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時間是什么?生命有起點,有終點。生命的長度用時間來蘅量。時間的起點在哪兒?終點又在哪兒?總得有個開始吧……總得有一個結束吧……我們不是科學家,但我們有自己的理解……或許一切都只是一個幻覺吧?整個浩瀚的宇宙都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幻景吧?時間在這個虛無的宇宙中穿梭又或許像是舉著燈的人,無論他走到哪兒,他注定要被籠罩在燈光中……無論我們走到哪兒,時間與宇宙都會籠罩著我們,而我們永遠無法看到它們的盡頭……這片“燈光”太大,我們太渺小……隨便說些吧,雖然荒謬……
熱心網友
生就是在產房,死是在墓地。過程就是虛幻
熱心網友
你自己的問題就不對,宇宙和時間不是并列關系,宇宙就代表空間和時間。宇宙為什么會無限擴大,那些空間又來自那里呢?那些時間又來自哪里呢??
熱心網友
為什么要追根就地呢其實即使我們真的就活在虛幻當中又怎樣呢,難道你就不活了在這個世界當中就是有這么多謎,才那么引人入勝!而時間只是其中之一
熱心網友
我的時空觀對于時間與空間的論述,科學家們已作過詳盡的論述。愛因斯坦是從對時空觀的批判上創立他的“狹義相對論”的。由于運用“狹義相對論”遇到了一些難題,不得不對時空觀重新考查,要考查不妨走遠一些。自從人類從動物界分離出來以后,人們在與自然界的斗爭中,從消極地適應環境向能動地改造環境過渡著。隨著不斷地變革現實,人類逐步積累了對事物越來越多的認識,經過分析比較,逐步建立了科學的理論,并用文字記載下來并傳于后人。但由于科學的不發達和社會交往的稀少,各地的理論表述方式都不盡相同。社會的發展促使交換的產生,人們在交往中逐漸統一了認識。翻譯工作之所以能夠進行,就是使代表同一性質的詞語具有同樣價值。的確,“時間”與“空間”這些名詞是人類強加于自然界的,自然界可以有它們另外的說法。它們的說法絲毫不影響我們的概念。如果人們能與自然界進行交流的話,那只要增加一種翻譯就行了。人類把“時間”、“空間”這些名詞強加于自然界,是人類交流思想的需要,是用語言代替物質的產物。語言一經確立,就給予它確切的含義,試圖改變這些含義而使科學理論符合某些人的主觀愿望的辦法是徒勞的。人們在實踐中發現,一切物體都有一定的形狀(開始人們只限于對剛性物體的認識),一切物體都在不斷的變化。(開始只發現一些物體在發生變化,如白天與黑夜的交替,動植物的生老病死,巖石的風化等,包括位置和形狀的變化)。這些變化有時表現的急驟些,有時表現的緩慢些。在對事物的認識過程中,開始是把兩物直接地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這種比較方法已不能適應日益增多的需要,迫切需要一個比較的基準,這樣長度單位就首先誕生了,原始的單位當然與現在的單位很不同。實際上在現在,各國的單位也不完全相同。比如有英制,公制,市制等不同量制。但達到目前這一步也是經歷了不斷統一的過程,有時還采用法律強制手段。如秦朝建國后第一件事就是統一度量衡。現今世界上逐步使用公制度量衡制度,將來有可能使用宇宙度量衡制度(如果別的星球有高等生物的話),如果有人把“速度”翻譯成“時間”,而把“時間”翻譯成“速度”或別的什么,只要表示物體同樣的特性,那也沒有什么不可。就象中國和日本都使用有漢字,兩國漢字的表意并不完全相同一樣,但是不能亂用。在古代,是沒有認識到地球是球形的,放眼看地面象一個平面。長度單位是在地面上比較物體的過程中誕生的。當發現地面不是平面而是曲面以后,長度單位并沒有改變,而把兩地間直線距離用弦長來表示,而把地面的測量結果看成弧長,原因就是長度單位是一個理想化了的一個比較基準。象眾所周知的那樣,巴黎國際度量衡標準局保管的米達原尺,在氣溫稍有變化時也會發生變化,但仍被人們采用作標準尺,而用一系列系數來反映這些變化。這是人們進行測量時要用實物作度量工具的,而實物與理想標準之間總是存在差距。有些人只看到用實物作測量基準,沒想到實物只是理想基準的代用品。現在來看“時間”一詞,“時間也是在比較的實踐中逐步產生的。現在世界上時間單位已基本統一,沒有象長度單位那樣保留有逐漸統一的痕跡,但在民間,仍然能找到這樣的痕跡。現在,還能聽到這樣的語言,“×××走了一袋煙工夫了。”“他離開有一頓飯工夫。”這里所說的“一頓飯” 、“一袋煙”表示“吃完一頓飯”、“吸完一袋煙”所用的時間。