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在不同貨幣制度下的特點是什么?

熱心網友

關于匯率理論有哪些學說? 匯率理論作為國際金融理論的一部分,伴隨著匯率制度經歷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由一種附屬理論逐漸發展成一種獨立的理論。 (1)中世紀時的匯率理論 早在十四世紀初,法國的學者亞歷桑德羅就對匯率變動作了研究,并指出匯率的變動主要受風險和心理因素的影響。中世紀的學者倫提烏斯。羅道爾波利斯的公平評價理論認為,匯率決定于兩國貨幣的供求,這種供求又取決于人們對兩國貨幣的公共評價,因而又被稱為供求理論。 (2)重商主義的匯率理論 重商主義者把貨幣看成是唯一的財富。因此,他們主張要盡量多出口、少進口,以防止貨幣的流出,甚至主張用行政手段禁止貨幣的流失。故此,他們特別注意影響商品進出口和貨幣輸出入匯率變化。 梅林斯在1620年前后提出了匯率的“貨幣供應論”。他指出匯率是一國貨幣表示另一國貨幣的價格。他認為,如果匯率以每單位英國貨幣可兌換的外幣來表示,外幣稀缺時,英國貨幣價格下降而外幣價格上升。此外,他已經認識到投機是影響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之一。梅林斯主張實行外匯管制,以實現匯率的穩定。而匯率應當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上,這就是鑄幣平價。 米塞爾敦認為導致英國貨幣流失的并不是鑄幣的貶值和投機行為,而是英國的貿易逆差。他認為,外匯交易從而鑄幣的移動,純粹是貿易差額所決定。因此,米塞爾敦的理論又被人稱為貿易差額論。 托馬斯.孟并不主張由政府禁止金銀的輸出。他認為只要保持貿易順差,商品輸出和貨幣輸出沒有不同,因為他堅信貿易順差會把更多的貨幣帶回國內。他已認識到外匯的供求是影響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  (3)經濟學家的匯率理論 1。洛克的匯率理論 洛克在《論降低利息和提高貨幣價值的后果》中,闡述了他的匯率理論觀點。洛克的理論基于他的貨幣數量論。洛克認為,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是以下兩個因素決定的:其一是,兩國各自擁有的貴金屬(白銀)的多少;其二是貿易差額。 洛克認為,貿易差額是否影響貨幣的匯率,取決于以下四種因素:第一,應從國外收回的貨幣量的大小;第二把硬幣帶回國內的困難和危險程度;第三,把錢存放在國外的風險程度;第四,國內急需的資金狀況。 克里斯蒂寧指出,貨幣只不過是一種計價單位并普遍地被人接受,以便用來計算商品勞務及貴金屬的價格。他認為貨幣供應量的增加能同時引起物價的上漲和匯率的下跌。但是克里斯蒂寧認為,匯率的變動與國內物價上漲是兩個獨立的過程,一般說來匯率的變動并不受國內物價變動的影響,而是直接受外國貨幣需求的影響。 2。大衛。休漠的匯率理論 十八世紀的英國經濟學家大衛。休漠和康替龍提出了“鑄幣點機制理論”。他們在貨幣數量論的基礎上,認為商品的價格隨貨幣數量的變化而發生嚴格的正比例變動,所以他們認為匯率決定于國際收支,國際收支逆差會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超過一定的限度(鑄幣點)時則會引起黃金輸出,從而鑄發國際收支調節的鑄幣----物價流動機制,使物價降低,刺激出口。 3。約翰。穆勒和馬歇爾的匯率理論 約翰。穆勒在其名著《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對匯率理論也作了論述。他認為,在金本位制度下匯率的變動可調節貿易收支的差額。 馬歇爾也注意過匯率問題,他是第一個區別了國內因素和國外因素引起貨幣貶值的不同的人。 4。戈遜的國際借貸說 1861年,英國經濟學家戈遜在總結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出版了《外匯理論》一書,提出了匯率的國際借貸說,或稱外匯供求說從而第一次出現了系統的外匯理論。 戈遜認為,匯率的變動主要取決于外匯市場外匯資金的需求與供給,而外匯的供求則起源于本國與外國之間的借貸。戈遜認為,利率的變動會引起國際資金的流動,而國際資金的流動又會影響即期匯標的價格,從而對匯率產生影響。 (4)馬克思的匯率理論 馬克思認為,匯率的變動是一個受諸多因素影響的綜合的過程,只要會引起對外的現金收付,都會影響一國貨幣匯率的變動。但是,只要不涉及到現金收支的兩國之間的商品交易或債權債務關系,則不會影響匯率的變動。同時,人們的心理因素及利率水平都能影響匯率的變動。 馬克思認為,匯率運動是客觀經濟運動的一部分,同時又同客觀經濟運動是互相適應的。當一國對外支付大于外國對該國的支付時,該國貨幣的匯率趨于下跌;反之,則該國貨幣的匯率則趨于上漲,但匯率的下跌和上漲不是無限地進行的,而是自動恢復平衡。 馬克思認為,匯率是一種市場價格信號,匯率能“表示國際支付狀態和不同市場利息率狀態”匯率作為貨幣的價格,具有折算功能,使不同國家的價值單位具有了可比性。 (5)購買力平價說 1。基本理論 購買力平價說是由瑞典的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提出的一種匯率決定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中心思想是:在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的匯率是由兩國貨幣的購買力的對比關系決定的,而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又可以用兩國各自的物價水平來表示。即是:兩國貨幣的匯率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來確定。 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學說又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是指,在一定的時點上,兩國貨幣的匯率決定于兩國貨幣各自購買力之比,則兩國貨幣的匯率“決定兩國一般物價水平之商”。 R=PA/PB其中:R為絕對購買力平價下的匯率; PA為A國的一般物價水平; PB為B國的一般物價水平; 卡塞爾又進一步地指出,“當兩種貨幣都發生通貨膨脹時,它們的名義匯率,等于其過去的匯率乘以兩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商”。用公式表示是: R1=R0(IA/IB)其中:R1代表通貨膨脹后兩國貨幣間的新的匯率; R0代表兩國通貨膨脹前兩國貨幣的匯率,又稱基期匯率; IA代表A國的通貨膨脹率,IB代表B國的通貨膨脹率。相對購買力平價的計算公式是: e= p_ p*其中:-百分比變化; e為條件不嚴格的相對購買力平價; p為某一國家的一般物價水平; p*為另一國家的一般物價水平。 2。對購買力平價說的平價 首先,卡塞爾認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兩國的物價水平)可以決定兩國貨幣的匯率,這說明卡塞爾正確地抓住了事物之間的真實的聯系。其次,如果兩國的正常貿易關系因某種原因而中斷以后,在恢復正常的貿易關系時購買力平價就能為均衡匯率的確定提供一個好的目標,而事實上也的確沒有比這更好的指標。