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么飛機
熱心網友
mi-24米-24是蘇聯陸軍的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由米里設計局于60年代后期開始研制。蘇聯陸軍最初于1968年提出設計要求,米里本人親自擔任總設計師。1972年西方首次報道這種直升機的情況,1972年底試飛并投入批生產,次年1973年裝備部隊。 米-24在蘇聯陸軍近距支援及特種作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970年,在米里逝世后接任其職務的季申科主持設計了真正大量裝備部隊的米-24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代號為“雌鹿”(Hind)。 設計的背景是美國陸軍在越戰中裝備了AH-1型武裝直升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取得了很好的作戰效果,因此蘇軍決定仿效其設計思想研制自己的武裝直升機。正如AH-1是由UH-1改進而來,米-24也是在成熟的米-8運輸直升機上發展來的,后機身幾乎照搬了米-8設計。米-24設計時規劃的主要任務包括,為己方坦克集群提供掩護,壓制地面敵軍和防空火力,強行空降少量步兵部隊,壓制空降區敵人的先頭部隊。但經過長期訓練和使用,米-24更多的擔當了反坦克任務,并具有了一定反直升機的能力。米-24還可以擔負為米-8和米-17機群護航的任務。 米-24生產裝備數量巨大,據統計蘇聯阿爾謝涅夫和羅斯托夫的兩家直升機工廠已生產了2300多架各種型別的米-24直升機。現約有120架仍在俄羅斯和周邊國家服役,各軍區都編有直升機中隊。單價約為550萬美元。其出口型還出口到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古巴、印度、伊拉克、利比亞、尼加拉瓜、越南、也門等國家,參與了兩伊戰爭等多次局部戰爭。 由于米-24A并未大量裝備部隊,我們研究一下成熟的米-24D的機體結構。米-24D所有的動部件以米-8相應部分為基礎。5片槳葉的旋翼采用等弦長翼弦,翼型為NACA230。3片槳葉的尾槳類似米-8,但在改進型上,尾槳均改裝在尾斜梁的左側,與米-8演變為米-17相似。旋翼大梁采用鈦合金,敷以玻璃鋼蒙皮,以蜂窩結構夾芯填充。旋翼槳轂為鍛造/機加工鋼制槳轂,采用傳統的全鉸接式旋翼。槳葉大梁充增壓氮氣,以便檢查裂紋。每片槳葉安裝液壓擺振阻尼器、平衡調整片、前緣防冰裝置和標準的剎車裝置。尾槳使用鋁合金材料。 米-24延續了米-8寬大的機身,有一個裝8名步兵的運兵艙,這是米-24與AH-1為代表的西方武裝直升機的重大差異。這一運兵艙使得米-24能先以自身火力壓制地面敵軍,然后迅速將步兵空投到特定區域,非常適合用于陸軍部隊協同空降作戰。但這也使得米-24機體臃腫,比AH-1要碩大得多,飛行性能下降,被敵方命中的幾率增大。在多年的阿富漢戰爭中,米-24反復使用上述戰術攻擊游擊隊,能有效的克服高山峻嶺的阻礙,甚至直接攜帶航空炸彈進行轟炸。但米-24也被游擊隊擊落了不少。 機身為普通全金屬半硬殼式短艙尾梁結構。機身前部根據任務不同可作不同配置。機身兩側有比西方設計大得多的全金屬懸臂式短翼,平面為梯形,具有大約16°下反角和20°安裝角,翼面為固定翼面。在巡航飛行時,短翼大約可提供25%的升力。垂尾偏置3°,兼作尾斜梁,水平安定面可調。旋翼槳葉和尾槳槳葉均裝有電加熱防冰系統。米-24采用米-8的可收放前三點起落架,前起落架為雙輪,主起落架為單輪,低壓油-氣減震支柱和低壓輪胎。