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它是新中國以來第一場對國際關系有著深刻影響的戰爭,尤其對戰的雙方是國力乏匱的新中國和剛經過二戰洗禮有著現代化裝備和先進戰役戰術理論的美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始終為人們所稱道,特別是我們這樣一個近代倍受列強欺凌,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國。戰爭是一種政治手段。此次戰爭后,周總理在某國際會議上的風范至今仍被大家所稱道。然而,我們到底在這場戰爭純技術角度看,學到了什么?付出了多少學費?這也就是本提問的初衷。
熱心網友
我本人還是對朝鮮戰爭很感興趣的,我也看過中國和美國兩版的關于朝鮮戰爭的記錄片。當然我版是黑白的,美版是彩色的。總體感覺(結合客觀實際存在的差距)還是我方取得了勝利。我方的戰斗模式還屬于那種游記戰模式,大規模的行軍作戰對我軍還是個不小的挑戰。也可以說我們就這個打起來順手。中國人喜歡逗心眼也表現在了軍事上,比如說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或是洋裝潰敗再做迂回包抄,或是假冒南韓軍隊潛入敵軍,等。一開始在不了解中國打法的情況下,美軍確實吃了不少的虧,但在了解之后就處于焦灼狀態了,甚至美軍也學起了中國人的打發。(摘自美版)。在美方看來,中國軍隊確實是采用人海戰術,說我們有無數用人肉做的炸彈。但不管怎么說,我們就是用我們的“小米加步槍”扛住了他的飛機大炮,單從這一點看我們就是勝利了。
熱心網友
我們打朝鮮戰爭是為了得到蘇聯援助我們的核武器技術。
熱心網友
被消滅的最高建制部隊只有180師,我軍王牌部隊損耗不少但沒有被成建制消滅過.
熱心網友
在我軍軍史上,成建制的被殲的情況只有兩例,在朝鮮戰場上,我軍最大的一次損失就是60軍180師的潰敗,180師是我軍建軍歷史以來,與紅軍長征湘江戰役中紅34師并列的唯一被成建制失利的兩上特例,據軍事科學院資料表明,此役180師被俘近7000余人。約占整個志愿軍戰俘總數的近40%。 導致180師被殲的原因很多,但通過多年來軍內外戰史專家的研究來看,以及近些年解密的一些資料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3兵團指揮員處置不當,指揮不力,沒有盡到責任。當時志司將進行戰役轉移的電報發各兵團后,3兵團副司令王近山沒有認真研究本兵團的態勢,也沒有具體部署各軍轉移的順序和方法,只是把志司電報轉發各軍就什么也不管了。之后,王近山率兵團指揮所自行轉移,并在轉移時關閉了電臺,致使60軍和志司均無法聯絡3兵團。據當時60軍軍長韋杰事后回憶,由于看到180師位置危險,曾請示兵團是否將180師向后撤,但由于未能聯系上兵團,從大局的角度考慮,只好讓180師單獨孤懸敵后,錯失了避免被包圍的最好時機。后來彭總曾為此把王近山罵的狗血噴頭。認為王近山完全沒有一個高級指揮員的頭腦。不負責任。 二、上級的指示電報讓180師左右為難。志司和兵團在給60軍的電報中要求180師掩護兵團主力及整個中集團的轉移,必然堅守在春川以南,這個電報是導致180師最終被包圍的致命所在。據韋杰和180師師長鄭其貴回憶,眼看美軍從其翼側迂回該師,但考慮上級電報要求,始終不敢放棄所據守的陣地。而后來接到軍部要求突圍電報時,又接到三兵團發來的,要求在轉移是一定要妥善處置好傷員,不準遺棄傷員的電報。這就使師指揮員難以定下決心進行突圍。當時180師有1000多傷員,其中有數百人無法帶走。師黨委召開作戰會議研究突圍問題時,就是傷員如何處置沒有辦法,因此會議開了一天也沒有定下決心。 三、180師部隊基礎薄弱,指揮員素質不強也是造成突圍不成的重要原因。180師是解放戰爭后期由晉冀魯豫軍區地方部隊升級而編成的,在戰爭中沒有打過太多的硬仗和惡仗。特別是部隊到達四川后,已接到了準備地方化的指示,師已經兼任軍分區。在接到軍委命令后,緊急收攏部隊,進行動員,迅速整編出動到朝鮮,部隊中許多骨干已經流失,編入了大量的新兵和國民黨起義官兵。特別是該師師長已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部隊沒有師長,由政委鄭其貴改任師長,而部隊又沒有來得及配政委,致使部隊基礎更加薄弱。 作為師長的鄭其貴,其軍事素質高低暫且不論,但其性格上優柔寡斷卻是比較明顯的,這在一些熟悉他的人中都很清楚。正是由于鄭的性格缺陷和優柔寡斷,在部隊發生嚴重危險時,出現了驚惶失措,失去了正確判斷形勢和果斷指揮的信心。當部隊面臨險境的時候,鄭其貴遲遲不能定下決心,一切都要等上級指示。而鄭在發現部隊被圍后,又為怕被美軍測向發現,指示參謀長銷毀密碼,破壞電臺,錯誤的實行了無線電靜默。結果是一方面無法與上級進行聯系,另一方面也無法接收到上級指示。據當時志愿軍副司令洪學智回憶,當后來發現180師十分危險時,整個志司,三兵團和60軍的所有電臺均集中呼叫180師,可就是聯系不上,急的三級首長象熱鍋上的螞蟻。