再次,購買力平價決定了匯率的長期趨勢,即撇開短期內影響匯率波動的各種短期因素,從長期來看,匯率的走勢與購買力平價的趨勢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購買力平價為長期匯率走勢的預測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目標。 (6)匯兌心理說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針對各國貨幣相繼貶值、匯率頻頻波動、外匯市場混亂無序的現象,以阿夫塔里昂為首的法國學派提出了匯兌心理說,來解釋匯率運動的這種無秩序的現象。 外匯匯率取決于外匯的供求,而外幣需求產生的原因則是由于它可以用來購買外國的商品或勞務以滿足人們的欲望。因外幣對每個人的邊際效用不同,故每個人對外幣的主觀評價各異。但在外匯市場上,因受每個人的主觀評價的影響而變動的外匯供求,會自動地趨于平衡,在這個均衡點上供求雙方所接受的價格即是匯率,它是外匯供求雙方對外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表現。 (7)均衡匯率理論 1934年,英國經濟學家格里高利首先提出了均衡匯率的概念。他指出:均衡匯率應該固定在或釘住某一水平,而且在以后的若干年內要能夠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第一,國內外現有的自然資源、設備、技術、成本以及正常的就業水平和關稅等條件下,使國際收支能在一定時期內不受到不適當的壓力;第二,該國從國外取得長期借款或向國外進行長期貸款的意愿和能力,不受到不適當的壓力;第三,沒有黃金的大量外流。努克斯給均衡匯率下了一個更為簡潔的定義,即“均衡匯率是這樣一種匯率,它在一定時期內,使國際收支維持均衡而不引起國際儲備凈額的變動”。均衡匯率是在三年左右的時間內,維持一國國際收支均衡狀態而不致造成大量失業或求助于貿易管制時的匯率。 (8)利息平價理論 1923年,凱恩斯在《論貨幣的改革》一書中指出,遠期匯率同即期匯率之間的差價,如果按年百分率來表示,傾向于等于兩個不同金融中心之間利息的差額。并且,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差價,還傾向于按照供求狀況,圍繞這些利息平價上下波動。 利息平價理論的中心思想是這樣一個命題:在沒有交易成本的情況下,遠期外匯升水(亦即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百分率差額)必定等于利差(在同樣的時間區間上所度量的)。 利息平價理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假設,這就是未抵補的利息平價。其含義是:在沒有風險規避的狀況下,如果投機者預期本幣的貶值率大于本幣匯率的遠期貼水,這時將拋售遠期外匯購買即期外匯通過這些套購活動,遠期外匯的升水可以反應本幣的預期的貶值率。 根據利息平價理論,得出如下結論:1。如果國內利率與國外利率相等,則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也相等,即遠期差價(升水或貼水)等于零。2。若國內利率高于外國利率,則遠期外匯差必為升水。3。若國外利率高于國內利率,遠期差價必為貼水。4。升水約等于國內利率高于國外利率之差,而貼水則約等于國外利率高于國內利率之差。 (9)凱恩斯主義的匯率理論 該理論認為,市場匯率不過是一種市場價格,它也是由市場上供給和需求雙方的力量來決定的。外匯的供求是由國際收支尤其是商品和勞務收支(經常項目的主體部分)引起的,供求的均衡實際上就是國際收支均衡。因此,可以推論:匯率決定于國際收支,尤其是經常項目收支狀況,而經常項目收支狀況則又取決于一國的國民收入的狀況。 (10)最適度貨幣區理論 1961年,蒙代爾發表了《論最適度貨幣區理論》一文,提出了他的最適度貨幣區理論。蒙代爾認為,應該根據生產要素可否自由流動來劃分區域。在某些區域內,如果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即可作為一個最適度的貨幣區。 麥金農就提出了另一種劃分標準,即按經濟的開放程度作為劃分最適度貨幣區的標準。對一些相互間經濟貿易關系密切的開放經濟來說,組成一個貨幣區,相互之間保持匯率的穩定,是十分有利的。而對于與其貿易往來不太密切的地區,則實行彈性匯率比較有利。 (11)新凱恩斯主義的匯率理論 該理論認為匯率決定于外匯的供求,而經常項目的變動是決定外匯供求的最主要的因素。但是,同凱恩斯主義匯率理論不同,阿爾吉認為,經常項目的變動是受兩國的國民收入、兩國的物價水平及兩國貨幣匯率本身的影響。本國出口主要取決于匯率、兩國的相對價格水平、外國國民收入的影響。本國居民的國外資產的積累,它主要受兩國的利率差及對未來匯率變化預期的影響。 根據凱恩斯主義匯率理論,當KA=CA時,外匯供需平衡,此時匯率處于均衡匯率水平上。均衡匯率水平是由本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貨幣工資率、外國的國民收入、價格水平、利率水平以及對兩國貨幣匯率預期等因素決定的。 (12)貨幣主義的匯率理論 貨幣主義的匯率理論是在七十年代初期,由經濟學家約翰遜及其他一些經濟學家創立的一種匯率理論。該理論實際上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貨幣學派的貨幣理論發展起來的。該理論有如下幾個重要的假定: 1。存在著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即存在著資本的充分流動性及本國資產和外國資產之間的充分可替代性。 2。存在著高效率的商品市場,自由的商品套購活動能保證“一價定律”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從而世界各地同一種商品的價格,按共同的貨幣計算,價格相同。 3。存在著高效率的外匯市場,市場參加者能根據所有信息作出合理預期,并且他們的預期能強烈地影響市場上的匯率。 根據貨幣學派的理論,貨幣需求量是決定于實際收入和名義利率。 匯率等于兩國名義貨幣存量之比,乘以本國與外國實際收入函數之比,再乘以本國與外國名義利率函數之比。 當一國名義貨幣存量(即貨幣供應量)增加時,本國貨幣匯率下跌。當一國實際國民收入增加時,本國貨幣匯率上升。而當一國的貨幣供應量上升時,本幣匯率上升。當外國國民收入上升時,本幣匯率下跌。當外國的名義利率上升時,本國貨幣匯率上升。 (13)資產組合平衡理論 資產組合平衡理論是在七十年代中期由布蘭森、多恩布什及弗蘭克爾等經濟學家發展起來的。該理論認為,各種資產之間(本國資產和外國資產之間)并不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因此,存在著資產收益率的差別。人們一般最愿意選擇的是三種資產:本國貨幣、本國債券、外國債券。當然這三種資產在各投資者財富總額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則取決于:1。各種資產收益率的大小。2。財富總量的大小。匯率是在兩國資本相對流動過程中有價證券市場上達到均衡時決定的,一切影響資產收益率的因素都會通過影響證券市場上資產的組合而決定匯率水平及其變動。 。

