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人民幣理財全線停辦 售出產品收益不受影響 -------------------------------------------------------------------------------- 2005-04-07 13:20 銀監會曾專門對人民幣理財產品進行過規范,其中包括商業銀行不得承諾最后的保底收益,內部建議商業銀行人民幣理財預期收益不超過3%等。如今,新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暫停發售,已經發售的產品收益率是否也會跟著減少? 老投資者收益仍有保障光大銀行一位人士表示,銀行去年銷售產品時,都會與投資者簽訂合同,合同中承諾的都是固定收益,這樣即便貨幣市場利率產生變化,也不會影響到投資者的收益率。即便銀行后來將“固定收益”轉換成了“預期收益”,由于銀行已經鎖定了央行當時發行的央行票據,因此投資者的原收益也是有保障的。 曾遭眾多百姓追捧、風光一時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如今面臨著有可能被全面停止的窘境。據調查,央行3月17日上調住房貸款利率的同時,下調超額存款準備率的政策效力,已經在貨幣市場中顯現。而與貨幣市場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也被推向了極其尷尬的位置。 各家銀行停止發售新產品 與定期儲蓄相比,人民幣理財收益曾高高在上,有銀行去年把一年期產品最高收益推高到3。17%,比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高出將近一個百分點,而且人民幣理財產品不用繳納利息稅。不過據北京工行、光大、招商、民生等多家銀行介紹,現在除了招商銀行在4月1日到4月5日期間還在發行少量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以外,其余銀行從今年3月21日以后,都沒有發行任何期限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同時,各行最后一期產品的收益率也已經回落到了一年期產品2。7%到2。9%左右。 “光大已經暫停了人民幣理財新產品的發售,具體什么時候再發要觀察一段時候再說。”最早推出人民幣理財的光大銀行資金部副總周紅紅如是說。而工行、民生有關人士也紛紛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現在整個貨幣市場的收益率都在下降,人民幣理財市場收益率也跟著往下走。如果人民幣理財產品與定期儲蓄收益相比沒有什么優勢,即使推出來,發售上也可能成問題。 理財產品為何突然失寵 人民幣理財產品曾創造過“3個月銷售300億”的驕人戰績,成為去年銀行中間業務的最大亮點,更有業內人士估計,今年人民幣理財的規模將超過1000億。可是在2005年剛剛過了3個月,各家銀行對待人民幣理財的態度就有180度的大轉彎,是什么因素束縛住了各大行的手腳? “一定要注意到3月17日央行下調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對整個市場的影響。”一位銀行人士這樣提醒。據了解,央行在3月17日將超額準備金率從1。62%下調到0。99%,下調幅度相當大。 該人士進而解釋說:“根據央行《200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04年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24。1萬億元,金融機構超額存款準備金率達5。25%,這就意味著金融機構在央行有1。265萬億元的超額存款準備金。貨幣市場的資金量非常充裕,這必然會立即影響到貨幣市場中央行票據、金融債等其他品種的利率水平。” 央行票據、國債、金融債恰恰是各家商業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的主要投向。 各家銀行以往靠建立債券池來獲取收益,再把部分收益轉給投資者,如今債券池的整體收益大幅下降,各商業銀行顯然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人民幣理財今后難推出 有銀行人士分析說,按照目前情況,人民幣理財產品在短期的一年半年內,重新推出的可能性都非常小,就是從長期來看,前景也非常渺茫。。
熱心網友
持有者收益不受影響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人民幣理財全線停辦 售出產品收益不受影響 -------------------------------------------------------------------------------- 2005-04-07 13:20 銀監會曾專門對人民幣理財產品進行過規范,其中包括商業銀行不得承諾最后的保底收益,內部建議商業銀行人民幣理財預期收益不超過3%等。如今,新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暫停發售,已經發售的產品收益率是否也會跟著減少? 老投資者收益仍有保障光大銀行一位人士表示,銀行去年銷售產品時,都會與投資者簽訂合同,合同中承諾的都是固定收益,這樣即便貨幣市場利率產生變化,也不會影響到投資者的收益率。即便銀行后來將“固定收益”轉換成了“預期收益”,由于銀行已經鎖定了央行當時發行的央行票據,因此投資者的原收益也是有保障的。 曾遭眾多百姓追捧、風光一時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如今面臨著有可能被全面停止的窘境。據調查,央行3月17日上調住房貸款利率的同時,下調超額存款準備率的政策效力,已經在貨幣市場中顯現。而與貨幣市場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也被推向了極其尷尬的位置。 各家銀行停止發售新產品 與定期儲蓄相比,人民幣理財收益曾高高在上,有銀行去年把一年期產品最高收益推高到3。17%,比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高出將近一個百分點,而且人民幣理財產品不用繳納利息稅。不過據北京工行、光大、招商、民生等多家銀行介紹,現在除了招商銀行在4月1日到4月5日期間還在發行少量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以外,其余銀行從今年3月21日以后,都沒有發行任何期限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同時,各行最后一期產品的收益率也已經回落到了一年期產品2。7%到2。9%左右。 “光大已經暫停了人民幣理財新產品的發售,具體什么時候再發要觀察一段時候再說。”最早推出人民幣理財的光大銀行資金部副總周紅紅如是說。而工行、民生有關人士也紛紛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現在整個貨幣市場的收益率都在下降,人民幣理財市場收益率也跟著往下走。如果人民幣理財產品與定期儲蓄收益相比沒有什么優勢,即使推出來,發售上也可能成問題。 