他們表示的時間雖不確切,但也能使人明白。在中國的古書中記載有以“一柱香”、“三更、五更”等表示時間的術語。就是現在,仍然有年、月、日、時、分、秒、等不同的表示時間的單位。考查這些單位的共性,它們都是可重復的。只不過有些是自然的,有些是人為的。由于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發展是無限的,人們為了區分事物的矛盾運動,利用可重復出現的信號作為事物發展變化的比較基準。周期信號是不斷重復的信號。用自然周期信號比用可復現的人為信號作基準有許多方便之處。又因自然周期信號的周期是有限長的周期,倍增與等分也較容易,記數也很方便。且有天然的周期信號可供使用。當然最明顯的周期信號是地球的轉動。(當時認為是太陽在行走)就有人提議把地球轉一轉定為事物發展變化的比較基準,取名為“一日”(即見到太陽一次),也有人用類似的方法定月相的周而復始為“一月”,定寒暑的周而復始為“一年”。因“年”,“月”,“日”,都是時間的單位,繼而出現了年月日之間的換算關系。雖然現在公歷的月不表示月相的變化了,只是保留轉化的痕跡。有了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以后,比較事物的變化就容易得多了。把這兩個單位聯系起來,導出了比較事物變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設立了比較單位后并沒有完全解決問題,還需要解決度量方法,度量方法的改進和技能的提高,給區分事物帶來了方便,但不能也沒有改變原有基準單位的基本含義。比如現在采用“原子鐘”來記時,也沒改變時間單位作為比較事物變化的基本含義。“時間”和“空間”的單位名稱又是隨著認識的步步深入而逐漸變更的。如果仍然把見到太陽一次叫“一日”,天體上的“一日”與地球上的“一日”就不相等。如月亮上的“一日”就約等于地球上“一日”的27倍,而用“原子鐘”計時就顯不出差別。現在采用“原子鐘”計時以后,在未有證據證明天體上“原子鐘”計時與地球上“原子鐘”計時有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只能認為天地間在時間上是無差別的。否則,人們會找到不受所處地位影響的新的計時方法。另外,認識事物的主人是人,盡管各種生物各有不同的生物鐘,我們還是可以不看各生物鐘所指的時刻,而用我們手中的尺和鐘來確定物體的變化速度。光速的測定也是如此進行的。我們不需要知道“光子”的所謂固有壽命,我們就可以測定“光子”的速度了。同樣,測定π介子、μ介子等所謂基本粒子的速度也應該是這樣。就是所謂基本粒子的固有壽命時,也是與和它相對靜止的原子鐘的原子振動周期進行比較才得到的。我們測定物體運動速度時是不是要求被測物體的協助呢?我們是不是用我們手中的尺和被測物體帶著的鐘來決定被測物體的運動速度呢?或者用我們手中的鐘和被測物體帶著的尺來決定速度呢?歷史上從來沒有這樣做過,今后也不可能這樣做。盡管被測物體可以有與我們完全不同的時間單位和長度單位,但在測量時是無法也不需要通信息的。且大多數被測物體是毫無生命力的,它們不能把時間和長度的信息給我們。某些科普著作卻要求這樣做,不是引人入歧途嗎?宇宙中萬物是不是處于同一個空間中,或是各物均有自己的空間,這是與狹義相對論爭論的焦點。宇宙是無窮的,可能還有另外的空間,那待將來去認識。但能讓我們認識 的物體都處于同一個空間中。因為只有同處于一個空間中物體這之間才能相互作用,也才能作用于我們的感官,被我們認識。“狹義相對論”關于長度收縮的說法,就是把物體自己的空間收縮,而不影響觀察者的空間。從運動的相對性考慮,如果以被測物體為參照系,那我們也在運動,我們也會收縮,可我們卻無法覺查到這一點。為此,有些人引進運動學形狀以與幾何學形狀,說改變的只是運動學形狀。這樣就把唯心主義帶進人們的感覺。因為運動學形狀是不可測度的,只是人們的感覺。附帶說一句,愛因斯坦自己對自己的工作并不特別贊揚,他總是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如他承認還有許多問題不能解釋,承認狹義相對論對“光子”無法解釋,又在理論中加減宇宙項來修正理論。并不象某些科普作者說的“至今未曾發現任何一個實驗事實與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相矛盾”。而愛因斯坦卻說:“外行人對我的工作的意義得到一種夸張的印象,這不是我的過錯。實際上,這是由于通俗科學的作者,特別是由于報紙的記者,他們把每樣事情都盡量說的聳人聽聞。”空間也只是物體形體的線度測量,時間也只是物質變化速度的比較基準,是與周期信號比較后的周期記數。長度和時間的單位盡管千差萬別,比較物質變化的原則不應改變。這是兩個不同的比較基準,混淆甚至使它們等效是不對的。為了交流。我們還是要有通一的時間和空間基準。