主起落架向后收在機身短艙后部。尾梁下面有管狀的三角尾橇,可保護尾槳。 米-24D采用兩臺單臺最大功率為1640千瓦(2230軸馬力)TV3-117渦輪軸發動機,并排安裝在座艙上面。該發動機與米-8MT、米-17的發動機屬于同一系列,便于減低陸航地勤的維護工作量。發動機經由輸出軸、并車減速器驅動旋翼軸。動力系統關鍵部位裝有8毫米厚的淬火裝甲鋼板。機艙后機身內裝有主油箱,機艙底部有軟油箱。機艙中可安排1000千克輔助油箱,使內部燃油量增加到1500千克。同時可帶4個外掛油箱,每個外掛油箱容量為500升。外掛油箱只可裝在短翼兩個靠內的掛點上。可選用轉向器和分離器濾除進氣中的異物和沙塵。旋翼槳轂整流罩尾部裝有輔助動力裝置,橫向安裝。 米-24A和D的駕駛艙有所不同。A型采用并排式布局平板玻璃大型座艙,D型采用不同于西方平板玻璃艙蓋的縱列氣泡式艙蓋,前部為平直防彈風擋玻璃。駕駛員在后,射手在前,均有裝甲座椅。兩個鉸接式座艙蓋是分別獨立的,向右打開。后座比前座高,兩人視野良好。前后艙之間有防碎片屏蔽。運兵艙設有8個可折疊座椅,或安排4個長椅。兩側各有一個鉸接主艙門,分兩部分向上和向下打開。艙內備有加溫和通風裝置。 機內系統包括3臺發電機,相關的雙套電氣系統和增穩系統。機載設備包括甚高頻和特高頻無線電臺、自動駕駛儀、雷達高度表、盲目飛行儀表設備,以及有地圖顯示器的無線電羅盤。 米-24的武器配備火力強大。機頭下方炮塔裝有一挺可俯仰旋轉的12。7mm四管“加特林”機槍。短翼翼尖武器掛架可掛4枚AT-2“蠅拍”反坦克導彈,其他掛架可攜帶UV-32-57 32管57mm火箭發射器、其他大口徑火箭發射器、1500千克常規/化學炸彈等。 米-24系列共有7種型號。機體構架,動力裝置和傳動系統都是一樣的,武器、作戰設備和尾槳位置有所不同。簡述如下: 米-24A(“雌鹿”A)。該型號是原型,保留了較多米-8的特點。平板玻璃大型駕駛艙(見下圖)內可乘3名機組人員——駕駛員、副駕駛員兼射手和隨機工程師。主艙搭載8名全副武裝士兵。機身兩側短翼后掠角為20°,下反角為16°,每側短翼各有4個武器掛架。翼尖掛架可掛4枚AT-2“繩拍”反坦克導彈。機頭裝一挺12。7mm“加特林”機槍和瞄準系統。左側內武器掛架的上部裝有攝像機。原型機尾槳位于尾斜梁右側,后來的改進型移至尾斜梁的左側。A型并未大量裝備,其三人機組也未被正式裝備的米-24沿用。 米-24B(“雌鹿”B)。B型的短翼無上、下反角,其它與“雌鹿”A相同。每側短翼內側有2個武器掛架。“雌鹿”B性能優于“雌鹿”A,但沒有大量生產。 米-24U(“雌鹿”C)是一種教練型。基本上與“雌鹿”A相似,但沒有機槍、天線整流罩和導彈發射器。 米-24D(“雌鹿”D)是第一個真正大量裝備的米-24。裝TV3-117渦輪軸發動機,駕駛艙裝甲增厚。尾槳改在尾斜梁左側。由于A型的駕駛艙不利于機組執行攻擊任務,前機身進行了重新設計,溶入了西方設計思想。駕駛艙改為縱列式布局,射手在前,駕駛員在后。前艙水平視野為270°,前下方視野為45°;后艙視野水平視野為20°,前下方視野為15°。機頭防彈玻璃右上方裝有探測器,用于指示火箭彈最大散布面的最佳條件。前起落架支柱加長,以適應機頭下方體積更大的探測器。前起落架收起后半露在機體之外。 短翼掛架,有兩個57mm火箭發射器和兩個AT-2反坦克導彈發射器。掛有一串12。7mm槍彈。 機頭下方裝一挺12。7mm加特林機槍炮塔,旁邊是KPS-53A光電瞄準具艙。備彈1470發。12。7mm槍彈雖然威力小于西方通常的20mm炮彈,但射速高達4000到4500發/分;備彈量大,適合對付游擊隊等目標。機槍的方位角和俯仰角增大。機頭下方裝有雷達和微光電視系統。采用的AT-2“蠅拍”反坦克導彈采用紅外測角半主動無線指令制導方式,整個發射到命中的過程必需由射手手動瞄準。