕后,日軍第8師第4旅在航空兵和海軍各一部支援下,于2日向山海關中國駐軍第9旅第626團發起攻擊。該團奮起抗擊,至3日下午傷亡過半,奉命撤退,山海關陷落。4日和6日,日軍進攻榆關附近五里臺、石河的第9旅陣地,受挫。10日,日偽軍攻占九門口,守軍第15旅退守石門寨。15~16日,日軍進犯要隘石門寨未逞,轉入對峙。其間,東北抗日義勇軍數千人曾反攻九門口,以牽制日軍行動。 熱河省作戰 2月17日,武藤下令進攻熱河。19日,張學良調整部署,以4個軍配置在葉柏壽(今建平)、朝陽、北票、開魯一線和平泉、凌源、建平(今建平鎮)、赤峰等地阻止日軍進攻。22日至3月4日,日軍第8、第6師、混成第14旅和偽軍分三路相繼占領上述地區和熱河省會承德。守軍在凌南(今建昌)、凌源、赤峰等地抗擊后,第53軍撤至喜峰口、冷口等地;第41、第63、第55軍分別撤往圍場、烏丹(今翁牛特旗)、多倫、沽源。張學良令所部堅守長城線,并令第59軍及騎兵第1軍主力于張北、獨石口、多倫等地布防,防日軍西犯。日軍占領承德后,除以騎兵一部攻占圍場、烏丹外,主力向長城各要隘推進,各關口的爭奪戰展開。冷口、灤東作戰 3月4日,日軍混成第14旅一部占領冷口。6日,中國第32軍一部發動反擊,一舉收復冷口。12~24日,混成第33旅進攻界嶺口,第53軍一部頑強抗擊與反擊,陣地失而復得,轉入對峙。21日,第53軍第116師一部守備之義院口被日軍占領。3月27日,武藤下令進攻灤東。中日雙方軍隊隨即在灤東各要點展開激戰,反復爭奪,第57軍防守的石門寨、海陽鎮于4月1日和4日被日軍巖田支隊等占領;第32軍防守的冷口、建昌營于11日落入日軍第6師之手;第53軍防守的界嶺口也于12日告失。其間,第40、第67軍奉命由馬蘭關、古北口等地馳援灤東。4月14~17日,何應欽令第32、第57、第53軍撤守灤河西岸,撫寧、昌黎隨之陷落,雙方隔河對峙。此時,日軍擔心入侵關內引起國際干涉,19日武藤下令進入關內的部隊立即撤回長城線。守軍乘機跟蹤追進,至29日收復遷安、盧龍、昌黎、撫寧、北戴河等地。  古北口、興隆作戰 3月5日,第67軍一部奉命占據古北口外馬圈子、黃土梁陣地,阻日軍西進,當日晚起遭日軍第8師第16旅進攻,激戰至9日夜退守古北口一線陣地。10日,第17軍第25師進至古北口加強第67軍二線陣地。11日,日軍第16旅集中兵力在炮兵隊、飛行隊和戰車隊配合下,向古北口猛攻。守軍英勇抗擊與反擊,損失過重,至12日古北口失守,第25師退守南天門一帶陣地。13日,由第17軍第2師接替第25師防務,次日第83師投入戰斗,擊退日軍后,雙方對峙。4月21日起,日軍第16旅在飛機十余架、坦克30余輛、大炮數十門支援下,分三路進攻南天門附近八道樓子、田家莊、界牌峪陣地,局部工事被摧毀,守軍傷亡慘重,仍頑強抗擊。24日,第16旅得第4旅一部增援后,向南天門正面及其兩側陣地猛攻,并施放煙幕掩護坦克、步兵多次沖鋒。守軍第2、第83師、騎兵第1旅、炮兵第4團頑強抗擊,激戰至28日,由南天門撤守磨石山、大小新開嶺、北香嶺、豐城莊之線。日軍繼續進攻,第17軍3個師在上述地區以及筆架山、南香峪等地苦戰13天后,于5月13日撤至密云。至此,中國軍隊在古北口以上萬人的傷亡代價,抗擊了武器裝備占優勢的日軍近70天。其間,第26軍于4月27日包圍進至興隆縣城的日軍1個營,攻擊三天未克,后因日軍增援被迫撤退,于5月14日奉命占領九松山預備陣地?! ∠卜蹇凇⒘_文峪作戰 3月9日,日軍混成第14旅一部攻占喜峰口口門,當天剛接防的第29軍第37師第109旅第217團,在王長海團長率領下實施反擊,斃傷日軍百余人,奪回該口門。