熱心網友

關于匯率理論有哪些學說?匯率理論作為國際金融理論的一部分,伴隨著匯率制度經歷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由一種附屬理論逐漸發展成一種獨立的理論。(1)中世紀時的匯率理論早在十四世紀初,法國的學者亞歷桑德羅就對匯率變動作了研究,并指出匯率的變動主要受風險和心理因素的影響。中世紀的學者倫提烏斯。羅道爾波利斯的公平評價理論認為,匯率決定于兩國貨幣的供求,這種供求又取決于人們對兩國貨幣的公共評價,因而又被稱為供求理論。(2)重商主義的匯率理論重商主義者把貨幣看成是唯一的財富。因此,他們主張要盡量多出口、少進口,以防止貨幣的流出,甚至主張用行政手段禁止貨幣的流失。故此,他們特別注意影響商品進出口和貨幣輸出入匯率變化。梅林斯在1620年前后提出了匯率的“貨幣供應論”。他指出匯率是一國貨幣表示另一國貨幣的價格。他認為,如果匯率以每單位英國貨幣可兌換的外幣來表示,外幣稀缺時,英國貨幣價格下降而外幣價格上升。此外,他已經認識到投機是影響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之一。梅林斯主張實行外匯管制,以實現匯率的穩定。而匯率應當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上,這就是鑄幣平價。米塞爾敦認為導致英國貨幣流失的并不是鑄幣的貶值和投機行為,而是英國的貿易逆差。他認為,外匯交易從而鑄幣的移動,純粹是貿易差額所決定。因此,米塞爾敦的理論又被人稱為貿易差額論。托馬斯.孟并不主張由政府禁止金銀的輸出。他認為只要保持貿易順差,商品輸出和貨幣輸出沒有不同,因為他堅信貿易順差會把更多的貨幣帶回國內。他已認識到外匯的供求是影響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  (3)經濟學家的匯率理論1。洛克的匯率理論洛克在《論降低利息和提高貨幣價值的后果》中,闡述了他的匯率理論觀點。洛克的理論基于他的貨幣數量論。洛克認為,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是以下兩個因素決定的:其一是,兩國各自擁有的貴金屬(白銀)的多少;其二是貿易差額。洛克認為,貿易差額是否影響貨幣的匯率,取決于以下四種因素:第一,應從國外收回的貨幣量的大小;第二把硬幣帶回國內的困難和危險程度;第三,把錢存放在國外的風險程度;第四,國內急需的資金狀況。克里斯蒂寧指出,貨幣只不過是一種計價單位并普遍地被人接受,以便用來計算商品勞務及貴金屬的價格。他認為貨幣供應量的增加能同時引起物價的上漲和匯率的下跌。但是克里斯蒂寧認為,匯率的變動與國內物價上漲是兩個獨立的過程,一般說來匯率的變動并不受國內物價變動的影響,而是直接受外國貨幣需求的影響。2。大衛。休漠的匯率理論十八世紀的英國經濟學家大衛。休漠和康替龍提出了“鑄幣點機制理論”。他們在貨幣數量論的基礎上,認為商品的價格隨貨幣數量的變化而發生嚴格的正比例變動,所以他們認為匯率決定于國際收支,國際收支逆差會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超過一定的限度(鑄幣點)時則會引起黃金輸出,從而鑄發國際收支調節的鑄幣----物價流動機制,使物價降低,刺激出口。3。約翰。穆勒和馬歇爾的匯率理論約翰。穆勒在其名著《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對匯率理論也作了論述。他認為,在金本位制度下匯率的變動可調節貿易收支的差額。馬歇爾也注意過匯率問題,他是第一個區別了國內因素和國外因素引起貨幣貶值的不同的人。4。戈遜的國際借貸說1861年,英國經濟學家戈遜在總結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出版了《外匯理論》一書,提出了匯率的國際借貸說,或稱外匯供求說從而第一次出現了系統的外匯理論。戈遜認為,匯率的變動主要取決于外匯市場外匯資金的需求與供給,而外匯的供求則起源于本國與外國之間的借貸。戈遜認為,利率的變動會引起國際資金的流動,而國際資金的流動又會影響即期匯標的價格,從而對匯率產生影響。(4)馬克思的匯率理論馬克思認為,匯率的變動是一個受諸多因素影響的綜合的過程,只要會引起對外的現金收付,都會影響一國貨幣匯率的變動。但是,只要不涉及到現金收支的兩國之間的商品交易或債權債務關系,則不會影響匯率的變動。同時,人們的心理因素及利率水平都能影響匯率的變動。馬克思認為,匯率運動是客觀經濟運動的一部分,同時又同客觀經濟運動是互相適應的。當一國對外支付大于外國對該國的支付時,該國貨幣的匯率趨于下跌;反之,則該國貨幣的匯率則趨于上漲,但匯率的下跌和上漲不是無限地進行的,而是自動恢復平衡。馬克思認為,匯率是一種市場價格信號,匯率能“表示國際支付狀態和不同市場利息率狀態”匯率作為貨幣的價格,具有折算功能,使不同國家的價值單位具有了可比性。(5)購買力平價說1。基本理論購買力平價說是由瑞典的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提出的一種匯率決定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中心思想是:在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的匯率是由兩國貨幣的購買力的對比關系決定的,而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又可以用兩國各自的物價水平來表示。即是:兩國貨幣的匯率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來確定。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學說又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是指,在一定的時點上,兩國貨幣的匯率決定于兩國貨幣各自購買力之比,則兩國貨幣的匯率“決定兩國一般物價水平之商”。R=PA/PB其中:R為絕對購買力平價下的匯率;PA為A國的一般物價水平;PB為B國的一般物價水平;卡塞爾又進一步地指出,“當兩種貨幣都發生通貨膨脹時,它們的名義匯率,等于其過去的匯率乘以兩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商”。用公式表示是:R1=R0(IA/IB)其中:R1代表通貨膨脹后兩國貨幣間的新的匯率;R0代表兩國通貨膨脹前兩國貨幣的匯率,又稱基期匯率;IA代表A國的通貨膨脹率,IB代表B國的通貨膨脹率。相對購買力平價的計算公式是:e= p_ p*其中:-百分比變化;e為條件不嚴格的相對購買力平價;p為某一國家的一般物價水平;p*為另一國家的一般物價水平。2。對購買力平價說的平價首先,卡塞爾認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兩國的物價水平)可以決定兩國貨幣的匯率,這說明卡塞爾正確地抓住了事物之間的真實的聯系。其次,如果兩國的正常貿易關系因某種原因而中斷以后,在恢復正常的貿易關系時購買力平價就能為均衡匯率的確定提供一個好的目標,而事實上也的確沒有比這更好的指標。