理財產品為何突然失寵 人民幣理財產品曾創造過“3個月銷售300億”的驕人戰績,成為去年銀行中間業務的最大亮點,更有業內人士估計,今年人民幣理財的規模將超過1000億。可是在2005年剛剛過了3個月,各家銀行對待人民幣理財的態度就有180度的大轉彎,是什么因素束縛住了各大行的手腳? “一定要注意到3月17日央行下調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對整個市場的影響。”一位銀行人士這樣提醒。據了解,央行在3月17日將超額準備金率從1。62%下調到0。99%,下調幅度相當大。 該人士進而解釋說:“根據央行《200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04年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24。1萬億元,金融機構超額存款準備金率達5。25%,這就意味著金融機構在央行有1。265萬億元的超額存款準備金。貨幣市場的資金量非常充裕,這必然會立即影響到貨幣市場中央行票據、金融債等其他品種的利率水平。” 央行票據、國債、金融債恰恰是各家商業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的主要投向。 各家銀行以往靠建立債券池來獲取收益,再把部分收益轉給投資者,如今債券池的整體收益大幅下降,各商業銀行顯然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人民幣理財今后難推出 有銀行人士分析說,按照目前情況,人民幣理財產品在短期的一年半年內,重新推出的可能性都非常小,就是從長期來看,前景也非常渺茫。。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已持有者收益有保障 銀監會曾專門對人民幣理財產品進行過規范,其中包括商業銀行不得承諾最后的保底收益。如今新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暫停發售,已經發售的產品收益率是否也會跟著減少? 業內人士表示,各家銀行開辦人民幣理財業務的做法是先建立債券池。由于匹配的品種都有明確的期限、收益率,因此在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之初就能明確地計算出產品到期時的收益率水平。 銀行去年銷售產品時,都會與投資者簽訂合同,合同中承諾的都是固定收益,這樣貨幣市場利率產生變化,也不會影響到投資者的收益率。即便銀行后來將“固定收益”轉換成了“預期收益”,由于銀行已經鎖定了央行當時發行的央行票據,因此投資者的原收益也是有保障的。
熱心網友
不受影響
熱心網友
人民幣理財全線停辦 售出產品收益不受影響 -------------------------------------------------------------------------------- 2005-04-07 13:20 銀監會曾專門對人民幣理財產品進行過規范,其中包括商業銀行不得承諾最后的保底收益,內部建議商業銀行人民幣理財預期收益不超過3%等。如今,新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暫停發售,已經發售的產品收益率是否也會跟著減少? 老投資者收益仍有保障 光大銀行一位人士表示,銀行去年銷售產品時,都會與投資者簽訂合同,合同中承諾的都是固定收益,這樣即便貨幣市場利率產生變化,也不會影響到投資者的收益率。即便銀行后來將“固定收益”轉換成了“預期收益”,由于銀行已經鎖定了央行當時發行的央行票據,因此投資者的原收益也是有保障的。 曾遭眾多百姓追捧、風光一時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如今面臨著有可能被全面停止的窘境。據調查,央行3月17日上調住房貸款利率的同時,下調超額存款準備率的政策效力,已經在貨幣市場中顯現。而與貨幣市場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也被推向了極其尷尬的位置。 各家銀行停止發售新產品 與定期儲蓄相比,人民幣理財收益曾高高在上,有銀行去年把一年期產品最高收益推高到3。17%,比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高出將近一個百分點,而且人民幣理財產品不用繳納利息稅。不過據北京工行、光大、招商、民生等多家銀行介紹,現在除了招商銀行在4月1日到4月5日期間還在發行少量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以外,其余銀行從今年3月21日以后,都沒有發行任何期限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同時,各行最后一期產品的收益率也已經回落到了一年期產品2。7%到2。9%左右。 “光大已經暫停了人民幣理財新產品的發售,具體什么時候再發要觀察一段時候再說。”最早推出人民幣理財的光大銀行資金部副總周紅紅如是說。而工行、民生有關人士也紛紛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現在整個貨幣市場的收益率都在下降,人民幣理財市場收益率也跟著往下走。如果人民幣理財產品與定期儲蓄收益相比沒有什么優勢,即使推出來,發售上也可能成問題。 理財產品為何突然失寵 人民幣理財產品曾創造過“3個月銷售300億”的驕人戰績,成為去年銀行中間業務的最大亮點,更有業內人士估計,今年人民幣理財的規模將超過1000億。可是在2005年剛剛過了3個月,各家銀行對待人民幣理財的態度就有180度的大轉彎,是什么因素束縛住了各大行的手腳? “一定要注意到3月17日央行下調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對整個市場的影響。”一位銀行人士這樣提醒。據了解,央行在3月17日將超額準備金率從1。62%下調到0。99%,下調幅度相當大。 該人士進而解釋說:“根據央行《200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04年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24。1萬億元,金融機構超額存款準備金率達5。25%,這就意味著金融機構在央行有1。265萬億元的超額存款準備金。貨幣市場的資金量非常充裕,這必然會立即影響到貨幣市場中央行票據、金融債等其他品種的利率水平。” 央行票據、國債、金融債恰恰是各家商業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的主要投向。 各家銀行以往靠建立債券池來獲取收益,再把部分收益轉給投資者,如今債券池的整體收益大幅下降,各商業銀行顯然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人民幣理財今后難推出 有銀行人士分析說,按照目前情況,人民幣理財產品在短期的一年半年內,重新推出的可能性都非常小,就是從長期來看,前景也非常渺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