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熱水比冷水結冰快?! 下面幾篇文章是網上和雜志上選錄的,前面兩篇是論文,后面兩篇是一位優秀教師的經歷以及該問題的實驗報告。理論上要分析的問題與實際的情況是否一樣呢?大家一定要記得看完并自己做實驗。訪問“科學論壇”討論冷水與熱水結冰先后問題 姆潘巴問題的奧秘1963年,坦桑尼亞的馬干巴中學三年級的學生姆潘巴經常與同學們一起做冰淇淋吃,他們總是先把生牛奶煮沸,加入糖,等冷卻后倒入冰格中放進冰箱的冷凍室內冷凍。因為學校里做的同學多,所以冷凍室放冰格的位置一直比較緊張。有一天,當姆潘巴來做冰淇淋時,冰箱冷凍室內放冰格的空位已經所剩無幾了,一位同學為了搶在他前面,竟把生牛奶放入糖后立即放在冰格中送進了冰箱的冷凍室,姆潘巴只得急急忙忙把牛奶煮沸,放入糖,等不得冷卻,立即把滾燙的牛奶倒入冰格里,送入冰箱的冷凍室內,過了一個半小時后,姆潘巴發現他的熱牛奶已經結成冰而其他同學冷牛奶還是很稠的液體,沒有凍結,這個現象使姆潘巴驚愕不已!他去請教物理老師,為什么熱牛奶反而比冷牛奶先凍結?老師的回答是:“你一定弄錯了,這樣的事是不可能發生的。”后來姆潘巴進了伊林加的姆克瓦高中,他向物理老師請教:“為什么熱牛奶和冷牛奶同時放進冰箱,熱牛奶先凍結?”老師的回答是:“我所能給你的回答是:你肯定錯了。”當他繼續提出問題與老師辯論時,老師譏諷他:“這是姆潘巴的物理問題。”姆潘巴想不通,但又不敢頂撞老師。一個極好的機會終于來到了,達累斯薩拉姆大學物理系主任奧斯玻恩博士訪問該校,作完學術報告后回答同學的問題。姆潘巴鼓足勇氣向他提出問題:如果你取兩個相似的容器,放入等容積的水,一個處于35℃,另一個處于100℃,把它們同時放進冰箱,100℃的水先結冰,為什么?奧斯玻恩博士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不過我保證在我回到達累斯薩拉姆之后親自做這個實驗。”結果他和他的助手做了這個實驗,證明姆潘巴說的現象是事實!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發表在1969年英國《物理教師》雜志上的由姆潘巴和奧斯玻恩兩個撰寫的一篇文章中作了第一次嘗試性的解釋:他們做了一系列的實驗,實驗用的是直徑4。5厘米容積100毫升的硼硅酸玻璃燒杯,同放70毫升沸騰過的各種不同溫度的水。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定量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冷卻主要在于液體表面,冷卻速率決定于液體表面的溫度而不是它的整體的平均溫度,液體內部的對流使得液面溫度維持比體內溫度高(假定溫度高于4℃),即使兩杯液體冷卻到相同的平均溫度,原來熱的系統的熱量損失仍要比原來冷的系統來得多,液體在凍結之前必須經過一系列的過渡溫度,所以用單一的溫度來描述系統顯然是不夠的,還要取決于初始條件的溫度梯度。