熱心網友
物質存在的可用鐘表來量度的屬性。某一過程的發生、發展、終止,既反映了過程的持續性也反映了順序性。過程的持續性表現為時間間隔,順序性表現為日期和時刻。運動著的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時間是物質運動的延續性、間隔性和順序性,空間是物質的廣延性和伸張性。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即不可逆性,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時空同物質運動不可分離,沒有離開物質和物質運動的時空,也沒有離開時空的物質。物質是永恒的、絕對的,作為物質存在基本形式的時空也是永恒的、絕對的,但時空的具體表現形態和特性是多樣的、可變的、相對的。
熱心網友
愛菲斯哲人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再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有一個與人類一樣古老的問題──時間是什么?“時間”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伽利略為提高記時工具的精確性做出了很大貢獻。從古人類到愛因斯坦,我們試圖描述人類時間觀的演化過程。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歲月匆匆,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令人生發出無限感慨。我們面對著一個古老而又始終新奇的話題:時間是什么?時間是什么?它從往昔流向未來,從不曾逆轉,也不曾停頓;發生過的同一事件便不可再現;當人身心愉悅的時候,時間轉瞬即逝;當人百無聊賴的時候,便感到度日如年。時間對現代物理學來說也是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我們可以舉出許多試圖解釋時間的活躍議論,像“黑洞時間”、“虛數時間”、“時空旅行”、“時間粒子”等等,可謂奇想篇,不勝枚舉。這些議論的共同特征就是相信終有一天人類會實現在時間長河中的任意遨游。超時空旅行是人類無數世代的夢想,古今亦然。1895年,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威爾斯在他的《時間機器》這部小說中,第一次把人類的夢想化為一部形象的文字。在這部小說中,主人公乘著時間機器前往公元80萬2701年的未來探尋了一番。在威爾斯之后若干年,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從理論上證實這種超時空旅行是可能的。在一部名為《背向未來》的膾炙人口的科幻電影中,主人公實現了前往已逝歲月的旅行。這種旅行可能性一直困擾著包括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在內的不少科學家,他們尚未對此做出是否可能的回答。對這種可能性有人斥之以異端邪說無稽之談,如果哪個人真的實現了回返往昔的時空旅行,就必得否定父母,請問他自己是如何來到世上的呢?時間是什么?它是人類具有“時間”這一概念以來,世世代代經年累月尋求其答案的最深不可測的謎。我們不妨試著描述一下從往古人類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問世,人類時間觀的演化過程。時間:周而復始之物公元前3000年前后,古埃及人發現,當東方既白出現大犬座的天狼星,這便是尼羅河將要泛濫的前兆。據此,他們把一年分成了泛濫期、土地恢復期、干期三部分,沿尼羅河創立了農耕業。