在日軍不斷反撲下,王團因眾寡懸殊,傷亡500余人,被迫撤退,該口門復被日軍占領。10~11日,第37師與進攻喜峰口第二道關門及兩側高地的日軍混成第14旅展開肉搏戰,兩側高地多次易手,雙方傷亡慘重。日軍遂以一部守關門,主力集中長城北側待機。11日夜,第29軍乘日軍疲憊之際,以約2個旅的兵力采取迂回夜襲戰術,繞至敵后,重創日軍,摧毀其火炮十余門。此后在第38師一部配合下,經五晝夜正面抗擊與迂回敵后作戰,終于迫使日軍停止進攻,在喜峰口和董家口、鐵門關、潘家口等地對峙。日軍進攻喜峰口失利,遂以第4旅于17日由快活林進攻羅文峪、山?坑?,栽嵜地防守的?9軍暫編第2師頑強抗擊與迂回反擊,激戰三晝夜,陣地易手十余次,日軍不敵而敗退。至4月8日,日軍混成第14旅和騎兵第4旅各一部,復在飛機、重炮支援下猛攻喜峰口附近的老婆山、孩兒嶺、摩天嶺、灤陽城、龍井關等守軍陣地,激戰六天,均被第29軍擊退。但因11日日軍突入冷口,第29軍腹背受敵,奉命于13日撤離喜峰口,繼續擔負興城鎮、?ズ憂胖諒尬撓淮氖乇溉撾瘛?5~21日,在?ズ憂擰⒛媳蓖磐』魍似笸級陜瀉游鶻娜站?戰役結局 中國軍隊4月下旬收復灤東后,關東軍以此系中國軍隊“挑戰”為借口,武藤于5月3日下令入關作戰。此時,熱河日軍西進占領察哈爾省(今分屬內蒙古、河北)的多倫和沽源。7~10日,日軍第6師等部復攻占灤東,并于12日由灤縣、遷安、兵河橋等地突破灤河守軍防線,向平津方向進擊。守軍第29、第32、第53、第67軍等部奉命節節后撤。13日,古北口日軍第8師占領石匣鎮,19日占領密云。21~23日,第59軍在懷柔牛欄山抗擊由密云向北平進逼的第8師,也未奏效。至23日,日軍先后占領冀東的豐潤、遷安、遵化、唐山、玉田、薊縣、三河、香河、平谷、密云、懷柔等縣市。守軍退至平、津附近。日軍從南、東、北三個方向對北平形成威逼態勢。25日,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委員長何應欽派軍使至密云向日軍求和,雙方停止軍事行動。31日,雙方代表在塘沽簽訂了使中國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在事實上承認了日本占領東北三省和熱河,并把冀東置于日偽勢力范圍之內。長城抗戰歷時80多天,中方僅第l7、第29、第32、第53、第67軍就傷亡1。8萬余人,日方公布死傷2400人。 。

熱心網友

由宋領導的29軍領導的長城防御戰,殲滅日寇2000人,大刀隊于此成名

熱心網友

長城抗戰   1933年1~5月,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熱河(今分屬遼寧、河北、內蒙古),長城的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和灤東等地的作戰。 1933年1~5月,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熱河 (今分屬遼寧、河北、內蒙古), 長城的冷口、 古北口、喜峰口和灤東等地的作戰。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三省后,為割斷東北抗日部隊與關內的聯系,擴大并鞏固偽滿洲國的疆界,進而蠶食華北,決定由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指揮第6、第8師、混成第14、第33旅、騎兵第4旅和航空兵、海軍各一部4萬余人及偽軍3萬多人,企圖攻占熱河、古北口以東的長城一線,伺機進占冀東。