后來許多人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現這個看來似乎簡單的問題,實際上要比我們的設想復雜得多,它不但涉及到物理上的原因,而且還涉及到微生物作為結晶中心的生物作用問題。從物理方面來說,致冷有四種并存的機制:輻射、傳導、汽化、對流,通過實驗觀察,對結果進行比較,發現引起熱水比冷水先結冰的原因主要是傳導、汽化、對流三者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如果把熱水和冷水結冰的過程敘述出來并分析原因就更能說明問題了:盛有4℃冷水的結冰要很長時間,因為水和玻璃都是熱的不良導體,液體內部的熱量很難依靠傳導有效地傳遞到表面,杯子里的水由于溫度下降,體積膨脹,密度變小,集結在表面,所以在水表面處最先結冰,其次是底部和四周,形成了一個密閉的“冰殼”,這時內層的水與空氣隔絕,只能依靠傳導和輻射來散熱,所以冷卻的速率很小,阻止內層水溫繼續下降的正常進行,另外由于水結冰時體積要膨脹,“冰殼”起著一種抑制作用。盛有100℃熱水那一杯冷凍的時間相對來說要少得多,看到的現象是表面的冰層總不能連成冰蓋,看不到“冰殼”的現象,沿冰水的界面向液體內生長出針狀的冰晶(在初溫低于12℃時,看不到這種現象)。隨著時間的流逝,冰晶由細變粗,這是因為初溫高的熱水,上層水冷卻后密度變大向下流動,形成液體內部的對流,使水分子圍繞各自的結晶中心結成冰,初溫越高,這種對流越劇烈,能量的損耗也越大。正是這種對流,使上層的水不易結成冰蓋,由于熱傳遞和相變潛熱,在單位時間內的內能損耗較大,冷卻速率較大,當水面溫度降到0℃以下并有足夠的低溫,水面就開始出現冰晶。初溫較高的水,生長冰晶的速度較大,這是由于冰蓋未形成和對流劇烈的緣故,最后我們觀察到冰蓋還是形成了,冷卻速率變小了一些,但由于水內部冰晶已經生長而且粗大,具有較大的表面能,冰晶的生長速率與單位表面能成正比,所以生長速度仍然要比較初溫低的水快得多。從生物作用方面來看,水要結成冰,水中需要許多結晶的中心,生物實驗發現,水中的微生物往往是“結晶中心”。而某些微生物在熱水(水溫在100℃以下一點)中繁殖比冷水中快,這樣一來,熱水中的“結晶中心”比冷水中的多得多,加速了熱水結冰的協同作用,圍繞“結晶中心”生長出子晶,子晶是外延結晶的晶核,對流使各種取向的分子都流過子晶,依靠晶體表面的分子力,抓住合適取向的水分子,外延出分子作有序排列的許多晶粒,懸浮在水中,結晶釋放的能量通過對流放出,而各相鄰的冰粒又連結成冰,直到水全部結冰為止。以上是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得出的一些結論和提出的一些解釋。但要真正解開“姆潘巴問題”的謎,對其作出全面定量的令人滿意的結論,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大家一定要記得看完。并可訪問“科學論壇”討論 冷水與熱水結冰先后問題 首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 粘貼。