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都是以農耕業為中心的文明,所以詳細了解一年中季節的轉換是必要的。可以想見,他們會認真觀察形形色色的星辰、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努力理解時間推移的含義。經過長時間觀測和經驗的積累,他們發現,太陽在天空規則地改變著位置,經過一定時間后,月亮在天空的移動也有一定的周期。擁有了這樣的知識,古代人類當然很快就明白了,這些天文現象與自己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久而久之,古代人類知道了天文現象各有其固有的周期性,具有了歷法和時間的概念。在古埃及遺留下來的卡爾納克神廟中,就有能夠正確判斷夏至日日沒、冬至日日出方向的回廊。古埃及人通過觀測太陽在天空經過的“路徑”,了解了一年的長短,據此制訂了“太陽歷”。通過詳細的天文觀測,他們發現一年之長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天狼星拂曉前升上東天的周期是1460年。根據天文現象計算時間推移的不光是埃及人。英國有一座巨石陣,其中有一條被稱為“大街”的平坦道路。它指向可以看到夏至日日出的方向,這里還可以觀測冬至日日出的方向,一年里月亮在天空的移動情況,形狀各異的巨石被安排得各有其位。古代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通過觀測裝點著夜空的星群,發現一年之長差不多是365天,還找到了與之對應的36個星座,通過星座的移動,了解一年中四季的變換。在這些星座中,他們把位于太陽運行“路徑”上的12個星座稱為“獸帶座”,一直保留至今。他們根據月亮在天空的運行,把表示月亮在每天晚上位置的星座劃分為28個星宿,通過觀測這些星宿來判斷時間。其實,月亮在天空運行一周的時間是二十七又三分之一天左右,28個星宿的劃分并不正確,可是古代人類并沒有分數和小數的概念,他們只能想象月亮停留在28個星宿上。迄今為止,我們劃分時間的方法都是周期性的,可以想到,古代人類會覺得一天也好一年也好都是循環往復的,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憑著時間周而復始的想象,制訂了歷法。古人的達觀和對時間的追求古埃及人把一年分為360天與5天之和,把5天加在一年的末尾,并用“360”將天空分割開,作為測量角度的基準。測量角度的“六十進制”正是基于這一實踐被發明的。古埃及人把天空劃分為36個星座,觀測這些星座在一年時間里橫貫天空,從而利用星座計算時間。夏夜大約有8個小時,而在這段時間里有12個星座橫過天空,于是古埃及人把夜晚確定為12個小時,同樣,白晝也被確定為12小時,由此看來,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一年中的時間是可以伸縮的。由于晝夜每小時的長短在一年中是“靈活”的,依今天的眼光來看實在是太別扭了。古人如此滿不在乎時間的精確性,真是過于達觀了。每天24小時,午前、午后各12小時,這是我們能夠追溯到的時間劃分。為了在一天內把握時間的進程,古人研究出了計算時間的機械,這就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的沙漏和水時計。在古埃及,人們把木板裝訂成“T”字形,豎板前端彎成90度,這樣就可以根據橫板在豎板上投下的影子來判斷時間。這種工具看上去很像今天的剃須刀。在古人具有的時間概念中,每天、每年都是循環往復的,沒有必要把握準確的時間。不過,古人萌發了這樣的思考:固然無須把握循環往復的時間,然而接踵發生的事件卻是不會重復的,時間總是朝著一個方向前進不會倒流和停頓。信仰古代猶太教的古代猶太人就對這種“直線性”的時間有過思考。人們認為,他們所信仰的神會讓特定的歷史事件只發生一次,歷史是神為達到目的而創造出來的。所以,那種以為歷史事件是周期性重復的想法是對神的褻瀆。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最中心的事件是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因此同樣的事件會周期性重復的看法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知,這種來自宗教教義的見解成就了這種思考,即沿著直線前進的時間也就是直線性的時間。