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人民和國民黨內愛國人士一致要求抗日壓力下,由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張學良(3月12日起由何應欽接替)指揮,先后調集14個軍20余萬人,企圖保衛熱河和依托長城阻止日軍進關。交戰主要在以下地區和要隘進行: 山海關、九門口作戰: 1月1日,武藤為保障主力迅速攻占熱河、長城,令山海關守備隊和偽滿洲國國境警察隊制造榆關事件,鳴槍挑釁,反誣為中國軍隊射擊,并通牒中國守軍撤出山海關,被拒絕后,日軍第8師第4旅在航空兵和海軍各一部支援下,于2日向山海關中國駐軍第9旅第626團發起攻擊。該團奮起抗擊,至3日下午傷亡過半,奉命撤退,山海關陷落。4日和6日,日軍進攻榆關附近五里臺、石河的第9旅陣地,受挫。10日,日偽軍攻占九門口,守軍第15旅退守石門寨。15~16日,日軍進犯要隘石門寨未逞,轉入對峙。其間,東北抗日義勇軍數千人曾反攻九門口,以牽制日軍行動。 熱河省作戰:  2月17日, 武藤下令進攻熱河。19日,張學良調整部署, 以4個軍配置在葉柏壽( 今建 平)、朝陽、北票、開魯一線和平泉、凌源、建平(今建平鎮)、赤峰等地阻止日軍進攻。22日至3月4日,日軍第8、第6師、混成第14旅和偽軍分三路相繼占領上述地區和熱河省會承德。守軍在凌南 (今建昌)、 凌 源、赤峰等地抗擊后, 第53軍撤至喜峰口、 冷口等 地;第41、第63、第55軍分別撤往圍場、烏丹(今翁牛特旗)、多倫、沽源。張學良令所部堅守長城線,并令第59軍及騎兵第1軍主力于張北、獨石口、多倫等地布防,防日軍西犯。日軍占領承德后,除以騎兵一部攻占圍場、烏丹外,主力向長城各要隘推進,各關口的爭奪戰展開。 冷口、灤東作戰:  3月4日,日軍混成第14旅一部占領冷口。6日,中國第32軍一部發動反擊,一舉收復冷口。12~24日,混成第33旅進攻界嶺口,第53軍一部頑強抗擊與反擊,陣地失而復得,轉入對峙。21日,第53軍第116師一部守備之義院口被日軍占領。3月27日,武藤下令進攻灤東。中日雙方軍隊隨即在灤東各要點展開激戰,反復爭奪,第57軍防守的石門寨、海陽鎮于4月1日和4日被日軍巖田支隊等占領;第32軍防守的冷口、建昌營于11日落入日軍第6師之手;第53軍防守的界嶺口也于12日告失。其間,第40、第67軍奉命由馬蘭關、古北口等地馳援灤東。 4月14~ 17日,何應欽令第32、第57、第53軍撤守灤河西岸,撫寧、昌黎隨之陷落,雙方隔河對峙。此時,日軍擔心入侵關內引起國際干涉,19日武藤下令進入關內的部隊立即撤回長城線。守軍乘機跟蹤追進,至29日收復遷安、盧龍、昌黎、撫寧、北戴河等地。 古北口、興隆作戰:  3月5日,第67軍一部奉命占據古北口外馬圈子、黃土梁陣地,阻日軍西進,當日晚起遭日軍第8師第16旅進攻,激戰至9日夜退守古北口一線陣地。10日,第17軍第25師進至古北口加強第67軍二線陣地。11日,日軍第16旅集中兵力在炮兵隊、飛行隊和戰車隊配合下,向古北口猛攻。守軍英勇抗擊與反擊,損失過重,至12日古北口失守,第25師退守南天門一帶陣地。13日,由第17軍第2師接替第25師防務,次日第83師投入戰斗,擊退日軍后,雙方對峙。4月21日起,日軍第16旅在飛機十余架、坦克30余輛、大炮數十門支援下,分三路進攻南天門附近八道樓子、田家莊、界牌峪陣地,局部工事被摧毀,守軍傷亡慘重,仍頑強抗擊。