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沒有理財觀念,同過度儲蓄與過度消費一樣遭人摒棄

熱心網友

理財越來越成為一種生活知識或經驗.

熱心網友

一般來說是這樣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理財越來越成為一種生活知識或經驗.

熱心網友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  在計劃經濟時代,錢是一個被回避的話題,人們掙的錢不多,相互之間也沒有什么差別,根本沒有理財的觀念。但是,在市場經濟時代,情況發生了變化。錢不僅僅是人的價值的一種體現,更主要的,錢是人們生活的前提條件。時下流行的一句話:有什么別有病,沒什么別沒錢。  那么,人的一生掙多少錢才夠花?有人作過一個統計:  假設你不買漂亮衣物,不下館子,不旅游,不買房,不看電影,不聽音樂,不玩電腦,不交際,不贍養老人,不結婚,不生孩子,當然也不生病等等,一切生活所必需的東西都作為奢侈品摒棄掉,只有一日三餐、一間小屋,幾件為保暖和遮羞的換季衣物,你認為每月400元人民幣夠不夠?  從出生到成年這18年中,我們有長輩關照;如果我們幸運地能一直干到60歲,那么這42年是為將來做準備的;60-80歲這20年里,如果以前面說的每月400元的生活水準計算的話,應該有9。6萬元的養老準備金,還不算上超過80歲的用錢期。這樣一來我們就知道了自己掙多少錢才夠用。在貨幣價值穩定、沒有通貨膨脹的前提下,我們僅為生存,每月掙1000元就夠了。其中400元用于現在的支出,400元留作養老,另外200元用于年老時的醫療,因為那時疾病會頻繁地光顧你。  如果你對400元的生活水準充滿恐懼,如果你現在每月掙2000元還覺不夠花,那么你將來的生活就要設定在這個基礎之上,現在你每月就得掙4000元、5000元;如果你打算出國深造、打算投資、打算旅游,那么這個數目就遠遠不夠了。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作為一個成功者,基本標準之一就是不為錢而發愁。而要不為錢發愁,就必須學會讓錢生錢,也就我們所說的理財。  學會理財才能自由圣經里有一個絕妙的故事:主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仆人來,把家業"按個人才干"給他們銀子,一個人五千,一個人兩千,一個人一千。領五千的仆人隨即拿錢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領兩千的仆人,也照樣賺了兩千;領一千的仆人則把銀子埋藏在地里。  過了些時日,主人回來和他們算帳。領五千、兩千的仆人,因為為主人增加了財富,受到主人的款待又加派任務。那領一千的仆人則遭主人責罵:"你這又惡又懶的仆人!就是把銀子放給兌換銀兩的人,亦可連本帶利收回。"主子便把一千兩銀子奪回,給了掙得最多的那個仆人。  這個故事講了一個道理,即投資第一,儲蓄第二,此例中的五千、兩千、一千,代表了不同的經營方式,你屬于哪一種呢?但愿你不是把銀子埋在地里的那種人。  《伊索寓言》里也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人把金子埋在花園的樹下面,每周挖出來陶醉一番。然而有一天,他的金子被一個賊偷走了,此人痛不欲生。鄰居來看他,當他們了解事情的經過后,問他:"你從沒花過這些錢嗎?""沒有!我每次只是看看而已。"鄰居告訴他:"這些錢有和沒有對你來說都是一樣。"  這個寓言告訴人們一個道理:財富閑置等于零??梢?,沒有理財觀念,過度儲蓄與過度消費一樣遭人摒棄。。

熱心網友

是的,沒有理財觀念,同過度儲蓄與過度消費一樣遭人摒棄!

熱心網友

理財越來越成為一種生活知識或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