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腿腓骨距下端三分之一處骨折,6周后拆除石膏,是否就能開始走路,多久能恢復正常?恢復過程中需注意哪些問題?
熱心網友
骨折術后20周以上未見臨床愈合為延遲愈合,6個月以上不愈合者為骨不連。你還是暫時不要勉強走路為好。脛、腓骨骨折具有如下特點:(一)脛骨內側緊貼皮下,直接外傷常引起開放性骨折,并易合并感染。(二)脛骨營養血管在骨干后上,脛骨下1/3無肌肉附著,而該處骨折最多見,因骨折部供血不足,常發生骨折延遲連接或不連接。(三)腓骨承重少,周圍有較多肌肉附著,骨折較少,一般較易愈...
熱心網友
骨折術后20周以上未見臨床愈合為延遲愈合,6個月以上不愈合者為骨不連。你還是暫時不要勉強走路為好。脛、腓骨骨折具有如下特點:(一)脛骨內側緊貼皮下,直接外傷常引起開放性骨折,并易合并感染。(二)脛骨營養血管在骨干后上,脛骨下1/3無肌肉附著,而該處骨折最多見,因骨折部供血不足,常發生骨折延遲連接或不連接。(三)腓骨承重少,周圍有較多肌肉附著,骨折較少,一般較易愈合。一、致傷原因及骨折類型脛腓骨骨折是四肢最常見的骨折之一,約占10~15%。直接暴力多見為壓砸、沖撞、打擊致傷,骨折線為橫斷或粉碎型;有時兩小腿在同一平面折斷,軟組織損傷常較嚴重,易造成開放性骨折。有時皮膚雖未破,但挫傷嚴重,血循不良而發生繼發性壞死,致骨外露,感染而成骨髓炎。間接暴力多見為高處跌下,跑跳的扭傷或滑倒所致的骨折;骨折線常為斜型或螺旋型,脛骨與腓骨多不在同一平面骨折。兒童有時也可見脛腓骨的“青枝骨折”。長跑運動員也可見到腓骨的“疲勞性骨折”。骨折移位的方向取決于外力作用的方向、腓腸肌的收縮和傷肢遠段的重力而定。骨折后常有錯位、重疊和成角畸形;遠側段常向后外方移位有外旋、近側段向前移位,有時骨折斷端可刺破皮膚哆出傷口外,形成開放骨折。由于脛腓骨之間骨間膜存在,單一骨折時,常有限制移位的作用;但也可于脛骨骨折時,暴力沿骨間膜傳至腓骨而引起腓骨骨折。二、臨床表現與診斷由于脛腓骨位置表淺,一般診斷都不困難,常可在疼痛、腫脹的局部捫出移位的骨斷端。重要的是要及時發現骨折合并的脛前后動靜脈和腓總神經的損傷。檢查時應將足背動脈的搏動、足部感覺、踝關節及拇趾能否背屈活動作為常規記錄。對局部損傷比較嚴重的擠壓傷、開放性骨折以及曾有較長時間扎止血帶及包扎過緊的傷員,特別要注意觀察傷肢有無進行性的腫脹,尤以肌肉豐富處為然,如已發生皮膚緊張、發亮、發涼、起水泡、肌肉發硬、足背動脈捫不出、肢體顏色發紺或蒼白等,即是筋膜間隙綜合癥的表現。應及時是緊急處理。X線檢查可確定骨折的類型和移位情況,在攝片的同時應注意膝、踝關節有否骨折的體征,不要遺漏。三、治療閉合性骨折:如有顯著移位,原則上應采取(一)手法復位和外固定:麻醉成功后,兩個助手分別在膝部和踝部作牽引與反牽引,術者兩手在骨折端根據透視下移位的方向,推壓擠捏骨斷端整復,復位后可用小夾板或長腿石膏固定。 (二)骨牽引:如斜形、螺旋、粉碎型等脛腓骨折,因骨斷端很不穩定,復位后不易維持良好對位,以及肌折部有傷口,皮膚擦傷和肢體嚴重腫脹,必須密切觀察肢體的病例,不能立即以小夾板或石膏夾板固定,最好用跟骨持續牽引。成人牽引4~6公斤,共牽引3周左右,換長腿無墊石膏繼續固定8周。脛骨骨折的牽引時間不宜過長,也不宜過重,因脛骨中下1/3部供血較差,稍牽拉過度即易發生延遲愈合。固定力求確實可靠,如果固定已經三個月尚未多量骨痂連接,應繼續堅持固定,每6~8周照片檢查一次,至達堅實愈合為止。如石膏固定中發現有成角畸形,可在無骨痂出現前,環形切開石膏管型周徑3/4,在透視控制下,用手法矯正,然后在石膏裂開處填塞少許棉花及石膏繃帶,外面再用石膏繃帶包纏修補矯正。(三)骨外固定器這種外固定器特別對伴有廣泛軟組織損傷的開放骨折,甚至戰傷骨折,清創后不能行早期閉合者,以及不穩定型骨折比較適用。(四)切開復位內固定對整復不良,成角畸形以致膝、踝關節面不平行,肢體負重線不正,以及多次整復失敗,畸形愈合,骨不連者,均應切開復位,酌情采用加壓鋼板,鋼板螺絲釘,單螺絲釘,髓內針等內固定。術后再用長腿石膏外固定10~12周。開放骨折:應早期徹底清創,爭取一期縫合傷口;如有皮膚缺損,應設法旋行減張切口,植皮等閉合傷口。如系傷后時間不太長,傷口污染不太重,清創比較徹底,手術同時可行內固定。術后應加強抗感染措施。筋膜間隙綜合征的治療:無論小腿的閉合骨折還是開放骨折,若有筋膜間隙綜合征的現象都應作為緊急情況對待,骨折復位后密切觀察,抬高傷肢,如不緩解應速施行徹底的筋膜長軸向切開(包括深層筋膜)緩解內壓改善血循。如發現已有肌肉廣泛壞死、感染、血循環不見恢復好轉,必要時應施行截肢,密切注意腎功能狀態,防止急性腎功能衰竭。·術中和術后并發癥 鉆頭折斷一般發生在進行鎖定時,往往是由于鉆頭在運行時未在鎖定孔中央而被別斷。我們改進了鎖定技術,使用直徑3.5 mm斯氏針,將其尖端磨成尖銳三棱型,一方面在確定鎖定孔時在骨面上不易滑動,且尖細的針頭容易進入鎖定孔,此外斯氏針較堅韌,不易折斷,可以在干骺端鉆入或直接打入鎖定孔。 本組術中發生1例腓總神經損傷,我們考慮系由于術中牽引時間過長或窩部襯墊軟敷料不夠所致。當髓內針通過骨折端后,在不影響復位的情況下應及時放松牽引。 術中出現成角畸形常發生在位于遠端1/3處骨折者,此處髓腔較寬,以通過髓內針插入遠骨折端髓腔來達到復位較困難。此時應先取得滿意的閉合復位后再打入髓內針。希望你早日恢復健康。
熱心網友
1、若是未行手術內固定應改小夾板外固定4周左右,并功能鍛煉,4周后負重行走。2、若手術內固定則可逐漸負重。3、不管愈合否現在均應扶掖杖下床活動。4、注意拍片復查,因脛腓骨遠1/3骨折易出現不愈合或延遲愈合。5、通常3個月左右可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