熱心網友

“姆潘巴現象”是存在的.別相信那瞎做的所謂的實驗來壓人,那怕做了一萬次,也都是白癡!堂堂的中央臺也太輕率地播出! 其實很簡單啊,只要在特定條件下存在一次不就證明那現象存在了嗎?況且還是有多種情況存在呢? 1 )在相同條件下,當容量很少的情況下,熱的在結冰前已經蒸發掉一部分,當達到溫度相同但質量不同的情況下,你說誰先結冰啊! 2)用溫差不大的水做(用100度與10度的水做那是白癡),那溫水下降速度會快,因為溫水的水分子運動速度快,熱交換得也快,無任是傳導還是對流都快,所以當追上低溫水的時候,原來高溫的那個水分子運動速度是有慣性的,所以呢,那當然原來高溫的那杯水先結冰啦 以上都是在沒有蓋子的情況下啊,那中央臺播出的都是有蓋子的情況,愧得他們想得出來!人家姆潘巴說有蓋子了嗎?

熱心網友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物理現象,在上中學的時候我的物理老師就給我們講過。

熱心網友

沒想到這么多人不知道熱水比冷水結冰快不過我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熱心網友

冷卻主要在于液體表面,冷卻速率決定于液體表面的溫度而不是它的整體的平均溫度,液體內部的對流使得液面溫度維持比體內溫度高(假定溫度高于4℃),即使兩杯液體冷卻到相同的平均溫度,原來熱的系統的熱量損失仍要比原來冷的系統來得多,液體在凍結之前必須經過一系列的過渡溫度,所以用單一的溫度來描述系統顯然是不夠的,還要取決于初始條件的溫度梯度。這個是兩位英國科學家在1969年給出的答案

熱心網友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熱水中溶解的氣體少,純度高,所以傳熱要稍微快一些,就好像泡沫塑料和普通塑料一樣.傳熱效果是不一樣的.明白吧

熱心網友

這是特殊現象!

熱心網友

熱得快,蒸發快

熱心網友

熱的快。

熱心網友

好象在電視里看過報道,說某個學校還專門有一個小組做這個試驗研究結果不很清楚

熱心網友

水結成冰需要許多結晶中心。水中的微生物往往是水得以結冰的“結晶中心”。而某些微生物在30℃~40℃以下的水中繁殖得比較快,這一來,熱水中的“結晶中心”比冷水中多得多,冷、熱水中微生物數量的差異,是導致熱水凍結比冷水快的原因。

熱心網友

利用溫度差規律來解釋:當溫度差越大,交換的能量越大。

熱心網友

是不是偽科學至今也沒看到什么權威的說法。不過還有一點,這個試驗本身是不科學的,溫差越大,蒸發的速度也就更快,將100度的水放入0度以下的環境中,容器中的水肯定會蒸發一點,感覺自然也就快了。而這也就不符合了科學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的基本要求!

熱心網友

很簡單,做個實驗就解決,不要被偽科學蒙住。呵呵

熱心網友

我不大信

熱心網友

說了這么多,大家怎么不用冰箱試試`

熱心網友

大家都知道從冰箱里拿出一塊冷凍的豬肉,用熱水浸泡很不容易化開,而冷水很容易化開。反過來推理就是--熱水比冷水結冰快!就這么簡單

熱心網友

我想如果還是找不到滿意的答案就自己親手做做這個實驗。不過我想,這個實驗中,兩杯水的溫度差,兩杯水的質量,冷卻時間等都會對實驗有影響,只說熱水比冷水冷得未免有些籠統,畢竟很多定理都不是絕對的,而是有它的適用范圍。希望你找到答案。

熱心網友

生活中有這個現象,一些熱的物體把它放在冰箱里它就要比冷的物體結冰要快些。這是物理學中一個特殊的現象,至今還沒有一個正常的理論能解釋它。

熱心網友

從物理方面來說,致冷有四種并存的機制:輻射、傳導、汽化、對流,通過實驗觀察,對結果進行比較,發現引起熱水比冷水先結冰的原因主要是傳導、汽化、對流三者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如果把熱水和冷水結冰的過程敘述出來并分析原因就更能說明問題了:盛有4℃冷水的結冰要很長時間,因為水和玻璃都是熱的不良導體,液體內部的熱量很難依靠傳導有效地傳遞到表面,杯子里的水由于溫度下降,體積膨脹,密度變小,集結在表面,所以在水表面處最先結冰,其次是底部和四周,形成了一個密閉的“冰殼”,這時內層的水與空氣隔絕,只能依靠傳導和輻射來散熱,所以冷卻的速率很小,阻止內層水溫繼續下降的正常進行,另外由于水結冰時體積要膨脹,“冰殼”起著一種抑制作用。盛有100℃熱水那一杯冷凍的時間相對來說要少得多,看到的現象是表面的冰層總不能連成冰蓋,看不到“冰殼”的現象,沿冰水的界面向液體內生長出針狀的冰晶(在初溫低于12℃時,看不到這種現象)。隨著時間的流逝,冰晶由細變粗,這是因為初溫高的熱水,上層水冷卻后密度變大向下流動,形成液體內部的對流,使水分子圍繞各自的結晶中心結成冰,初溫越高,這種對流越劇烈,能量的損耗也越大。正是這種對流,使上層的水不易結成冰蓋,由于熱傳遞和相變潛熱,在單位時間內的內能損耗較大,冷卻速率較大,當水面溫度降到0℃以下并有足夠的低溫,水面就開始出現冰晶。初溫較高的水,生長冰晶的速度較大,這是由于冰蓋未形成和對流劇烈的緣故,最后我們觀察到冰蓋還是形成了,冷卻速率變小了一些,但由于水內部冰晶已經生長而且粗大,具有較大的表面能,冰晶的生長速率與單位表面能成正比,所以生長速度仍然要比較初溫低的水快得多。