有心告訴180師快速突圍的方法和路線,卻因電臺不能溝通而無法進行 四、指揮失當和決心錯誤也是導致最終失利的重要原因。據后來180師突圍出來的指揮員回憶,在發現全師有被美軍迂回包圍的時候,參謀長即向師長提出應收攏部隊,適時后撤,以防止被合圍,但由于師長決心猶豫,一直未置可否。總怕與上級的指示不符。而當發現美軍坦克到達師的后方地域初時,如果決心果斷,堅決突圍,全師也完全能夠突出去,因為當時進入180師后方的美軍,只是李奇微試驗的由少量坦克裝甲車組成的快速支隊。其目的只是要求與志愿軍保持接觸,并沒有發現也沒有真正形成對180師的合圍。而實際的合圍是過了一天,在美軍步兵主力到達后才真正封閉了包圍圈。因此,,這時美軍部隊的相互間隙很大,有很多空檔可以利用。當時同時被美軍隔斷在敵后的并非只有180師一支部隊。27軍81師全師、12軍31師93團全團,均被隔在敵后,但由于這些部隊的指揮員大膽沉著,決心正確果斷,部隊英勇頑強,行動堅決,均能在敵后縱橫數百里后全軍突圍成功。而180師在發現被隔斷后長達三天都沒有定下決心,坐看突圍的可能機遇逐漸喪失。 另外,在決定突圍的方向上,師在召開黨委會時,產生了有二種方案,一種是全師集中主力向北,取捷徑突圍,另一種是先向東,再向北通過迂回突圍。而最后實際采取了向北突圍的部署,因為美軍已經發現180師被圍,因此重點在北部方向進行了堵截準備,180師的突圍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在決定突圍形式上,也存在著兩種意見,一種是采取過去在國內抗日戰爭和內戰時的方法,分散突圍,另一種是全師以二個梯隊,實施集中突圍。最后180師定下了分散突圍的決心。對于這種突圍方式是否正確,目前無法定論,但實際表明,采取分散突圍的方法,還是遺棄了大量傷員。最終全師只突出了3000多人,但其中538團采取了全團集中突圍,全團突出了1000多人,是180師唯一保持建制完整的部隊。而27軍、12軍等突圍成功的部隊,也無一不是采取集中突圍,先向翼側轉移,再向北突圍的方法。這只能說明,當時180師的突圍方式存在著明顯的問題。 180師全師失利的事情已經過去50多年了,但這卻是我軍歷史上最慘痛的一次失利。180師的失利表明,部隊的傳統習慣和歷史特點,往往在遇到強敵和惡仗硬仗的時候,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據說,在1984年全軍裁軍100萬時,在確定裁誰留誰的問題上,就舉出了180師這個教訓,因此,當時確定,凡是沒有紅軍傳統、在戰爭年代沒有經歷過嚴峻考驗、歷史不長、作風不硬的部隊,將一律裁撤。而哪些善打硬仗、惡仗,部隊有一種能壓倒一切困難和一切敵人的,有光榮傳統,有光輝戰績的部隊將被保留。這條原則,一直持續到現在。可以說,現在保留下來的部隊,如果你細一查,全都符合這一原則。 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我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現代化的美軍作戰絕對不同于在國內同國民黨軍隊作戰,美軍當時基本上已經是空、陸軍協同作戰了,我軍將士的不怕苦不怕死堅強精神固然非常重要,也是取得戰爭勝利的保證,但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無論從武器裝備,后勤保障、通信聯絡、戰場救治、彈藥供應到普通戰士的吃、衣、住等方面我軍是無法和美軍相比的,一場戰爭下來,我軍從美軍身上都取得了很多的教訓和經驗。以堅守上甘嶺的15軍和12軍一部為例,當時我軍的彈藥全靠人背,一趟下來,人基本上就快跨了,而美軍基本上是機械化運輸,美軍的飛機和火炮轟擊時,我軍處于被動的躲藏,傷亡一致居高不下。在長津湖的戰斗中,我軍以十倍于敵的兵力圍困美軍,可由于指揮、戰術陳舊,通信聯絡跟不上,最后還是導致美軍成建制的突圍成功。傷亡的比例是10:1,這個數字是相當驚人和冰冷的。后來,我軍開始輪流上朝鮮戰場,鍛煉隊伍,也讓很多人感受到了什么是現代化戰爭。其實,電視劇《亮劍》中,上過朝鮮戰場的孔捷在南京軍事學院和李云龍的對話說出了我軍和美軍的差距。整個朝鮮戰爭我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據官方的資料顯示,我軍死亡近40萬人,另有十幾萬失蹤,現在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我軍的傷亡數字肯定大于40萬。這個代價是非常驚人的。。
熱心網友
沒有這種情況.
熱心網友
師以上沒有被全殲的記載。就算是180師,也就是損失了5000多人。經常是一些部隊損耗太大,被撤下來整編補充人員,然后再上。但在一次戰役中被整師消滅的,我想應該沒有。抗美援朝時,我軍好象沒有旅的建制。團就說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