D型的教練型不裝炮塔。D型真正具有了空空和空地攻擊能力,大量裝備部隊使用。 D型的座艙 米-24BMT是掃雷改型。 米-24V(“雌鹿”E)采用無線電制導的9K114“螺旋”(Shturm,北約代號AT-6)反坦克導彈,改裝TV-3-117A發動機。相應的在機頭下方左側改裝大型制導設備艙。有4個翼下掛架,可選裝R-60紅外制導空空導彈。駕駛艙加裝平視顯示器,代替了以前的反射式射擊瞄準具。其出口波蘭型號稱米-24W。出口型為米-35。 9K114反坦克系統同樣采用紅外測角半主動無線指令制導方式,但性能遠優于AT-2,使得米-24的作戰能力有較大提高。 米-24E,民用生物勘查型,用于探索水面上油污染及季節性水位變化。 米-24R(“雌鹿”G1)。G1是用于原子戰、生物戰、化學戰的改型。可進行土壤樣本采集工作,每次可采集6個土壤樣本。在1986年烏克蘭共和國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事故后,首次被西方發現。該型去掉了翼尖武器掛架,在翼下加長的武器掛架上加裝機械爪,用于執行核/生物/化學戰用途。該型單獨部署,不編入陸軍航空兵一般部隊。 米-24P(“雌鹿”F)在1982年首次被西方發現。該型與E型相似,但機頭右側裝一門以GSH-230機炮為原型的AO-18型雙管30mm機炮,取消了機槍炮塔。該炮采用30×165mm炮彈,彈重400克。初速850到950米/秒,射速3000發/分,炮重105千克。可掛AS-10空地導彈。出口型為米-35P。下圖為俄陸軍航空兵飛行表演隊。 美軍擁有的一架可使用的米-24P。用于為美軍提供相關防空、對空觀瞄設備的訓練。 GSH-230機炮及炮彈 米-24PS是警用/半武裝改型。注意米-24獨特的主艙門。下門可作為跳板。 米-24K(“雌鹿”G2)類似于同米-24R。機艙中有大型照相機,右側開有鏡頭艙門,用于偵察和高炮射擊觀測。 米-24VP(“雌鹿”V)機頭炮塔改裝雙聯GSH-23L型23mm機炮,出口型為米-35VP。GSH-23L炮采用23×115mm炮彈,炮重50千克,射速3200發/分。該炮可看作12。7mm機槍和30mm機炮之間的優化選擇,能較好的兼顧空戰和對地攻擊要求。 GSH-223 按蘇聯的慣例,出口型性能不如蘇軍相應裝備。自1978年起,已經有25個國家進口了約600架米-35。下圖為印度的米-35。 米-24VM(“雌鹿”VM)改進了夜戰能力,采用了部分西方電子設備,實際上是米-35出口型的基型。俄羅斯軍隊目前暫時無法裝備這一改型。 目前最新的出口型為米-35M。米-35M型改裝米-28武裝直升機的旋翼、尾槳和傳動系統,全機重量減輕300千克,發動機輸出推力增大300千克。裝備包括機頭右下方烏拉爾光電工廠(UOMZ)光電觀瞄系統在內的電子設備。該觀瞄系統包括白光、夜視、激光等通道。米-35M炮塔最初仍沿用12。7mm機槍,但到了2001年巴黎航展時,米-35M已改用GSH-23L機炮。可掛裝使用S-13型130mm火箭彈的B-13L1發射器。具備使用Ataka(北約代號AT-9)型反坦克導彈的能力。AT-9導彈于1990年開始裝備蘇軍,最大射程8千米,最小射程500米,彈長2。4米,直徑0。125米,重量40千克,最大速度350米/秒(略大于音速)。穿甲厚度1000毫米,采用激光制導。M型經過改進設計后,使用壽命比米-24更長,具備完善的夜間作戰能力。 東歐各國正在尋求改進自己的米-35。圖為其中一種方案,采用西方觀瞄吊艙、機炮。2002年5月,捷克、匈牙利、波蘭和斯洛伐克四國國防部長簽署了關于共同改進米-24的協議。改進按照北約的標準進行,延長其服役期限。