再次,購買力平價決定了匯率的長期趨勢,即撇開短期內影響匯率波動的各種短期因素,從長期來看,匯率的走勢與購買力平價的趨勢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購買力平價為長期匯率走勢的預測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目標。(6)匯兌心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針對各國貨幣相繼貶值、匯率頻頻波動、外匯市場混亂無序的現象,以阿夫塔里昂為首的法國學派提出了匯兌心理說,來解釋匯率運動的這種無秩序的現象。外匯匯率取決于外匯的供求,而外幣需求產生的原因則是由于它可以用來購買外國的商品或勞務以滿足人們的欲望。因外幣對每個人的邊際效用不同,故每個人對外幣的主觀評價各異。但在外匯市場上,因受每個人的主觀評價的影響而變動的外匯供求,會自動地趨于平衡,在這個均衡點上供求雙方所接受的價格即是匯率,它是外匯供求雙方對外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表現。(7)均衡匯率理論1934年,英國經濟學家格里高利首先提出了均衡匯率的概念。他指出:均衡匯率應該固定在或釘住某一水平,而且在以后的若干年內要能夠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第一,國內外現有的自然資源、設備、技術、成本以及正常的就業水平和關稅等條件下,使國際收支能在一定時期內不受到不適當的壓力;第二,該國從國外取得長期借款或向國外進行長期貸款的意愿和能力,不受到不適當的壓力;第三,沒有黃金的大量外流。努克斯給均衡匯率下了一個更為簡潔的定義,即“均衡匯率是這樣一種匯率,它在一定時期內,使國際收支維持均衡而不引起國際儲備凈額的變動”。均衡匯率是在三年左右的時間內,維持一國國際收支均衡狀態而不致造成大量失業或求助于貿易管制時的匯率。(8)利息平價理論1923年,凱恩斯在《論貨幣的改革》一書中指出,遠期匯率同即期匯率之間的差價,如果按年百分率來表示,傾向于等于兩個不同金融中心之間利息的差額。并且,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差價,還傾向于按照供求狀況,圍繞這些利息平價上下波動。利息平價理論的中心思想是這樣一個命題:在沒有交易成本的情況下,遠期外匯升水(亦即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百分率差額)必定等于利差(在同樣的時間區間上所度量的)。利息平價理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假設,這就是未抵補的利息平價。其含義是:在沒有風險規避的狀況下,如果投機者預期本幣的貶值率大于本幣匯率的遠期貼水,這時將拋售遠期外匯購買即期外匯通過這些套購活動,遠期外匯的升水可以反應本幣的預期的貶值率。根據利息平價理論,得出如下結論:1。如果國內利率與國外利率相等,則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也相等,即遠期差價(升水或貼水)等于零。2。若國內利率高于外國利率,則遠期外匯差必為升水。3。若國外利率高于國內利率,遠期差價必為貼水。4。升水約等于國內利率高于國外利率之差,而貼水則約等于國外利率高于國內利率之差。(9)凱恩斯主義的匯率理論該理論認為,市場匯率不過是一種市場價格,它也是由市場上供給和需求雙方的力量來決定的。外匯的供求是由國際收支尤其是商品和勞務收支(經常項目的主體部分)引起的,供求的均衡實際上就是國際收支均衡。因此,可以推論:匯率決定于國際收支,尤其是經常項目收支狀況,而經常項目收支狀況則又取決于一國的國民收入的狀況。(10)最適度貨幣區理論1961年,蒙代爾發表了《論最適度貨幣區理論》一文,提出了他的最適度貨幣區理論。蒙代爾認為,應該根據生產要素可否自由流動來劃分區域。在某些區域內,如果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即可作為一個最適度的貨幣區。麥金農就提出了另一種劃分標準,即按經濟的開放程度作為劃分最適度貨幣區的標準。對一些相互間經濟貿易關系密切的開放經濟來說,組成一個貨幣區,相互之間保持匯率的穩定,是十分有利的。而對于與其貿易往來不太密切的地區,則實行彈性匯率比較有利。(11)新凱恩斯主義的匯率理論該理論認為匯率決定于外匯的供求,而經常項目的變動是決定外匯供求的最主要的因素。但是,同凱恩斯主義匯率理論不同,阿爾吉認為,經常項目的變動是受兩國的國民收入、兩國的物價水平及兩國貨幣匯率本身的影響。本國出口主要取決于匯率、兩國的相對價格水平、外國國民收入的影響。本國居民的國外資產的積累,它主要受兩國的利率差及對未來匯率變化預期的影響。根據凱恩斯主義匯率理論,當KA=CA時,外匯供需平衡,此時匯率處于均衡匯率水平上。均衡匯率水平是由本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貨幣工資率、外國的國民收入、價格水平、利率水平以及對兩國貨幣匯率預期等因素決定的。(12)貨幣主義的匯率理論貨幣主義的匯率理論是在七十年代初期,由經濟學家約翰遜及其他一些經濟學家創立的一種匯率理論。該理論實際上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貨幣學派的貨幣理論發展起來的。該理論有如下幾個重要的假定:1。存在著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即存在著資本的充分流動性及本國資產和外國資產之間的充分可替代性。2。存在著高效率的商品市場,自由的商品套購活動能保證“一價定律”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從而世界各地同一種商品的價格,按共同的貨幣計算,價格相同。3。存在著高效率的外匯市場,市場參加者能根據所有信息作出合理預期,并且他們的預期能強烈地影響市場上的匯率。根據貨幣學派的理論,貨幣需求量是決定于實際收入和名義利率。匯率等于兩國名義貨幣存量之比,乘以本國與外國實際收入函數之比,再乘以本國與外國名義利率函數之比。 當一國名義貨幣存量(即貨幣供應量)增加時,本國貨幣匯率下跌。當一國實際國民收入增加時,本國貨幣匯率上升。而當一國的貨幣供應量上升時,本幣匯率上升。當外國國民收入上升時,本幣匯率下跌。當外國的名義利率上升時,本國貨幣匯率上升。(13)資產組合平衡理論資產組合平衡理論是在七十年代中期由布蘭森、多恩布什及弗蘭克爾等經濟學家發展起來的。該理論認為,各種資產之間(本國資產和外國資產之間)并不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因此,存在著資產收益率的差別。人們一般最愿意選擇的是三種資產:本國貨幣、本國債券、外國債券。當然這三種資產在各投資者財富總額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則取決于:1。各種資產收益率的大小。2。財富總量的大小。匯率是在兩國資本相對流動過程中有價證券市場上達到均衡時決定的,一切影響資產收益率的因素都會通過影響證券市場上資產的組合而決定匯率水平及其變動。。

