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雪域女神——文成公主(附金城公主)      一、藏族的源流傳說    位于西藏山南地區澤當鎮的貢布日山,是西藏能夠通知世事的“神山”之一。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神猴就在這里跟隨觀音菩薩潛心修行,當神猴修得人身將成正果的時候,羅剎魔女卻死心踏地地愛上了他,一定要和他結為夫妻。神猴不情愿,羅剎女便以種種方式相求,甚至以作禍凡間相脅。在觀音的點化下,神猴最后終于與羅剎女結為夫妻。婚后,他們生下了六只小猴,并教給他們種種植五谷之法,小猴吃了五谷,便逐漸化身成人,便是藏族的先民。貢布日山下的澤當鎮也就因此得名(澤當:猴子玩耍壩)。  此后,藏族先民繁衍生息,漸漸形成了藩邦。又過了很多年,在被沃地方有一位名叫“恰姆增”的婦女生下了她的第九個兒子“烏貝惹”。他相貌英俊才能超眾,指間生有蹼,被鄉民驅至蕃地,恰在此時逢諸藩邦尋找共主,他遂被奉為吐蕃王,是為“聶墀贊普”,乃第一代藏王,從此開始了悉補野王世系。    悉補野王世系傳到第三十一代贊普囊日松贊的時候,已經是公元七世紀,雖然大部分藩邦都已歸附,但統治仍然未穩,囊日松贊用武力在極快的時間里征服了很多藩邦,但征服民心卻遇到了障礙,最后被反抗者毒殺。他死后,他的兒子松贊干布繼承了贊普之位。 二、松贊干布其人    松贊干布是囊日松贊和蔡邦氏珠瑪脫嘎之子,于公元617(隋煬帝大業13年,藏歷火牛年)誕生在墨竹工卡的強巴敏居宮殿。據說他天生高大潔白,相貌端莊,智勇雙全。  從十三歲繼承王位開始,松贊干布就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氣勢。在很短的時間內,這位年青的贊普平叛擴疆、遷都拉薩,展開了他統一吐蕃的雄心畫卷。而他也確實成功了,不但統一吐蕃全境,而且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管理體制和法律條文,被稱為“吐蕃基礎三十六制”,統一了度量衡,還命吞彌桑布扎在梵文的基礎上創制了延用至今的藏文字。  經過一番努力,吐蕃王朝在松贊干布的治理下,已經成為東方僅次于唐王朝的強大軍事政權。三、曲折求婚路    公元633年(唐貞觀八年),唐王朝與吐蕃王朝之間開始互相遣使往來。大唐王朝的特使馮德遐來到吐蕃,見到了17歲的松贊干布。言談中,松贊干布聽說突厥和吐谷渾都“尚公主”(太宗時期,),欣慕不已。遂在貞觀十年派使者帶著大量金銀珠寶隨馮德遐入朝,向唐太宗請婚。  然而這第一次求婚,唐太宗卻沒有依允。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政治軍事,松贊干布的婚姻狀況可能也是其中之一。    做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身邊的女人當然不會少,他有三個藏族妻子:芒妃墀嘉、象雄妃勒托曼、木雅茹妃嘉姆增。雖然其中的芒妃墀嘉為他生下了唯一的繼承人貢松貢贊,但是這三位藏妃并不曾在結婚的時候立刻得到正式的王妃稱號。出于各種因素考慮,松贊干布將他的王妃之位,優先給了尼泊爾公主墀尊。  墀尊是尼泊爾德瓦王印鎧甲光王的女兒。這位尼泊爾國王在嫁女兒的同時,將八歲等身釋迦不動金剛佛像和彌勒怙主像,度母旃壇像等做了女兒的嫁妝。婚后她在拉薩瑪波日山上居住。而墀尊公主將而這樁婚姻,恰恰締結在向唐太宗請婚的前一年即貞觀九年。    當然這只是一種浪漫的猜測。做為帝王,政治聯姻的對象是否已有妻妾,幾乎是一個不值得考慮的問題。——史籍中記載的理由則說,唐太宗拒婚的原因是因為吐谷渾王挑撥離間。  《冊府元龜》記載說,求婚的使者這樣回報松贊干布:“初至,大國待我甚厚,許嫁公主。