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市場是這樣一個市場:一大群智力相當的人,面對大致相同的市場資料,使用大致相同的分析預測手法,遵循眾所公認的交易規則,進行一場零和游戲。其結果既有少數高手從幾千、幾萬元起家,累計了數千萬乃至數億元的財富,亦有蕓蕓大眾始終小賺大賠,直至血本殆盡猶不知自己究竟失敗在哪里。  對于大多數小額投資人來說,他們的處境更為不利:經驗有限,要為每一個自己未遇過的陷阱交一次可觀的學費;資本有限,常常剛入外匯市場之門,已彈盡糧絕;資料的占有方面也處于劣勢。因此,一般大眾在這場充滿魅力的零和游戲中,往往成了墊底的犧牲品。

熱心網友

寫這個話的人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什么叫零合游戲,外匯市場(廣義的外匯市場包括了以外幣計價的債券市場和場外股票市場),即使是比較單純的貨幣市場其所包含的知識都是浩如煙海的,僅僅能看懂所謂的“技術分析圖表”就可以“認識”整個市場,成為專家了?真是夜郎自大。有些人連最基本的貨幣市場交易準則都說不清楚,更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作什么樣的交易。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就知道外匯市場有多復雜了:1998年香港狙擊金融大鱷作為索羅斯一方,其使用的策略是擾亂證券市場需求,迫使港府降低短期貼現率,最終逼迫港幣貶值。其目的是使得港幣貶值。為什么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那是因為整個東南亞在以前10年的經濟發展中固定資產投資過熱導致通貨膨脹(這是從去年以來美聯儲加息的原因之一)。在這里表面上的基本知識就有4部分——利率杠桿的使用、宏觀經濟調控、資本市場(特指證券市場)以及衍生產品交易的管理以及匯率政策和匯率控制(港幣和美元的匯率)。而深層次的,為了達成目的索羅斯的幕僚們需要計算恒生期指的波動規律、利率變動帶來的市場需求變動以及可能的利率變動幅度,解決問題所需要的資金量,等等這些計算不是靠K線圖表來計算的,而是靠統計學的方法來計算的,僅僅是對恒生期指的交易就需要至少兩個模型來確定美元的投入數量和波動幅度(美元投入的邊際效益以及恒生期指的波動概率統計兩個模型),其它的就不多說了,美元和港幣的利率差異以及匯率波動模型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所清楚的。作為中央政府和香港方面的策略是調動現鈔外匯儲備,不改變貼現率和短期利率,從市場供需關系解決證券市場的不穩定問題,最終解決港幣幣值問題。在這里統計學和數學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為我們的策略中將敵對方的一個變量——短期利率——變成了常量,這時候我們只需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個是需要動用多少現鈔外匯儲備,第二個是保障香港恒生期指的穩定需要多少現金。其中第二個問題看上去是可以在圖表上解決的,但是,在1998。7。28當周以及7。28當天投入的資金量和必須儲備的資金量是多大,這個需要非常細致的計算的。在狙擊金融大鱷的事件里不僅僅需要宏觀經濟調控和貨幣學、統計學、數學方面的知識,作為索羅斯一方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缺乏歷史和政治的知識,幾十億美元的損失啊。這只是單一地區的貨幣市場的一場戰斗,全球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的交易,需要的知識更加豐富,知識體系更加龐雜,甚至于專業的模型的建立往往是使用量子力學的某些知識衍生出來的,不錯,整個衍生產品市場玩的是零合游戲,而大家知道嗎?零合游戲本身就是力學的理論,從宏觀的能量守恒定律到微觀的弱力作用下的宇秤不守恒這些東西形成的物理世界才叫做零合,會幾個名詞,看過幾年圖表就能把握整個市場了,就可以說大投資與小投資了?衍生工具的使用早就已經把你裝在陷阱了事實上,普通投資者也可以去做衍生產品交易,但是前提是,不能把衍生產品交易當做投機工具,永遠記住衍生產品是“衍生的”,它是為了規避或者抵消風險的。常說“某某位置有大型期權”,真正有幾次在那個“某某位置”出現了風云變換呢?幾乎沒有,為什么,買方買期權是用來對沖風險的,賣方賣出期權后,在期權的跨度范圍內早就做過對沖了,如果等到行情到達到期權位置再對沖,賣期權的人不早死光了。恕我直言,在金融市場賺錢的有兩種人,一種是國家政府,另一種是默默無聞的人,讓你永遠也猜不透他再想什么的人,索羅斯默默無聞了那么多年才有了92年的英國和97年的東南亞,他老大現在又默默無聞了。

熱心網友

其實任何一個行業,都不是 眾樂樂的,還是看個人水平,很正常

熱心網友

專家說得好,樓上說得也叫妙,如果你這樣想,那么我覺得這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不要做了,因為成功永遠屬于少數人。可是,既然有少數人存在,我們為什么不努力一下,成為那少數分子呢???

熱心網友

總結的不錯,但我既然入匯市就沒打算永做一般大眾.

熱心網友

一將功成萬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