熱心網友

匯率理論作為國際金融理論的一部分,伴隨著匯率制度經歷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由一種附屬理論逐漸發展成一種獨立的理論。(1)中世紀時的匯率理論早在十四世紀初,法國的學者亞歷桑德羅就對匯率變動作了研究,并指出匯率的變動主要受風險和心理因素的影響。中世紀的學者倫提烏斯。羅道爾波利斯的公平評價理論認為,匯率決定于兩國貨幣的供求,這種供求又取決于人們對兩國貨幣的公共評價,因而又被稱為供求理論。(2)重商主義的匯率理論重商主義者把貨幣看成是唯一的財富。因此,他們主張要盡量多出口、少進口,以防止貨幣的流出,甚至主張用行政手段禁止貨幣的流失。故此,他們特別注意影響商品進出口和貨幣輸出入匯率變化。梅林斯在1620年前后提出了匯率的“貨幣供應論”。他指出匯率是一國貨幣表示另一國貨幣的價格。他認為,如果匯率以每單位英國貨幣可兌換的外幣來表示,外幣稀缺時,英國貨幣價格下降而外幣價格上升。此外,他已經認識到投機是影響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之一。梅林斯主張實行外匯管制,以實現匯率的穩定。而匯率應當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上,這就是鑄幣平價。米塞爾敦認為導致英國貨幣流失的并不是鑄幣的貶值和投機行為,而是英國的貿易逆差。他認為,外匯交易從而鑄幣的移動,純粹是貿易差額所決定。因此,米塞爾敦的理論又被人稱為貿易差額論。托馬斯.孟并不主張由政府禁止金銀的輸出。他認為只要保持貿易順差,商品輸出和貨幣輸出沒有不同,因為他堅信貿易順差會把更多的貨幣帶回國內。他已認識到外匯的供求是影響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  (3)經濟學家的匯率理論1。洛克的匯率理論洛克在《論降低利息和提高貨幣價值的后果》中,闡述了他的匯率理論觀點。洛克的理論基于他的貨幣數量論。洛克認為,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是以下兩個因素決定的:其一是,兩國各自擁有的貴金屬(白銀)的多少;其二是貿易差額。洛克認為,貿易差額是否影響貨幣的匯率,取決于以下四種因素:第一,應從國外收回的貨幣量的大小;第二把硬幣帶回國內的困難和危險程度;第三,把錢存放在國外的風險程度;第四,國內急需的資金狀況。克里斯蒂寧指出,貨幣只不過是一種計價單位并普遍地被人接受,以便用來計算商品勞務及貴金屬的價格。他認為貨幣供應量的增加能同時引起物價的上漲和匯率的下跌。但是克里斯蒂寧認為,匯率的變動與國內物價上漲是兩個獨立的過程,一般說來匯率的變動并不受國內物價變動的影響,而是直接受外國貨幣需求的影響。2。大衛。休漠的匯率理論十八世紀的英國經濟學家大衛。休漠和康替龍提出了“鑄幣點機制理論”。他們在貨幣數量論的基礎上,認為商品的價格隨貨幣數量的變化而發生嚴格的正比例變動,所以他們認為匯率決定于國際收支,國際收支逆差會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超過一定的限度(鑄幣點)時則會引起黃金輸出,從而鑄發國際收支調節的鑄幣----物價流動機制,使物價降低,刺激出口。3。約翰。穆勒和馬歇爾的匯率理論約翰。穆勒在其名著《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對匯率理論也作了論述。他認為,在金本位制度下匯率的變動可調節貿易收支的差額。馬歇爾也注意過匯率問題,他是第一個區別了國內因素和國外因素引起貨幣貶值的不同的人。4。戈遜的國際借貸說1861年,英國經濟學家戈遜在總結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出版了《外匯理論》一書,提出了匯率的國際借貸說,或稱外匯供求說從而第一次出現了系統的外匯理論。戈遜認為,匯率的變動主要取決于外匯市場外匯資金的需求與供給,而外匯的供求則起源于本國與外國之間的借貸。戈遜認為,利率的變動會引起國際資金的流動,而國際資金的流動又會影響即期匯標的價格,從而對匯率產生影響。(4)馬克思的匯率理論馬克思認為,匯率的變動是一個受諸多因素影響的綜合的過程,只要會引起對外的現金收付,都會影響一國貨幣匯率的變動。但是,只要不涉及到現金收支的兩國之間的商品交易或債權債務關系,則不會影響匯率的變動。同時,人們的心理因素及利率水平都能影響匯率的變動。馬克思認為,匯率運動是客觀經濟運動的一部分,同時又同客觀經濟運動是互相適應的。當一國對外支付大于外國對該國的支付時,該國貨幣的匯率趨于下跌;反之,則該國貨幣的匯率則趨于上漲,但匯率的下跌和上漲不是無限地進行的,而是自動恢復平衡。馬克思認為,匯率是一種市場價格信號,匯率能“表示國際支付狀態和不同市場利息率狀態”匯率作為貨幣的價格,具有折算功能,使不同國家的價值單位具有了可比性。(5)購買力平價說1。基本理論購買力平價說是由瑞典的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提出的一種匯率決定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中心思想是:在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的匯率是由兩國貨幣的購買力的對比關系決定的,而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又可以用兩國各自的物價水平來表示。即是:兩國貨幣的匯率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來確定。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學說又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是指,在一定的時點上,兩國貨幣的匯率決定于兩國貨幣各自購買力之比,則兩國貨幣的匯率“決定兩國一般物價水平之商”。R=PA/PB其中:R為絕對購買力平價下的匯率;PA為A國的一般物價水平;PB為B國的一般物價水平;卡塞爾又進一步地指出,“當兩種貨幣都發生通貨膨脹時,它們的名義匯率,等于其過去的匯率乘以兩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商”。用公式表示是:R1=R0(IA/IB)其中:R1代表通貨膨脹后兩國貨幣間的新的匯率;R0代表兩國通貨膨脹前兩國貨幣的匯率,又稱基期匯率;IA代表A國的通貨膨脹率,IB代表B國的通貨膨脹率。相對購買力平價的計算公式是:e= p_ p*其中:-百分比變化;e為條件不嚴格的相對購買力平價;p為某一國家的一般物價水平;p*為另一國家的一般物價水平。2。對購買力平價說的平價首先,卡塞爾認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兩國的物價水平)可以決定兩國貨幣的匯率,這說明卡塞爾正確地抓住了事物之間的真實的聯系。其次,如果兩國的正常貿易關系因某種原因而中斷以后,在恢復正常的貿易關系時購買力平價就能為均衡匯率的確定提供一個好的目標,而事實上也的確沒有比這更好的指標。再次,購買力平價決定了匯率的長期趨勢,即撇開短期內影響匯率波動的各種短期因素,從長期來看,匯率的走勢與購買力平價的趨勢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購買力平價為長期匯率走勢的預測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目標。(6)匯兌心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針對各國貨幣相繼貶值、匯率頻頻波動、外匯市場混亂無序的現象,以阿夫塔里昂為首的法國學派提出了匯兌心理說,來解釋匯率運動的這種無秩序的現象。外匯匯率取決于外匯的供求,而外幣需求產生的原因則是由于它可以用來購買外國的商品或勞務以滿足人們的欲望。因外幣對每個人的邊際效用不同,故每個人對外幣的主觀評價各異。但在外匯市場上,因受每個人的主觀評價的影響而變動的外匯供求,會自動地趨于平衡,在這個均衡點上供求雙方所接受的價格即是匯率,它是外匯供求雙方對外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表現。(7)均衡匯率理論1934年,英國經濟學家格里高利首先提出了均衡匯率的概念。他指出:均衡匯率應該固定在或釘住某一水平,而且在以后的若干年內要能夠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第一,國內外現有的自然資源、設備、技術、成本以及正常的就業水平和關稅等條件下,使國際收支能在一定時期內不受到不適當的壓力;第二,該國從國外取得長期借款或向國外進行長期貸款的意愿和能力,不受到不適當的壓力;第三,沒有黃金的大量外流。努克斯給均衡匯率下了一個更為簡潔的定義,即“均衡匯率是這樣一種匯率,它在一定時期內,使國際收支維持均衡而不引起國際儲備凈額的變動”。均衡匯率是在三年左右的時間內,維持一國國際收支均衡狀態而不致造成大量失業或求助于貿易管制時的匯率。(8)利息平價理論1923年,凱恩斯在《論貨幣的改革》一書中指出,遠期匯率同即期匯率之間的差價,如果按年百分率來表示,傾向于等于兩個不同金融中心之間利息的差額。并且,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差價,還傾向于按照供求狀況,圍繞這些利息平價上下波動。利息平價理論的中心思想是這樣一個命題:在沒有交易成本的情況下,遠期外匯升水(亦即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百分率差額)必定等于利差(在同樣的時間區間上所度量的)。利息平價理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假設,這就是未抵補的利息平價。其含義是:在沒有風險規避的狀況下,如果投機者預期本幣的貶值率大于本幣匯率的遠期貼水,這時將拋售遠期外匯購買即期外匯通過這些套購活動,遠期外匯的升水可以反應本幣的預期的貶值率。根據利息平價理論,得出如下結論:1。如果國內利率與國外利率相等,則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也相等,即遠期差價(升水或貼水)等于零。2。若國內利率高于外國利率,則遠期外匯差必為升水。3。若國外利率高于國內利率,遠期差價必為貼水。4。升水約等于國內利率高于國外利率之差,而貼水則約等于國外利率高于國內利率之差。(9)凱恩斯主義的匯率理論該理論認為,市場匯率不過是一種市場價格,它也是由市場上供給和需求雙方的力量來決定的。外匯的供求是由國際收支尤其是商品和勞務收支(經常項目的主體部分)引起的,供求的均衡實際上就是國際收支均衡。因此,可以推論:匯率決定于國際收支,尤其是經常項目收支狀況,而經常項目收支狀況則又取決于一國的國民收入的狀況。(10)最適度貨幣區理論1961年,蒙代爾發表了《論最適度貨幣區理論》一文,提出了他的最適度貨幣區理論。蒙代爾認為,應該根據生產要素可否自由流動來劃分區域。在某些區域內,如果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即可作為一個最適度的貨幣區。麥金農就提出了另一種劃分標準,即按經濟的開放程度作為劃分最適度貨幣區的標準。對一些相互間經濟貿易關系密切的開放經濟來說,組成一個貨幣區,相互之間保持匯率的穩定,是十分有利的。而對于與其貿易往來不太密切的地區,則實行彈性匯率比較有利。(11)新凱恩斯主義的匯率理論該理論認為匯率決定于外匯的供求,而經常項目的變動是決定外匯供求的最主要的因素。但是,同凱恩斯主義匯率理論不同,阿爾吉認為,經常項目的變動是受兩國的國民收入、兩國的物價水平及兩國貨幣匯率本身的影響。本國出口主要取決于匯率、兩國的相對價格水平、外國國民收入的影響。本國居民的國外資產的積累,它主要受兩國的利率差及對未來匯率變化預期的影響。根據凱恩斯主義匯率理論,當KA=CA時,外匯供需平衡,此時匯率處于均衡匯率水平上。均衡匯率水平是由本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貨幣工資率、外國的國民收入、價格水平、利率水平以及對兩國貨幣匯率預期等因素決定的。(12)貨幣主義的匯率理論貨幣主義的匯率理論是在七十年代初期,由經濟學家約翰遜及其他一些經濟學家創立的一種匯率理論。該理論實際上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貨幣學派的貨幣理論發展起來的。該理論有如下幾個重要的假定:1。存在著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即存在著資本的充分流動性及本國資產和外國資產之間的充分可替代性。2。存在著高效率的商品市場,自由的商品套購活動能保證“一價定律”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從而世界各地同一種商品的價格,按共同的貨幣計算,價格相同。3。存在著高效率的外匯市場,市場參加者能根據所有信息作出合理預期,并且他們的預期能強烈地影響市場上的匯率。根據貨幣學派的理論,貨幣需求量是決定于實際收入和名義利率。匯率等于兩國名義貨幣存量之比,乘以本國與外國實際收入函數之比,再乘以本國與外國名義利率函數之比。 當一國名義貨幣存量(即貨幣供應量)增加時,本國貨幣匯率下跌。當一國實際國民收入增加時,本國貨幣匯率上升。而當一國的貨幣供應量上升時,本幣匯率上升。當外國國民收入上升時,本幣匯率下跌。當外國的名義利率上升時,本國貨幣匯率上升。(13)資產組合平衡理論資產組合平衡理論是在七十年代中期由布蘭森、多恩布什及弗蘭克爾等經濟學家發展起來的。該理論認為,各種資產之間(本國資產和外國資產之間)并不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因此,存在著資產收益率的差別。人們一般最愿意選擇的是三種資產:本國貨幣、本國債券、外國債券。當然這三種資產在各投資者財富總額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則取決于:1。各種資產收益率的大小。2。財富總量的大小。匯率是在兩國資本相對流動過程中有價證券市場上達到均衡時決定的,一切影響資產收益率的因素都會通過影響證券市場上資產的組合而決定匯率水平及其變動。。

