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鹿鐘麟(1884—1966年)字瑞伯,定州北鹿莊人,國民黨二級上將,西北軍五虎將之一,國民黨南系政府次長及代理部長,河北省主席,兵役部長。 鹿仲麟1884年3月12日出身在一地主家庭,鹿家為河北望族,其同宗鹿傳霖曾為清軍大臣。他4歲過繼給伯父為嗣,并進家塾讀書。1905年,他參加科舉末科考試未中,遂在本縣羅莊鋪村教書。1908年,他經伯父介紹,到遼寧新民府北洋第一混成協當兵。當時,革命思想在北洋軍廣泛傳播,馮玉祥、王金銘、施從云等青年軍官組織“武學研究會”,把學兵營做為活動重點,使鹿鐘麟逐漸接受反清革命思想。 1910年9月,鹿所部被改編為第二十鎮,他任三十九混成協八十標副官,并受到長官車震的器重。武昌起義爆發后,第二十鎮青年軍官發動了灤州起義,王金銘、施從云遇難,馮玉祥被捕。鹿鐘麟在長官車震保護下得以幸免,并于1912年2月調任第四混成旅第二團第二營營副。 1915年,袁世凱搞洪憲帝制,派第四混成旅入川,抵抗蔡鍔的護國軍。1916年初,第四混成旅在敘府被蔡鍔劉云鋒部擊改,其第二團歸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指揮,鹿鐘麟就在該團,從此,他追隨馮玉祥建功立業步步升遷。 1921年,馮玉祥所部第十六混成旅擴編為北洋陸軍第十一師,鹿鐘麟出任炮兵團長。1922年10月,馮玉祥在北京南苑任陸軍檢閱使,所部為一個師三個混成旅,鹿鐘麟為第二十二步兵旅旅長。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9月12日,馮部離京向熱河進發,但行動遲緩。鹿鐘麟所部二十二旅行軍四天才到京北密云。10月19日,馮玉祥決心反戈一擊,命令鹿鐘麟部星夜回師,占領北京。10月21日,鹿率部直取北京,一晝夜行軍100公里,22日下午,抵北苑與留守司令蔣鴻迂會合,并在晚上從安定門進入北京城。他和孫岳所部一起,包圍了總統府。占領電話局,電報局和火車站,不費一槍一彈就控制了首都。10月25日,馮玉祥在北苑召開軍政會議,會議決定成立國民軍,并邀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1924年11月3日,國民軍對將駐守景山,故宮的守衛部隊繳械。11月5日,代理大總統黃郛指令派鹿鐘麟、張壁交涉清室優待條件事宜,下午4時,溥儀遷出故宮。鹿鐘麟之舉受到進步人士和全國人民的高度贊揚。 1926年1月,馮玉祥通電下野,鹿鐘麟被推為國民軍前敵司令,指揮13個師對敵作戰。4月10日,他推翻了段祺瑞執政府,再一次發動北京政變。1926年4月26日,鹿就任察哈爾都統兼國民軍東路司令。1926年9月17日,鹿鐘麟參加馮玉祥五原誓師,并就任國民軍聯軍總參謀長,北伐結束的后,他任南京軍政部次長,代理軍政部長,1930年1月,他就任西北軍代理司令,全權代馮玉祥主持一切。中原大戰爆發后,他任第二方面軍前敵總司令,率西北軍26萬人進入河南反蔣。中原大戰失敗后,鹿鐘麟通電下野,隱居天津。1936年,鹿釧麟隨馮玉祥復出,曾被選為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委員。1938年,出任河北省主席、在敵后建立省政權,曾與八路軍發生摩擦。1940年1月,他辭職赴重慶,1944年,被任命為兵役部長。晚年,他采取了和共產黨人合作的立場。 解放后,他在天津以普通公民身份參加街道工作,積極撰寫文史資料。1966年1月11日逝世,終年82歲。 高樹勛(1889—1972年)字建候,鹽山縣人,曾為馮玉祥部下;抗日戰爭中堅持民族利益,捕殺漢奸石友三;抗戰勝利后因的反對蔣介石的內戰政策,率部在邯鄲起義,是內戰前線第一們起義的國民黨高級將領。 高樹勛于1889年出生在鹽山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12年因生活所迫,高樹勛離開家鄉外出謀生,1915年投入馮玉祥的部隊,在中央陸軍第十六混成旅一團一營三連當兵。因表現卓著,屢屢擢升,1926年升任國民軍第十二師師長。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馮、閻以失敗告終,西北軍徹底瓦解,高樹勛部第十二師被蔣介石改編為國民革命第二十六路軍二十七師,高任師長。次年,二十六路軍被蔣調往江西參加圍剿紅軍。在蘇區,通過看紅軍的宣傳品,高了解了共產黨的主張,他多次向上打報告要求換防休整,均被蔣介石、孫連仲的拒絕,一氣之下到廬山養病去了。1932年蔣介石又重新組建二十六路軍,高部駐防樂安、宜黃一帶。蔣督促其進剿,他以情況不熟為由遲遲未動。當年8月,紅軍攻占樂安、宜黃高指揮部下朝天放槍,然后以母病為由只身喬裝打扮輾轉上海乘火車回到天津,蔣介石以棄城潛逃的罪名發令通緝他。 1933年馮玉祥將軍在察哈爾召集舊部,醞釀組織抗日同盟軍。高樹勛、吉鴻昌等原西北軍將領聞訊紛紛前去報到。抗日同盟軍成立后,高被任命為騎兵第二挺進軍司令,率部密切配合步兵部隊連續向日軍發動猛烈攻擊。但同盟軍的抗日活動受到蔣介石的破壞。