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理財案例 年齡三十歲左右,家庭有穩定的較高收入,已經購置了房產和汽車,夫妻雙方還有職業上升空間……李太太一家是典型的一個“發展期”家庭。夫妻兩人年收入約20萬元,還有三套房產,但李太自從參加財務策劃師培訓后,卻發現自己的家庭在理財方面問題多多,典型的表現就是每月節余也算可觀,但是年終卻所剩無幾,以至于目前家庭存款很少。所以她決心為自家制定一份綜合性的長期理財方案。我們不妨看看她怎么給自己的家庭做理財規劃。 家庭財務狀況 李先生公司就職于一家跨國集團公司。收入月平均15000元以上,較為穩定,是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李太太收入3500元左右。其收入基本上是家庭的存款部分,不用到開支。家庭的主要開支是8000元/月。 家庭現有住房三套,使用面積相仿,都是100平方米左右。其價值總額60萬元左右。其中一套自住,一套給父母住,一套空置已有四年。 家庭保險:李先生有一份4萬之意外險,李太太太有一份2萬元儲蓄險,兒子有一份2萬元儲蓄險,兒子有一份醫療險。 銀行存款:10萬元活期,需交利息稅。 李先生有沖動消費的習慣:請客吃飯、資助親友的花費較多。李太太比較保守而很少支出,除了吃飯外,尚需節約開支,增加存款,但不善于理財。 理財步驟 李太太從理財專家的角度,給自己家庭提出四個方面的改善建議。 第一步,調整家庭資產結構 目前李先生夫婦家庭資產集中于房地產,風險過大,建議趁目前市場行情高漲,逢高出售一套房產。如不出售,應將其裝修,建議簡單裝修后出租,以增加每月的收人。其余借用給親戚住的房產,應當將支出納入每月的家庭開支中,這樣才算合理。 第二步,調整儲蓄 為了應付突發事件,家庭一般要建立相對于其收入3-5倍的,如果將李先生夫婦10萬元現金各活期存款視為應急基金的話,再考慮已到35歲,到了要需要為自己的退休生活和孩子的教育做好準備的時候,儲蓄各抽資需求高漲,夫婦二人應特別注意將收入余額轉化為財富積累,而不是隨手花掉。具體應該留出多少款項用作儲蓄和投資的目的,應該根據個人退休目標收入,對孩子的教育設計等因素具體設定,還以年儲蓄及投資額占年收入總額5%—10%為宜,這樣對生活水平的沖擊不會太大。 第三步,調整家庭保險 李先生是一家收入的主要來源,如有意外,會給家庭收入帶來嚴重的負面沖擊。建議增加李先生意外風險各壽險額至10萬。李太太應增加一份職業保險。 第四步,增加家庭投資 減少家庭現金存款,李先生夫婦每月有一定的收入余額8000-10000元,可以說是具備相當的儲蓄各投資能力。但是以目前來看,他們的儲蓄和投資沒有一個合適的安排,可安排股票基金投資,以總收入的5%-10%為投資額。其回報率為投資額的5%-10%。 第五步,節流開源 對于李先生夫婦的沖動消費習慣進行節流,進行退休金和教育基金的儲蓄,對于李先生、李太太的沖動消費有所抑制。。
熱心網友
我的經驗是首先給自己每月生活費用預先列一個清單比如:吃飯 210電話費 20社交 30水果 30其他 20這樣,一個月累計大概310元,沒次花錢前都會想想,不會瞎花了我每個月做家教收入400元,所以每次拿到錢后就先存一百元進銀行,存進銀行的不到不得以是不取出來的,否則只出不進了,這一點一定要堅持還有我平常收到的硬幣都存起來了,到一定的時間你會發現還是一筆不小的財產呢,這個時候再去小店換成整的存進銀行還有最后一點就是,我每天都記下自己的花銷,這樣知道每一分錢都是怎么用了的,隔一段時間總結一下自己在哪方面做得不夠,再改進
熱心網友
國債,基金
熱心網友
年齡三十歲左右,家庭有穩定的較高收入,已經購置了房產和汽車,夫妻雙方還有職業上升空間……李太太一家是典型的一個“發展期”家庭。夫妻兩人年收入約20萬元,還有三套房產,但李太自從參加財務策劃師培訓后,卻發現自己的家庭在理財方面問題多多,典型的表現就是每月節余也算可觀,但是年終卻所剩無幾,以至于目前家庭存款很少。所以她決心為自家制定一份綜合性的長期理財方案。我們不妨看看她怎么給自己的家庭做理財規劃。 家庭財務狀況 李先生公司就職于一家跨國集團公司。收入月平均15000元以上,較為穩定,是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李太太收入3500元左右。其收入基本上是家庭的存款部分,不用到開支。家庭的主要開支是8000元/月。 家庭現有住房三套,使用面積相仿,都是100平方米左右。其價值總額60萬元左右。其中一套自住,一套給父母住,一套空置已有四年。 家庭保險:李先生有一份4萬之意外險,李太太太有一份2萬元儲蓄險,兒子有一份2萬元儲蓄險,兒子有一份醫療險。 銀行存款:10萬元活期,需交利息稅。 李先生有沖動消費的習慣:請客吃飯、資助親友的花費較多。李太太比較保守而很少支出,除了吃飯外,尚需節約開支,增加存款,但不善于理財。 理財步驟 李太太從理財專家的角度,給自己家庭提出四個方面的改善建議。 