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種微妙的教育藝術。高明的懲罰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將幫助爸爸媽媽讓寶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正確的禮儀和是非觀念。所以,為了孩子的將來,當孩子犯錯誤時,運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懲罰是完全必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年幼的孩子難免會因為淘氣、懶惰等緣故而有意、無意犯各種錯誤,這是一個讓爸爸媽媽十分頭疼的問題。1歲前,孩子還太小,身體協調能力比較差、思維方式也比較單一,犯錯誤往往不是故意的,這時,爸爸媽媽完全可以無條件地原諒寶寶。但當孩子1歲以后,有些時候,爸爸媽媽就不能太縱容寶寶了,因為這時的小家伙已逐漸具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在爸爸媽媽說教無效的情況下,適當的懲罰就要顯神威了。 但懲罰也不是沒有原則的。不恰當的懲罰往往會傷害年幼孩子稚嫩的感情,影響家長和孩子之間和諧的親子關系,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著負面的作用。下面,我們將闡釋幾條懲罰的原則,希望能給爸爸媽媽有所幫助和啟示: 1 犯了錯誤就要懲罰。 告訴孩子,只要他犯了錯誤,無論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都要受到懲罰。比如:孩子在生氣時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雖然不是故意的,爸爸媽媽也應該告訴他這是他的過錯。他雖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后果,但仍要負責賠償。 但同時一定要告訴孩子,如果他是無意的,并勇于承認錯誤,爸爸媽媽將會相信他,并減輕對他的懲罰。如果他隱瞞事實和逃避責任,他將受到加重的懲罰。這樣就可以從小培養孩子誠實、負責的性格。 而且懲罰必須堅決,要進行到底,要讓他們知道做錯事就要受到懲罰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應,否則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難保證實施的有效性了。 2 要依照規則進行懲罰 爸爸媽媽平時就應早和孩子協商制定一個獎懲規則,孩子自己會知道在犯錯后將要受到什么樣的懲罰。這樣,孩子平日就會有所注意,從而減少犯錯誤的幾率。當孩子犯錯誤后,家長應平息自己的情緒,不要一時沖動而妄自隨性懲罰孩子,而應該按照已定好規則行事。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樣的錯誤,也應該按規則進行和以前相同的懲罰,這樣爸爸媽媽才能在孩子心目中樹立威信。 3 懲罰的原因要講清楚 在懲罰孩子前,一定要向孩子解釋受懲罰的原因,避免孩子稀里糊涂地就接受了懲罰。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他為什么會受到懲罰,他這樣做是不對的。需要注意的是,爸爸媽媽一定要告訴孩子什么是正確的做法,不要讓孩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有家長為孩子提供了正確的模板,讓孩子知道了該怎么做才對,他才能對照著去做。 4 懲罰的方式靈活多變 有些爸爸媽媽在孩子犯錯后,不分青紅皂白就是一通訓斥和抽打,其實打罵是最不可取的懲罰手段,它常常會傷害到孩子的情感:或者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或者是壓抑孩子的好動、好奇、天真的個性。 其實懲罰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選取行之有效的懲罰方式。如果孩子很內向、很敏感,那么建議爸爸媽媽不要采用罰站等硬性懲罰方式,而是采用一些含蓄的懲罰方式,比如借助寓言、故事、童話,適當加以引申發揮,旁敲側擊,委婉地給予批評教育,或是懲罰他陪著爸爸媽媽一起干家務等等;如果孩子很好勝、很倔強,那不妨采取故意冷淡的方式進行冷處理,使之感到無聲的懲罰,從而反省自己的過失。 5 懲罰要適度 爸爸媽媽應根據孩子犯的具體錯誤具體處理,不要搞“一刀切”,無論什么錯誤都用一種懲罰手段。 孩子犯錯性質是不同的,爸爸媽媽應分清緣由來進行處理。對于那些故意的、嚴重的錯誤,要嚴懲;對于那些無意的、輕度的則應從輕懲罰。不要讓孩子因犯了一個小小錯誤而受到過度嚴厲的懲罰,這樣會讓孩子因恐懼而拒絕承認錯誤。 6 就事論事 在懲罰孩子時,家長經常犯的毛病就是將孩子以前犯的錯誤都翻出來,前后聯系,越想越氣,結果往往一個小錯誤引發了一場大懲罰,使孩子從中受到傷害。