熱心網友

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在不同貨幣制度下的特點是什么?國際收支失衡后,有時并不需要政府當局立即采取措施來加以消除。經濟體系中存在著某些機制,往往能夠使國際收支失衡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得到緩和,乃至自動恢復均衡。這種功效在不同的國際貨幣制度下是不同的。下面我們分別對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在不同貨幣制度下的特點分別予以考察。(1)國際金本位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在金本位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就是大衛。休漠所揭示的價格——鑄幣流動機制。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出現赤字,就意味著本國黃金凈輸出,由于黃金外流,國內黃金存量下降,貨幣供給就會減少,從而引起國內物價水平下跌。物價水平下跌后,本國商品在國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就會提高,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的競爭能力就會下降,于是出口增加,進口減少,使國際收支赤字減少或消除。同樣,國際收支盈余也是不能持久的,因為造成的黃金內流趨于擴大國內的貨幣供給,造成物價水平上漲。物價上漲不利于出口有利于進口,從而使盈余趨于消失。(2)在紙幣本位的固定匯率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這里所指的固定匯率制度是指紙幣本位制度下一國當局通過外匯儲備變動干預外匯市場來維持匯率不變。在這種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出現不平衡時,仍有自動調整機制發生作用,但自動調節的過程較為復雜一些。國際收支失衡后,外匯儲備、貨幣供應量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國民收入、物價和利率等變量,使國際收支趨于平衡。1。一國國際收支出現赤字時,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一國貨幣當局就必須減少外匯儲備,造成本國貨幣供應量的減少。這首先會帶來市場銀根的緊張、利息率上升,利息率上升會導致本國資本外流的減少、外國資本流入的增加,結果使資本賬戶收支改善;反之,國際收支盈余則會通過利息率下降導致本國資本流出的增加、外國資本流入的減少,使盈余減少或消除。這是國際收支失衡的利率效應。2。國際收支出現赤字時,貨幣供給減少,公眾為了恢復現金余額的水平,就會直接減少國內支出(即吸收);同時,利息率的上升也會進一步減少國內支出。而國內支出的一部分是用于進口花費的,這樣,隨著國內支出的下降,進口需求也會減少。這是現金余額效應或者收入效應。同樣,盈余也可以通過國內支出增加造成的進口需求增加而得到自動消減。3。物價的變動在國際收支自動恢復調整中也發揮作用。國際收支赤字時,貨幣供給的下降通過現金余額效應或收入效應(支出下降)會引起價格水平的下降,本國產品相對價格下降,會增加出口需求,減少進口需求,這便是相對價格效應。同樣,盈余通過物價的上升也得以自動減少。(3)浮動匯率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一國當局不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即不通過儲備增減來影響外匯供給或任憑市場的外匯供求來決定匯率的上升和下降。在這種制度下,如果一國國際收支赤字,外匯需求就會大于外匯供給,外匯的價格即匯率就會上升。反之,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盈余,外匯需求就會小于外匯供給,外幣的價格就會下跌。通過匯率隨外匯供求變動而變動,國際收支失衡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消除。根據彈性論的分析,匯率的上升即本幣貶值造成了本國商品相對價格的下降,外國商品相對價格的上升,將帶來出口數量的增加,進口數量的減少,只要一國貿易彈性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或梅茨勒條件),國際收支赤字就會減輕甚至消除。同樣,國際收支盈余通過本幣匯率升值也會自動減輕或消除。值得注意的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自動恢復均衡是通過國內宏觀經濟變量的變化來實現的,這就意味著對外目標的實現是以犧牲國內經濟均衡(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為代價的。而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變動使國際收支自動順利調整,在一定程度上起著隔絕國外經濟通過國際收支途徑干擾本國經濟的作用。因為匯率自由變動的結果,是貿易差額自動趨于平衡。 。

熱心網友

國際收支失衡后,有時并不需要政府當局立即采取措施來加以消除。經濟體系中存在著某些機制,往往能夠使國際收支失衡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得到緩和,乃至自動恢復均衡。這種功效在不同的國際貨幣制度下是不同的。下面我們分別對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在不同貨幣制度下的特點分別予以考察。(1)國際金本位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在金本位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就是大衛。休漠所揭示的價格——鑄幣流動機制。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出現赤字,就意味著本國黃金凈輸出,由于黃金外流,國內黃金存量下降,貨幣供給就會減少,從而引起國內物價水平下跌。物價水平下跌后,本國商品在國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就會提高,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的競爭能力就會下降,于是出口增加,進口減少,使國際收支赤字減少或消除。同樣,國際收支盈余也是不能持久的,因為造成的黃金內流趨于擴大國內的貨幣供給,造成物價水平上漲。物價上漲不利于出口有利于進口,從而使盈余趨于消失。(2)在紙幣本位的固定匯率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這里所指的固定匯率制度是指紙幣本位制度下一國當局通過外匯儲備變動干預外匯市場來維持匯率不變。在這種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出現不平衡時,仍有自動調整機制發生作用,但自動調節的過程較為復雜一些。國際收支失衡后,外匯儲備、貨幣供應量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國民收入、物價和利率等變量,使國際收支趨于平衡。1。一國國際收支出現赤字時,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一國貨幣當局就必須減少外匯儲備,造成本國貨幣供應量的減少。這首先會帶來市場銀根的緊張、利息率上升,利息率上升會導致本國資本外流的減少、外國資本流入的增加,結果使資本賬戶收支改善;反之,國際收支盈余則會通過利息率下降導致本國資本流出的增加、外國資本流入的減少,使盈余減少或消除。這是國際收支失衡的利率效應。2。國際收支出現赤字時,貨幣供給減少,公眾為了恢復現金余額的水平,就會直接減少國內支出(即吸收);同時,利息率的上升也會進一步減少國內支出。而國內支出的一部分是用于進口花費的,這樣,隨著國內支出的下降,進口需求也會減少。這是現金余額效應或者收入效應。同樣,盈余也可以通過國內支出增加造成的進口需求增加而得到自動消減。3。物價的變動在國際收支自動恢復調整中也發揮作用。國際收支赤字時,貨幣供給的下降通過現金余額效應或收入效應(支出下降)會引起價格水平的下降,本國產品相對價格下降,會增加出口需求,減少進口需求,這便是相對價格效應。同樣,盈余通過物價的上升也得以自動減少。(3)浮動匯率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一國當局不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即不通過儲備增減來影響外匯供給或任憑市場的外匯供求來決定匯率的上升和下降。在這種制度下,如果一國國際收支赤字,外匯需求就會大于外匯供給,外匯的價格即匯率就會上升。反之,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盈余,外匯需求就會小于外匯供給,外幣的價格就會下跌。通過匯率隨外匯供求變動而變動,國際收支失衡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消除。根據彈性論的分析,匯率的上升即本幣貶值造成了本國商品相對價格的下降,外國商品相對價格的上升,將帶來出口數量的增加,進口數量的減少,只要一國貿易彈性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或梅茨勒條件),國際收支赤字就會減輕甚至消除。同樣,國際收支盈余通過本幣匯率升值也會自動減輕或消除。值得注意的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自動恢復均衡是通過國內宏觀經濟變量的變化來實現的,這就意味著對外目標的實現是以犧牲國內經濟均衡(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為代價的。而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變動使國際收支自動順利調整,在一定程度上起著隔絕國外經濟通過國際收支途徑干擾本國經濟的作用。因為匯率自由變動的結果,是貿易差額自動趨于平衡。 。

