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九一八事變簡介  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以武力侵占東北的事件。  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半葉,日本逐步確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的戰略方針。1930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波及日本,為了轉移日益激化的國內階級矛盾,日本加快了武力侵華的步伐,于1931年7月和8月在東北制造了“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條湖事件”,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  當晚10時許,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川島中隊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數人,在沈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一段路軌炸毀。日軍在此布置了一個假現場,擺了3具身穿中國士兵服的尸體,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鐵路。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即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次日晨4時許,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五大隊由鐵嶺到達北大營加入戰斗。5時半,東北軍第七旅退到沈陽東山嘴子,日軍占領北大營。戰斗中東北軍傷亡300余人,日軍傷亡24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事變發生前,蔣介石于8月16日致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9月12日,他在河北石家莊召見張學良時說:“最近獲得可靠情報,日軍在東北馬上要動手,我們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慮到只有請國際聯盟主持正義,和平解決。我這次和你會面,最主要的是要你嚴令東北全軍,凡遇到日軍進攻,一律不準抵抗。”事變發生后,國民黨政府電告東北軍:“日軍此舉不過尋常尋釁性質,為免除事件擴大起見,絕對抱不抵抗主義。”當時,日本關東軍只有1萬多人,而中國東北軍駐在東北的有16。5萬人。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受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違反蔣介石的命令奮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戰而退。  9月19日上午8時,日軍幾乎未受到抵抗便將沈陽全城占領。東北軍撤向錦州。全國最大的沈陽兵工廠和制炮廠連同9。5萬余支步槍,2500挺機關槍,650余門大炮,2300余門迫擊炮,260余架飛機,以及大批彈藥、器械、物資等,全部落入日軍之手。據統計,僅9月18日一夜之間,沈陽損失即達18億元之多。此后,東北各地的中國軍隊繼續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使日軍得以迅速占領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也是它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嚴重步驟。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國國內的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動。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中國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

熱心網友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22時20分,以日本軍官河本末守中尉為首的7名日軍炸毀了南滿鐵路柳條湖一段。以爆炸聲為信號,早已磨刀霍霍的日軍迅速向東北軍精銳第七旅駐地北大營發起了進攻。而此時,北大營中駐守的中國部隊正在酣睡。   19日零時20分,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向所屬部隊下令,向東北各地實施進攻。同時,又令駐東北的關東軍第二師主力迅速集中,攻擊沈陽城。   9月19日晨6時30分,日軍占領了沈陽城。19日長春淪陷。22日,吉林淪陷。 [九一八事變爆發原因和背景  日本圖謀侵略中國的計劃由來已久,上世紀末即先后侵占了我寶島臺灣,攫取了我南滿的種種權利。隨著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的膨脹,其侵略野心越來越大。1927年,“田中奏折”充分暴露了日本的國策。日本政府根據“田中奏折”確定的戰略,積極地進行侵占我國東北的策劃和準備。1928年北洋政府覆滅,日本政府公然威脅、阻止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妄圖首先實現“征服滿蒙”的計劃,但遭到失敗。1928年6月4日,日本關東軍于沈陽皇姑屯附近的三洞橋炸毀了張作霖乘坐的專列。此后,日本國內經濟危機日益嚴重,階級矛盾激化,日本統治者為緩和國內矛盾,加速了侵略中國的步驟。蔣介石手令   蔣介石對張學良說:“無論日本人占什么地方,都隨日本人占,我們是不抵抗主義。”1932年,蔣介石又在廬山會議中拋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政史海回眸:1931年9月18日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制造“柳條湖事件”,對中國東北地區發動了武裝進攻柳條湖位于沈陽內城以北2。5公里處,在沈陽站與文宮屯站之間,關東軍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作為爆破地點,其原因有二:一是這里較為偏僻,便于行事;二是距東北軍北大營較近,便于誣為中國軍隊破壞,也有利攻擊。   18日22時20分,炸藥點燃,一聲巨響,震蕩長空,炸毀一段路軌。以爆炸聲為信號、早已準備好的全副武裝的日軍便向預定目標攻擊,同時沈陽站附近的日軍大炮也向北大營猛烈轟擊。   23時46分,花谷正以土肥原的名義給旅順關東軍司令部發出第一份電報,謊稱中國軍隊在沈陽北部北大營西側破壞了鐵路,襲擊日本守備隊,日中兩軍在沖突中。   9月18日夜里,關東軍在南滿鐵路沿線展開了全面攻勢。[全文] [評論] 日軍一周占領遼寧吉林   1931年9月18日至25日一周內,關東軍占領遼寧、吉林兩省的30座城市,并完全或部分控制了12條鐵路線,完成了“九·一八”事變軍事進攻的第一階段。   日軍占領的城市:19日有沈陽、長春、營口、田莊臺、蓋平、復縣、大石橋、海城、遼陽、鞍山、鐵嶺、開原、昌圖、四平街、公主嶺、安東、鳳凰城、本溪、撫順、溝幫子;20日有熊岳城;21日有吉林;22日有通遼、鄭家屯、牛莊;23日有敦化、蚊河;24日有巨流河、新民;25日有洮南。 [全文] [評論] 長春淪陷   長春乃南滿鐵路的終點,是吉林西邊的門戶,若日軍侵占長春,可東犯吉林,北攻哈爾濱,西圖洮南,再取齊齊哈爾。   “九·一八”事變第二天,當時駐長春的中國東北軍步兵第二十三旅六六三團二營部署在長春寬城子二道溝;步兵第二十五旅第五十團和一個輜重連、東北炮兵第十團、輜重兵一個營和彈藥庫布置在南嶺。中國守軍兵力不多。日軍進攻長春是“九·一八”事變策劃者的既定方針。于9月19日凌晨3時55分,本莊繁命令日軍進攻長春。 [全文] [評論] 哈爾濱淪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9月22日,日本即定了“解決滿蒙問題方案”,決定將溥儀運至滿洲,并起用漢奸熙洽(吉林地區)、張海鵬(洮索地區)、湯玉麟(熱河地區)、于芷山(東邊道地區、通化、延吉等地)、張景惠(哈爾濱地區)五名鎮守使,投降日本帝國主義。抗日義勇軍第一次打退于琛??偽吉林剿匪總司令)進攻,1月26日李杜、馮占海率抗日 部隊相繼進抵哈爾濱。1月27日李杜,馮占海等部義勇軍在哈爾濱上號(香坊)、南崗、三棵樹等地向來犯日軍于琛?糠⑵鵜土夜セ鰨髀淙氈痙苫患埽鞅腥站笪廄逅?[全文] [評] 抗日救亡運動   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國民黨政府賣國政策的愛國運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繼續堅持不抵抗政策,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掀起浪潮。各地學生、工人、農民在黨的領導下,紛紛舉行罷課、罷工、罷市,向國民黨政府請愿、示威,要求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1931年11月發生了嫩江橋抗戰;1932年十九路軍堅持上海抗戰,上海工人、農民、學生紛紛支援十九路軍抗戰;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也公開表示支持抗戰,要求國民黨政府改變政策。[全文] [評論] “九·一八”事變期間日軍血腥暴行   “九·一八”事變期間,日軍在沈陽等地肆意燒、殺、淫、掠,犯下滔天罪行。   (一)燒。9月18日夜,日軍炮轟北大營,火藥庫火光沖天,燒成一片廢墟。沈陽市和平區居民的住宅多處被炮擊,房屋被燒毀,受害居民流離失所,群集郊外避難,有的背井離鄉逃往關內。“沈陽某親日派富戶住宅被炮火毀壞,家破人亡”。日軍進犯吉林紅頂山,飛機轟炸兵營、民房,大火彌漫。日軍所到之處,被燒毀的機關、學校、商店、民宅等無法計算。   (二)殺。日軍在“九·一八”事變期間,殺害我東北同胞,形式多樣,手段殘暴,無以復加。   槍殺:日軍侵占沈陽、鐵嶺、朝陽、長春等地時,對中國和平居民進行瘋狂屠殺。9月19日,日軍進占沈陽,在光天化日之下,公開射殺行人,有照片為證。當晚,沈陽俱樂部開跳舞晚會,日軍架起機關槍,向俱樂部射擊,子彈穿進俱樂部的屋內,門外的汽車多被擊毀。曾任北鎮鎮守使的韓云鵬乘車經過,適在俱樂部門外,被彈擊中,車夫當場殞命,韓受重傷,旋送入此間某醫院中,次晨因傷重而死。沈陽迫擊炮廠之衛兵,被殺多人,而工人死者亦不少。   刺殺:日軍把捕來的中國同胞剝光衣服,用刺刀活活刺死。

