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山西洪洞老槐樹下的大移民〖腳趾甲復形的傳說〗  “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這句民謠不權流傳很廣,而且被人們作為辨認鄉親,識別故槐移民子孫的證據。在火車上,在賓館里,大部隊營房,在大學的宿舍,甚至在他邦異國,大凡異鄉之人聚攏在一起,詢問故鄉,盤查祖籍時,常見他們脫鞋拉襪,亮出腳丫,驗看腳小趾的指甲是否復形。如果誰的小指甲上的有幾道豎紋,好象是兩個指甲,那誰的祖先就是從洪洞大槐樹下遷來的。于是相互之間,便立即承認為古槐子孫,互認為洪洞老鄉了。于是便圍坐一起,暢談遷民時的史實和趣聞;對照祖輩的傳言,眷戀故土,懷念祖先之情,油然而生。“同是古槐遷來人,數世之后喜相逢”,親切友好的情誼,十分濃厚。   為什么古大槐樹下的人,腳小趾指甲是復形呢?這里邊有著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   相傳,軒轅黃帝是洪洞縣公孫堡人。到了商朝時候,洪洞一帶居住著兩種人。一種是黃帝子孫,散居各地,耕稼為生;一種是跟隨夏啟治水有功的羌人,居住在現在的明姜一帶(明姜原名昏羌,后改稱明羌,最后才改為明姜)。那時候明姜地方是一片草原,羌人們游牧為生,也向黃帝子孫學習耕稼。冬去春來,年復一年,羌人子孫蔓延;耕牧發達,安居樂業。   一年,殷王帶領人馬從河南過來,到這塊地方獰獵,其實是對羌人進行搶掠。有一天,殷王路迂一羌女,見姓生得美貌出眾,便指令人馬把她擄走。那知這羌女,性格剛強,破口大罵,執意不從。這殷王殘暴無道,那里容得,他勃然大怒,舉劍朝羌女劈頭砍來,那羌女眼明體靈;膽大從容,急忙躲過。這個殷王一劍落空,豈肯干休。復又舉劍惡狠狠地朝羌女的腹部刺來。這時只聽"劈叭"一聲巨響,羌女身上閃出道道紅光,把殷王及隨從們驚得目瞪口呆。只見那羌女倒臥地上。從刺破的肚子里,跳出一男一女兩個孩子;說來也奇,這兩個孩子剛剛跳出母體就坐在地上,一手握著一腳,嚎啕大哭。殷王迷惑不解,命隨從掰開手看時,只見他們的腳小指上流著鮮血。頃刻血化,腳小趾上顯出了傷痕。殷王一見,感到這是不祥之兆,大喝一聲:“何處投來的妖孽!”舉起劍來,要把兩個孩子腰剁三截。這時,正巧,文王的好友散宜生趕到、抓住殷王的劍說:“大王息怒,暫將他們留下,由我收養,看個竟。如系妖孽,再處置不遲。”殷王依允了他,帶著隨從,策馬而去。   散宜生搭救了兩個孩子,見他們的母親已死,無人哺育,又怕再遭殷王毒手,便帶回家里,收養起來。這兩個孩子的確生得不幾,十來歲時就聰明過人,智勇雙全。這時,有兩個賊人要陷害他們,將割去舌頭的羊趕進他家,誣他們為盜。兄妹倆奮起力爭,打走了賦人。那時候人們還沒有姓氏,這件事后,人們便叫他們為“羊舌氏”。武王伐紂時,兄妹一起投奔姜尚魔下,屢建戰功。武王滅紂后,他們回到家里同黃帝子孫通了婚。男耕女織,過著幸福的生活。從此,他們的后代腳小趾指甲,便都成了復形。〖為什么說五百年前是一家 〗  明代大移民究竟有無其事?移民的范圍都有哪些省份?是什么原因造成山西人口稠密而 山東、河南等省人口稀少?移民從什么年代開始,又到什么年代結束?是通過哪些方式進行的?明 代大移民在歷史上的作用何在?近讀華文出版社出版的《大槐樹尋根》(鄭守來、黃澤嶺主編)一書,方找到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答案。   樹有根,水有源。追根溯源,認祖歸宗,是中華民族的天性。本書洋洋灑灑40多萬字,博采史籍、方志、碑刻、譜牒、傳說等,就國人傳頌的洪洞遷民,作了最嚴謹的考證和最詳盡的敘述。明朝在洪洞大槐樹處遷民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范圍最廣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移民。