熱心網友

國際收支失衡后,有時并不需要政府當局立即采取措施來加以消除。經濟體系中存在著某些機制,往往能夠使國際收支失衡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得到緩和,乃至自動恢復均衡。這種功效在不同的國際貨幣制度下是不同的。下面我們分別對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在不同貨幣制度下的特點分別予以考察。(1)國際金本位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在金本位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就是大衛。休漠所揭示的價格——鑄幣流動機制。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出現赤字,就意味著本國黃金凈輸出,由于黃金外流,國內黃金存量下降,貨幣供給就會減少,從而引起國內物價水平下跌。物價水平下跌后,本國商品在國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就會提高,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的競爭能力就會下降,于是出口增加,進口減少,使國際收支赤字減少或消除。同樣,國際收支盈余也是不能持久的,因為造成的黃金內流趨于擴大國內的貨幣供給,造成物價水平上漲。物價上漲不利于出口有利于進口,從而使盈余趨于消失。(2)在紙幣本位的固定匯率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這里所指的固定匯率制度是指紙幣本位制度下一國當局通過外匯儲備變動干預外匯市場來維持匯率不變。在這種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出現不平衡時,仍有自動調整機制發生作用,但自動調節的過程較為復雜一些。國際收支失衡后,外匯儲備、貨幣供應量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國民收入、物價和利率等變量,使國際收支趨于平衡。1。一國國際收支出現赤字時,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一國貨幣當局就必須減少外匯儲備,造成本國貨幣供應量的減少。這首先會帶來市場銀根的緊張、利息率上升,利息率上升會導致本國資本外流的減少、外國資本流入的增加,結果使資本賬戶收支改善;反之,國際收支盈余則會通過利息率下降導致本國資本流出的增加、外國資本流入的減少,使盈余減少或消除。這是國際收支失衡的利率效應。2。國際收支出現赤字時,貨幣供給減少,公眾為了恢復現金余額的水平,就會直接減少國內支出(即吸收);同時,利息率的上升也會進一步減少國內支出。而國內支出的一部分是用于進口花費的,這樣,隨著國內支出的下降,進口需求也會減少。這是現金余額效應或者收入效應。同樣,盈余也可以通過國內支出增加造成的進口需求增加而得到自動消減。3。物價的變動在國際收支自動恢復調整中也發揮作用。國際收支赤字時,貨幣供給的下降通過現金余額效應或收入效應(支出下降)會引起價格水平的下降,本國產品相對價格下降,會增加出口需求,減少進口需求,這便是相對價格效應。同樣,盈余通過物價的上升也得以自動減少。(3)浮動匯率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一國當局不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即不通過儲備增減來影響外匯供給或任憑市場的外匯供求來決定匯率的上升和下降。在這種制度下,如果一國國際收支赤字,外匯需求就會大于外匯供給,外匯的價格即匯率就會上升。反之,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盈余,外匯需求就會小于外匯供給,外幣的價格就會下跌。通過匯率隨外匯供求變動而變動,國際收支失衡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消除。根據彈性論的分析,匯率的上升即本幣貶值造成了本國商品相對價格的下降,外國商品相對價格的上升,將帶來出口數量的增加,進口數量的減少,只要一國貿易彈性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或梅茨勒條件),國際收支赤字就會減輕甚至消除。同樣,國際收支盈余通過本幣匯率升值也會自動減輕或消除。值得注意的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自動恢復均衡是通過國內宏觀經濟變量的變化來實現的,這就意味著對外目標的實現是以犧牲國內經濟均衡(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為代價的。而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變動使國際收支自動順利調整,在一定程度上起著隔絕國外經濟通過國際收支途徑干擾本國經濟的作用。因為匯率自由變動的結果,是貿易差額自動趨于平衡。 。

熱心網友

國際收支失衡后,有時并不需要政府當局立即采取措施來加以消除。經濟體系中存在著某些機制,往往能夠使國際收支失衡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得到緩和,乃至自動恢復均衡。這種功效在不同的國際貨幣制度下是不同的。下面我們分別對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在不同貨幣制度下的特點分別予以考察。(1)國際金本位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在金本位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就是大衛。休漠所揭示的價格——鑄幣流動機制。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出現赤字,就意味著本國黃金凈輸出,由于黃金外流,國內黃金存量下降,貨幣供給就會減少,從而引起國內物價水平下跌。物價水平下跌后,本國商品在國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就會提高,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的競爭能力就會下降,于是出口增加,進口減少,使國際收支赤字減少或消除。同樣,國際收支盈余也是不能持久的,因為造成的黃金內流趨于擴大國內的貨幣供給,造成物價水平上漲。物價上漲不利于出口有利于進口,從而使盈余趨于消失。(2)在紙幣本位的固定匯率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這里所指的固定匯率制度是指紙幣本位制度下一國當局通過外匯儲備變動干預外匯市場來維持匯率不變。在這種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出現不平衡時,仍有自動調整機制發生作用,但自動調節的過程較為復雜一些。國際收支失衡后,外匯儲備、貨幣供應量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國民收入、物價和利率等變量,使國際收支趨于平衡。1。一國國際收支出現赤字時,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一國貨幣當局就必須減少外匯儲備,造成本國貨幣供應量的減少。這首先會帶來市場銀根的緊張、利息率上升,利息率上升會導致本國資本外流的減少、外國資本流入的增加,結果使資本賬戶收支改善;反之,國際收支盈余則會通過利息率下降導致本國資本流出的增加、外國資本流入的減少,使盈余減少或消除。這是國際收支失衡的利率效應。2。國際收支出現赤字時,貨幣供給減少,公眾為了恢復現金余額的水平,就會直接減少國內支出(即吸收);同時,利息率的上升也會進一步減少國內支出。而國內支出的一部分是用于進口花費的,這樣,隨著國內支出的下降,進口需求也會減少。這是現金余額效應或者收入效應。同樣,盈余也可以通過國內支出增加造成的進口需求增加而得到自動消減。3。物價的變動在國際收支自動恢復調整中也發揮作用。國際收支赤字時,貨幣供給的下降通過現金余額效應或收入效應(支出下降)會引起價格水平的下降,本國產品相對價格下降,會增加出口需求,減少進口需求,這便是相對價格效應。同樣,盈余通過物價的上升也得以自動減少。(3)浮動匯率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一國當局不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即不通過儲備增減來影響外匯供給或任憑市場的外匯供求來決定匯率的上升和下降。在這種制度下,如果一國國際收支赤字,外匯需求就會大于外匯供給,外匯的價格即匯率就會上升。反之,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盈余,外匯需求就會小于外匯供給,外幣的價格就會下跌。通過匯率隨外匯供求變動而變動,國際收支失衡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消除。根據彈性論的分析,匯率的上升即本幣貶值造成了本國商品相對價格的下降,外國商品相對價格的上升,將帶來出口數量的增加,進口數量的減少,只要一國貿易彈性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或梅茨勒條件),國際收支赤字就會減輕甚至消除。同樣,國際收支盈余通過本幣匯率升值也會自動減輕或消除。值得注意的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自動恢復均衡是通過國內宏觀經濟變量的變化來實現的,這就意味著對外目標的實現是以犧牲國內經濟均衡(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為代價的。而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變動使國際收支自動順利調整,在一定程度上起著隔絕國外經濟通過國際收支途徑干擾本國經濟的作用。因為匯率自由變動的結果,是貿易差額自動趨于平衡。 。

熱心網友

值得注意的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自動恢復均衡是通過國內宏觀經濟變量的變化來實現的,這就意味著對外目標的實現是以犧牲國內經濟均衡(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為代價的。而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變動使國際收支自動順利調整,在一定程度上起著隔絕國外經濟通過國際收支途徑干擾本國經濟的作用。因為匯率自由變動的結果,是貿易差額自動趨于平衡。