熱心網友

我覺得"熱水比冷水結冰快"不可能,除非就像樓上的同仁說的,熱水和冷水質量相差很多,或者兩者所處環境不同

熱心網友

液體比固體傳熱快

熱心網友

這是個偽科學。我記的我最早是在9x年小學發的《知識報》上看到的,說是外國一中學生用學校公用冰箱做冰淇凌時,怕被別人把冰箱占滿,就把熱的牛奶放入冰箱,結果他發現牛奶比平時更快結冰了,這一發現后來被人們以這位中學生的名字命名為某某定律。報上還叫我們要向他學習呢,十幾年后我在《讀者》及另外一些媒體上看到了關于這是偽科學的報導。這還是小的呢,我有9x年的《讀者》上面還有后來被貽笑大方的水變汽油的的文章呢。

熱心網友

蠢貨!我告訴你吧!因為冷水的溫度比熱水低,如果同時冷卻的話,那么冷水當然比熱水更快地接近冰點結冰了。明白了嗎?

熱心網友

這個問題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這句話是對的。原因:熱水因為起點溫度比冷水高,所以熱水變冷需要比冷水散發更多的熱量,所以熱水比冷水先結冰。夠簡單吧

熱心網友

冷卻主要在于液體表面,冷卻速率決定于液體表面的溫度而不是它的整體的平均溫度,液體內部的對流使得液面溫度維持比體內溫度高(假定溫度高于4℃),即使兩杯液體冷卻到相同的平均溫度,原來熱的系統的熱量損失仍要比原來冷的系統來得多,液體在凍結之前必須經過一系列的過渡溫度,所以用單一的溫度來描述系統顯然是不夠的,還要取決于初始條件的溫度梯度。這個是兩位英國科學家在1969年給出的答案

熱心網友

生活中有這個現象,一些熱的物體把它放在冰箱里它就要比冷的物體結冰要快些。這是物理學中一個特殊的現象,至今還沒有一個正常的理論能解釋它。 1.熱水的分子動能大,易于傳熱2.分子運動的原因。

熱心網友

如果前提條件不同就可能出現嘛,比如是50克熱水和5000克冷水比,當然是熱水先結冰嘛^_^,再則所用的容器不同也可能啊~重要的是我們要自己去實踐一下才行~理論可以說的天花亂墜,說這樣也可以,說那樣也有道理,你說信誰呢??

熱心網友

我想應該不太可能吧。有什么道理依據嗎?

熱心網友

跟本不可能

熱心網友

看這個網頁吧,說的比較全面,我覺得可信度較高。請注意看全了~

熱心網友

生活中有這個現象,一些熱的物體把它放在冰箱里它就要比冷的物體結冰要快些。這是物理學中一個特殊的現象,至今還沒有一個正常的理論能解釋它。

熱心網友

這個故事產生于西方的某個愚人節,后來,這篇文章不知怎么被選進了大學的英語課本,于是愚人節的故事便以事實流傳開來。其實沒有這回事.

熱心網友

這是一個愚人節故事,不是真的

熱心網友

這個我倒不知道.熱水比冷水結冰快嗎?高手來吧.用到量子力學呀.我想是跟量子學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