會吐谷渾入朝,有相離間,由是禮薄,遂不許嫁。”遠交近攻,吐谷渾當然對吐蕃沒什么好感,更不會想讓吐蕃也當大唐駙馬。(當時前后只有突厥處羅可汗子尚衡陽公主,吐谷渾尚宏化公主,回紇尚咸安公主。)  得知唐太宗拒絕許嫁公主,松贊干布非常不滿,不但覺得面目無光,更因為這樁求婚還寄托著他的國家大計:他渴望公主能將先進的唐文化帶進雪域。完成他武功之后“文治”的夢想。    于是他旋即出兵攻打吐谷渾,一方面尋這個居然能夠超過自己當上大唐駙馬還敢不讓自己當駙馬的家伙晦氣,一方面展示自己的實力也是向唐王朝示威,當然另一方面也嘗試進一步的開疆拓土。  很快,吐谷渾王就敗下陣來,旗開得勝的松贊干布親率二十萬大軍攻破白蘭羌、麗江等地,一直進入唐朝領地松州,駐扎之后再次派使者帶著貢品去長安請婚。這一次態度比較生硬,直統統地宣布請完婚就要立即帶公主走。  唐王朝的公主是下嫁可不是搶婚逼婚,唐太宗哪能吃這個癟,不肯答應,并下令松州都智韓威就地攻打吐蕃軍,不料松州兵力實在有點少,被吐蕃給打敗了。消息傳出,唐王朝的一些屬藩如南詔就成了墻頭草,紛紛掉頭歸附吐蕃。閻州刺史別叢臥施和諾州刺史把利步利也跟著連人帶城地投降。    喜歡以少勝多的李世民發覺自己這次確實低估了對手,遂正式下詔發兵,以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執失思力為白蘭道、右武衛大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左領軍將軍劉簡為洮河道行軍總管,領兵5萬討伐20萬吐蕃軍。這一次兵力戰法都很得當,吐蕃兵敗而返。    回到拉薩之后,松贊干布派使者向唐王朝上表謝罪,同時仍然不屈不撓地提出請婚。這一次,唐太宗終于點了頭,賞識這位年青贊普的性情,并承認吐蕃的實力堪配公主下嫁。    于是,貞觀十四年的冬天,雪域使者、松贊干布的重臣大相祿東贊(大相即宰相。祿東贊又稱噶爾東贊)率領一百多位大臣騎士,帶著 “一等金綠綾緞衣服”和“鑲嵌著紅寶石的琉璃鎧甲”等大量黃金寶物來到了長安迎請公主。    有了前面這一系列的風波,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會流傳“唐太宗六難求婚使”的故事了。故事說,祿東贊面見唐太宗的時候,前來求婚的有好幾國,于是唐太宗給眾人出了六道智力題,最后只有祿東贊全部回答出來,這才最后敲定將公主下嫁吐蕃。  于是,祿東贊圓滿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貞觀十五年的初春正月,唐太宗李世民當著印度、波斯、格薩、韃靼等多國使臣的面前,公開宣布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做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王妃的消息。    大概是祿東贊把任務完成得太圓滿,智力題回答得太好,本身又是吐蕃國的大相,唐太宗對他很是賞識,封其為右衛大將軍。最后還把自己的外孫女段氏封做公主嫁給了祿東贊。  (見于《資治通鑒》,據說賞識的原因是“善應對”,難道說真有智力題?就算沒有智力題,兩國打開了一仗,貞觀群臣對吐蕃使臣的措辭中夾槍帶棒也是可以想象的,能應付得了確實要水平。另外還要做一個小小的糾正:太宗不可能有姓段的外孫女。唐朝只有高祖李淵的高密公主嫁給了尚書段綸,假使真有賜婚,段氏也應該是李淵的外孫女四、文成入藏    由于當時的吐蕃文化相對落后,唐太宗為文成公主準備了豐厚的嫁妝。其中不但有各種五行經典、工藝技術、紡織農稼,還有醫學論著和醫療器械,而最珍貴的一件陪嫁,則是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唐太宗還派自己的族弟、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節護送公主。