熱心網友

國際收支失衡后,有時并不需要政府當局立即采取措施來加以消除。經濟體系中存在著某些機制,往往能夠使國際收支失衡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得到緩和,乃至自動恢復均衡。這種功效在不同的國際貨幣制度下是不同的。下面我們分別對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在不同貨幣制度下的特點分別予以考察。(1)國際金本位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在金本位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就是大衛。休漠所揭示的價格——鑄幣流動機制。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出現赤字,就意味著本國黃金凈輸出,由于黃金外流,國內黃金存量下降,貨幣供給就會減少,從而引起國內物價水平下跌。物價水平下跌后,本國商品在國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就會提高,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的競爭能力就會下降,于是出口增加,進口減少,使國際收支赤字減少或消除。同樣,國際收支盈余也是不能持久的,因為造成的黃金內流趨于擴大國內的貨幣供給,造成物價水平上漲。物價上漲不利于出口有利于進口,從而使盈余趨于消失。(2)在紙幣本位的固定匯率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這里所指的固定匯率制度是指紙幣本位制度下一國當局通過外匯儲備變動干預外匯市場來維持匯率不變。在這種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出現不平衡時,仍有自動調整機制發生作用,但自動調節的過程較為復雜一些。國際收支失衡后,外匯儲備、貨幣供應量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國民收入、物價和利率等變量,使國際收支趨于平衡。1。一國國際收支出現赤字時,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一國貨幣當局就必須減少外匯儲備,造成本國貨幣供應量的減少。這首先會帶來市場銀根的緊張、利息率上升,利息率上升會導致本國資本外流的減少、外國資本流入的增加,結果使資本賬戶收支改善;反之,國際收支盈余則會通過利息率下降導致本國資本流出的增加、外國資本流入的減少,使盈余減少或消除。這是國際收支失衡的利率效應。2。國際收支出現赤字時,貨幣供給減少,公眾為了恢復現金余額的水平,就會直接減少國內支出(即吸收);同時,利息率的上升也會進一步減少國內支出。而國內支出的一部分是用于進口花費的,這樣,隨著國內支出的下降,進口需求也會減少。這是現金余額效應或者收入效應。同樣,盈余也可以通過國內支出增加造成的進口需求增加而得到自動消減。3。物價的變動在國際收支自動恢復調整中也發揮作用。國際收支赤字時,貨幣供給的下降通過現金余額效應或收入效應(支出下降)會引起價格水平的下降,本國產品相對價格下降,會增加出口需求,減少進口需求,這便是相對價格效應。同樣,盈余通過物價的上升也得以自動減少。(3)浮動匯率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一國當局不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即不通過儲備增減來影響外匯供給或任憑市場的外匯供求來決定匯率的上升和下降。在這種制度下,如果一國國際收支赤字,外匯需求就會大于外匯供給,外匯的價格即匯率就會上升。反之,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盈余,外匯需求就會小于外匯供給,外幣的價格就會下跌。通過匯率隨外匯供求變動而變動,國際收支失衡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消除。根據彈性論的分析,匯率的上升即本幣貶值造成了本國商品相對價格的下降,外國商品相對價格的上升,將帶來出口數量的增加,進口數量的減少,只要一國貿易彈性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或梅茨勒條件),國際收支赤字就會減輕甚至消除。同樣,國際收支盈余通過本幣匯率升值也會自動減輕或消除。值得注意的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自動恢復均衡是通過國內宏觀經濟變量的變化來實現的,這就意味著對外目標的實現是以犧牲國內經濟均衡(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為代價的。而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變動使國際收支自動順利調整,在一定程度上起著隔絕國外經濟通過國際收支途徑干擾本國經濟的作用。因為匯率自由變動的結果,是貿易差額自動趨于平衡。 。

熱心網友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一國當局不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即不通過儲備增減來影響外匯供給或任憑市場的外匯供求來決定匯率的上升和下降。在這種制度下,如果一國國際收支赤字,外匯需求就會大于外匯供給,外匯的價格即匯率就會上升。反之,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盈余,外匯需求就會小于外匯供給,外幣的價格就會下跌。通過匯率隨外匯供求變動而變動,國際收支失衡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消除。根據彈性論的分析,匯率的上升即本幣貶值造成了本國商品相對價格的下降,外國商品相對價格的上升,將帶來出口數量的增加,進口數量的減少,只要一國貿易彈性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或梅茨勒條件),國際收支赤字就會減輕甚至消除。同樣,國際收支盈余通過本幣匯率升值也會自動減輕或消除。值得注意的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自動恢復均衡是通過國內宏觀經濟變量的變化來實現的,這就意味著對外目標的實現是以犧牲國內經濟均衡(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為代價的。而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變動使國際收支自動順利調整,在一定程度上起著隔絕國外經濟通過國際收支途徑干擾本國經濟的作用。因為匯率自由變動的結果,是貿易差額自動趨于平衡。 。

熱心網友

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在不同貨幣制度下的特點是什么? 國際收支失衡后,有時并不需要政府當局立即采取措施來加以消除。經濟體系中存在著某些機制,往往能夠使國際收支失衡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得到緩和,乃至自動恢復均衡。這種功效在不同的國際貨幣制度下是不同的。下面我們分別對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在不同貨幣制度下的特點分別予以考察。 (1)國際金本位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 在金本位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就是大衛。休漠所揭示的價格——鑄幣流動機制。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出現赤字,就意味著本國黃金凈輸出,由于黃金外流,國內黃金存量下降,貨幣供給就會減少,從而引起國內物價水平下跌。物價水平下跌后,本國商品在國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就會提高,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的競爭能力就會下降,于是出口增加,進口減少,使國際收支赤字減少或消除。同樣,國際收支盈余也是不能持久的,因為造成的黃金內流趨于擴大國內的貨幣供給,造成物價水平上漲。物價上漲不利于出口有利于進口,從而使盈余趨于消失。 (2)在紙幣本位的固定匯率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 這里所指的固定匯率制度是指紙幣本位制度下一國當局通過外匯儲備變動干預外匯市場來維持匯率不變。在這種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出現不平衡時,仍有自動調整機制發生作用,但自動調節的過程較為復雜一些。國際收支失衡后,外匯儲備、貨幣供應量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國民收入、物價和利率等變量,使國際收支趨于平衡。 1。一國國際收支出現赤字時,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一國貨幣當局就必須減少外匯儲備,造成本國貨幣供應量的減少。這首先會帶來市場銀根的緊張、利息率上升,利息率上升會導致本國資本外流的減少、外國資本流入的增加,結果使資本賬戶收支改善;反之,國際收支盈余則會通過利息率下降導致本國資本流出的增加、外國資本流入的減少,使盈余減少或消除。這是國際收支失衡的利率效應。 2。國際收支出現赤字時,貨幣供給減少,公眾為了恢復現金余額的水平,就會直接減少國內支出(即吸收);同時,利息率的上升也會進一步減少國內支出。而國內支出的一部分是用于進口花費的,這樣,隨著國內支出的下降,進口需求也會減少。這是現金余額效應或者收入效應。同樣,盈余也可以通過國內支出增加造成的進口需求增加而得到自動消減。 3。物價的變動在國際收支自動恢復調整中也發揮作用。國際收支赤字時,貨幣供給的下降通過現金余額效應或收入效應(支出下降)會引起價格水平的下降,本國產品相對價格下降,會增加出口需求,減少進口需求,這便是相對價格效應。同樣,盈余通過物價的上升也得以自動減少。 (3)浮動匯率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整機制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一國當局不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即不通過儲備增減來影響外匯供給或任憑市場的外匯供求來決定匯率的上升和下降。在這種制度下,如果一國國際收支赤字,外匯需求就會大于外匯供給,外匯的價格即匯率就會上升。反之,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盈余,外匯需求就會小于外匯供給,外幣的價格就會下跌。通過匯率隨外匯供求變動而變動,國際收支失衡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消除。根據彈性論的分析,匯率的上升即本幣貶值造成了本國商品相對價格的下降,外國商品相對價格的上升,將帶來出口數量的增加,進口數量的減少,只要一國貿易彈性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或梅茨勒條件),國際收支赤字就會減輕甚至消除。同樣,國際收支盈余通過本幣匯率升值也會自動減輕或消除。 值得注意的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自動恢復均衡是通過國內宏觀經濟變量的變化來實現的,這就意味著對外目標的實現是以犧牲國內經濟均衡(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為代價的。而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變動使國際收支自動順利調整,在一定程度上起著隔絕國外經濟通過國際收支途徑干擾本國經濟的作用。因為匯率自由變動的結果,是貿易差額自動趨于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