馮玉祥為形勢所逼,返回山東泰安,高樹勛亦返回天津。后因宋哲元、馮治安等老西北軍同仁出面為高斡旋,蔣介石才答應撤銷逮捕高樹勛的通緝令,高應宋哲元的邀請任河北省保安處副處長之職。 抗日戰爭爆發后,高樹勛曾一度和共產黨八路軍密切合作,為抗戰做出過一安的貢獻,同時也與共產黨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39年10月,國民黨第三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石友三命高部隊移駐冀南,參與反共,他不服從石的指揮,還將本部共產黨員安全護送到冀魯邊肖華挺進縱隊司令部。1940年11月的一天,趁石友三來高部之機,設計捕殺了漢奸石友三,被劉伯承將軍稱為“大義滅親”的壯舉。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高樹勛任命為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被勒令率部進犯晉冀魯豫解放區。高毅然率所部新八軍及河北民軍萬余人在邯鄲馬頭鎮起義,反對內戰,主張和平,在全國造成很大反響。起義后,毛主席將部隊改編為民主建國軍,高樹勛任總司令。194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后,高歷任河北省交通廳廳長,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1972年1月9日,高樹勛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歲。孫連仲(1893—1990年)原名席儒,從軍后更名連仲,字仿魯,人稱孫仿公。1893年2月3日出生在雄縣龍灣村。 1911年辛亥革命風潮迭起,孫連仲受其影響,認為從軍報國是自己的最好發展。1912年春,北洋軍第二鎮統制王占元派孔祥標在雄縣招兵。孫連仲投身軍旅,并分在馮玉說營中當兵。1926年9月馮玉祥五原誓師,宣布參加國民革命。孫連仲追隨馮玉祥。1928年5月,孫連仲調任陜西綏靖地方,9月被任命為青海主席,1928年8月調任甘肅省主席,并負責甘肅、青海、寧夏軍務。 1930年中原大戰后,馮玉祥下野,孫連仲率所部投向蔣介石。1931年1月,被任命為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和江西清鄉督辦,開往江西,參加紅軍的第二次圍剿。1931年7月,在第三次對蘇區的圍剿中,孫連仲部連吃敗仗。手下官兵因不滿蔣介石獨裁,內戰政策和對日不抵抗主義,在董振堂、趙博生等人率領下發動了寧都起義,加入紅軍。1932年5月,孫以第九路軍司令長官率部參加第四次圍剿,1934年參加第五次圍剿。4月,孫被任命為陸軍中將,1935年11月,當選為國民黨五屆中央監察委員,1936年11月晉授上將銜。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孫連仲以第二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一軍團軍團長率部星夜馳援,在竇店、良鄉、房山、保定等地進行對日阻擊戰,打死打傷日軍5400人,1937年10月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的孫連仲率部參加太原會戰。1938年,徐州會戰。指揮全體戰士上下一心與日寇血戰臺兒莊。1938年8月,孫連仲被任命為第三兵團司令,參加武漢保衛戰,在大別山小界嶺一線阻擊日軍南下。1939年1月,孫連仲升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豫西兵團和第二集團軍總司令,轉戰河南、安徽交界地區。5月,參加隨棗會戰,與日軍岡村寧次部戰于鐘陽、棗陽,取得新唐大捷。 1943年2月,孫連仲任第六戰區上將副司令長官,組織指揮鄂西會戰,戰勝日軍橫山勇部。1944年1月,被任命為第六戰區司令長官,1945年5月,被選為國民黨六屆中央監察委員,6月轉任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并任河北省主席。10月10日他在故宮太和殿主持華北日軍受降儀式。 抗戰勝利后,孫連仲主持華北軍政,在保定綏靖公署主任,北平行轅副主任,追隨蔣介石打內仗一再受挫。1947年1月石家莊解放后,孫連仲提出辭呈,10月初轉任總統府參軍長,1949年3月,調任“總統府戰略顧問”,未幾便攜著眷飛往臺灣。1959年1月擔任國防部中央后備軍人指導委員會委員,1960年3月,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紀律委員會委員,1963年11月起,連續被聘為國民黨第九至十三屆中央評議委員。1964年他赴美游歷,1972年被聘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考核紀律委員會委員。 