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記”是什么?佛法應該是了徹一切的,為什么還會有“無記”?
熱心網友
“無記”通俗說就是,問題本身的荒謬性導致對這種問題的回答的無意義。比如,我沒有妹妹,卻有某甲這樣子問我:“我昨天夢里出現的女孩是不是你的妹妹?”,你說我該怎么回答呢?其實不止十四無記,世間人通常概念范疇的很多東西在覺者境界都是荒謬的假想,就如夢中阿妹一般。諸如:“常”、“斷”、“有”、“無”、“同”、“異”、“來”、“去”、“生”、“滅”等等。只是由于陷入十四無記的問題的答辯實在是浪費時間,不利于證悟,所以佛以一默為上策。
熱心網友
阿彌陀佛!“無記”實際上是一種無明煩惱,無記業是毫無意義可言的,“無意義”就墮在無明。佛告訴我們,一念不覺就是無明。佛法當然是徹一切的,佛法是覺悟之法,是教我們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要覺而不迷。只要時刻保持警覺,遵從佛陀的教誨,專信不犯,就不會造作無記業。所以,無記不是佛法導致的結果,是人業障、煩惱、習氣的體現,是不覺悟的結果,佛法正是用來對治我們這些煩惱的良藥。佛法與煩惱的關系一定要搞清楚才好。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熱心網友
梵語 avy⑧k□ta。三性之一。一切法可分為善、不善、無記等三性,無記即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記為善或惡,故稱無記。或謂無記者因不能招感異熟果(善惡之果報),不能記異熟果,是故稱為無記;但此種解釋僅適用于有漏法,并非一般通說。成為無記之法,稱「無記法」;對此,成為善或不善之法,稱「有記法」。無記分為有覆無記與無覆無記二種。(一)有覆無記,以其無記,故不引生異熟果,但能覆圣道、蔽心性,故為不凈者,例如上二界之煩惱,及欲界之煩惱如身見、邊見俱屬此。(二)無覆無記,又作凈無記,即純粹之無記,絕不覆圣道,蔽心性,故不屬不凈。欲界之無覆無記心分為四:(1)異熟無記,即指異熟生心、報生心。依前世業因招感果報之心。(2)威儀無記,又作威儀路無記。即威儀心、威儀路心。引起行住坐臥之威儀動作或緣此動作之心。(3)工巧無記,又作工巧處無記。即指工巧心、工巧處心。為身語工巧(工作、繪畫、詩歌等)或緣此之心。(4)通果無記,又作變化無記。即指能變化心、變化心、通果心。起入定得神通自在作用之心。以上四無記更加自性無記(如山河大地之色香味觸)與勝義無記(虛空及非擇滅之二無為法),并有覆無記,合謂七無記。同時,唯識宗將所有之無記法分為如下四無記:能變無記(心、心所)、所變無記(色法與種子)、分位無記(不相應行法)與勝義無記等。成實論卷八稱隱沒無記性煩惱為無記。 此外,對于外道之十四難(即問難),釋尊認為無回答之意義,故不答以是或非,此謂十四無記、十四不可記;相當于四記答中之舍置記。十四問難如下:(一)世界(及我)有常(時間之無限)?(二)無常(時間之有限)?(三)亦常亦無常?(四)非常非無常?(五)有邊(空間之有限)?(六)無邊(空間之無限)?(七)亦有邊亦無邊?(八)非有邊非無邊?(九)如來(此際意指眾生)死后有?(十)無?(十一)亦有亦無?(十二)非有非無?(十三)命與身為同一?(十四)異?以上若除去(三)(四)(七)(八),亦稱作四類十問。〔雜阿含經卷三十四、大□婆沙論卷五十一、卷九十七、卷一四四、俱舍論卷二、卷七、成唯識論卷三、俱舍論光記卷二、卷十三、卷十五、卷五、卷十、大乘義章卷七〕(參閱「十四無記」414、「三性」563、「四無記」1775、「有覆無記」2460、「無覆無記」5139 p5107 (佛光大詞典)。
熱心網友
記住一切就等于什么都沒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