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加入WTO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與對策(字數5000-7000、10天內完成)

熱心網友

WTO對中國銀行業影響 一、 加入WTO對中國銀行業的要求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處單方面公布的所謂中國迄今為加入WTO與美國達成的市場開放協議。這些措施據美國稱將在中國加入WTO時開始實施。其實這些所謂的協議實際上只是美國的要價,其中只有農業部分完全達成協議,其他仍未完全達成。但如果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金融、證券市場的開放應服從于《服務貿易總協定》的六項基本原則和金融服務協議。新的金融服務協議對證券市場的開放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目前中國證券市場的對外開放是有限的,與服務貿易總協定及新的金融服務協議的要求相距甚遠。  1997年底在世界貿易組織的主持下,有約7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了金融服務貿易的多邊談判,并達成了新的金融服務貿易協議,該協議旨在消除各國長期存在的銀行、保險和證券業的貿易壁壘,確立多邊的、統一開放的規則和政策。新的金融服務協議對證券市場的開放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包括:各締約方同意對外開放銀行、保險、證券和金融信息市場; 允許外國在國內建立金融服務公司并按競爭原則運行;外國公司享受同國內公司同等的進入市場的權利;取消跨境服務的限制;允許外國資本在投資項目中的比例超過50%。有關銀行業,兩國仍繼續此項目的談判。美方資料宣稱中國已經同意,加入WTO后,美資銀行可立即向外國客戶提供所有外匯業務。加入WTO一年后,美國銀行可向中國客戶提供外匯業務,中美合資的銀行將立即獲準經營,外國獨資銀行將在5年內獲準經營,外資銀行在二年內將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在5年內經營金融零售業務。  二、 加入WTO對銀行業影響  1。 WTO給中國銀行業帶來的機遇  首先,引入國外競爭,有利于商業銀行體系的完善。中國金融業的特點是龐大的、高速增長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深化不足。外資銀行的進入為國內銀行提供參照體系和競爭對象,將促進國內銀行加快改革、加強管理。外資銀行在技術、金融創新上處于領先地位,可以起到示范、激勵和交流的作用,從而推動我國銀行業技術改進和金融創新的進程。外資銀行先進的管理理念和運行方式對提高國內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國內外銀行業間的人才競爭和交流也有利于提高我國銀行從業人員的素質。  世貿組織的互惠原則有利于國內銀行業拓展海外業務,增設海外分支機構,以占據競爭的有利地勢。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后,中國銀行業到海外拓展業務將主要受自身經營狀況和東道國金融監管條例的限制,而較少受到市場準入方面的限制,這就有利于國內經營狀況良好的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爭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國際競爭中促進業務發展、人才成長和技術進步。  加入世貿組織有助于推動金融運行和金融監管向國際標準靠攏。加入WTO后,我國銀行業必然要遵循國際銀行業經營管理的統一規則,接受以巴塞爾協議為準繩的國際銀行業監管原則、標準和方法。這將促進我國銀行業加強全面加強風險管理,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改進信息披露制度,并推進監管的規范化、全程化,保證監管的持續性和有效性。既有利于規范銀行業的經營管理,又有助于形成統一規范、客觀公正的金融監管體系,改善商業銀行經營環境。  2。 WTO給中國銀行業帶來的挑戰或不利影響  必須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迅速為開放金融市場做好準備。目前中國主管部門已訂出開放人民幣業務的時間表。人民幣業務開放速度之快可能會超出多數人的預期,在"可見的未來"極有可能在所有大中城市開放人民幣業務。 外資銀行將在中國加入WTO一年后,獲準為中國客戶提供外匯業務,兩年后可為企業商務活動提供人民幣業務,而五年后可為中國個人提供金融服務。中國人民銀行今年將取消外資銀行營業性分支機構地域限制,從現在的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23個城市擴大到所有中心城市,同時正式批準美國花旗銀行深圳分行、日本東京銀行深圳分行經營人民幣業務。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在金融領域全面引入國際競爭,將使中國金融業面臨世界開放市場的競爭和挑戰,受到一定的沖擊。主要表現為國內一些不具備競爭優勢的金融企業,在全方位的國際競爭中必須經歷一個痛苦的調整、轉換和再生的過程,并有可能使國民經濟在一定時期內出現一定程度的困難局面。將使民族金融業在業務、人才、管理以及監管等方面面臨直接沖擊。由于中國金融業長期處于高度的政策壁壘下,對于加入WTO后高度的市場競爭形勢需要有個適應過程。中國許多銀行業人士,對于對外開放銀行業務反應強烈,認為在五年內徹底開放銀行業,時間是十分急迫的。據世界銀行一位對中國銀行業素有研究的專家拉迪指出,大約需要十年,中國銀行業才能作好準備,而不致于陷入險境。原因之一是中國銀行業普遍存在資本充足率普遍不足的情況,補充資本金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其次,國內銀行不良貸款在五年內難以清除。現已有計劃將這部分債務以折價或證券化的方式出售,但此過程也許將需花上數年甚至更長。銀行業普遍認為,重建中國脆弱的銀行系統,是中國政府允許外國金融機構完全進入本國市場,而不致引發國內金融危機的重要先決條件。  三、銀行業面對加入WTO的對策  銀行業在我國的行業對外開放序列中一直處于較后的部分,對開放后的國際金融競爭環境也有個適應過程。因此中國的銀行業應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作好加入世貿組織的準備:  (1) 銀行業要加強風險控制,提高資產質量。資產質量是商業銀行的生命線,控制風險是確保業務穩健發展的前提。隨著開放程度的加深,銀行經營將暴露在更多的國際、國內的不確定因素之中,承受更多的風險。所以要正確地判斷和評估風險,加強靜態、動態和國別分析,完善控制和化解風險的手段,從而確保資產質量,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2) 增加銀行資本金或對銀行進行重組,改進銀行經營管理方針,并建立適當的法治和規范框架。過快開放金融業的風險在于外資實力可能大大超過中國國內金融體系,我們應該充分吸取亞洲危機的教訓:在金融業自由化前,必須對國內金融系統嚴格規范,商業銀行必須妥善獲得資本金注入及經營管理。  (3) 中國銀行業須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框架改進和完善經營管理體制,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現代商業銀行發展道路。要根據市場條件變化趨勢和國際銀行業的發展方向,調整經營管理理念和銀行發展戰略,以使中國銀行業在世界經濟、金融一體化進程中保持長期、穩健發展。  (4) 加強經營管理技術和金融產品創新,促進業務發展。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以占據人才競爭的優勢。人才是銀行的無形資產,是競爭的關鍵。要系統、科學地加以經營管理,建立良好的激勵、福利、教育培訓機制,并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以增強凝聚力、歸屬感,從而吸引人才、穩定人才。積極發展國內外銀行間良好的合作關系。中國銀行業之間,要以共同的民族歸屬感為歸依,加強理解與協作,建立適度、有序的競爭關系,確保民族銀行業的市場份額持續、健康的發展。  (5) 面對外資銀行,除了戰略上的高度重視以外,還要積極地了解、學習其所長,并與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中國銀行業和外資銀行業各有所長,除了競爭外,還存在相互補充、合作的機會。我們有廣泛的國內網絡、熟悉國情、人民幣業務根基扎實,具有較強的優勢來與外資銀行聯合開展銀團貸款、項目融資等業務,合作前景廣闊。  (6) 為防止有可能出現的資本外逃,人民幣資本項下的可兌換應該推遲實行。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