元末戰亂之后,歷經20余年,朱元璋統一了天下,但是,此時的江山已是遍地瘡痍,布滿了戰爭的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明初的統治者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據證,從明初至永樂十五年的五十年間,疏散山西府五十一縣之民,遣送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陜甘……遍及大半個神州。而山西洪洞廣濟寺的大槐樹處,則是民眾辦理遷徙手續的地方。傳說,官府曾采用了欺騙的形式:官府預先張貼告示說,除大槐樹底下的人不遷,所有地方的人都遷。結果,當成千上萬的民眾聚在大槐樹下的時候,官兵四面合圍,不分男女老幼全部遷移。當他們在官兵的催逼下踏上征程時,一邊走,一邊回首,最后看到的就只有遠處的這棵大槐樹和樹上的老鴰窩了。因此,大槐樹和老鴰窩就成為山西移民惜別故鄉的一個標志。  如今,古大槐樹處遷民后裔已遍及海內外。千百萬人民懷鄉思土,尋根問祖,古大槐樹處已成為人們祭祖勝地。洪洞縣每年四月一日至十日舉辦的“尋根祭祖節”,吸引了十多萬前來祭祀和觀光旅游的海內外華人。將大槐樹遷民這段歷史比較完整地加以收集、整理并出版,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本書的出版,對于探究我國歷史文化淵源,增進海內外炎黃子孫對祖國的向心力、凝聚力,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都會起到積極作用。 〖遷徙記〗 公元一六六八年,朱洪武把元韃子趕到漠北,坐了大明天下。 這時由于幾十年的災荒和戰亂,黃河流域居民大為降少, 到處是一片荒涼的慘景。明朝統治者為了恢復、發展生產,增加收入、鞏因政權、從洪到永樂年間曾多次從人口稠密的山西往 這兒遷民, 洪洞縣大槐樹處就是明政府辦理遷民手續的地方。附近各縣的百。都聚集在大槐樹下,往別處遷發。 卻說山西境內,有個鳳凰窩村,居住著幾百戶人家,村內有許多人朝里作事。不少人還是大官哩。此處人有一個明顯的特征,所有的人腳小拇指甲分為兩半。朝里有人好辦事,皇上下令鳳凰窩的人不遷,別地的百姓都 要遷,家鄉水甜,故土難舍。誰愿意離開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呢?于是人們都紛紛逃往鳳凰窩投親靠友。安家落戶 并且人越來越多。這樣一來,朝著了急又發布貫通圣旨說:"凡是鳳凰窩的人必須外遷,不然滅族。"聚居在鳳凰窩的百姓都傻了眼,沒有辦法,被官兵押解著辦理了遷民手續, 奔向黃河流域的各個角落 。 話說遷徙的人中有個李廣清,他扶著老母親,領著妻子和十七歲的一對孿生子,逶迤上路,遷往豫州。一日進入中岳嵩山,沿著高低不平的山路走了約十柱香的時間,忽然,眼前出現了一塊平坦的土地,兩個美麗動人的姑娘的收麥子,這些麥子長的特別,麥籽全部長在麥葉上,一片葉上有一粒麥子,廣清老漢驚奇地問道:“姑娘,一畝地能收多少升麥子?”“四石。”其中一位姑娘回答說。廣清老漢以為她開玩笑。“不能,不可能!”另一位姑娘接著說:“大伯,你不信,我們給你幾畝地種上麥子試試看。”“好,能行。”于是,廣清老漢率領全家在嵩山腳下安家,同兩位姑娘成了鄰居。一年過去了,經過全家人的辛勤勞動,麥子成熟了,收下的麥子一量,正好每畝四石。廣清老漢一家非常感謝兩位年青的姑娘。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一晃兩個年頭過去了,兩位年青的姑娘與廣清老漢的兩個兒子相愛,結了婚,一家七口人和和睦睦,日子過的十分幸福。兩個兒媳把家務料理得有條有理,對大人也十分孝敬。這年他們種了十畝玉米、七畝谷子,由兩個兒媳去下種,他們的種法非常奇特,十畝地在四角只種了四棵玉米,七畝地當中只種了一粒谷子。廣清老漢見兒媳這樣地十二分不高興。兩個兒媳看到他的臉色,就說:“爹爹不要生氣,也不用發愁,我們能讓糧食滿倉,你就等著瞧吧。” 