1990年8月14日,孫連仲因肝癌病逝于臺北市中心診所,享年97歲。唐生智 (1889—1970) 湖南東安人。字孟瀟。保定軍校第一期畢業。參加了辛亥革命和討袁、護法諸役。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北伐軍前敵總指揮,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湖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黨政府軍事參議院院長、軍事委員會常委兼訓練總監部總監。1937年任南京衛戍司令。后長期在湖南閑居。1949年出任湖南人民自救委員會主任委員,與程潛等通電起義。建國后,歷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湖南省第一至三屆政協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常委。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常委。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字伯陵,外號老虎崽,廣東韶關樂昌人。抗日名將,國民黨一?上將。原名薛仰岳,因生于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乃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飛成為民族英雄。薛仰岳后改名薛岳,以示不僅仰慕岳飛更將身體力行。 1906年入黃埔陸軍小學,1909年加入同盟會,之後入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回?后曾任孫中山警衛團第一營營長。1922年陳炯明叛亂期間,薛岳曾保護宋慶齡脫險。北伐初期任第一??師長。1927年蔣介石清黨,薛岳辭職改投李濟深第四軍,指揮鎮壓南昌暴動后南下潮汕的共產黨,之后多次參與第四軍的反蔣戰爭。 第一次國共戰爭期間,為蔣介石重用追剿紅軍,曾經多次重創紅軍。 抗日戰爭期間,參加淞滬會戰,指揮了武漢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等著名會戰;分?e任第一戰區第一兵團司令,第九戰區第一兵團司令,第九戰區副司令;曾經指揮了萬家嶺戰役在內的多次戰役,消滅了大量日軍。1946年10月10日,榮膺美國總統杜魯門所授自由勛章。 抗日戰爭結束后,指揮國民政府軍隊進攻解放區,在山東萊蕪戰役中損兵折將,包括著名的張靈甫整編七十四師。1948年被蔣介石撤職。1949年2月蔣介石下臺之后,任廣東省主席,后撤退至海南任海南省主席。 1950年4月撤退至臺灣,升任一級上?ⅰT諤ㄔ巫芡掣鉸怨宋剩姓赫裎保飧創舐繳杓莆被嶂魅撾薄?998年5月3日逝世,享年102歲。 李品仙(1890-1987),字鶴齡。二級陸軍上將。1890年農歷3月26日出生于廣西蒼梧縣。   1905年,李品仙考入蔡愕在桂林創辦的廣西陸軍小學。1910年春,升入湖北第三陸軍中學。1911年10月,參加了著名的武昌起義。隨后回到家鄉梧州在軍政分府擔任軍械局委員。1913年1月赴保定軍校第一期學習。   1914年底,李品仙于保定軍校畢業,分配到廣西陸軍第一師第一團見習。李畢業近兩年,未授實職,心中不滿。同年6月轉入湘軍,在湘軍獨立營任中尉排長。不久,該連編入督署衛隊營,營長唐生智是他保定軍校的同學。此后,李品仙緊緊追隨唐生智,在護法戰爭、湘直戰爭、護憲戰爭中屢建戰功。唐生智升遷一次,李品仙肩上就跟著多增加一顆星豆。到1924年,短短八個年頭,便從排、連、營、團長依次提升為旅長。   1926年6月,唐生智就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兼前敵總指揮,李品仙升為第八軍第三師師長。7月10日,李品仙率第三師主力和友軍一起克復長沙。在這期間,李品仙加入了中國國民黨。次年2月,第八軍擴編,李品仙升任該軍副軍長(唐生智兼軍長),4月,升任軍長,率部留駐武漢,改為衛戍司令部,負責首都武漢三鎮的衛戍事宜。   唐生智所轄李品仙、何鍵部湘軍將領,大都出身于湖南地主豪紳階級,對工農群眾運動極端仇視。1927年6月27日,汪精衛向武漢衛戍司令部秘密下達“清共”的命令,7月15日公開提出“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血腥口號。李品仙奉命立即指揮軍警人員分別出動搜捕共產黨員,查封中共機關,解散漢口總工會及農會,收繳湖北總工會糾察隊的武器,并將蘇聯顧問集中看管準備遣送出境。李品仙縱容部下在武漢大批屠殺共產黨和工農群眾,制造白色恐怖。   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反共后,寧漢之間矛盾并未解決。7月下旬,唐生智發動東征;寧方則命令李宗仁部西討。10月20日,南京政府下令討伐唐生智,免去其本兼各職。