熱心網友

  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以武力侵占東北的事件。  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半葉,日本逐步確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的戰略方針。1930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波及日本,為了轉移日益激化的國內階級矛盾,日本加快了武力侵華的步伐,于1931年7月和8月在東北制造了“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條湖事件”,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  當晚10時許,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川島中隊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數人,在沈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一段路軌炸毀。日軍在此布置了一個假現場,擺了3具身穿中國士兵服的尸體,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鐵路。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即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次日晨4時許,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五大隊由鐵嶺到達北大營加入戰斗。5時半,東北軍第七旅退到沈陽東山嘴子,日軍占領北大營。戰斗中東北軍傷亡300余人,日軍傷亡24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事變發生前,蔣介石于8月16日致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9月12日,他在河北石家莊召見張學良時說:“最近獲得可靠情報,日軍在東北馬上要動手,我們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慮到只有請國際聯盟主持正義,和平解決。我這次和你會面,最主要的是要你嚴令東北全軍,凡遇到日軍進攻,一律不準抵抗。”事變發生后,國民黨政府電告東北軍:“日軍此舉不過尋常尋釁性質,為免除事件擴大起見,絕對抱不抵抗主義。”當時,日本關東軍只有1萬多人,而中國東北軍駐在東北的有16。5萬人。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受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違反蔣介石的命令奮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戰而退。  9月19日上午8時,日軍幾乎未受到抵抗便將沈陽全城占領。東北軍撤向錦州。全國最大的沈陽兵工廠和制炮廠連同9。5萬余支步槍,2500挺機關槍,650余門大炮,2300余門迫擊炮,260余架飛機,以及大批彈藥、器械、物資等,全部落入日軍之手。據統計,僅9月18日一夜之間,沈陽損失即達18億元之多。此后,東北各地的中國軍隊繼續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使日軍得以迅速占領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也是它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嚴重步驟。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國國內的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動。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中國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這是有得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