爸爸媽媽懲罰孩子時,應對事不對人,不要總是去翻舊賬,避免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壓力。 7 要及時懲罰 不要對孩子說“等你爸爸回來再收拾你”之類的話語,這并不適合幼兒的實際情況。因為小孩子沒有什么時間觀念,等到他被懲罰時,早已忘了懲罰的原因了。所以懲罰應及時,即發現孩子犯了錯誤之后,及時進行懲罰,指出其錯誤所在和應該承擔的后果。比如發現孩子將家中的玻璃器具打破了,要及時指出其錯誤,并要求他立即將破碎的玻璃打掃干凈,而不能等時過境遷,再來懲罰他。 8 家長態度要保持一致 在對孩子實施懲罰時,家長的態度一定要保持一致,如果父親不讓孩子出去玩,而母親卻將孩子放了出去,就會導致孩子對懲罰不以為然,覺得父母中有一方袒護自己,也就更不聽話,從而收不到懲罰的效果。 9 注意懲罰的場所 對孩子進行懲罰應避免在公共場所和外人面前,幼兒固然小,但也是有自尊的,當眾不留情面的懲罰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10 懲罰后的安撫 孩子受到懲罰改正錯誤以后,爸爸媽媽要適時地對孩子進行言語和行動上的肯定,不要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受重視了、被冷落了。爸爸媽媽要讓孩子明白,他之所以受到懲罰,并不是他因為他是個壞孩子,并不是爸爸媽媽不喜歡他,而是他這件事情做的不對。 有些年幼的孩子在受罰后,會自卑地認為自己不是個好孩子,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了,從而情緒低落。這時,爸爸媽媽一定給予安慰,告訴他爸爸媽媽還是喜歡他的,只是不希望他做錯事而已,父母真心愛他,希望他能學好。這將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心理安慰,并為了獲得爸爸媽媽的繼續疼愛而避免犯錯。 孩子在深索中學習與成長,缺點、錯誤在所難免。因此要慎用懲罰,只有真正愛護并充分理解孩子,才能正確運用懲罰,才能讓懲罰起到積極的作用。。
熱心網友
氣氛很好的時候,您可以親切的問問孩子為什么做出了讓爸爸或媽媽很傷心的事. 我想寶寶會說出來的. 要么就直接一些的把寶寶做的錯事后的一些父母的觀點說出來.讓寶寶感到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了多大的不便時,寶寶以后就會多加注意啦!
熱心網友
聽孩子說當然好可恨的是孩子有時不說
熱心網友
聽孩子的訴說是很重要,但是要注意"度"的把握,如果給孩子過多的機會來說他的理由,就會造成孩子一味推委責任,不能及時認識錯誤. 我覺得提問者的問題很好:"孩子做了錯事,該如何引導?".確實,孩子犯錯很正常,關鍵是家長和老師怎么去引導他.通過引導,讓他認識錯誤很改正錯誤. 要引導,就要首先明確的告訴他他做錯了,然后給他講道理,(應該以成年人的道理為主,這就要看是多大的孩子了,不同年齡段的教育要用不同的語言和方法),最后當然還是要給孩子申訴的機會,這個時候就要好好聽聽孩子怎么訴說了,
熱心網友
許多家庭中每當孩子做錯了事,家長往往不給孩子申辯的機會,更不愿傾聽孩子的訴說。 處于成長期的兒童,明辨是非的能力雖不是很強,但也有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他們每做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理由。因此,當孩子發生問題時,家長應冷靜下來,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尊嚴,給孩子訴說的權利,從訴說中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機,然后因勢利導把準脈搏,幫助孩子提高認識問題的能力。 然而,有些家長卻沒認識到傾聽孩子訴說的重要性。孩子一旦有問題,總以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評判孩子所做的一切,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孩子因失去說話的權利或自己的話得不到父母的信任,只好將委屈和不滿藏在心底。此時家長失去的不僅是一次深入了解孩子思想活動的機會,更會使孩子產生與父母對抗的心理。 傾聽孩子的訴說,充分尊重孩子說話的權利是一種家教藝術。父母應該認識到對孩子的教育不應該是單向的,而應該是互動的,只有尊重孩子,孩子才會信任父母,愿意說出自己的真心話。向父母傾訴更能讓孩子就此跳出壓抑的心境,克服自卑感,增強自信心。 一味指責和粗暴的說教,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結癥。傾聽孩子的訴說,開啟孩子的心扉。不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