玉米、谷子成熟了,兩個兒媳把玉米、谷子收進場內,用木棒敲打谷穗、玉米穗,只見玉米、谷子源源不斷地從穗上落下,漸漸的由少變多,堆積如山,如此敲打了一個月,穗上的谷子、玉米還有打凈,廣清老漢的糧囤卻裝滿了。他對兩個兒媳說:“怎么還沒打完呢?沒有地方可存糧食了。”話音剛說完,兒媳手中的谷穗、玉米穗也不掉糧食了。一家大小歡歡喜喜慶賀豐收。 又過了一年,兩個兒子媳各生了一雙兒女,廣清老漢樂的合不攏嘴。過了滿月,兩個兒媳忽然不見了,一家人著急的要死,兩個孫子忽然開口說話了:“爺爺,我媽去外翁家了,他們都是仙女,在這兒遇上了你們,決心幫你們過上幸福的生活,她們要你們也要為別的百姓著想,幫助別人發家致富。”老漢以為這是作夢,柔了柔眼,擰了下自己腿上的肉,的確是自己的孫子說話。連連說道:“好!爺爺記下了。” 從此,李廣清老漢在嵩山腳下,每有移民到來,就把自己的糧食送給他們作種子,幫助移民,辛勤勞動,把嵩山腳下建成富繞美麗的地方。 〖背手、解手的來歷〗  把大便、小便,說成“解手”,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是這樣。大小便同“解手”有什么關系呢?據說也是來自于古大槐樹下遷民.是從那時候才開姑的。   遷民是強制性的,人們窮家難舍故土難離,用各種方法反抗著。移民官員和押解的差人,怕他們半路逃跑,在編隊定員之后,便把他們捆綁起來,才肯上路。先是大綁,即綁住兩條胳膊,行動起來很不方便。后來又改用"小綁"每人只綁一只胳膊,幾十個人聯在一條繩子上,相互牽連在一起、一人要動,牽動別人,誰也跑不脫。因此,無論在行路當中,還是晚上歇息的時候,如果其中有人要大便或者小便.就是懇求押解的差人,給他們捆在胳臂上的繩子解開。最初時,人們為了把意思傳達清楚,話挽說得比較完整:"請大人把我的手解開,我要大便(或我要小便)”。由于人多,路上解繩子次數也多,不僅麻煩,而且耽誤時間,便由于這種辦法安全,人跑不掉,所以再麻炳,再耽誤時間,差人也不敢去改變它。后來說得多了,漸漸就把原來的話的簡化了。先是說:“給我解開手”,就知道他是要大小便;后來干脆簡化成“解手”。只要有人高聲喊“解手”那就是他要大小便了。一路如此,天天如此“解手”之聲,充斥耳鼓,大家說順了,用的也習慣了。  到了新的住地,差人給他們們松了綁,按路上的編隊定居下來在新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這時候,他們手雖然解開了,沒有人看管他們了,大小便時也無需再先報告,更無需等人“解手”了。但由于遷民路上的那段生活,在腦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人們都忘卻不了,時而總要提及,也由于路上時日很長,說的成了習慣,仍然說大小便是“解手”。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詞。  人們走路有背手的習慣,據說這也與遷民有關。遷民被綁著上路,背起手采,行走多日,也就沿以成習。至今背起手來,走上幾步,反而覺得舒服。 “明初大移民在中國移民史上是空前絕后的。令人痛惜的是,在圖書館里竟找不到一部有關這段移民史的專著。美國有個猶太學會,收藏我國家譜方志五千余種,用以研究我先民姓氏來源、遷徙發展及體質壽限,作為歷史學、優生學的依據。走進我們的書店書攤,寫帝王帝后、宮娥采女、閹人名妓、強梁坤伶的書林林總總,至于教人如何發財如何行騙如何占卜如何壯陽的垃圾文字,更是形形色色……”。

熱心網友

我的小腳趾就是大小兩半的,懂事以來,我都以為是自己小時侯不小心弄壞了.不過,我以前看過姓氏來源,我的姓就是來源于山西臨汾.按族譜來,我已是九十幾代了.我的祖輩遷來江南已有很多很多年的歷史了.如此說來,我倒相信我的祖輩是山西人了!原來是這樣的哦!

熱心網友

哇!有意思!

熱心網友

長知識

熱心網友

山西大槐樹村人,大部分還有一共性,喜歡背著手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