(據說文成公主就是李道宗的女兒?)  當一應事宜都準備妥當之后,貞觀十五年的正月,宗室之女文成公主便隨著吐蕃請婚使節踏上了西去的道路。那尊珍貴的佛像則供奉在一輛木輪車上,由力士嘉嘉拉嘎和魯嘎牽扯引,也和她一路同行。  而這漫長的路途,成為富于想象和傳奇的路,文成公主所到之處,留下了數不盡的瑰麗傳說。  最著名的傳說莫過于青海湖的由來。高原上的藏族人向往遙遠的大海,高原上的湖泊幾乎都被他們以“海子”命名。在漢時它被稱為“西海”,藏名“措溫波”,蒙名“庫庫諾爾”,也被稱為“卑禾羌海”,據說它就是遠古的瑤池,也是中國歷代帝王公祭的“圣湖”,“青海湖”這個名字就是唐玄宗所封,他同時封青海湖神為“廣潤公”。  在藏民的傳說中,唐太宗為了不讓公主過于思念家鄉,特賜她一面寶鏡,無論她去到哪里,鏡中都能顯出長安的景象,還給她用黃金各鑄了日月之形相伴。當送親的車隊來到唐蕃分界之地、準備棄轎乘馬的時候,文成公主再一次從鏡中看了一眼家鄉的景象,為了能夠專心走好未來的人生,她沒有將寶鏡帶走。這面留下的寶鏡便成了美麗的青海湖,那黃金鑄就的日月則成了日月山。她一面走一面流淚,流成了“倒淌河”,所以才會“天下江河皆東去,唯有此水向西流。”  林芝地區的門巴族,有一種女子披羊皮為飾的風俗,少女披羊尾和四條腿俱全的小羊皮、成年女子披牛犢皮或山頭皮。  這其中的傳說也與文成公主有關。據說她入藏時,為了辟邪曾經身披獸皮,后來途經此地,將用過的獸皮賜給了門巴侍女,從此沿襲至今。  當然,文成公主留下的不僅僅是虛構的傳說,更多的是沿路留下的禮樂衣冠記憶。據記載,雍正年間果親王允禮曾經入藏迎送七世達賴喇嘛,就在雍正十三年二月朔日這天,在噶達地方的惠遠寺,這位見多識廣的皇叔欣賞到了一場令他瞠目結舌的古風舞蹈,并“目為愕眙,心神搖蕩”,打聽之后才知道,這是唐代公主入藏所留下的舞樂。    經過漫長的旅途,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來到了錯那(瑪多扎陵湖),松贊干布也從拉薩趕來迎接。為了表示誠意,他穿上唐王朝的衣冠,以唐朝女婿見岳父的禮儀拜見了送婚使李道宗,然后才領著新娘和隊伍返回吐蕃國都。  藏傳佛教認為,文成公主是天上的度母(菩薩)化身,因此當她帶著釋迦牟尼像來到的時候,吐蕃臣民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典禮,正式封她為贊普王妃。  這時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據說尼泊爾墀尊公主對文成公主所獲得的禮遇非常妒忌,于是設置了種種障礙,使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不能立刻完婚,時間長達將近一個月之久。(而另一種說法則是由于聯婚過程太曲折,吐蕃的大臣心有不滿,編造出種種理由阻撓,使兩人的婚禮推遲了一個月。而這位在傳說中不幸成為反面人物的大臣,竟是請婚使祿東贊。而作梗的理由則是不滿唐太宗的智力測驗。見《智者喜宴》)    說到祿東贊,要單獨提出來講講。他是松贊干布時期的重臣之一,立下了極大的功勞,而且做了多年的“大倫”(即宰相),對兩位公主王妃墀尊與文成的求婚和迎請都是他做的使者。然而吐蕃“七賢臣”中卻沒有他的位置。這也許與他和他的家族過深地卷入吐蕃王朝政治斗爭中大有關系。  祿東贊的出生時間不詳,傳說是加查縣安繞鎮嘎玉村人。年輕時的祿東贊是個鐵匠, 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將來會成為吐蕃王朝的權臣,然而他確實做到了。兩度為贊普迎娶王妃足以證明他當時得寵的程度。