24日,第16旅得第4旅一部增援后,向南天門正面及其兩側陣地猛攻,并施放煙幕掩護坦克、步兵多次沖鋒。守軍第2、第83師、騎兵第1旅、炮兵第4團頑強抗擊,激戰至28日,由南天門撤守磨石山、大小新開嶺、北香嶺、豐城莊之線。日軍繼續進攻,第17軍3個師在上述地區以及筆架山、南香峪等地苦戰13天后,于5月13日撤至密云。至此,中國軍隊在古北口以上萬人的傷亡代價,抗擊了武器裝備占優勢的日軍近70天。其間,第26軍于4月27日包圍進至興隆縣城的日軍1個營,攻擊三天未克,后因日軍增援被迫撤退,于5月14日奉命占領九松山預備陣地。 喜峰口、羅文峪作戰:  3月9日,日軍混成第14旅一部攻占喜峰口口門,當天剛接防的第29軍第37師第109旅第217團,在王長海團長率領下實施反擊,斃傷日軍百余人,奪回該口門。在日軍不斷反撲下,王團因眾寡懸殊,傷亡500余人,被迫撤退,該口門復被日軍占領。10~11日,第37師與進攻喜峰口第二道關門及兩側高地的日軍混成第14旅展開肉搏戰,兩側高地多次易手,雙方傷亡慘重。日軍遂以一部守關門,主力集中長城北側待機。11日夜,第29軍乘日軍疲憊之際,以約2個旅的兵力采取迂回夜襲戰術,繞至敵后,重創日軍,摧毀其火炮十余門。此后在第38師一部配合下,經五晝夜正面抗擊與迂回敵后作戰,終于迫使日軍停止進攻,在喜峰口和董家口、鐵門關、潘家口等地對峙。日軍進攻喜峰口失利,遂以第4旅于17日由快活林進攻羅文峪、山?坑?,栽嵜地防守的?9軍暫編第2師頑強抗擊與迂回反擊,激戰三晝夜,陣地易手十余次,日軍不敵而敗退。至4月8日,日軍混成第14旅和騎兵第4旅各一部,復在飛機、重炮支援下猛攻喜峰口附近的老婆山、孩兒嶺、摩天嶺、灤陽城、龍井關等守軍陣地,激戰六天,均被第29軍擊退。但因11日日軍突入冷口,第29軍腹背受敵,奉命于13日撤離喜峰口,繼續擔負興城鎮、?ズ憂胖諒尬撓淮氖乇溉撾瘛?5~21日,在?ズ憂擰⒛媳蓖磐』魍似笸級陜瀉游鶻娜站? 戰役結局:  中國軍隊4月下旬收復灤東后,關東軍以此系中國軍隊"挑戰"為借口,武藤于5月3日下令入關作戰。此時,熱河日軍西進占領察哈爾省(今分屬內蒙古、河北)的多倫和沽源。7~10日,日軍第6師等部復攻占灤東,并于12日由灤縣、遷安、兵河橋等地突破灤河守軍防線,向平津方向進擊。守軍第29、第32、第53、第67軍等部奉命節節后撤。13日,古北口日軍第8師占領石匣鎮,19日占領密云。21~23日,第59軍在懷柔牛欄山抗擊由密云向北平進逼的第8師,也未奏效。至23日,日軍先后占領冀東的豐潤、遷安、遵化、唐山、玉田、薊縣、三河、香河、平谷、密云、懷柔等縣市。守軍退至平、津附近。日軍從南、東、北三個方向對北平形成威逼態勢。25日,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委員長何應欽派軍使至密云向日軍求和,雙方停止軍事行動。31日,雙方代表在塘沽簽訂了使中國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在事實上承認了日本占領東北三省和熱河,并把冀東置于日偽勢力范圍之內。廣大愛國軍民所進行的長城抗戰,終因國民黨政府采取妥協退讓的方針而導致失敗。。

熱心網友