唐軍內部分化,腹背受敵。唐生智被迫通電下野,出亡日本。1928年2月,李品仙等唐生智舊部,迫于李宗仁、白崇禧新桂系重重包圍,通電表示愿意接受南京政府改編,投靠桂系。   寧漢戰爭戰火方息,奉系軍閥張作霖又發動了對閻錫山和馮玉祥的討伐。1928年2月,蔣、馮、閻、桂四派決定北上伐奉,將所部改編為四個集團軍。4月5日誓師北伐,由李品仙任第十二路軍總指揮兼第八軍軍長。   1929年3月底,蔣桂戰爭爆發。蔣介石重新起用唐生智,派其攜帶巨款赴唐山,爭取被新桂系改編的湘軍舊部。李品仙第十二路軍中下級軍官都是唐生智一手提拔起來的三湘子弟,在唐生智“脫離桂系,回湖南去”的號召下,立即欣然響應。李品仙等人發表通電,討伐白崇禧,擁護蔣介石,率部重新投效到唐生智麾下。唐將第十二路軍改編為第五路軍,自任總指揮,任命李品仙為副總指揮兼第八軍軍長。是年12月初,唐生智在鄭州呼應馮玉祥部石友三通電反蔣,被蔣介石、閻錫山的聯軍擊潰。第八軍被繳械,士兵亦被中央軍各部隊分別收容編散。此時李品仙已成無兵之將,只得遠走香港。   不久,中原大戰爆發。李品仙應李宗仁、白崇禧之邀,就任為湖南善后督辦,不到半月,桂軍兵敗。李品仙隨李宗仁、白崇禧退回廣西,擔任第四集團軍總部參謀長。1930年底,改任南寧軍官學校校長。1935年夏,擔任總部參謀長。   “七·七事變”爆發后,李品仙被任命為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下轄的第四十八軍參加了上海保衛戰。1937年11月李品仙升任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仍兼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協助李宗仁、白崇禧進行徐州會戰的戰略部署。1938年3、4月間,李品仙令第三十一軍在津浦路南段打擊日寇,將津浦路南段截成數段,圍殲孤立之敵。日軍在北進中已先后損失二千余兵力、戰車百余輛。由于李品仙在津浦路南段正面戰場,以防御戰拖住了北上之日軍,延緩了日軍南北對進會攻徐州的計劃,從而為李宗仁集中第五戰區主力在魯南臺兒莊地區圍殲日軍創造了有利條件,取得了殲滅日本華北方面精銳部隊礬谷、板垣主力一萬余人的大捷。   日軍占領徐州后,又向武漢進攻。1938年6月下旬,李品仙被任命為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擔任大別山及其以南地帶的防守任務。1939年4、5月,李品仙具體指揮了隨(洲)棗(陽)戰役,迫使日軍撤退。李由此獲得了干城獎章。   1939年10月 23日,李品仙擔任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上任后,就與“CC”派合流。制造輿論,迫害由朱蘊山、章乃器等著名人士倡儀成立、共產黨員積極參加的安徽統戰組織“動委會”。李品仙在“改造省政府機構”的幌子下,設置黨政軍總辦公廳,總攬大權,清洗上層進步分子,調換各縣進步縣長,布置各地反共;全省出現了多起暗殺、活埋中共黨員的慘案。李品仙還下令取消安徽人民抗日自衛軍番號,調動軍隊進攻新四軍張云逸、羅炳輝、李先念部,并派主力一部配合江蘇省政府主席兼魯蘇戰區副司令韓德勤東西夾擊,企圖消滅江北新四軍。這時,蔣介石正策劃“圍剿”新四軍的具體行動,企圖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李品仙積極布置其第一七六師進駐長江北岸重要地段,配合顧祝同發動“皖南事變”。“皖南事變”發生后,李被任命為淮南進剿區總司令,集結重兵屢次向新四軍第二師、第七師和淮南、皖中根據地進犯。   李品仙橫征暴斂、搜刮民財,當時有民謠譏諷為“天高三尺,地陷三丈”。即是說,李品仙和桂系在安徽搜刮地皮,地被刮得下陷三丈,天就顯得高了三尺。   1944年12月,李品仙被委任為第十戰區司令長官。   1946年4月,李品仙奉命專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一職。不久,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國民黨軍隊首先在鄂中、蘇中和兩淮地區向中共解放區進攻。由于桂系軍隊是進攻兩淮的主力,特地任命李品仙兼任徐州綏署主任。   1948年6月下旬,白崇禧在武漢主持成立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委任李品仙擔任副長官。   1949年12月底,李品仙抵臺北,不久即給白崇禧發電,說蔣介石和陳誠都希望白回臺灣,白接電后,決意赴臺投蔣。1950年3月,李品仙和白崇禧都被蔣介石委為“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的閑差。僅隔兩年,李品仙即被以“現役屆滿”為由,奉命退休。   李品仙于1987年3月23日在臺北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