然而迎請文成公主卻成了他在松贊干布時期所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此后不久,祿東贊就在權力斗爭中敗下陣來。  事實上,在迎請文成公主之前,吐蕃王朝上層的權力斗爭就已經非常激烈,據說陪同祿東贊前往唐王朝請婚的兩位副使吐米桑布扎及止•塞汝恭頓其實就是祿東贊的政敵一派,假如傳說屬實,那么很明顯,這樣奇異的組合就代表著背后的權力平衡,以及祿東贊當時已經腹背受敵的政治處境。而他離開吐蕃去遙遠的長安完成迎婚任務所花費的兩年時間,更是足夠他的政敵們在拉薩做好所有的布置,只等他回來發動了。于是他很快就獲罪被譴,離開了吐蕃的權力中樞。直到松贊干布去世之后,他才返回宮廷并且重新成為吐蕃國相“大倫”。祿東贊于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去世。三年后,他的兒子欽陵登上了父親的相位,父子先后執掌王朝實權長達五十年之久。欽陵在大倫相位上時,先后與吐谷渾(唐王朝隨之卷入)打了兩大仗,都獲得了勝利。  武則天永昌元年(公元689),吐蕃君臣之間再次爆發權力之爭,當時的贊普墀都松贊大獲全勝,噶爾欽陵兵敗自殺,其弟贊婆率部投唐。    不論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婚禮推遲一個月的原因,究竟是不是因為大臣作梗,墀尊公主的醋意仍然不容忽視。  在藏族亦真亦假眾說紛紜的典籍記載中,就有不少是關于墀尊公主向文成公主爭嫡庶名分的內容。  據說,由于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儀式更為隆重,因此墀尊第一次見到文成公主,就在席間迫不及待地說:“漢主文成汝,辛苦婚使迎,雖來此藏地,然我先為大。”而文成則回答:“無心作較量,汝言賽誰強,先越戶限大,廟堂建湖上。”  遂以興建佛寺為比,誰能夠建好湖上寺,誰就是嫡妃。  當然,最后那座“湖上寺”是由文成公主所帶的唐朝工匠建成了。它就是大昭寺。六、建寺弘法    文成公主進藏,極大地改變了藏區的各個方面。  起初,藏人習慣以赭色涂面,文成公主對此非常反感,于是松贊干布下令禁止;民眾風俗剽悍,遂又遣上層子弟入唐求學。文成公主帶來的嫁妝還改變了藏人的衣著。她帶來了諸色錦緞綾羅衣料二萬匹和紡織技術。她入藏之前吐蕃上層都穿戴氈料,從此開始改穿絹綺,并仿效唐王朝建立了嚴格的等級服飾制度。直到近代,西藏的高級官吏仍然戴著源自唐代進士的金翅白紗帽。至于文成公主帶進來的天文算術、紡織農牧、醫藥星相、歷法建筑,也都逐步改變了藏區的生活狀況。  公元前一世紀時,藏人已經懂得砌造宮殿,文成公主入藏之前,拉薩的紅山上已經開始興建宮室。但由藥王洞中的造像以及松贊干布的本尊佛堂來看,最終的完工和擴建,應該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后,并且得到了唐朝工匠的大力參與。因此才在民間留下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建布達拉宮的傳說。  然而改變宗教信仰,比起改變生活習慣,更具有挑戰性。    早在公元紀年之初的藏王布德貢杰時期,藏區雪域就開始出現了“苯教”的傳播。苯教的教主辛饒據說本是大食人(伊朗),到六世紀時,苯教在藏區占絕對的上風。松贊干布則希望在吐蕃推行佛教,這也是他請兩位公主分別帶入釋迦等身像和佛家經典的原因。    傳說,文成公主所帶的那尊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赤金像是乘著木車來到高原的,當車行至拉薩北邊時,輪子陷入地面再也難以拉動。文成公主便決定就地興建佛寺供奉金像。松贊干布立即答應了她的要求。