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對于時間和日期似乎并不怎么上心,如果時間是循環往復的,那么日期差不多也沒什么意義了。然而慢慢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正確計算時間是必要的。進入14世紀后,有人研制了具有機械結構的記時工具,時間以不變的速度延伸成為人們的共識。時間之子———伽利略與愛因斯坦為提高記時工具精度做出很大貢獻的是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有一樁廣為人知的軼事:伽利略通過觀察意大利港口小城比薩某座寺院天井下搖擺的油燈,發現了振子的等時性。所謂等時性也就是振子的振動周期,僅由振子的長度決定,而與重量無關。應用這種振子的等時性原理,有人研究成功了鐘表的調整裝置。把它變成現實的是荷蘭物理學家克里斯琴安·惠更斯,那是在伽利略辭世14年后1656年的事。計算一定周期運動的次數的方式,直到今天在精密的原子鐘上仍在使用。時間的測算方法從那時至今沒有什么變化。伽利略還有這樣的見解:時間的步伐不依人們的主觀愿望所轉移,時間在這個宇宙的任何角落都在以同樣的方式在流逝。他計算了在自由落體運動中速度和距離與時間的關系,發現距離與物體從下落開始后的時間的平方成正比。伽利略根據在船上所做的實驗確認,這種自由落體運動的模式,在沿地表以等速運動的情況下也沒有什么兩樣。1632年,伽利略觀察了一個密封船艙中發生的現象,他寫道:在這里(只要船的運動是等速的),你在一切現象中都觀察不出絲毫改變,也無法根據任何現象來判斷船在運動還是停在原地———當你在船板上跳躍時,你跳過的距離和你在靜止的船上跳過的距離完全相同;也就是說,當你向船尾跳去時,并不會———由于船在很快地運動———比向船頭跳去時跳得更遠,雖然當你跳起在空中時,你下面的船板正在向著相反的方向奔馳;而且,你若要把一件東西拋給你的朋友,如果你的朋友靠近船頭而你靠近船尾,你也不必比你倆調換位置后費更大的力氣;從掛在天花板上的裝水杯子中灑出的水滴,會豎直地落在船板上,而沒有任何一滴水偏向船尾,雖然水滴尚在空中時船正向前進。蒼蠅繼續飛來飛去,在各個方向毫無不同;它們絕不會聚向船尾,為追逐疾駛的船而疲于奔命。伽利略發現的是一個相對原理: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不論進行怎樣的力學實驗,都不能判斷一個慣性系統是處于靜止狀態或是在作等速直線運動。根據這一結果可知,相對于靜止的某參照系,以等速向著某確定方向運動的參照系也是與時間同步前進的。這一參照系被稱為“慣性參照系”。時間的進程不受慣性參照系的任何影響。如果時間的推移在任何慣性參照系中都同步前進的話,那么是不是可以設想,存在超脫于這類參照系的共同的時間呢?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把這種時間稱為“絕對時間”。然而這個“絕對時間”由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登上科學舞臺而分崩離析了。愛因斯坦以實驗事實出發,對空間、時間的概念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從而建立了新的時空觀念,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在狹義相對論中,空間和時間是彼此密切聯系的統一體,空間距離是相對的,時間也是相對的,在相對于尺和鐘做勻速運動的慣性參照系中的觀察者看來,尺變短了鐘變慢了。在這個意義上,尺的長短,時間的長短都是相對的。可以肯定的是,人類對于時間的認識仍然在深化,在逐漸逼近那個真理──時間是什么? 《科技日報》 2001年2月01日。
熱心網友
一切物質運動過程都具有的持續性和不可逆性構成了它們的共同屬性,這種共同屬性就叫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