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詞義的民族性是指詞義中所融進的民族個性。詞義的民族性主要體現在:不同語言中的"特有詞"體現了不同民族的特有社會文化與民族心理文化;反映同一客觀事物的詞語,在不同的語言中會因不同民族的文化因素,社會習俗而產生不同的意義內容和表達形式;表達同一類現實現象的詞義在不同的語言中各有自己的派生和引申歷程,呈現出不同的民族特點;色彩詞、數詞、動植物的象征義、比喻義無不滲透著民族的文化心理,蘊涵著各民族豐富而深刻的文化風情。語言不僅是所屬民族文化的體載物,也是該文化的產物,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的個性,一種文化的特性,總是會從物質生產的具體實踐,從精神活動的內容,從本民族的心理,思維,文化,宗教,道德,習俗等各個方面反映出來,也一定會在民族語言中反映出來。在語言的各個要素中,與民族的獨特生活聯(lián)系最為密切,最為外露的是詞語和詞義。在詞語的構成,體系,數量,詞義的內涵,引申,色彩等方面都會深深地帶上本民族的痕跡,反映出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與文化心理。一,不同語言中的"特有詞"[!]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特有社會文化與民族心理文化"特有詞"顧名思義是指特別的,與眾不同的詞。這里的"特別"指的是民族特有的,能反映出該民族獨特文化,獨特民俗風情的詞,其他語言里找不到現成的詞語來對譯。因為不同民族有自己的特有生活內容和方式,有自己特有的精神生活內涵和追求。用以表達它們的詞語當然都是民族特有詞。如英國政治中的"上院""下院",美國政治中的"參議院","眾議院",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人大代表"等詞語。這樣在詞匯的總體構成上就會顯出很大的民族差異。在本民族文化中具有特色的內容,反映在該語言的詞匯上,也就會與眾不同,如中國古人的哲學觀念———天人合一,道,氣,陰陽,虛實等;中國古人的倫理道德觀念———仁,義,禮,智,信;中國人生活的美好欲望———福,祿,壽,吉,和,真,善,美等;中國文化中的三大國粹———中醫(yī),京劇,國畫;漢民族生活中的食物與食具———餃子,豆腐,茶,筷子等;漢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漢民族視為吉祥高貴和長壽的珍奇動物———麒麟,鳳凰,龜,龍等等。透過這些漢民族的特有詞,可以探索到中國獨特民族文化和民間文化的淵源。二,反映同一客觀事物的詞語,在不同的語言中也會因不同民族的文化因素,社會習俗而產生不同的意義內容和表達形式如對正式婚姻之外的情愛關系,漢語的稱呼帶有強烈的貶斥色彩,晚近些的"第三者"已經算是相當雅致的代稱,但仍充盈著被排抑的心理。而西方的道德倫理對此的接受顯然要大于漢民族的傳統(tǒng)性思維,所用的稱呼為"愛人","情人"。即使是同一種語言,因具體的政治社會不同,詞語也會不盡相同。"世紀&"年代流行大陸的一種方便食物,名之"方便面","速食面"或"熟食面"。而在香港,同樣的食品卻謂之"工仔面",這個名字清楚地反映了它在香港社會的商品品位價值。三,表達同一類現實現象的詞義在不同的語言中各有自己的派生和引申歷程,呈現出不同的民族特點俄語的0120是"窗戶"的意思,后來由它派生出冰窟窿,云層中透出的青天,兩堂課之間的空檔(即課表上的空格)之類的意思,[3]因為它們在某些方面的形象像窗戶。漢語和0120相當的"窗"字就沒有這些派生意義,因為漢語社團并沒有在這些事物的有關特征之間建立起聯(lián)想。又如:漢語"西風"與英語*%-'*+"4的實體意義相同,而引申義卻相反。"西風掃落葉"含"肅殺"義,而*%-'*+"4具有"溫馨,和暖"義,所以,有人主張把此義的*%-'*+"4譯為"春風",而這正好相當于漢語的"東風"。試比較李商隱詩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這"東風"正指的是"春風"。漢語的"蠟燭"一詞,除"蠟制的照明物"這個實體詞匯義外,還通過比喻,引申派生出:(。)憂傷的思念之情,常用"燭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蠟炬"即"蠟燭"。蠟燭的一腔熱淚無盡地流,直到燃盡成灰,其沉痛凄切,幽然神傷之意溢于言表。(5)暮年,垂死的老人,常用"風燭","殘燭"。俗語說:"風前之燭瓦上霜",又說"風燭殘年"均表示遲暮殘年。(3)泛指樂做奉獻的人,特指教師,常用"紅燭",因為蠟燭有"點燃自己,照亮別人"的品格,所以常用以歌頌教師。(/)結婚,新婚,常用"花燭",如"洞房花燭夜"。這兒的"花燭"就是"新婚"之意。"蠟燭"一詞的這些派生義都是在它的實體詞匯意義"蠟制的照明物"的基礎上所增添的民族文化含義。這些意義與蠟燭實體的特點如點燃,融化,熄滅等都有密切關系,但它們都與漢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有關。四,色彩詞,數詞,動植物的象征義,比喻義無不滲透著各民族的文化心理,蘊涵著各民族豐富而深刻的文化風情不同民族的社會背景不同,審美觀點和角度不同,對事物自然屬性引起的聯(lián)想,形成的比喻義,象征義,文化含義也會有所差距。"鶴"在中國文化中是壽星的主要標志之一,它常與松,石,龜或鹿在一起出現,象征長壽,"松鶴延年","鶴發(fā)童顏","鶴立雞群"比喻長壽,儀表突出;日本國用鶴比喻幸福,日本航空公司標志的特點是一只紅鶴;而英國卻把它看成丑陋的鳥;法國視它為蠢漢和淫婦的代稱。喜鵲在中國是吉祥的征兆,鵲橋為牛郎織女相會提供方便,但在西班牙卻把它視為賊鳥。又如:中國人對古代婚姻悲劇寄予無限的同情,常用善鳥,香草比喻他們忠貞的愛情。他們生雖不能結,但希望死后能化作鴛鴦,蝴蝶比翼雙飛,能像相思樹那樣枝葉交叉,含情脈脈。唐 王維《相思》詩中:"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鴛鴦","蝴蝶","相思樹","紅豆"所蘊涵的文化意義,體現了漢民族的思維習慣和文化心理。色彩詞所引申的文化含義不同的民族差別較大。如"白色",漢族把它與低賤聯(lián)系在一起,其引申義大都是悲傷的,低賤的,落后的甚至是反動的。如:紅白喜事,白衣(賤民),白丁(沒有功名的人),白專道路,白黨等。藏族,蒙古族認為白色是祥瑞的體現,他們給尊貴的客人敬獻白色的哈達。數目字在各民族所引申的聯(lián)想義也是不同的。漢語的數目字"八"諧音"發(fā)",因此中國人認為"八"是個好字眼,會給人帶來幸福和財富,樓層,電話號碼,車牌號碼,結婚日期都希望帶上"八"字。"十三"在中英文字面意義上一樣,但在英文卻有貶義的引申意義。西方文化忌諱"十三",美國的高樓大廈沒有十三層,荷蘭人用"。5號6"代替"。3號"房間號,英國劇院找不到"十三排"和"十三號"。這是基督教文化在語言中的反映。數目詞的這些聯(lián)想義,反映了民族心理文化對詞義引申,比喻的影響。總之,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產物,語言中高度凝集著民族文化精神。語言的民族性,語言的文化意義,最集中最顯露地體現在詞語和詞義上。。