墀尊公主知道后也要求為自己帶來的釋迦八歲等身像修建寺廟,誰知屢建屢塌,只得向文成公主認輸求助,這才建成大昭寺。  不過據《大昭寺志》的記載,墀尊公主并不是在文成公主入藏后才發愿為金像造寺的,早在文成來到之前的公元639年,墀尊已經開始選址造寺,只是占卜所選的地方是拉薩的沼澤地,雖然奠了基,但這座寺不是建了倒塌就是怎樣也建不起來。——后面的故事脈絡就與上一種的說法基本一致了。——文成公主進藏后,墀尊承認能力不夠,派婢女帶著一升金砂去請求幫忙。于是文成公主經過“博唐”數理推算之后,發現整個西藏的地形宛如女魔仰臥之狀,極不利于王朝統治,而墀尊所選的那片沼澤“臥塘湖”,恰恰是魔女的“心血”,旁邊有紅山與夾波日山則為“心骨”,必須施法鎮壓才能建寺。  墀尊公主無奈,便將文公主推算的結果稟告于松贊干布,然后在機雪娘頗邦喀巖山之上,熔鐵水灌凝磚土,修建九層碉樓,四面拴以鐵鏈,使其牢固。然后修法禳災。  經過種種波折,墀尊公主終于在文成公主的指導下堵住了泉眼,建成了大昭寺。    在佛傳佛教中還有這樣的說法:文成公主在察看風水的時候,還發現若要在藏地昌大佛教顯密二宗、維護藏王的統治,僅建大小昭寺是不夠的。于是她又派人四處查勘地形,興建了昌珠廟、藏昌廟、噶澤廟、章巴江廟為四鎮邊之廟;步曲廟、昆庭廟、格吉廟、扎頓孜廟、隆塘卓瑪廟、潔曲廟、喜饒卓瑪廟、倉巴隆倫廟為鎮支之廟,另外又分別建立了佛塔、石獅、大自在神像、大鵬金翅鳥、白海螺等,以更改風脈。此后,這些寺院都如數地興建了,而佛教也開始在雪域高原上扎根。此后經過歷次滅法與復興,藏傳佛教已經蔚為壯觀。    記載說,最早的大昭寺有八座殿,小昭寺是三層金頂的唐式寺廟,里面供奉著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十二歲等身像;而墀尊公主帶來的釋迦八歲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隨著光陰的流逝,經過幾度興建的小昭式藏式風格濃郁,已難覓當年的模樣。  《教法史》還說,在墀尊公主建大昭寺失敗后,大小昭寺都是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的,兩寺同日開工、同日建成、同日開光。  若干年后,金城公主沿著文成公主走過的路來到了藏地。遵照金城公主的旨意,藏地將大小昭寺內的兩尊釋迦像進行了對換。  現在,大昭寺內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而小昭寺內供奉的則是墀尊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    由于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墀尊公主在傳播佛教方面的成就,在藏傳佛教的經典中,他們被稱為菩薩轉世。松贊干布為護教三大法王之一,文成公主為救助度母、墀尊公主為怒紋度母。(“度母”:菩薩)  “救助度母”的稱呼,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藏族尋常百姓對文成公主和她所帶來的文化的感恩之情。在雪域高原上,文成公主的地位是崇高的,假如有誰被比擬為文成公主,那是最高的贊美。七、身后事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唐王朝派人出使天竺國,正逢天竺戒日王去世,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自立為王。唐朝使者王玄策等人被新天竺王搶掠追殺。松贊干布聞訊后派出軍隊助王玄策反擊,一直攻入中天竺,將天竺王阿伏帝阿羅那順生擒至長安。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倒霉蛋從此再沒能回到天竺去做王。    