1933年,中國軍隊在長城一線組織進行了一系列抗擊日本關東軍向關內進攻的戰斗,稱為長城抗戰。 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三省后,為割斷東北抗日部隊與關內的聯系,擴大并鞏固偽滿洲國的疆界,進而蠶食華北,決定攻占熱河、古北口以東的長城一線,伺機進占冀東。中國政府當局迫于壓力也轉變了“不抵抗政策”為“一邊抵抗,一邊交涉”政策,組織了有限的抵御日本繼續侵略的戰役,但總方針仍然是謀求與日本的妥協。而中國參戰部隊廣大愛國官兵則意志高昂,浴血奮戰,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1933年1月,日本侵略軍越過山海關,侵襲熱河(今分屬河北、遼寧、內蒙古等地)。3月4日,日軍攻占了承德,隨后開始向長城各口發動大舉進攻。中國政府當局只派出一小部中央部隊北上支援,而以華北地方部隊為主對日軍進行了歷時80 余天的抵抗。 在長城東段各隘口,從3月初到月底中國守軍與日軍進行了激烈的爭奪戰。3月9日,日軍占領了長城喜峰口中國守軍陣地。中國第二十九軍宋哲元部發揚“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犧牲報國精神,在趙登禹、何基灃、佟麟閣的指揮下,進行了長城抗戰中最為激烈的戰斗。二十九軍發揮自己的特長,組織大刀隊夜襲喜峰口,用大刀與敵展開肉搏,殲滅日軍,經血戰終于奪回喜峰口陣地。喜封口大捷一掃九一八事變以來國民黨軍隊接連敗退的頹勢,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民眾紛紛組織慰問、褒獎。在長城其它各口,中國軍隊各部也 在長城古北口駐扎的中國守軍,也給日軍造成重創。傅作義統率的第五十九軍堅守獨石口,自懷柔出擊,對敵展開各種形式的夜戰、近戰、白刃戰,連獲勝利。長城冷口守軍也多次進行激戰,頑強防守。 長城抗戰中的這些勝利說明了中國愛國官兵為民族解放而表現出來抗戰熱情和抵御能力是不可忽視的。長城抗戰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支援,紛紛捐款、捐物,并組織各種團體上前線慰問官兵。但由于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誤國政策,鎮壓民眾的抗日運動,使抗戰前景受到很大阻撓。 戰至5月下旬,由于日軍不斷增兵,而中國政府當局不僅不積極增援,而是與日軍積極謀求妥協停戰,造成長城抗戰的部隊腹背受敵,被迫放棄長城各口。中國政府當局急于促使日本停戰,竟于5月31日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雖號稱僅僅是軍事協定不涉政治,但事實上承認了偽滿洲國,相當于默認了以長城為國界。同時長城以南華北廣大地區劃為非軍事區中國不得駐軍,而日軍可隨意出入,為日本進一步侵略華北埋下了伏筆。日軍達到了進一步侵占華北的條件,因而暫時停止了軍事進攻。 長城抗戰是九一八事變后中國軍隊在華北進行的第一次較大規模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役。在這次戰役中,廣大愛國官兵沖破國民黨政府的重重阻力,進行了近三個月的戰斗,給驕橫一時的日軍以沉重的打擊,自己也做出了重大的犧牲。長城抗戰雖然失敗了,但也阻止并延緩了日本軍事侵略華北的進程。尤其是通過長城抗戰,表現了中國廣大愛國官兵為反抗侵略而具有的高尚的抗戰熱情和頑強的抵御能力。而如此喪權辱國之賣國條約《塘沽協定》的簽訂,理所當然遭到了舉國一致的強烈抨擊,更加激發了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