第一步,調整家庭資產結構 目前李先生夫婦家庭資產集中于房地產,風險過大,建議趁目前市場行情高漲,逢高出售一套房產。如不出售,應將其裝修,建議簡單裝修后出租,以增加每月的收人。其余借用給親戚住的房產,應當將支出納入每月的家庭開支中,這樣才算合理。 第二步,調整儲蓄 為了應付突發事件,家庭一般要建立相對于其收入3-5倍的,如果將李先生夫婦10萬元現金各活期存款視為應急基金的話,再考慮已到35歲,到了要需要為自己的退休生活和孩子的教育做好準備的時候,儲蓄各抽資需求高漲,夫婦二人應特別注意將收入余額轉化為財富積累,而不是隨手花掉。具體應該留出多少款項用作儲蓄和投資的目的,應該根據個人退休目標收入,對孩子的教育設計等因素具體設定,還以年儲蓄及投資額占年收入總額5%—10%為宜,這樣對生活水平的沖擊不會太大。 第三步,調整家庭保險 李先生是一家收入的主要來源,如有意外,會給家庭收入帶來嚴重的負面沖擊。建議增加李先生意外風險各壽險額至10萬。李太太應增加一份職業保險。 第四步,增加家庭投資 減少家庭現金存款,李先生夫婦每月有一定的收入余額8000-10000元,可以說是具備相當的儲蓄各投資能力。但是以目前來看,他們的儲蓄和投資沒有一個合適的安排,可安排股票基金投資,以總收入的5%-10%為投資額。其回報率為投資額的5%-10%。 第五步,節流開源 對于李先生夫婦的沖動消費習慣進行節流,進行退休金和教育基金的儲蓄,對于李先生、李太太的沖動消費有所抑制。。
熱心網友
年齡三十歲左右,家庭有穩定的較高收入,已經購置了房產和汽車,夫妻雙方還有職業上升空間……李太太一家是典型的一個“發展期”家庭。夫妻兩人年收入約20萬元,還有三套房產,但李太自從參加財務策劃師培訓后,卻發現自己的家庭在理財方面問題多多,典型的表現就是每月節余也算可觀,但是年終卻所剩無幾,以至于目前家庭存款很少。所以她決心為自家制定一份綜合性的長期理財方案。我們不妨看看她怎么給自己的家庭做理財規劃。 家庭財務狀況 李先生公司就職于一家跨國集團公司。收入月平均15000元以上,較為穩定,是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李太太收入3500元左右。其收入基本上是家庭的存款部分,不用到開支。家庭的主要開支是8000元/月。 家庭現有住房三套,使用面積相仿,都是100平方米左右。其價值總額60萬元左右。其中一套自住,一套給父母住,一套空置已有四年。 家庭保險:李先生有一份4萬之意外險,李太太太有一份2萬元儲蓄險,兒子有一份2萬元儲蓄險,兒子有一份醫療險。 銀行存款:10萬元活期,需交利息稅。 李先生有沖動消費的習慣:請客吃飯、資助親友的花費較多。李太太比較保守而很少支出,除了吃飯外,尚需節約開支,增加存款,但不善于理財。 理財步驟 李太太從理財專家的角度,給自己家庭提出四個方面的改善建議。 第一步,調整家庭資產結構 目前李先生夫婦家庭資產集中于房地產,風險過大,建議趁目前市場行情高漲,逢高出售一套房產。如不出售,應將其裝修,建議簡單裝修后出租,以增加每月的收人。其余借用給親戚住的房產,應當將支出納入每月的家庭開支中,這樣才算合理。 第二步,調整儲蓄 為了應付突發事件,家庭一般要建立相對于其收入3-5倍的,如果將李先生夫婦10萬元現金各活期存款視為應急基金的話,再考慮已到35歲,到了要需要為自己的退休生活和孩子的教育做好準備的時候,儲蓄各抽資需求高漲,夫婦二人應特別注意將收入余額轉化為財富積累,而不是隨手花掉。具體應該留出多少款項用作儲蓄和投資的目的,應該根據個人退休目標收入,對孩子的教育設計等因素具體設定,還以年儲蓄及投資額占年收入總額5%—10%為宜,這樣對生活水平的沖擊不會太大。 第三步,調整家庭保險 李先生是一家收入的主要來源,如有意外,會給家庭收入帶來嚴重的負面沖擊。建議增加李先生意外風險各壽險額至10萬。李太太應增加一份職業保險。 第四步,增加家庭投資 減少家庭現金存款,李先生夫婦每月有一定的收入余額8000-10000元,可以說是具備相當的儲蓄各投資能力。但是以目前來看,他們的儲蓄和投資沒有一個合適的安排,可安排股票基金投資,以總收入的5%-10%為投資額。其回報率為投資額的5%-10%。 第五步,節流開源 對于李先生夫婦的沖動消費習慣進行節流,進行退休金和教育基金的儲蓄,對于李先生、李太太的沖動消費有所抑制。。
熱心網友
國債,基金
熱心網友
多買國債,基金
熱心網友
我的經驗是首先給自己每月生活費用預先列一個清單比如:吃飯 210電話費 20社交 30水果 30其他 20這樣,一個月累計大概310元,沒次花錢前都會想想,不會瞎花了我每個月做家教收入400元,所以每次拿到錢后就先存一百元進銀行,存進銀行的不到不得以是不取出來的,否則只出不進了,這一點一定要堅持還有我平常收到的硬幣都存起來了,到一定的時間你會發現還是一筆不小的財產呢,這個時候再去小店換成整的存進銀行還有最后一點就是,我每天都記下自己的花銷,這樣知道每一分錢都是怎么用了的,隔一段時間總結一下自己在哪方面做得不夠,再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