第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高宗李治即位,封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并賜緞絹二千端。松贊干布遣使來謝,獻珍寶十五種以供奉太宗靈位,并上書高宗說:“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勒兵赴國除討。”——對于這封奏章的用意,有說是鑒于頭一年的天竺之亂有感而發,也有說是想試試唐朝內部情形的。  不管怎么說吧,至少在表面上,高宗君臣認可了頭一種說法,進封了松贊干布的爵位并賜雜彩三千端、蠶種及各類工匠。隨后應其所請為松贊干布刻了石像,列隊于太宗昭陵玄闕下。    太宗葬禮后不久,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松贊干布去世,唐高宗派將軍鮮于臣濟為使者入吐蕃吊祭。    遺憾的是,松贊干布的后妃生育情形實在不理想,包括文成公主在內,他的五位妻子中只有德慶頭人之女、小妃芒妃墀嘉(又名孟薩赤姜)在公元633年為17歲的松贊干布生下了一個兒子貢松貢贊。(另兩位小妃為木雅王之女木雅茹妃嘉姆措、阿里小邦象雄之女象雄妃勒托曼)。  據《紅史》記載,松贊干布在31歲的時候,曾經將贊普之位讓給時年十三歲的兒子貢松貢贊。可惜的是這位小贊普年壽不永,剛十八歲就死去了,松贊干布也隨后離開人世,時年35歲。  關于松贊干布的早逝,至今說法不一。有說是思子病逝的(逝于拉薩北面彭域色莫崗,今林周縣彭波農場附近),也有說是出征戰死的,還有說是和他的父親一樣被反叛者毒死的。    松贊干布死后,他的孫子芒松芒贊繼承贊普之位。  雖然丈夫死了,文成公主也仍然沒有離開藏地,據說她經常住在山南的昌珠寺,或說她仍然住在拉薩,還經常去布達拉宮對面的藥王山上東望家鄉。  《新唐書》說,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文成公主逝于吐蕃,高宗曾派使臣吊祭。  而藏地典籍中的說法豐富許多。  《世系明覽》說,文成公主、墀尊公主是和松贊干布同時顯現原身升天而去,臨去時還給新贊普的祖母孟薩赤姜明示了治國之道。當然這是宗教的說法。  另一種說法,是墀尊公主的女仆身患疫病,染給了自己的主人,而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去看望墀尊的時候也不幸傳染,于是同時去世。  另一種說法,則與《唐書》記載相符:松贊干布去世30年后,藏地流行惡疾,文成公主患病去世。    文成公主去世后,藏人將她的遺體送往雅礱瓊結(今山南地區瓊結縣境)。這里是藏族先民發源之地,也是歷代吐蕃贊普的最后歸宿,即著名的墓王墓區。  藏王墓在瓊結縣城東南的穆日山,陵墓都沒有發掘過,因此文成公主的陵墓所在已經不可考,后人所知道的,只是她應該和她的丈夫松贊干布葬在一起。。

熱心網友

正確

熱心網友

  《新唐書·吐蕃傳》(節選):  [貞觀]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詔江夏王道宗持節護送,筑館河源王之國。弄贊率兵次柏海親迎,見道宗,執婿禮恭甚,見中國服飾之美,縮縮愧沮。歸國,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宮室以居。公主惡國人赭面,弄贊下令國中禁之。自褫?至Y,襲紈綃,為華風。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又請儒者典書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