由波蘭負責協調,樣機在18個月之內完成,批量生產將在2004年開始,費用總額約需1000萬美元,每個國家將承擔開支的四分之一。 2002年10月,俄軍表示未來的15年,很可能繼續由米-24擔當武裝直升機的主力。米里設計局計劃對米-24進行延壽和換裝制導和導航系統,加裝新武器。新型號為米-24P型,計劃使用米-28的復合材料主旋翼和X型尾槳。采用新型裝甲和其他一些新型設備,生存性將大大提高,同時飛行高度和機動性等飛行特性也將有明顯改善。2004年1月,俄羅斯方面表示今年上半年將進行改進型米-24PM的首飛。根據2004年俄羅斯國家國防訂貨,莫斯科米里直升機制造廠研制了米-24PM,使用性能大為提高,并且擁有更高的作戰效能。不僅安裝了功率更大的新型VK-2500發動機,也安裝了改進型機載設備。預計改進型直升機的聯合國家試驗將持續一年時間,計劃于2005年中期結束。直升機的改進是利用國防部資金完成的,未來將對俄羅斯武裝力量直升機進行改進的還包括改進型米-35。俄羅斯空軍裝備的5架米-24PN型的交接儀式將于1月28日在羅斯托夫直升機公司舉行。 2004年12月,保加利亞國防部選擇埃爾比特系統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領導的小組作為保加利亞直升機改進項目的中標方。該改進項目包括改進12架米-24武裝直升機和6架米-17運輸直升機,使它們滿足北約標準。埃爾比特公司將作為該改進項目的主合同商,該項目的金額對埃爾比特公司來說也非常重要。不過,該項目還有待于完成談判并正式簽署合同。 AT-9反坦克導彈12。7mm加特林機槍吊艙和雙頭12。7mm彈 米-24的各種火箭發射器。包括了130mm、240mm、250mm等多種大型火箭彈。旋翼直徑 17。10米尾槳直徑 3。90米短翼(包括翼尖掛架) 大約6。65米機長(不包括旋翼、尾槳、機槍) 17。50米 (旋翼和尾槳轉動) 18。80米機高(旋翼和尾槳轉動) 6。50米 (至旋翼槳轂頂端) 4。20米水平安定面翼展 3。27米主輪距 3。03米前主輪距 4。39米旋翼槳盤 235平方米空重 8200千克最大外部載荷 24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 112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 11500千克最大槳盤載荷 0。5千牛/米2(51。1公斤/米2)最大平飛速度 330千米/小時巡航速度 270千米/小時經濟巡航速度 217千米/小時最大爬升率(海平面) 12。5米/秒實用升限 4500米懸停高度(無地效) 1500米作戰半徑(最大武器載荷) 160千米 (2個外掛油箱) 224千米 (4個外掛油箱) 288千米航程(標準內部燃油) 500千米 (帶副油箱) 1000千米最大續航時間 4小時 我給張坐艙內部的圖吧。
熱心網友
俄羅斯的米-24武裝直升機,外號是“雌鹿”我房間里就貼著這張海報,哈哈。。。。。
熱心網友
米-24BMT
熱心網友
前蘇聯的米-24“雌鹿”直升機。
熱心網友
前蘇聯的米-24
熱心網友
前蘇聯的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在第一滴血里出現過。這張蠻特別的。MI-24“雌鹿”是前蘇聯于20世紀60年代研制的一種運輸/武裝直升機。這種直升機可以攜帶一個班的士兵前往戰區,然后用強大的火力為其提供火力支援;也可以執行專門的前線支援、反坦克任務。Mi-24火力強大,具備一定的裝甲防護,曾經參加過阿富汗戰爭、中東戰爭、海灣戰爭等多次戰斗,并被出口到大量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